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义 此四通名不定者。谓信等唯善。贪等忿等唯染。此于善染二皆不定。触等徧心。欲等徧地。此于心地。二皆不定。是故立不定名。
补遗 不定二字标位。总名下。列四种心所。一悔二眠。三寻。四伺。二各二释不定义。此中有二意一。释名。谓悔眠为一。寻伺为一。是为二。又悔与眠是二。寻与伺是二。是前二中。复分为二。二释义。谓悔与眠。各具善染二义。是二各二。寻伺亦然。
△次释悔等别名(二)初悔眠(二)初别释行相(二)初恶作。
音义 先斥前解。非思慧思想为体。缠即彼性故。缠义云何。杂集论云。数数增盛。缠绕身心。名曰缠故。应说下。正申有体。即悔眠二缠。与余五位行相别故。随痴下。次通论意随他相说名世俗。有非无别体。
△次寻伺(二)初释体用。
音义 于意言境不深推度等义类别者。瑜伽论曰。谓不深推度所缘思为体性。若深推度所缘慧为体性。故知。竝用思慧为体。
合响 开蒙问。寻伺二为假为实。答竝用思慧一分为体。问争知竝用。答若令心安。即是思分。令心不安。即是慧分。问何理如此。答思者徐而细故。慧者急而麤故。问若如是者。令安则用思。无慧不安则用慧无思。何云竝用。答通照大师释有兼有正。若正用思。急慧随思。能令心安。若正用慧。徐思随慧。亦令不安。若如是说。不违竝用(文)。
△三释二各二言(二)初标。
音义 先初解恶作忧俱戚行转故。亦与舍俱。通无记故。睡眠忧喜舍三受俱。以行相通。欢通戚及中容故。寻伺四俱除苦。云何乐俱。初静虑中意有乐故。有义下次次解以纯苦趣中意地有苦故。于四中各加苦受。
△五别境相应门。
音义 药谓法门。病谓心行。谓菩萨在于未究竟位中。未能徧知一切法门。及众生种种心行。后得智中。为他说法。必假寻伺。推求药病。然后随宜为机说法。非如佛地。不假功用。而说法耳。故此下。结通无漏。
△三通论。
音义 清凉释曰。举阿陀那。通至佛果位。若言赖耶。位局染故。但言六者。第七识缘恒时具故。又此正明六识义故。为共亲依者。共依即是现行本识。识皆共故。亲依即是彼种子识。各别种故。
△次释俱转门(三)初法释(二)初释五识随缘现。
音义 广说如经者。即解深密经云。广慧。如大瀑流水。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乃至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诸识亦尔。彼更有净明镜喻。恐繁不引。
△三释起灭分位门(二)初释意识常现起(二)初对诸识通明起不起。
音义 昔于因中。修无想定。厌患麤想。而求出离。承斯定力。生彼天中。违六转识。及彼心所。想灭为首。以此立名。故于彼天。六识皆断。
合响 无想天厌麤想力者。宗镜第五十五卷云。谓诸外道。以想为生死之因。即偏厌之。唯前六识想。非第七八。故言麤想。细想在故。灭于六识。七八微细。彼不能知。故不灭也(文)。
△次简识有无(三)初师常无六识。
音义 杂集论说。修定有三。若于诸定。未能了达。入住出相。是下品修。虽已了达。未善串习。是中品修。既了达已。复善串习。是上品修。如次似此三品别义。
补遗 此但判三品。不云招果者。是无漏道。不感三界异熟果故。
△三界等所摄。
音义 不尔者。翻上回心。即一向发大乘心者。谓有一类渐悟菩萨。登初地时。渐渐伏除诸烦恼障。乃至七地后心。方能永伏三界诸惑。然于欲界九品。虽未永断。而能如彼得不还者。于此位中。能起此定。论说下。引证如文。
△次顿悟。
音义 圣唯后三者。无想因果。唯属凡夫故。自在菩萨。谓八地已上。唯存一者。并无极重睡眠闷绝故。
