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第六〔龙讥〕

音义 被甲精进乃至无足精进。即论显差别之别名也。即经下。会经别名。被甲者。从喻得名。如人入阵。先须被甲。以防弓。今求菩提。必先誓愿。以防退失。即经所谓有势精进是也。加行者。谓虽发心。以愿隄防。故无失退。然随所意乐。必须加行勤修。即经所谓有勤精进是也。无下等者。谓随意乐所作善事。乃至安坐妙菩提座。修不放舍。于自疲苦。心不退屈。是名无下。于他逼恼。心不移动。是名无退。乃至菩提。于其中间进修善品。常无懈废。是名无足。如是三句。如次即经所说有勇等三种精进也。以上疏释。立摄论意。此五别下。重会别意。总有四别。初约行明五。一初发心行。二自分下。品行。三自分中品行。四自分上品行。五胜进行。如次对上五种精进。或初下。二约修明五。一初发心修。二长时修。三无间修。四殷重修。五无余修。如次应知。或资下。三约位明五。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四修习位。五究竟位。亦如次知。恐有问曰。前之四位。精进可知。极果究竟。何得亦用精进耶。释曰。二乘究竟。欣大菩提。诸佛究竟。为利有情。故此位有无足精进。或二下。四约道明五。一资粮位加行道。二加行位加行道。三无间道。四解脱道。五胜进道。亦如次知。上来四重。若一一释之。恐妨正义。故但配属略明而。哲者详焉。

△五释轻安。

音义 七九种者。谓七种慢九种类也。七种慢者。准瑜伽释曰。于他下劣。谓为胜。或复于等谓为等。令心高举。故名为慢。于等为胜。于胜为等。令心高举。故名过慢。于胜为胜。令心高举。名慢过慢。妄观诸行。为我我所。令心高举。故名我慢。于其殊胜所证法中。未得谓得。令心高举。名增上慢。于多胜中。谓少劣。令心高举。名卑劣慢。实无其德。谓有德。令心高举。故名邪慢。杂集释意。大同于此。九种类者。杂集先标列云。一我胜慢类。二我等慢类。三我劣慢类。四有胜我慢类。五有等我慢类。六有劣我慢类。七无胜我慢类。八无等我慢类。九无劣我慢类。次释曰。此九种类。从前七慢中三种中生。从三者。一慢。二过慢。三卑慢。此中初三慢类。依止见起。如次即是过慢慢卑慢也。次三慢类。初二即慢。后一即过慢也。后三慢类。亦如次即慢过慢卑慢也。广如彼说。三品我德处生者。谓依六事而生慢也。一劣有情。二等有情。三胜有情。即是三品。四内取蕴。五得未得颠倒。六妄谓功德颠倒。七中慢者。依劣等二品有情事生。过慢者。依等胜二品有情事生。慢过慢卑慢者。此二依胜品有情事生。邪及增上二慢。依颠倒起。即德处生。我慢者。妄计取蕴。为我我所。即我处生也。一切下。次明断摄。依见起者。名见所断。缘事生者。名修所断。圣位下。释成修断。谓圣位中。俱生我慢。既得现行。例余六种。并及慢类。起亦无失。

