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第七〔龙讥〕

音义 能令身不自在。心极暗昧。略缘境界为性。障观为业。谓睡下转解心极暗劣一门转者。暗劣释昧一门释略谓意识缘境通乎内外今此位中。唯向内门。略外门故。昧简下。明有体用定位。惺惺寤时周悉。今言昧略简别二时。即以昧略显此睡眠。非无体用。有无心位。假立此名者。谓五无心位中。极重睡眠。虽无此体。而由此似此故。假说此名。如余葢缠下。例明有体葢。即五葢谓贪欲等。缠即八缠十缠。谓无惭等。竝具瑜伽论第八卷量云。睡眠有法。昧略为性。非无体用。宗因云心相应故。如余葢缠。

合响 义天钞云。昧简在定者。此睡眠位。虽然专注一类。微细之境。与定不同。定意识取境明了。此乃暗昧。略别寤时者。彼觉寤时。心极明利。具能缘六尘之境。则寤时。心心所缘境宽广。此睡眠心心所。不明利故。唯缘一法尘境。取境少故。名为略也。华严钞十七之一释曰。谓睡眠位下。释上不自在言。谓令身不自在坐。亦睡眠他摇动时。亦不觉故。令心极暗昧轻略为性。不能明利详审故也。意识亦行。即是论中。一门转故。显五识不行定心一境略。而不昧故。云昧拣在定寤广缘境。不得称略故。云略别寤时故。眠有二。显有别体。必依于心。而五无心一。熟眠者。假立为眠。非实眠也。眠必与心而相应故如余葢等(文)

△次通简体性(四)初师唯痴分摄。

音义 他性相应非自性者。瑜伽论。问诸法谁相应。为何义故。建立相应。答他性相应非自性为徧了知依自性清净心。有染净法。若增若减。是故建立。瑜伽颂言。五种性不成等者。彼论释云。有一沙门。若婆罗门欲令名中。唯心实有非诸心法。此不应理。何以故。且说诸蕴。有五种性。不成就故(若谓心所即是心王。则五种取蕴之性不得成就。以无受想行三蕴故。又若谓由分位差别。而立五蕴者。亦有过失。以一刹那中。其因缘必无差别可得故。又则与圣教相违圣说五蕴法。同在一刹那中。横具不依前后假立)。又若彼计分位别故。有种性者。分位别计。亦有过失。何以故是诸分位。展转相望。作用差别。若有若无。皆成失故。若言有者。由相异故。便应有异。实物体性。若言无者。计分位别。则为唐捐。又不应如六识身分位差别。何以故。由六识身所依所缘有差别故。是诸分位一处可得故不应理。若谓转变。亦不应理。何以故。于有色物可转变故。得有分位。前后差别。非于无色。有如乳酪生酥等异。又心因缘无差别故行别分位。不应道理。于一刹那。必不可得。差别因缘。令彼分位。而有差别。是故汝计分位差别。不应道理。又违圣教。如契经言。贪瞋痴等。恼染其心。令不解脱。若唯有心二不俱有是即贪等。应不依识。又复经言。三和合与触。俱生受想思等故名所摄四无色蕴。心与心所。更互相应。道理成就。

△次答玅理(二)初正答(二)初约王所相望显二谛(二)初依世俗以明离心有性(二)初正明有性。

合响 宗镜第五十五卷云。灭尽定者谓有无学等者。有学圣者。除初二果(如后文云。初起此定。要全断欲界一地修惑。故除初二果。欲界惑种二性繁杂。障定强故。唯不还果等。得此定故)。唯身证不还第三果人。有学中。除异生故。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者。以灭定唯依非想定起故。此以初修二乘者言离。菩萨伏不离贪。即此亦名灭受想定(文)。由止息下。谓由暂止息想作意为先导。令六识心心所。及第七恒行染污末那。及彼心所。皆悉灭尽。故立此名。令身安和。亦得名定。由加行时。偏厌受想故。亦名为灭受想定。宗镜。问灭尽定。与无想定。俱称无心。二定何别。答有四义不同。古释云。一约得人异。灭尽定是圣人得。无想是凡夫得。二祈愿异。入灭尽定者。作止息想。求功德。入无想定。作解脱入。三感果不感果异。无想定是有漏。能感无想天别报果。灭定是无漏。不感三界果。四灭识多少异。灭尽定灭识多。兼灭第七染污末那。无想定灭识少。止灭前六识(文)

