(问)断二障种。渐顿云何(答)。第七识俱(之)烦恼障种。三乘将得无学果时。一刹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将成佛时。一刹那中一切顿断(以其)。任运内起。无麤细故。
○余六识俱(之)烦恼障种(若属)。见所断者。三乘见位真见道中。一切顿断(若属)。修所断者。随其所应(或有)。一类二乘(于)。三界九地(俱生烦恼。)一一渐次九品别断(复有)。一类二乘。三界九地(俱生烦恼)合为一聚九品别断(其在)。菩萨要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初地初心顿断一切见所断者(若夫)。修所断者(则)。后于十地修道位中渐次而断。乃至正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方皆断尽(以彼六识相应之所知障)。通缘内外麤细境生。品类差别有众多故(所以不容顿断)。
念念能断。即无间道。念念能证。即解脱道。不住解脱。即为胜进。此位胜进。又复即是后位加行。正加行时。又于后位若障若理能断能证。是故念念之中。望前即为解脱为胜进。望后即为加行为无间也。三释十重障竟。
△四释十真如。
余有漏种者。即十地中有相观俱所修胜行之种也。劣无漏种者。即十地中无相观俱所修胜行之种也。此二皆能感于变易生死。故名劣法。舍此种时。有两家解。初义在无间道。次义在解脱道。次义为正也。
△四释所转得又三。初总标。二别释。三总示。今初。
释有二义。后义为正也。初证二智。必先证真而后了俗。所以说有前后。既在佛地。则念念真俗并照。但约缘真如义。即名为根本智。约徧缘余境义。即名为后得智耳。余平等性智。及妙观察智。亦各一体随用分二。准此应知。
梵语牟尼。此云寂默。谓永寂二边。默契中道也。法身总以五法为性。即是体义。合此五法以为法身。即是聚义。下云大功德法所依止故。即是依义。
△二广解法身三。初明能依之身。二明所依之土。三身土合简。初中四。初正释三身。二五法相摄。三三身德别。四自他利殊。今初。
有义。初(一真法界。)二(大圆镜智。)摄自性身。经说真如是法身故。论说转去阿赖耶识得自性身(而)。圆镜智品(乃)。转去藏识而证得故。
○中(平等性妙观察)二智品。摄受用身。说平等智。于纯净土。为诸菩萨现佛身故。说观察智。大集会中说法断疑。现自在故。说转诸转识得受用身故。
○后(成所作)一智品。摄变化身。说成事智。于十方土现无量种难思化故。
○又智殊胜。具摄三身。故知三身皆有实智。
上来修习位中。三释十重障。初标起。二正释竟。
△三结属二。初正结二障所摄。二申明二障断义。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