△五释疑(二)初正释体用。

音义 谓即于彼萨迦耶见所执之我。心执增益。计我断常。即是边见。能障中道出离解脱之行。令堕偏僻系缚为业。此通俱生分别二摄。此见下。明差别。

合响 华严钞云。论中约迷前际后际为次。今依唯识。约所见分之。谓于前际。计四徧常。四一分常。及依计后际。有想十六。无想俱非。各有八论。共四十种。常见差别。有计后际七断灭论。此四十七。共因我见。而起边见。有计前际。二无因论。四有边论。四不死矫乱。及计后际。五现涅槃。故六十二。此六十二。以邪见边见二为自体。以余二见。而为眷属。依于身见。以为根本。此亦举大数。次依瑜伽以释相者。初四徧常者。谓我及世间一切皆常。但有隐显。依上中静虑等。起宿住通。随念生四常论。一由能忆二十成坏劫。二能忆四十劫。三能忆八十劫。四依天眼所见。现在世。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蕴相续。彼便执我世间俱常。四一分常者。谓四皆一分。一者从梵天没。来生此间。得宿住通。作如是等执。梵王是常。我等无常。故名一分。二闻梵王有如是见。大种是常。心是无常。或复翻此。三有先从戏忘天没。来生此间。得通起执。不生此者常。我生此者是无常。四有先从意愤天没。一分同前。此天住处。住玅高层级。或三十三天。释曰。若依瑜伽。此中即说二无因。以同计前际故。唯识。此后即明有想十六等。十六者。有四四句。一我有色。死后有想。执色为我。名我有色。取诸法说。名为有想。即欲界全。色界一分。除无想天。二我无色。死后有想。执无色蕴为我。此在欲界。乃至无所有处。唯除非想。三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有想。执五蕴为我。四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有想。遮第三也。依寻伺等至。皆容得起。第二四句云。一执我有边。死后有想。执色为我。体有分限。如指节等。二执我无边。死后有想。执非色为我。徧一切处故。三执我亦有边亦无边。死后有想。执我随身卷舒等。四执我非有边非无边。死后有想。遮第三也。或依寻伺等至皆起。第三四句者。一我有一想。二我有种种想。三我有少想。四我有无量想。一一想者。在前三无色。二种种想者。在欲界色界。除无想天。三执少色。或执无色为我想。为我所。我与彼合。名为少想。在欲色界。除无想天。四无量想者。执无量色。或执无量想色为我想。我与彼合。第四四句者。一我纯有乐。死后有想。在前三静虑。二我纯有苦。死后有想。在地狱中。三我纯有苦有乐。死后有想。在人欲天畜生界。四我纯无苦无乐。死后有想。在第四禅上。寻伺等至。皆容得起。无想俱非各八论者。无想八论者。有二四句。初四句者。一我有色。死后无想。执色为我。得无想定。见他有人得定生彼。作如是计。二我无色。死后无想。执命根为我。得无想定。三执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无想。双执色命根为我。于此二中。起一我想。四执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无想。遮第三句。等至寻伺。皆容起故。第二四句者。一执我有边。死后无想。执色为我。其量狭小等。得无想定。二执我无边。死后无想。执色为我。徧一切处。三执我亦有边亦无边。死后无想。执色为我。随身有卷舒故。第四句者。遮第三句。更无别义。等至寻伺。皆容得起。后俱非八论者。有二四句。一云。执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执色为我。见诸有情。入非想非非想定。想不明利。作如是执。唯寻伺执。非得定也。二执我无色。死后如前。执无色蕴为我等。入非想非非想定。想不明了故。作如是执。三执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如前。执色无色为我。见有情等同前。以上皆依寻伺起。非由等至。其第四句。遮第三句。更无别义。第二四句云。一执我有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乃至第四句。其文易知。如是一切。皆执四无色为我。以得非想非非想。容有此执。一由彼定时分促故。别以一一蕴。而为所缘。执我有边。二由彼定时分长故。总以四蕴。为所缘故。执我无边。三由彼定。或一一蕴。或总为所缘故。成第三句。第四句遮第三。更无别义。七断灭论者。一执我有色。麤四大种所造为性。死后断灭。毕竟无有。见身死后有而无故。二我欲界天。死后断灭。三我色界天。死后断灭。四我空无边处。乃至非非想。皆云死后断灭。后之四执。彼执彼地。为生死顶故。前四十见为常。后七见为断。此皆见断。名分别起(文)

△三邪见。

音义 谤因果作用实事者。无施无受。亦无祠祀。是名谤因。无有玅行恶行诸业果及异熟。是名谤果。无有玅行。亦无恶行。名谤作用。无父无母。无化生有情。亦无世间真阿罗汉等。如是一切。名坏实事。广释如瑜伽第七空见文中。及非四见诸邪执者。谓非前后四见所摄。或谤三宝。谤方等经等。诸余邪执。皆此邪见所摄。如增上缘。名义徧故。余缘所不摄者。皆此缘摄。此见下。明差别。