补遗 清凉云。谓有无学者。即罗汉及独一辟支也。或有学圣者。即三果身证那含。伏等者。谓无所有下诸贪。或伏或灭。未灭上贪。或灭上贪。欲超过有顶。由暂止息想作意为先。令六识心及心所。染污第七恒行心心所。俱不行故。立灭尽名。谓有心定。令心平等和悦。如有心定。故亦名定。

△二三品修相。

音义 先释初句是诸识言。亦摄心所。皆能变似相见二分。是故依此立转变名。所变下。释第二句。即此所变。似见相分。名为分别。及所分别。以是能取所取相故。由此下。释第三句。由此识变。似见相分。缘起正理。彼所妄执。实我实法。离似所变。决定非有。何者。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离所依。有能依故。是故下。释第四句。心及心所色不相应。此四位者。名曰有为。虗空等六。即是无为。又前三位。从缘生故。名之为实。不相应行。依色心立。故可名假。如是一切。皆不离识。唯言但遮离识实物。非为遮止不离识法。是故亦有心所法等。

合响 宗镜第六十卷。释云。是诸识转变者。转变是改转义。谓一识体改转。为二相起。异于自体。即见分有能取之用。相分有质碍之用。由识自体转起能取。及有碍故。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者。前所变中。以所变见分。名为分别。是依他性。能取于所变依他相分故。起种种徧计所执分别。是此识体所变用能分别。故名分别。其识所变依他性相分。似所执相分者。名所分别。是前能分别见分之所取相故。非谓识自体能缘。名为分别起。分别见者。识之用也。相见俱依自证起故(文)。又第六十二卷云。此见相二分。妄执彼我法二执是无。即由此见相二分外。妄情执有。心外我法之境。皆是无。故云由此彼皆无(文)

补遗 是中唯遮外境非有。识表心及心所非无。即遣虗存实观。不云唯相唯见。而云唯识。即舍滥留纯观。不云唯二分。而云唯识。即摄末归本观。不云唯心心所。而云唯识。即隐劣显胜观。无为即识实性。亦不离识。以至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即遣相证性观。

△次约似我法释。

合响 宗镜云。第四随三智转智者。一随自在者智转智。即是菩萨起智。观自所变之境。皆不离我能变之心。是其唯识。为八地去菩萨。能任运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此是境随真智转。所变事皆成。转者改换旧质义。即随转大地山河旧质。成金银等。众生实得受用。锻炼作诸器具皆得。若离心有外实境者。如何山河等。能随菩萨心。便变为金银等物。以相分本质。皆悉转故。故知一切诸境。皆不离菩萨能变之心。乃至异生。亦能变火为水。变昼为被。点铁成金等。此皆是境随事智转。所变事皆成。亦是唯识。若是迦多演那所变宫殿金银等。皆不成就。故知离心更无实境。论云。凡变金银宫殿者。是实定果色。从初地去。方能变。若约自在八地上菩萨。于相及土。皆得自在。以上品定心有大势力。所变金银宫殿等。皆得成就。如变金银锻炼作诸器具。实得受用。其所变金银。是实定果色。皆不离菩萨内心。是其唯识。心外无境。若诸声闻。及地前小菩萨等。若变金银宫殿时。即托菩萨所变金银宫殿。以为本质。第六识所变金银等。皆不成就。无实作用。然所变金银。是假定果色。不离声闻诸小菩萨内心。是其唯识。心外无境。今迦多演那。缘是声闻。未得上品定故。所变金银。虽无实作用。然不离内识。心外无境。又古德云。色自在心生故。心能变色。所以移山覆海。倒地翻天。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为黄金。悉无难事。二随观察者智转智者。无性菩萨云。谓诸声闻独觉菩萨等。若修苦空等观。得相应者。或作四谛观时。随观一法之上。唯有无常苦空无我等。众相显然。非是诸法体上。有此众多苦空等义。是苦空等众相。即是诸法之体。既若无常相。于圣人观心上有者。故知一切诸法。皆不离观心而有。三随无分别智转智者。谓菩萨根本智。证真如时。真如境与智冥合。能所一般。更无分别。离本智外。更无别境。即境随真智转。是故说唯心。汝小乘若执有心外实境者。即证真如时。一切境相。何不现前(文)

