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第四〔龙躬〕

合响 段谓分段。一分一段可饮啜故。变坏为相者。谓此段食。必假吞咽后变坏。方为食相。谓欲下转释。欲界系者。谓段食唯欲界有。香谓馨香之气。味谓甘辛等味。触谓冷热等触。大论云。是故段食三处所摄。变坏时能为食事者。瑜伽第六十六卷云。由香味触。若正消变。便能长养。不正消变。乃为损减。若诸段物。于吞咽时。令心喜诸根悦豫。当于尔时。不名段食。但名触食。若受用。安隐消变。增长喜乐。于消变时。乃名段食(文)。由此下简非。又瑜伽云。不立色处。由彼要至味势熟等变坏之位。方损益故。食色虽美。以变坏时。色无用故。开蒙。问此段食以何为体。答谓香味触三尘为体。问色声二尘何不为体。答眼耳二识。离中取境。色声二尘。不与根合。不能资得诸根大种。故不为体。鼻舌身三。合中取境。境与根合。故能资得诸根大种。所以三尘偏为食体。问段食以何为相。答变坏为相。谓香味触变坏之时。方能资长诸根大种(文)。清凉问。食为对身根。亦对余根。答先资身根为资养。后资养余根。以发识明利。

补遗 瑜伽卷第五云。复次饮食受用者。谓三界将生生有情寿命安住。此中当知触意思识三种食故。一切三界有情寿命安住。段食一种。唯令欲界有情寿命安住。复于那落迦有情。有微细段食。谓腑脏中有微动风。由此因缘。彼得久住。饿鬼傍生人中。有麤段食。为作分段。而噉食之。复有微细食。谓住羯逻蓝等位有情。及欲界诸天。由彼食。所有段食。流入一切身分支节。寻即消化。无有便秽。

△二触食。

合响 宗镜第六十三卷。小乘难云。论主若言一切皆是唯识无心外实境者。何故世尊于阿含经中。说有十二处。若一切皆是唯识者。世尊只合说意处法处即不合说有十色处。今世尊既说有十二处者。明知离却意法处外别有十色处。是心外有何言一切皆是唯识。论主答。中分三初假。答二正。答三喻。答初假。答引二十唯识。颂云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言识从自种生者。即五识自证分现行。各从五识自种而生。将五识自种。便为五根。言似境相而转者。即五识自证分从自种生。而能变似二分现。其所变见分。说名五识。所变相分。似外境现。说名五境。其实根境十处。皆不离识。亦是唯识此是假。将五识种子为五根。答经部师。以经部许有种子故。问说许有种子。岂不执离识有。答彼计种子。在前六识中。持亦不离识有。论主。云其所。变相分似外五境。亦不离识有。能变五识种。即五根亦不离识有。虽分内外十处。然皆是唯识。言佛说彼为十者。以佛密意为破外道。执有为一合相我故。遂于无言之法。强以言分别说。有根尘十处。有大胜利。此即大乘假。将五识种子。为五根假。答小乘也(文)。此初师不会假答及佛密意故。引此以证五根即种之义。彼颂下。初师谬解之词。余正答喻答之文。后圣教相违难中引。

△次缘论颂。

补遗 初二句总斥。应五下。例前难破。以识种业种有殊。谓业通善染。根唯无记。若以业种为根。根亦应通善恶故。非唯无记。此仍违理。同前第五执。又彼下。彼即五色根。应非二字贯于三句。谓既执业种为色根。业种无执受摄。则五色根。应非唯有执受。此亦违理。同前第六执。若以感五识业种。为色根者。业乃属思。若感见分种。应识蕴摄。而五根应非唯色蕴摄。若感相分种。应外处摄。而五根应非唯内处摄。理教竝违。同前第二执。鼻舌等者。业种通三界。鼻舌二识唯欲界系。今随所感识。转鼻舌二根。唯应欲界系。眼等三根。不应五地系。许便俱与圣教相违。同前第四执。若感五识业种。为五根。感意识业。应是末那。彼以五根为同法故。此亦违理。同前第七执。业种不通现行。业既即根故。眼等不应通现种。理教相违。同前第九执。又应眼等非色根者。由业属思。非是色法。若根即业种。眼等应非色根故。业既属思。根仍似识。则与第一十八界杂乱过同。又若五识等者。眼等五识通三性。此约等流习气说。满业所感者。唯无记性。若谓五识皆业所感。则应一向唯无记摄。不通善染。承上无记。五识是业所感。可有眼等。为俱有依。善染五识既非业感。应无眼等为俱有依。若尔依成唯二。则与第八违瑜伽过同。故彼二句结斥。谓彼虽以业种转救。自谓符顺三论。远离前过。孰知仍违理教。岂是善救。

