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第八〔龙讥〕

音义 五六七三处。如文。第八即士农商贾书筭占卜等。所有作具作用。第九即士农等。能作之人。所作业者。即士农等。所作诸事业也。第十即无漏见。皆除种者。以种即前第三四处之所摄故。总依此六。立摄受因。何者。摄受前五。能办世间有漏法故。具摄受六。能办出世无漏法故。显扬论云。由欲系诸法无间灭摄受故。境界摄受故。根摄受故。作用摄受故。士用摄受故。彼诸行转。如欲系法。如是色无色系诸行亦尔。真实见摄受故。余不系诸行转。是故依此六义。建立摄受因。瑜伽曰。除种子外。所余诸缘。名摄受因。

合响 宗镜云。五无间灭依处者。即心心所法。等无间缘。谓前灭心心所。为缘缘者。是开辟导引功能。即前灭为缘。能与后念一聚心心所为依处。其后念心心所。依他前念为缘处生。故名无间灭依处。即无间灭依处。立摄受因。此一因宽。自下六种依处。皆是摄受因摄。六境界依处者。即是一切所缘缘境。为此一切所缘缘境。能与一切能缘心心所。为依凭起处故。以心不孤起。托境方生。亦立摄受因。七根依处者。即内六处。谓五色根。及意根成六。即此六根。是八识心心所。所依之处。前无间灭依处。即取八识前念功能为依处。引后念令生。今此根依处。即取现在五色根。及第七意。名根依处。亦立摄受因。八作用依处者。问何名作用依处。答此通作业。并作具之作用。且作业者。即有情工巧智。能造殿堂。或造立种种器具等物是。作具者。即世间种种作具。如斤斧车船等。所受用之具是。但知一切疎助现缘。能办种种事业者。皆是此作用依处。即除识中种子。及外法种子。及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引种子。及亲助现缘。非作用依处。此处亦立摄受因。九士用依处者。即于前作用依处中。唯取作者士夫之用。此处亦立摄受因。十真实见依处者。谓一切无漏见不虗妄故。名真实。能与余一切无漏有为法。及无为法。而为所依。名依处。此处亦立摄受因。此前立摄受因者。摄受即是因果相关涉义。但除亲因缘外。取余一切疎助成因缘者。名为摄受因。故对法论云。如日水粪。望谷麦芽等。虽有自种所生。然增彼力。名摄受因(文)

△六引发因依随顺依处立。

合响 宗镜第七十一卷云。一者异熟果。谓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续异熟生无记。释云。有漏善者。简无漏善。自相续者。简他身及非情。若但言异熟。即六识中报。非真异熟摄。今为总摄彼。故言异熟生。然本识亦名异熟生。是无记故。此位稍长。至金刚心。顿通三乘无学。一真异熟。即第八识。二异熟生。即前六识成本识。亦名异熟生故。从自异熟种子而生起故。若前六识。从真异熟识生起故。亦名异熟生。是一分心心所。缘境昧劣不明利。不熏解心种故。是无记性(文)。异熟四义。如前第二卷中引。二等流果者。等谓平等。流谓流类。等流不同有二。一真等流。为善不善无记三性为因。所引同类果。故名等流果。如第八识中。三性种子。各生三性现行果。果与因性同故。即心种子生心现行。色种子生色现行。有漏种生有漏现行。无漏种生无漏现行。名等。流者。是流类义。二假等流者。前生令他命短。今生自身亦命短。是先杀业同类果故。依所招总报第八识有短长。名假等流。理实是增上果。但取杀他。令他命短。今生自命亦短。有相似义故。假名等流。实是善恶感无记果。二离系果者(开蒙云。谓无漏□断障所证善无为法。问离系名。答由离障染系缚之法。证得此果)。唯圣人证。非凡夫得。若本智与真如合时。是离系果摄。若后得缘真如时。是士用果摄。四士用果者。谓诸作者余诸器等。成办种种事业。名用果。瑜伽论云。一类于现法中依止随一切工巧业处。起士夫用。所谓士农商贾书算占卜等事。由此士夫之用。成办诸稼穑财利等果。名士用果。五增上果者。增胜殊上。但除四果外。余一切所得果者。皆是此增上缘果收。此增上果最广。如四缘中增上缘。五见中邪见。不简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但有所得果。于前四果中所不摄。皆是增上果中收。此有二种。一与力增上果。如外器能受用顺益义故。二不与力增上果。如他人金帛妻子等。复有二种。一顺。如眼识得明缘。二违。如遇暗相等。