△三结。

音义 宗镜云。第一成立五尘相分。皆不离五识者。今成立一识相分。不离于识。余四识准作。量云。极成眼识是有法。定不亲缘离自识色是宗。因云。极成五识中随一摄故。如余极成四识。将释此量。分之为二。初释名拣过。次略申问答。初者宗。前陈云极成。即拣两宗不极成眼识。且如大乘宗中。许有他方佛眼识。及佛无漏眼识。为小乘不许。亦拣之不取。若小乘宗中。执佛是有漏眼识。及最后身菩萨。染污眼识。即大乘不许。亦须拣之。即两宗互不许者。是不极成法。今取两宗共许极成眼识。方立为宗。故前陈言极成眼识也。问若不致极成两宗简。即有何过。答前陈便。有自他一分所别不极成过。因中亦犯自他一分所依不成过。为前陈无极成眼识。为所依故。所以安极成二字简。后陈言。定不亲缘。离自识色宗者。但是离眼识相分外。所有本质色。及余四尘。但离眼识者。皆不亲缘。若立敌共诤。只诤本质也。若大乘自宗。成立眼识。亲相分色。问何故不言定亲缘。不离自识色耶。答恐犯能别不极成过故。谓小乘不许色不离于眼识故。次因云。极成五识中随一摄故者。因言极成。亦简不极成五识。若不言极成简。空言五识中随一摄者。即此因犯自他一分随一不成过。所以因安极成言拣之。喻云如余极成四识者。喻言极成。亦拣不极成法。若不安极成。犯一分能立所立不极成过。所以安极成言简。既立得相分色。不离于眼识。余声香味触等。皆准此成立。皆不离于余四识故。次申问答。一问宗依须两共许。今后陈立者。言不亲缘离自识色。敌者许亲缘离自本质色。何言极成。答小乘亦许眼识不亲缘余四尘。以离眼识故。但使他宗许有不亲缘离自识色。即是宗依极成也。二问他宗既许余四尘。眼识不亲缘。后合为宗。便是相扶。岂成宗诤。答今所诤者。但取色尘本质。眼不亲缘。互相差别。顺违他。正成宗体。以小乘虽许色本质。离于眼识。且是亲缘。今言不亲缘。岂非宗诤。三问宗中所诤。是眼识不亲缘本质色。同喻如余四识。余四识不亲缘余四尘。岂得相似。答余四识是喻依。各有不亲缘。离自识法。是喻体。今取喻体。不取喻依。亦如声无常宗。同喻如瓶。不应分别声瓶有异。但取声瓶各有无常义。相似为因等也(文)

△次后三。

音义 准中边论释曰。虗妄分别有者。谓有所取能取分别。于此二都无者。谓即于此虗妄分别。永无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谓虗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于彼亦有此者。谓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虗妄分别。一切法者。谓诸有为及无为法。虗妄分别。名有为。二取空性。名无为。依前理故。说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由有空性虗妄分别。故说非空。由无所取能取性故。说非不空。有故者。谓有空性虗妄分别故。无故者。谓无所取能取二性故。及有故者。谓虗妄分别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虗妄分别故。是则契中道者。谓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趣。玅契中道。亦善符顺般若等经。说一切法非空非有。

补遗 宗镜云。虗妄分别有者。即有三界虗妄分别心。于此二都无者。谓无能取所取我法二执之相。于真如心之上都无。此中唯有空者。谓此妄心中。唯有此妄。此是空性。依空所显故。于彼亦有此者。彼者彼空性中。亦有此者。亦有此妄分别识。即虗妄分别。是世俗谛故。于此俗谛中。亦有真谛之空性也。故说一切法者。即有为无为二法。即一切法也。非空非不空者。非空谓虗妄分别心及空性。即依圆是有。故名非空。以二谛有故。非不空者。谓能取所取我法二执之相是空。即徧计性也。有无及有故者。有谓虗妄分别有故。无谓二取我法无故。及有故者。谓于妄分别中。有真空故。于真空中。亦有妄分别故。是则契中道者。谓非一向空。如清辨等。非一向有。如小乘等。故名中道。谓二谛有。不同清辨。二取我法无。不同小乘。故名中道。

