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义 初句问。次句举颂答。阿赖下释。始自异生乃至十地金刚道前。均名未转依位。圣凡生死流转还灭升沉定散世出世间。名一切位。于此等位。恒与触等相应。
合响 宗镜第四十七卷云。以此五种。体是徧行。心所摄故。决定相应。虽复不增。亦不可减。定俱生灭。名徧行故。
△次别释触等(五)初释触(二)初明正义(二)初正明。
合响 宗镜第五十七卷云。三和是因。触是其果。触若不生时。余受一心所。亦不能生。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同触前境。是触自性。即诸心所缘境时。皆是触功能自性也。即此触似彼三和。与受等为所依。是触之业用。
△次转释(二)初释性(三)初释三和。
音义 宗镜第四十七卷云。即根境识体异名三。不相乖反。更相交涉。名为随顺(文)。触依彼生为彼位者。谓触依三法而生。三法由触。得合位者。安其所也。以触能令彼三法和合。是安其生位之者。故说触为彼位。
△次释分别变异(二)初正释。
音义 善品等者。谓善品不善品俱非品。正因等者。谓正因邪因俱非因。正因相即有义事。邪因相即无义事。俱非可知。令造善等者。行有义等事也。
补遗 作意思惟二种别相。转识论云。心恒动作。名为作意。筹量可行不可行。令心成正成邪。名为思惟。作意如马行。思惟如骑者。马但直行。不能避就是非。由骑者故。令其离非就是。思惟亦尔。令作意离漫行也。
△三结相应义。
音义 谓此识相应受。唯真异熟。但随先引业力转。不待现缘。是俱生受故。是此识相应。若苦乐受。是异熟生。属前六识。要待现缘方转故。非此识相应。
补遗 瑜伽第六十三卷云。阿赖耶识相应受。于一切时。唯是不苦不乐。唯是真异熟。此于一切识流转时。或乐俱行。或苦俱行。或非苦非乐俱行位中。恒相续流。乃至命终无有断绝。所余三受(即余一切识相应三受也)。当知思惟之所引发。非是俱生时时作意。引发现前。彼俱生受极微细故。难可分别。
△三约执藏义明。
音义 谓若触等设能受熏。于一有情。随熏□法。应有六种。一王五所。合有六故。种既有六。果从何生。不应一果从六种起。多种一芽。曾未有故。若说下。遮计从一种生。亦不下。遮计次第生。又不下。遮计顿生。
△次破救(二)初叙执。
音义 谓此正理假智。及诠所不能到。故云深玅离言。今言因果离断常等义。皆依增益似相假施设耳。
补遗 宗镜第四十九卷。问此阿赖耶识。既为一切法因。又称引果。只如因果之法。为真实有。为假施设。答皆从识变。是假施设。
△次释成。
音义 谓三乘无学。圣人于烦恼障中分别。皆断俱生。或永断或永伏。皆名阿罗汉。尔时第八识中烦恼障摄现起等。麤重究竟远离故。说为舍。
合响 大钞云。言麤重者。违细轻故。麤重有三。一现起麤重贪等。令心无堪任故。二种子麤重。烦恼种子障诸智。故三麤。重麤重实非烦恼。似烦恼故。如身子嗔习。毕陵慢习等(文)。今论文麤重。即初二两重也。
△次别释(二)初明能舍诸位(二)初明正义(二)初正释(二)初释义。
音义 初征辞意。谓三乘无学永舍赖耶。皆名阿罗汉者。由何教理。而知其然耶。决择下答。先引瑜伽决择分。证三乘无学。舍赖耶名。诸阿罗汉者。有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等不同。次引集论。证成诸菩萨名阿罗汉。
△次释妨(二)初难。
音义 此蹑前意难问。谓汝引决择分说诸阿罗汉独觉如来。皆不成就阿赖耶。以彼皆永远离烦恼麤重故。若尔菩萨未尽烦恼障种。皆应成就赖耶。何故即彼决择分说。不退菩萨。亦不成就阿赖耶识耶。
△次答(二)初约回心向大释。
音义 谓七地已前。第七识中俱生我执。犹未永断故。不应舍阿赖耶名。若彼下举例。破若言唯断分别我见爱等。名舍赖耶。则预流等亦应名舍许。则违于诸论所说。以诸论中。曾不见说预流等。舍赖耶故。
△次破救(二)初叙。
音义 非烦恼依故。名无垢。最极清净无漏法者。谓佛地所有诸功德也。此无垢识。名唯如来。有三乘异生。皆未得善净第八故。如契经下。引如来功德庄严经证成。