△次答依处得果(二)初引文。

音义 谓五果中。异熟果者。以因言之。牵引乃至不相违。此五因得。以缘言之。增上缘得。若等流果。以七因得。因缘增上缘得。若离系果。以五因得。增上缘得。若士用果。二解。一云四因。增上缘得。一云八因。除所缘缘。余三缘得。此二师解。然依古释。诸心心所。通具四果。佛无异熟。凡除离系。则眼识等士用果。岂不由种生。故亦应有牵引生起引发定异四因方得。因既如是。缘亦应尔。故二解中。后义为正。若增上果。摄义最宽。前四果中所不摄者。皆此所摄。是故十因四缘。一切容得。

合响 宗镜第七十一卷。问且八识中。于一一识。如何各具四果。答古释云。且如眼识。从种生现。是等流果。眼根为所依。是增上果。眼识作意警心。为士用果。或眼识能缘实色等。亦士用果。眼根是第八亲相分。是异熟果。耳等四识。亦皆例此。若第六识种生现。是等流果。前念意根为能引。或能引前五识。是增上果。又能缘三世内外境等用。名士用果。能造当来总别报。名异熟果。约与异熟为因。亦名异熟果。若第七识种生现。等流果。前念第七。与后念为所依。即增上果。能内缘第八见分为我。即士用果。能与真异熟识为所依。名异熟果。若第八识种生现。名等流果。与第七为所依。是增上果。能缘三境。及持种受熏。名士用果。当体是真异熟故(文)

△三正示缘生(二)初结前起后。

音义 八识自类。前后相望。若第六识。容有三缘。唯除因缘。谓第六现。能缘三世。即以前念意识。得缘后念。后念意识。亦得缘前。是所缘缘。前后相望。或不障碍。有能助力。是增上缘。等无间缘。其义易知。余除所缘者。谓余七识自类前后。具增上无间二缘。并除所缘。以余七识。取现在境。不缘过未故。于前后无所缘义。若许五七后念见分。得缘前念五七相分者。则前五第七。亦具三缘。唯除因缘。前七于八下。释第八亦具三缘。谓虽第八不缘前七。而第八所缘自类相见种子。皆是前七熏成。谓前五熏八相分种。第七熏八见分种。第六双熏八相见种故。前七于八所缘。容有此意。非显第八能缘前七。正显前念第八相分。于后念第八见分。有所缘义。以此科唯约自类前后。论三缘故。文中言前七者。以第八相见种子。是前七所熏成故。葢推功归本。非第八以前七为所缘也。

合响 许五后见缘前相者。宗镜第六十一卷云。或相分名色。见分名识。此双取识境二法为体。以见相同种故。此许前念相分。为后念识所缘缘义。谓前念识之相分。为后念识之境。即本识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即前念识相。为后念识之所缘。谓因前念所缘故。还熏得种。由种故生今念。历转推功归本。乃是前念所缘。为今识缘。自果者。相分现行也。功能者种子也。谓由前念识相分。为能熏故。熏引得生自种子。在本识中。能生后念识相分色等。与后念识为境。由前念相熏种。生后念境相。说前念相分。为后识所缘缘也。问前相种。如何生今识。答由见相同种故。问既尔。何不即说种为缘。答种是因缘。非所缘缘(文)

△四同聚异体展转为缘。

音义 先释诸业。福业者。谓感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善业。非福业者。谓感恶趣异熟。及顺五趣受不善业。不动业者。谓感色无色界异熟。及顺色无色界。受禅定业。对欲界散动。得不动名。此三种业。皆以思为体性。余触想受等心所。是业之眷属。同招异熟。俱名为业。真异熟果。酬牵引业。异熟生者。唯酬满业。此虽下。次释习气。谓有问曰。业生即灭。何能感果。释曰。业虽即灭。无招果义。然熏本识。起自功能。说名习气。何谓习气。是业气分。熏所成故。简曾现业者。由习所成。故非曾业。是业气分。故非现业。为简过现二业。立习气名。如是下。显业习气。是感当果增上胜缘。非因缘故。