△次简示。

音义 宗镜云。第二世事乖宗难。此是经部师难云。论主若言唯有内识无心外境者。如何现见世间。情与非情等物。有处定时定。身不定作用不定等。就此中。自有四难。一处定难。二时定难。三身不定难。四作用不定难。初难云。论主若言一切皆是唯识。无心外境者。且如世人。将现量识。正缘南山处。其识与山。俱在其南。山不离识。可言唯识。忽若将现量识。缘北之时。其山定在南。且不随缘者。心转来向北。既若缘北之时。缘南山心不生者。明知离识之外。有实南山之境。此何成唯识。第二时定难者。难云。若正缘南山时。识现起。山亦随心起。即可成唯识义。且如不缘南山时。其缘山心即不生。然山且在。不随心灭。即是离心有境。何成唯识义。此上二难。皆是难现量识。亦难比量。若约比量心者。即山相分。亦于余处心上现故。第三有情身不定难者。难云。若言一切皆是唯识者。且如有多众有情。同在一处。于中一半眼有患眩瞖者。或十或五。或有见空华。或有见头发。或有见苍蝇。或有全不见物者。此等皆是病眼人自识变起。所变发蝇等相分。皆不离患眩瞖者之心。可是唯识。且如一半不患眩瞖者。或十或五。共在一处。所见一般物皆同。境既是一者。明知离心有境。何成唯识。第四作用不定难者。于中分出三难。第一难云。复有何因。患眩瞖所见发蝇等。即无发蝇等实用。余不患眩瞖者。所见发蝇等物。是实用非无。法大乘既许皆是唯识者。即须一时有实作用。不然一时无实作用。今既不同。未审何者是其唯识。第二难云。复云何因有情。于梦中所得饮食刀杖毒药衣服等。即无实作用。及至觉时。若得便有实用。等三难云。复有何因寻香城等。即无实作用。余甎土城等。便有实作用(文)

△次释。

音义 宗镜云。论主答前四难。引二十唯识颂云。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若依此颂。答前四难即足。且第一答前处定难者。论主云。汝还许有情。于梦中。有时见有邨园。或男或女等物。在于一处即定。其有情梦心。有时便缘余处。余处便不见前邨园等物。即梦心不定。汝且总许是唯识否。经部答云。我宗梦中虽梦境处定。梦心不定。然不离有情梦心。皆是唯识。论主云。我觉时境色亦复如然。虽山处长定。其有情能缘心不定。然皆不离现心。总是唯识。立量云。我宗觉时所见境色是有法。决定是唯识为宗。因云。境处定心不定故。喻如汝宗梦中之境。皆是唯识。第二答前时定难者。论主云。且如有情。于梦中所见邨园等物。其梦心若缘时。可是唯识。若不缘时。应非唯识。经部答云。我梦中之境。若梦心缘时。亦是唯识。若梦心有不缘时。然不离梦心。亦是唯识。论主云。我觉时境色亦复如然。我今长时缘南山。山不离心。是唯识。有时缘山。心虽不生。然不离现心。亦是唯识。颂云。处时定如梦。此一句答前二难。第三答身不定难。论主云。汝经部还许众多饿鬼。同于一处。于中有三有五。业同之者。即同见脓河定。又有三五。随自业力。所见不定。即同于一处。或有见猛火。或有见粪秽。或有见人把棒栏隔。如是饿鬼同于一处。一半见境定。一半所见各异。汝总许是饿鬼唯识否。答云。虽见有同异。然不离饿鬼自业识所变。皆是唯识。论主云。我宗唯识。亦复如是。虽一类患眩瞖者。所见各别。有一类不患眩瞖者。所见即同。然不离此二类。有情识之所变。皆是唯识。颂云。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此两句颂。答此一难。成唯识。第四总答作用不定中三难者。论主云。汝经部等。还许有情梦中所得刀杖饮食等。无实作用。是唯识否。答云尔。又问只如有情于梦中。有时遗失不净。及失尿等事。即有实作用。汝亦许是唯识否。答云尔。论主例答。汝既许梦中有实作用。及无实作用。俱是唯识者。即知我宗患眩瞖。及不患者。并梦中现觉。兼假城实城。此三般皆是有实作用。亦如汝梦中。有实无实作用。皆是唯识。论主以量成立云。我宗觉时境色是有法。定是唯识宗。因云有实作用故。如汝梦中境色不然。汝梦中境色是有法。应非唯识宗。因云。有实无实作用故。如汝觉时境色唯识。颂云。如梦损有用。此一句答上难境(文)