合响 华严钞云。言有计前际二无因论等者。皆因邪见起。见不正故。名之为邪。二无因者。一从无想天没。来生此间。无宿住通。不能忆彼出心前。所有诸位。便执诸法本无而起。如我亦应本无而起。便起执言。我及世间。无因而起。二因寻伺不忆前身。作如是执。无因而起。如是二见。由无想天。及虗妄寻伺二事而起。四有边者。一由一向能忆。下至无间地狱。上至第四静虑。执我于中悉皆充满。便作是念。过此有我。我应能见。故知有边。二由一向能忆。傍无有边。执我徧满。故执无边。三由能忆上下及傍故。双执有边无边。四由能忆坏劫断位。便生非有边非无边想。诸器世间无所得故。四不死矫乱者。先总释名。准婆沙意。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生彼天。今佛呵云。汝言秘密等。即是矫乱。四种者。一恐无知。念我不知善不善等。有余问我。不得定答。我若定答。恐他鉴我无知。因即轻笑于我。彼天秘密义。不应皆说等。二行谄曲者。作是思惟。非我净天。一切隐密。皆许记别。谓自所证。及清净道故。三怀恐怖。而无记别。恐我昧劣。为他所知。由是因缘。不得解脱。以此为室。而自安处。怀恐怖故。四有愚戆。专修止行。而无所知。若有问我。我当反诘。一切随言无减。而印顺之。五现涅槃者。一见现在受若天若人诸五欲乐。便谓涅槃。二虽厌五欲。现住初定。以为涅槃。引在身中。名为得乐。见他现在住定亦尔。下皆准此。三厌寻伺故。现得第二定。以为涅槃。四厌诸寻伺喜故。现住第三定。以为涅槃。五厌喜乐。乃至出入息。现住第四定。以为涅槃。待过去故。名为后际。又此计我。现既有乐。后亦有乐。故后际摄。以现乐为先。而执后乐。总名现法。此不依我见起。故邪见摄(文)。或见自在世主等者。义见初卷。或有横计诸邪解脱者。非果计果也。或有妄执非道为道者。非因计因也。诸如是等。皆邪见摄。

△四见取。

音义 此释苦谛。合兼身边。故有十也。文中先明亲迷有四。谓疑与身见边见邪见。准瑜伽第五十八卷中释云。云何迷苦有十随眠。略五取蕴。总名为苦。愚夫于此五取蕴中。起二十句萨迦耶见。五句见我。余见我所。是名迷苦萨迦耶见。即用如是萨迦耶。以为依止。于五取蕴。见我断常。故边执见亦迷于苦。又诸邪见。谓无施等。乃至妙行恶行业果。及与异熟等。如是名为迷苦邪见。若有外道。于此诸见。不定信受。亦不一向。诽谤如来所立苦谛。但于苦谛。心怀犹豫。此及所余。于苦犹豫。是迷苦疑。二取下。次明疎迷有五。谓见取。戒取。及贪恚慢。论云。若有见取。妄取迷苦所有诸见。以为第一。谓能清净解脱出离。如是名为迷苦见取。若有妄取随顺此见。此见随法所受禁戒。以为第一。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此戒禁取。是迷苦谛。若于如是自所起见。宝爱坚著。如此见贪。是迷苦贪。若于异分他所起见。心怀违损。是迷苦恚。若恃此见。心生高举。是迷苦慢。相应下。次明无明具亲疎二义。论云。若有无智。与此诸见及疑贪等烦恼相应。若唯于苦独行无智。如是竝名迷苦无明。此十烦恼。皆迷苦谛。苦见所断。