△次总责。

合响 所依即狭。谓要具足决定等四义。乃是所依。宗镜第七十二卷云。此四义各有所简。且第一义者。若法决定。此简将前五识。与第六识。作不定依。夫为所依者。须决定有方得。今有第六时。不决定有前五故。亦简将五色根。与第八为依。亦是不定有。如生无色界。第八即无色根为依。又简将能熏七现。与所熏种子。为生长依等。即此能熏现识。有间断。无决定义。问若有决定义。便是所依者。即如四大种及命根。五尘等及种子。皆有决定义。应是所依。有现行识时。必决定有种子故。答将第二义简云有境。言有境者。即有缘境照境功能。除心心所及五色根识。余法皆非有境。四大五尘命根等。虽有决定义。而阙有境义。故非所依。问若具二义。即名所依者。且如徧行五数。亦具决定有境二义。应与心心所为所依。答将第三义简云为主。今徧行五数。虽具二义。阙主义故。亦非所依。问若具三义便成所依者。且如第八识现行。望识中种子。亦有决定有境为主三义。即此第八识现行。应与种子为俱有依。答将第四义简云。令心心所取自所缘。即令能依心心所缘取自所依家境。方成所依。今第八现行识。不能令种子取自所缘。故非所依。今第八识中种子无缘虑。不能取自所缘故。第八非种子所依。但为依义。问未审何法具此四义。足得名所依。答谓五色根及意处。即此六处具前四义足。独名所依。问内六处为俱有依。与六根体义何别。答俱有依。唯取六处现行。不取种子。阙有境义故。若言六根。即通种现。又俱有依。取所依义。若言六根取生长义。各据胜以论(文)。此但如王等者。谓依义如王臣互依。所依如王非臣。

△次依圣教简。

合响 宗镜第七十二卷。问五识所依有几重。答有四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即五识各依自根。若后二识。即通与五识为依。问五色根六七八识。四重所依。各有何用。而言随阙一种。即便不转。答谓一同境。二分别。三染净。四根本。所依别故。言同境者。即自五色根是。如眼根照青色境时。眼识亦缘青色境。以青色境同。故名同境。分别者。即第六识。能与前五。为分别依。同缘境时起分别故。此是第六识自体。与五识为分别依。瑜伽云。有分别。无分别。同缘现在境故。即第六名有分别。前五名无分别。解深密经云。五识起时。定有意识同缘境。染净者。即第七识。第七识能与五识。为染净依。第七若在有漏位中。即与五识为染依。若成无漏时。即与前五为净依。有此染净依。前五方转。若无即不得生。根本者。即第八识。第八识与前五识。为根本依。前五识是枝条。又第八能持前五识种。种方生现。推功归本。皆从第八识中成故。此第八。不唯与前五识为根本依。亦与万法为根本。以能持万法种故。于因果位中。第八皆为根本(文)。圣教下。会通他处。谓对法(即杂集论)第一。但言依色根者。会云。以不共故。不共者。眼根但为眼识所依。非余识依。乃至身根为身识依。非余识依。故言不共。又必同境者。根必与识同缘境故。又近相顺者。六七八识即是远故。非相顺故。是故圣教。略不言依后三识也。

△二第六识。

音义 瑜伽第一卷云。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善不善转(文)。此明余位寻求。而后决定。彼眼等识。容或不有。今自在位。境常决定。不假寻求。彼五识身。宁不相续。等流下。明寻常等流五识。既为决定。染净意识。及作意心所。势力引生。专注所缘之境。未能舍此所缘之顷。此时五识正多念相续。汝如何不许耶率尔等心。即名五轮心。