△三圣教相违难(二)初难。

音义 宗镜云。论主答中分三。初假答。二正答。三喻答。初假答。引二十唯识颂云。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言识从自种生者。即五识自证分现行。各从五识自种而生。将五识自种。便为五根。言似境相而转者。即五识自证分。从自种生。而能变似二分现。其所变见分。说名五识。所变相分。自外境现。说名五境。其实根境十处。皆不离识。亦是唯识。此是假将五识种子。为五根。答经部师。以经部许有种子。问设许有种子。岂不执离识有。答彼许种子。在前六识中持。亦不离识有。论主云。其所变相分。似外五境。亦不离识有。能变五识种即五根。亦不离识有。虽分内外十处。然皆是唯识。言佛说彼为十者。以佛密意。为破外道执身。为一合相我故。遂于无言之法。强以言分别。说有根尘十处。有大胜利故。唯识颂云。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解云。谓若有智者。即依此佛说根尘十处教文。便作观云。我于无量劫来。为恶慧推求。愚痴迷暗。妄执自他身。为一合相。我因此生死沉沦。今依教观自他身。但有根尘十处。以成其体。于一一处中。都无主宰自在常一等用。何曾有我。因此便能悟入无我之理。成我空观。此即大乘。假将五种子为五根。假答小乘也。小乘又难云。若尔者。且如五尘相分色。是五识所变故。可如汝宗是唯识。其本质五境色。未审是何识之唯识。谓五识及第六。皆不亲缘本质五境。即此本质五境。岂不离心外有。何成唯识。因此问故。便是论主第二正答。唯识论云。依识所变非别实有。解云。此依大乘自宗正解。即约建立第八识了。既论主云。五尘本质色。此是第八识之亲相分。相分不离第八识。亦是唯识。第三喻答者。即论主举喻答小乘。世尊建立十二处之所以。唯识论云。如遮断见说续有情。但是佛密意。破于众生一合相我。假说有十二处名。令众生观十二处法。都无有我。便入我空。次依唯识。能观一切诸法之上。皆无实轨持胜性等用。既除法执。便成法空(文)

△四唯识成空难(二)初难。

音义 初句标立。识言下释成。谓我所立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五位。一者心法。谓八种识。二者心所有法。谓六位心所。三者所变。谓相见二分。四者分位差别。谓不相应行。五者无为。谓真如等。初即识之自相。次即识之相应。三即初二所变。四即前三分位。五即前四实性。如是百法。皆不离识。故立识言。有深意趣。所立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外实色等。不遮内识所变。不离诸识色等诸法。故立唯言。亦有深趣。

合响 宗镜第五十九卷。问一百法中。凡圣总具不。答若凡夫位。通约三界九地种子。皆具一百法。若诸佛果位。唯具六十六法。除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不相应行中四。共除三十四法。问心摄一切。云何但标五位百法之门。答虽标百法。以为纲要。此中五位次第摄。无尽法门。不出于此。何者百法云。一明心法。谓此八种心王。有为法中。此最胜故。世出世间。无不由心造。二明心所有法。与此心王。常相应故。名相应法。望前心王。此即是劣。先胜后劣。所以次明。三色法。心王等之现影。谓此色法不能自起。要藉前二心王心所变现故。变不亲缘。故致影言。或通本质。前二能变。此为所变。先能后所。所以次明。四不相应行。谓此得等二十四法。不能自起。藉前三位差别假立。前三是实。此即是假。先实后假。所以次明。五无为法。体性甚深。若不约法。以明无为。无由得显。故藉前四断染成净之所显示。前四有为。此即无为。先有后无。所以后明(文)

