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第五〔龙躬〕

补遗 先顺明意识有依显有第七。五同法者。谓以前五识。为第六识同法喻也。量云第六意识是有法。定有俱生不共依宗。极成六识。随一摄故。因同喻如眼等五识。谓眼识依眼根。乃至身识依身根。此正以五同法证有第七。为第六识依第七。即第六意根也。圣道下次反显。第六无依宗因有失。谓二乘圣道。灭定无学。起观智时。若无净七。为第六依。则宗上有能别。不极成失何者。若圣道起时。但有第六相应。生空观智。而无第七为第六俱有依。则后陈宗法。非极成矣。能别即后陈宗法。正指第七识言。又因中犯共不定过。何者为极成六识。随一摄故因五识定有所依。而第六于无漏位中。不定有依。反被外人出过。云为等六如前五一切时中。定有所依。而成就第六有依之宗乎。为前五如无漏第六。亦无有依。而成就前五无依之宗乎。有依无依。皆共此因。是犯共不定故。若谓五根是第六意根。同法喻者。量云。第六意根。是有法。为第六意识。俱生不共依宗。极成六根随一摄故。因同喻如五根第六意根。即第七末那故。以同法五根。证有第七。为第六依。若无第七宗有所别。不极成失。前陈有法为所别。正指第七。不许有净七。前陈有法。非极成矣。又因中犯所依不成过以前陈无第七为第六所依故。七既非有六。何所依释中同法。虽分根识。二义俱善。不妨并出。或应二句例难。六既无依。五亦应尔。五恒二句。顺成五依。恒有六亦应然。

△次申正义(二)初明无染有净。

合响 宗镜第五十二卷云。一恒行不共者。此识俱是。今此所论余识无也。二独行不共者。不与忿等相应起故。名为独行。或不与余俱起。无明独迷谛理。此识非有。此以第七恒时迷暗名不共。六识中无者。无恒时义。但有独起之义。名为不共。问恒行不共无明相应有几种义。答有四义。古德云。一是主者。谓前六识无明是客。有间断故。第七无明是主。无间断故。二恒行者。有漏位中常起现行不间断。故名恒行。三不共者。不同第六识独头名不共。第六不共。但不与余九烦恼同起。名为不共。若第七名不共者。障无漏法胜故。又恒行不间断故。四前六识通三性心时。此识无明。皆起现行。谓前六识善性心时。于施等不能忘相者。皆是第七恒行不共。无明内执我。令六识等行施时。不能达三轮体空。

补遗 余识所无。摄论云。谓能障碍真智生愚。此于五识。无容说有。是处无有能对治故。若处有能治。此处有所治。非五识中。有彼能治。于此见道。不生起故。非于不染意识中有。由彼此应成染性故。亦非染污意识中有。与余烦恼共相应时。不共无明。名不成故。若立意识。由彼烦恼成染污者。即应毕竟成染污性。诸施等心。应不成善。彼烦恼相恒相应故。若说善心俱转有彼烦恼。是即一向与彼相应。余不得有此染污意识。引生对治。不应道理。若说染污意。俱有别善心。能引对治。能治生故。所治即灭。应正道理。故曰余识所无。

△次引证。

补遗 圆觉小钞卷四下。应先问云。既辩识得名。实通根境。何为诸论依根得名。谓名眼识乃至意识。故此答云。具五等也。胜于境故。偏从根称。五义者。论列云。五谓依发属助如根。而无解释。今据对法论释之。谓依于根。根之所发。属于彼根。助于彼根。如于根故。对法第二卷云。若了别色。故名为识。何故但名眼等识。不名色等识耶。以于眼等五种解释(即依发属助如)。非色等有此五种。此中第一依根之识。彼有二义。且如眼识。眼中之识。故名眼识。依眼处所识得有故。及由有眼识得有故。且如意识。如何意中。随七无色处所。而意亦依。彼同无色所依。在无色所依中也。又由有第七故。得有意识。非是境色。得识住中。不由有色识定生故。且据麤相。以盲冥者。不能见故。虽知有色。识必不生。第二根所发者。彼云。眼所发之识。故名眼识。由眼变异。识必变异。如迦末罗病损眼故。所见青色。皆以为黄。非色坏时而识亦坏。第七如何。谓由有此第七识故。第六相缚不得解脱。即其事也。复由七若无漏。六必无漏故(然七无漏时。必由第六断惑引起)。第三属于根者。彼云。属眼之识。故名眼识。由识种子。随逐于根。而得生故。此谓生依非染污依。及根本依。引发依也。由此故知。七于六有势力。谓六种子。随七种子。七种子生现行时。六方得起。与彼力故。不尔必不生。非色种子识种随之。问此色有时。必识所变。如有识时。必根所生。何得识种不随色起。答色是外法。根是内法。根恒相续。色即不然。不可为例。第四助于根者。彼云助根之识。故名眼识。由根合识。有所领受。令根损益。非于境界故。谓由根合识。令根有损益。非由色合识。令色有损益。离识之色。识虽无损益。色有损益故。如第六识。俱无漏故。第七损有漏。成无漏故。第五如于根者。彼云。如眼之识。故名眼识。眼识二法。俱有情类。非彼色法。定是有情。六七亦尔。唯内摄故。随根五义。从胜多说。依根得名。

△次简滥。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第五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