合响 会玄第十三卷。准法苑云。一率尔心。缘不惯习境生。无欲俱故。二寻求心。与欲俱转。希望境故。三决定心。印解于境。胜解俱故。四染净心。与信等俱。名善为净。与瞋等俱。名恶为染。中容非染净故。五等流心。后似于前。平等流类故(文)。宗镜第四卷。引法苑义林云。辩五心相者。且如眼识。初堕于境。名率尔堕心。同时意识先未缘此。今初同起。亦名率尔。瑜伽论云。意识任运散乱。缘不惯习境时。无欲等生。尔时意识名率尔堕心。有欲生时。寻求等摄故。又解深密经及决择论说。五识同时。必定有一分别意识。俱时而转。故眼俱意。名率尔心。初率堕境故。此既初缘。未知何境为善为恶。为了知故。次起寻求。与欲俱转。希望境故。既寻求。识知先境(即前创缘率尔之境)。次起决定。印解境故。决定。识界(畔也)差别。取正因等相。于怨住恶。于亲住善。于中住舍。染净心生。由此染净意识为先。引生眼识同性善染。顺前而起。名等流心。如眼识生。耳等识亦尔。先德问。五心于八识中。各有几心。答前五识有四心。除寻求心。无分别故。第六具五心。第七无率尔寻求二心。有决定染净等流三心。谓第七常缘现境。故无率尔。问第七现有计度分别。何无寻求心。答夫寻求心。皆依率尔。后寻求方生。第七。既无率尔。寻求亦无。问前五既有率尔。何无寻求。答寻求有二缘方生。一即率尔心引。二即计度分别心。前五中。虽有率尔。而无计度分别。第八有三心。率尔决定等流。无染净寻求。问第八同第七常缘现境。何得有率尔。答第七缘境。即无间断。第八缘境。境有间断。第七亦创缘三界第八识。何无率尔心。答第七随所系。常缘当界第八识也。今助一解。第七常内缘一境。即无率尔。第八外缘多境。而有率尔。无分别故。即无寻求。

△次引证。

音义 兼释别名者。谓若以等无间立名。八识通名意。思量立名。唯在第七。故称别名。意云。颂中思量二字。不唯释第七性相。亦兼释第七末那之名。何者。恒审思量名末那故。未转下。谓初地以前二乘有学及诸异生。恒审思量我相。是有漏末那。转依位。亦审思量无我相。即无漏末那。

合响 宗镜第五十二卷。问第七思量何法。答执第八见分。思量有我法故。二乘无学无我执。以思量法我执。故名意。佛果我法二执俱无。恒审思量无我理故。佛果第七亦名意。问为第七自体有思量。为第七相应徧行中思。名思量意否。答取心所思量者。即八识皆有思。何独第七。问若唯取第七有思量者。即何用心所中思耶。答具二义。一有相应思量。二亦自体思量。今取自体有思量名意。问心所与心王一种。常审思量。执第八为我。如何不说心所名意。答言意者依止义。心所虽恒审思量。非主是劣法。非所依止。故不名意。二者自体识有思量。与余识为所依止。唯取心王。即名意也。问若言自体有思量名意者。即第七有四分。何分名思量意。答有二解。第一见分名思量。内二分不名思量。但名意。见分不名意。有思量。以是用故。思量我无我。内二分不能思量我无我。但名意。以是体故。第二见分是思量相。相者。体相相状。内二分是思量性。即内外皆名意。三分皆思量。除相分。相分是所量境。问何以得知内外三分总是思量。答识论云。思量为性相。内二分是体。名思量性。外见分是思量。相是用。一种是思量。三分皆名意。即不取相分名思量。以无能缘用故。问见分缘执我法。即思量我故。得名思量。自证分不缘于我相分。如何自证分亦名思量。答自证分。证彼见分思量我执故。亦名思量。问见分思量我。是非量摄。自证分。证彼见分思量我。自证亦是非量耶。答见分思量我。见分妄执。故名非量。自证是内证。见分妄执。故自证体是现量。即体用皆是思量。即内二分。亦名意。亦名识。见分亦名意。亦名识。是意之用故。思量是用。意是体。思量即意。持业释也。

△五染俱门(三)初问答总标。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第四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