△三劝信。

合响 别行钞云。所缘缘者。谓是心之所虑处故。名为所缘。只此所缘境。又有牵心令生。是心之所托故。复说名缘。即所缘为缘。名所缘缘。持业释也(文中所缘带相义是体缘能生义是用)。有法者。宗镜第七十一卷云。有两解。初显幽钞解云。有法即有体实法。拣于假法。及徧计相无体法。但是所缘。不成缘。夫为缘须是有体。实法有力用。能牵生识。即圆成依他起。是有体法。二龙兴云。谓若有法者。即依圆二性。以有体故。能牵于心。名之为缘。不通无体。若是徧计。以无体故。但有所缘。而非缘体。若是所缘。即体通有无。问徧计所执既也。无体不能生心。何得名为所缘答无体所缘。依有体缘生。于有体法上。妄增益而有非缘故。两解之中。后解为正。若依今明有法通取三境。假之与实。名有法。尽作所缘。缘于八识中。分别前五。第八性境。为所缘缘拣诸假法。及徧计所执。第七带质境。为所缘缘。唯假非实。及简徧计所执。第六意识。缘于三境作所缘。缘通于假实。唯简徧计所执。问实法有体。名所缘缘。假法无体。非所缘缘。答假法有二种。一有体假。即依圆性中。诸假法也。二无体假。即徧计所执也。若我若法。空华兔角等。但简无体非所缘缘。不简有体故。问若徧计所执非所缘者。如何第六缘空华等。时亦有所缘缘义。岂即有体耶。答但望自亲相分。为亲所缘缘。非望空华也。若是空华等。于相分上。妄执生华。解其体是无。若所变相分。其体是有。得成所缘缘。问应一切有体法。总是所缘缘。以是有法故。答疏云。是带相须是能缘之心缘所缘时。带起所缘相此有体法。即是所缘缘。余不带起相者。虽是有法。不为所缘缘。是眼识缘境时。所带起色。相此有体法。即是眼识家所缘缘。余不带起相者。虽是有法。不是眼识所缘缘。眼识既尔。余识亦然。带与相。各有二义。且带二义者。一者挟带。即能缘心亲附境体而缘。二者变带。即能缘心变起相分而缘。言相。亦有二义。一体相相。二相状相。若无分别智缘真如。是挟带体相而缘。是所缘缘。及内二分相缘。并自证缘。见分是挟带。若有漏心心所见分及无漏后得智。起见分缘境时即是变带相状而缘。是所缘缘。谓若有法是缘是带相是所缘。具此二义。名所缘缘义。又简法辩果者。先引慈恩征云。缘生于谁。谁带相。疏答云。心或相应。此辩所缘缘果也。以所缘为缘是因。生得心心所是果。言心者。即八识心王。或相应者。即五十一心所有起有不起不定故。而言或也。即简不立色。及不相应。无为等。为所缘缘。彼非心法无缘虑故。宗镜第七十卷。问云且如将镜照人时。于镜面上。亦能亲挟于人影像。以人影不离镜面故。应成亲所缘缘。又镜面望外边人。本质应成疎所缘缘。答将所虑简之。意云。夫为所缘缘者。须对能缘虑法所虑。方名所缘缘。今镜面既非能缘虑法者。即镜中人影。及外边人本质。亦不得名所虑法。既阙所虑义者。不成所缘缘。外人又难。若尔者且如第六识。缘空华无体法时有所虑义。应成所缘缘为识。是能缘虑故。答将所托简之。意云。其意缘无体法时。虽有所虑义。又阙所托义。以空华等无体。不与能缘心。为所托。不妨但成所缘。即不成缘。由是应须四句分别。一有所虑非所托。即徧计妄我法等。是以无体故。但为所虑。不为所托。二有所托非所虑。即镜水所照人等。是此但有所托。而无所虑。以镜水等非能虑故。三俱句。即一切所缘缘实相分是。四俱非。即除镜水等所照外。余不缘者是(文)

△次别释(二)初列。

合响 先明亲所缘缘。宗镜第七十卷。引慈恩云。若与能缘者。是见分体。不相离者。即与自证分。体不相离。意云。相分是见分亲所缘缘。见分是自证分亲所缘缘。皆不离自证分体。此正简疎所缘缘。本质法。望能缘见分。有相离八识故。此亦简他人所变相分。及自身八识。各各所变相分。更互相望皆不是亲。今唯取自识所变相分名亲望能变见分体不相离中间。更无隔碍。方是亲义。是见分等。内所虑托者。言见分等者。即等取自证分。及第四分并本智缘如等。此皆成亲所缘缘。且如相分。是见分家亲所缘缘。见分即自证分亲所缘缘。自证分是证自证分亲所缘缘。又真如是根本智亲所缘缘。又等取心心所缘亲相分亦是亲所缘缘。内所虑托者。此有二种。一是有为即识所变。名内所虑托二是无为真如体不离识。名所虑托。即如自证缘见分等。竝是此例。又亲所缘缘。都有四类。一有亲所缘缘。从质及心而变起。即五识缘五尘境。所缘相分是。二有亲所缘缘。但从心变不仗质起。即第八识缘。三境相分是。三有亲所缘缘。不由心变。亦不由质起。即根本智所证真如是。四有亲所缘缘。而非相分。即内二分互相缘是(文)。又若与下次明疎所缘缘。宗镜又云。疎所缘缘。与能缘心相离法是。谓即他识所变。及自身中别释所变仗。为本质者是(文)。又宗镜第七十一卷。合明亲疎二缘云。亲则挟带逼附而起。如钳取物。似日舒光。亲照亲持。体不相离。疎则变带仗托附影而起。缘似质之状。离相分之亲。体不相收。内生虑托等(文)

△三结判。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第七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