补遗 凡夫外道。俱名异生。以未证圣法。不能入灭尽定。三乘圣人。不入无想定。不生无想天。八地已上。得法自在故。无极重睡闷。但有入灭定耳。宗镜云。如来及自在菩萨。以恶法故。现似有睡。实无有故。即二乘无学。亦有闷绝。从第二卷中至此。释三能变相竟。
△次会三能变俱转示二谛(三)初总明俱转。
音义 五随缘现。而非常起。意虽常起。五位中无。故八识中心及末那。二恒俱转。意识不遇五种违缘。前五随缘。合有顿渐。则三俱转。乃至八俱。是谓略说识俱转义。
补遗 开蒙。问一身八识。长俱时转耶。有不俱时。答七八二识。长恒俱转。若第六起。有三俱转。余随缘合有四五六七至八俱转(文)。
△次料简俱义(六)初简示多识俱转唯一有情(二)初问。
音义 若谓依识多少。立有情数。则汝将谓无心位者。既无有心。应非有情数耶。又若依识立有情者。即如第六识与戒善相应起位。尔时可言人趣有情。设起余趣心时。应非人趣自分。何者。汝执一识一有情。理应尔故。
△次显正。
音义 难者意谓。诸心心所。依四缘生。余三种缘。或可容多等无间缘。一身唯一。既唯是一。云何一时。能开导多识。令俱转耶。
补遗 小乘所执七十五法。心法唯一。由前灭心。引生后心。故云一身唯一等无间缘。
△次答(二)初答等无间缘(二)初顺问意答。
音义 如一暴流。遇多风缘。有多波浪俱起。互不相违。如一净镜。照多外质。有多影像俱起。互不相违。如是于一阿赖耶识。遇多境界等缘。有多识转。亦不相违。
补遗 开蒙。小乘质曰。汝大乘宗。依一第八。立有情者。何用多识。大乘释曰。依用立多。如浪与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识俱转。
△四以同时意识辩与五俱。
音义 答中先明意识起时。能为前五所依。助生五识。非唯为了五所缘故。又于下次明。由意识故。取境明了。非为无用。由此下。证六非五。不应一例。
补遗 开蒙。问其五六相须之理。答五由六而方生。六由五而明了。前五与六。为明了门。六与五为分别依。是相须理。
△六简示诸识不相应(二)初问。
音义 问者意云。虽前论文。广引教理。已彰唯识。然论家意。但在破他余外妄计心外有法之执。于唯识义。犹未显了。非为破斥他义。己义便成。应更确实指陈。成此唯识教理。
合响 若依宗镜。小乘九难。此中应补出难辞。宗镜六十二卷。诸小乘师难云。离心之外。现见色法。是其实境所缘。论主何故包罗归心。总说名为唯识。一乃色心有异。二又能所不同。关云。色境不牵能缘心。以色从心可唯识。当情色境外迷心。心被境迷非唯识(文)。
△次广答(二)初教理别明(二)初引教(二)初正引(三)初引五经。
音义 初句诫听。若唯下出过。六法界凡。四法界圣。佛法界尊。三乘界卑。菩萨为因。佛界为果。佛为九界说。九界从佛求。此诸有情。由各有识。是事方成。若唯一识。如是等事悉不成就。
合响 宗镜云。若言有一人之识者。即岂有凡圣尊卑。若无佛者。众生何求。若无凡夫。佛为谁说(文)。
△次正释。
音义 谓若解知唯识理者。便能善备福慧资粮。速证法空。成无上觉。复能救拔含识轮回。此等胜益。是信唯识教。远离增减二过者所为。非全拨无违教理者。能成是事。是故欲求无上觉者。应信唯识。
△二释分别难(三)初外人申难。
补遗 安镜云。因缘则于有为之门。亲办自果。无间则为开导之义。万有咸生。所缘则具虑托而方成。约亲疎。而俱立增上。则有胜势力。不障他缘。瑜伽论云。因缘一种。亦因亦缘。余三种。唯缘非因。
△次释(四)初因缘(二)初标列。
音义 谓本识中。三性三界九地等。差别功能。名为种子。能引次后功能者。种生种义。能起同时自类果者。种生现义。此即三性界地等差别功能。彼谓次后自类功能。及现果也。
合响 宗镜第七十卷云。若一切烦恼种。被加行智折伏已。永无生现行用。虽种子是因缘法。以不能生现行故。不得名因缘。又如将心种望色现。亦不名因缘。心种生心现。色种生色现等。皆是因缘。此双通新本二类种子故(文)。