补遗 贪自见。恚他见。慢彼眷属相应无明。与九同迷者。谓同疑三见四。亲迷苦理。同二取贪恚慢五。疎迷苦理。

△次明八通迷三。

音义 疑及邪见亲迷集等。二取贪等准苦应知者(谓见取戒取。及贪恚慢。亦疎迷集灭道三谛。如前苦谛不异)。论云。云何迷集。有八随眠。谓诸沙门。若婆罗门。谤因邪见。或计自在等是一切物生者。化者及与作者。此恶因论。所有邪见等。是迷集谛所起邪见。若有见取。取彼诸见。以为第一。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迷集谛所起见取。若于随顺此见诸法所受戒禁。以为第一能得清净。广说如前。是迷集谛戒禁取。余疑贪等。如前应知。如是八种(身边二见。如前迷苦起。此中迷集灭道。故唯八种)。烦恼随眠。迷于集谛见集所断。云何迷灭有八随眠。谓诸沙门。若婆罗门。计边无边。不死矫乱。诸见一分。乃至拨无世间真阿罗汉。所有断德。诽谤灭谛等。如是诸见。是迷灭谛所起邪见。若有见取。取彼诸见。以为第一。广说如前。是迷灭谛所起见取。若于随顺彼见诸法所受戒禁。取为第一。广说如前。是迷灭谛戒禁取。所余贪等。如前应知。如是八种烦恼随眠。迷于灭谛。见灭所断。云何迷道有八随眠。谓拨无世间真阿罗汉。乃至广说。此中所有诽谤一切智为首。有为无漏。当知此见。是迷道谛所起邪见。又诸外道谤道邪见。彼谓沙门乔答摩种。为诸弟子。说出离道。实非出离。由此不能尽出离故。佛所施设无我之见。及所受持禁戒随法。是恶邪道。非正妙道。如是亦名迷道邪见。又彼外道作如是计。我等所行。若行若道。是真行道。能尽能出一切诸苦。如是亦名迷道邪见。若有见取。取彼邪见。以为第一。能得清净解脱出离。如是名为迷道见取。若于随顺彼见诸法所受禁戒。取为第一。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名迷道戒禁取。所余贪等。迷道烦恼。如迷灭谛。道理应知。如是八种烦恼随眠。迷于道谛。见道所断。然瞋下。重解瞋亦亲迷灭道。论云。谓于灭谛。起怖畏心。起损害心。起恚恼心。如是瞋恚。迷于灭谛。迷道准知。上来总别迷谛。若约总迷而言。欲界四谛。有四十品。上二界。每谛除瞋。合有七十二品。则二界都有一百十二品烦恼随眠。若依别迷而言。欲界四谛。有三十四品(以集灭道三谛。不起身边二见故)。上二界合有六十品。则三界共有九十四品烦恼随眠。即经所谓八十八使见所断者。是也。

△三结。

音义 杂事等说者。瑜伽第五十八卷云。云何名随烦恼。略由四相差别建立。一通一切不善心起。二通一切染污心起。三于各别不善心起。四善不善无记心起。非一切处。非一切时。谓无惭无愧。名通一切不善心起。随烦恼放逸掉举惛沉不信懈怠邪欲邪胜解邪念散乱不正知。此十随烦恼。通一切染污心。起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此十随烦恼各别。不善心起。若一生时。必无第二。寻伺恶作睡眠。此四随烦恼。通善不善无记心起。非一切处。非一切时。若有极久寻求伺察。便令身疲念失。心亦劳损。是故寻伺。名随烦恼。若杂事中。世尊所说。诸随烦恼。广说乃至愁叹忧苦随烦恼等。及摄事分。广所分别。如是一切诸随烦恼皆是。此中四相差别。随其所应相摄应知(文)。此即多种随烦恼也。随烦恼名亦摄烦恼。以随烦恼。是前根本等流性故。故等流名通。分位名局。烦恼同类余染污法但可名随。不名根本。以余染法。非前根本摄故。有多种故。摄根本故。摄余染故。非唯二十。华严钞第十三卷之四。引杂集论云。随烦恼者。谓所有诸烦恼。皆是随烦恼。有随烦恼。非是烦恼。释曰。非烦恼者。所谓忿等但随大惑名随烦恼。而非根本。名非烦恼。而贪瞋痴名随烦恼者。心法由此随烦恼故。随烦于心令不离染。令不解脱。令不断障。故名随烦恼。如世尊说。汝等长夜。为贪瞋痴。随所恼乱。心恒染污。释曰。论意云。一切烦恼根本随惑随逐众生令心心所。随顺染污。故皆名随。是以疏云。随他生故。他即众生。由惑随生。故生惑随正是经意。谓诸行人心随贪等(文)。是诸烦恼名局。随烦恼名通。故非唯二十也。

△次简颂所说唯有二十。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第六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