补遗 宗镜第五十卷云。异熟识至金刚心末。一刹那间永舍。解脱道中。即成无垢识。名阿摩罗即果中第八识。纯一无漏。不摄一切染法种子故。不与杂染种。现为所依故。唯镜智相应。名无垢识。
△次简所舍。
音义 小乘向来唯知有眼等识。今闻论主广明。第八缘起作用。乃至立种种名。虽知如是然。云何知离眼等识。别有自性。圣教下答。宗镜释云。此第八非是世间。现量所见之境。唯凭圣言量及真正道理。而知有之。
△次教理别明(二)初引教(二)初引大乘(二)初引契经证有第八(二)初三经四颂(四)初引阿毗达摩颂(二)初引颂。
音义 信解者未能证悟。凭教而生信解转依者。谓此识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谓资粮位等诸菩萨。虽未实证此识而能依教信解。于唯识义发大勇猛。求彼转依之果故。我世尊亦为彼说。
△次结证。
音义 若许有大乘。应信此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教外别求大乘不可得故。若无大乘声闻乘教。亦应非有何者。以离大乘无成佛义。谁出于世说声闻乘故。许声闻乘。是佛所说。而非毁大乘。不是佛说。不应正理。
△六能对治。
音义 一向苦受处者。谓三恶趣。余取蕴者。对此赖耶故云余。即前七识。并余四蕴。俱是第八识之余。谓诸苦趣有情。彼恒厌逆。余五取蕴。苦受身心。唯求内我。得自在乐。是则所厌在蕴。所爱在我故唯赖耶是真爱著处。
△次简五欲。
音义 意明一切异生。及诸有学起我爱时。于前所简余蕴法中。虽有爱与非爱。而于此识我爱定生故。唯第八是真爱著处。
补遗 异生有学所起我爱。此是第六识中。分别我。而于此识。我爱定生。是第七识中。俱生我。
△次结证。
音义 经部师执言。从前刹那色。后刹那色无间而生。从前刹那心。后刹那心及相应法。无间而生。此中因果道理成就。何用复计阿赖耶识。是诸法因。故先所说第八持种。为证不成。
△次破(二)初正破(二)初约无熏习义破。
音义 经部师救云。无色虽无有身。以有心在。无想灭定。虽无有心。非无身存。即以色心互为种生。是故退没定起。非无色心。故遮云。亦不应执互为种生。以转识与色。非所熏习。前已说故。
△四破三世实有能成因果(二)初叙。
合响 五色根。是所执受。无能执受义。不相应行中。命根等。无实自体。根虽有照境之用。而无能缘之义故。同不相应行。并无所缘。量云。诸色根不相应行是有法。非可能执受有色根身宗。无所缘故因。如虗空等喻。
△三总结证成。
音义 瑜伽论云。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于是渐舍。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渐起。如是渐舍。乃至心处。当知后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徧满所依。
补遗 瑜伽第五十一卷云。何故若无阿赖耶识。命终时识。不应道理。谓临终时。或从上身分。识渐舍离。冷触渐起。或从下身分。识渐舍离。冷触渐起。非彼意识有时不转。故知唯有阿赖耶识。能执受身。此若舍离。即于身分冷触便生。身无觉受。意识不尔。是故若无阿赖耶识。不应道理。
△次释成(二)初简转识不生冷触。
音义 宗镜第四十七卷中。引小乘云。我将六识为名色依。何要第八。论主云。眼等六识。已摄在名中。为识蕴故。须得第八为名。外识支。与名色为依。第八若无。说谁为识。
合响 华严钞云。若言四蕴曰名。羯逻蓝等为色。则所依现行之识。亦唯赖耶。又云。以非色四蕴为名。则名支之中。已有识竟。故以第八为识支也。
△次遮救。
音义 清凉曰。恐复救云。名中识蕴。是眼等五。所谓识支。即是第六。故遮破云。亦不可说等。意显初七日内羯逻蓝时。根未具足。境未现前。大小乘教。共许无前五识故。大乘以第六。为名中识蕴也。
△次简转识非名色缘。
△三相应门(三)初问答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