△次现行。
音义 问曰同类现行俱时转故。非等无间。此则可耳。然心与心所。亦恒俱转。那得互作等无间缘。释意如文。
合响 宗镜第七十卷。问心与心所。既非自类如八种识。恒时俱转。体用各殊。如何俱起。望后并得互为缘义。答和合似一者。同一所缘。及同一依。同一时。同一性摄。不可离别。令其殊异不同。八识行相所缘及依。各不等故。非互为缘(文)。
△三简无余(二)初正简。
音义 谓若凡夫。直发大心求菩提者。定于色界后心。此第八识。方成无漏。何者因行既满。将成佛时。必生净居色究竟天。得菩提故。
合响 后必生等者。会玄记第五卷云。别说有五义。一云以二乘人。执化身为真佛。不信别有圣人。然信第四禅是圣人生处。欲令其知八相非真于彼示成也。二云由三灾不及故。三云由欲界色界质麤。是有无色界都无色质。是无表离有无契中道故。四云以摩醯首罗面有三眼。表证三德涅槃故。五云下界慧多定少。上界定多慧少。表定慧平等故。又引古疏云。顿悟异生者。至八地要生第四禅。得胜身已。方受变易身故。大自在天宫者。谓净居天上。有实净土。即自受用身。于彼初起证等(文)。实净土等义。应检彼(文)。
△次回心菩萨(二)初师唯欲界后。
音义 谓亲所缘。与能缘心。决定皆有以离所缘。必不生故。诸心心所。四缘起故。如初卷云。自心内蕴一切皆有。若疎所缘。与能缘心。有无不定。何者或缘过未等境。离却外质。亦得生故。如论初云。自心外蕴。或有或无。
合响 宗镜第七十卷云。亲所缘缘。但是能缘之心。皆有离内所虑托之相分。一切心等。必不行故。今大乘中。若缘无法。不生心也。疎所缘缘。能缘之法。或有或无。以是心外法故。如执实我法。虽无本质。然离彼法。心亦生故(文)。
△次对识历明(四)初对第八心品(二)初师唯亲所缘缘。
音义 谓未转依前五心品行相麤钝唯缘现在须仗外质。方起内所虑托故。有疎缘已转。依位能缘三世。缘过未法。则无外质故。曰此非定有。
合响 宗镜云。前五转识因果位中。约诸根互用。亦须仗质而起。定有疎所缘缘。若至果位。有无不定。
△四增上缘(二)初总明(三)初明缘用。
音义 信进二根。即以善位。信勤为体。念定慧三根。即以别境。善念等为体。
合响 瑜伽第五十七卷。问眼根作何等业。答于诸色境。已见今见当见为业。如是耳根乃至意根。所有作业。如应当知。问男女二根。作何等业。答父母妻子亲戚眷属互相摄受。显现为业。问命根作何等业。答令诸有情。堕在存活。住持数中为业。问受所摄根。作何等业。答令诸有情。领纳一切兴盛衰损为业。问信等诸根。作何等业。答能生善趣。及能圆满涅槃资粮为业(文)。意根总以八识为性者。宗镜第七十二卷云。唯取同时八识心王。为意根处。以意根处缘得八个识故。若是等无间意。即自为一依。故不取(文)。
补遗 本识等者。等于五根种。此是胜义根故。以本识所变。眼等清净。四大所成色为性。
△次明后三根(二)初正释(三)初未知当知根(三)初明位。
音义 谓三位中。所有信等九根。即是未知当知体。加行下。或有问曰。杂集论说。加行道时。顺决择分。后于上解脱。希求欲证。愁戚所摄。所以加行等位。亦有忧根。为此根性。何不言耶。释意可知。
合响 瑜伽第五十七卷云。忧根虽道所依。非道摄故。此中不取(文)。
△三简别(二)初傍修菩萨。
音义 二乘无学。于生空理。究尽无余得具知名大乘无学。若八地已上。诸菩萨等。具证人空分得法空。若佛位者。二障永尽。具证二空所显真如。所以三乘极果。皆是具知根耳。
合响 会玄记。引俱舍云。三具知根。在无学道。谓尽智无生智。作知己已知之解故。名为知。有此知者。名为具知。于涅槃有增上用。由具知根心。得解脱心。若解脱。方证涅槃。故名为根(文)。
△次简非。
△五不定心所(三)初结前问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