合响 福等三业者。开蒙。问福业。答即有漏善思为体。疏解。福者殊胜之义。自体及果。俱可爱乐。相殊胜故。名为福业。问非福业。答自体及果。俱不可爱乐。相鄙劣故。名非福业。问不动业。答不可改转义。其业多少。住一境性。不移动故。名不动业。即上二界定地之业。问不动名。答以定能令住一境故。问既上二界。应是福业。何名不动。答约前殊胜。立不动名(文)。思业等者。清凉钞第十七卷之一云。思有二义。一约体。则扶心王。同为业具。二约用。与王相应。同作业故(文)。宗镜第七十三卷云。此虽才起。无间即灭。无义能招当异熟果者。虽现用无。有过去体。能招当来真异熟果。而现行之业。当造之时。熏于本识。起自业之功能。功能即习气。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文)

△次二取习气。

音义 谓十二有支中。无明与行。名能引支。能引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果种故。此中下简定。谓此能引。唯取能发。正感当果善恶业者。名为无明。即彼所发正感后世善恶诸业。乃名为行。由斯义故。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以此二业。唯感别报故。别助者。谓满业也。

合响 此中无明等者。清凉疏第三十七卷之一云。若约二世。虽诸烦恼。皆能发润。而发业位。无明力增。故名无明(文)。即彼所发乃名为行等者。清凉云。辩行体相。以三业相应思。造三行故。谓由迷异熟义愚。违正信解。起感三途恶业。及人天别报苦业。皆名罪行。然别必兼总。唯感别报。非行支故。由迷真实义愚。不知三界皆苦。妄谓为乐。起欲界善业。名福行。八禅净业。名不动行(文)。又钞释疏云。谓由下。显三业相。然愚略有二。一迷异熟义愚。二迷真实义愚。初愚谓迷当报。不知善恶感当苦乐。故于现在恣情造恶。谓杀生等有三品故。成三途因。如二地说。及人天者。五戒及下品十善。是人总报之业。前曾损他。感诸根阙等。即是别报。曾决罚他。亦招此报。故名苦业。然别下。释感别报非属行支义。唯识亦云。由此一切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以无明支。于发业中。有能通发总别报者。有能发总报之者。亦有但发别报之者。唯取初二。为无明支之所发起。行支所摄。第三非是行支所摄。故疏拣云。唯感别报非行支故。由迷真实者。即第二愚。三界苦果业感是集。即道理胜义。故名真实。今谓苦为乐。迷业是集。故起福行。八禅净业。亦是此愚。

补遗 宗镜第七十四卷中云。此中无明。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即分别全。俱生一分。若分别发人天业。即俱生助发。以人天难发。要假俱生助。若发三途业。不假俱生助发。以分别猛利故。不要助发。开蒙云。唯顺现业。是其别报。余皆总报。问顺现者。何非总报。答唯现身上。增损福寿。不改趣类。故是别报。

△二所引支(四)初正释五支。

音义 谓缘迷内等至五果种者。此指前七支也。异熟果愚。谓迷理无明。愚于我相。昧无我理故。亦即发业无明。在于行前。由愚内异熟果故。于后生苦。不如实知。发正能招后有诸业。即是行支。诸业为缘。引发当来五果亲种。即识等五支也。增上果愚。谓迷事无明。谓复依于外增上果。覆业无明。以境界受为缘。发起贪爱。即是爱支。爱为缘故。复生欲等四取。即是取支。由此爱取和合资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即五果种。转名有支。何者。俱能近有后有果故。四取者。一者欲取。二者见取。三者戒取。四者我语取。会玄第九卷。引古疏云。欲取谓取五玅欲境故。瑜伽第十卷云。欲取谓于诸欲所有贪欲。见取谓除萨迦耶见。于所余见。所有贪欲。戒禁取。谓于邪愿所有贪欲。我语取。谓于萨迦耶见。所有贪欲。又云。欲取唯生欲界苦果。余三通生三界苦果(文)。清凉钞云。有人释云。戒谓恶戒。禁谓牛狗等戒。我语谓内识依之说我故。有余师说。我见我慢。名为我语。云何此二。独名我语。由此二种说有我故。我非有故。说名我语。如契经说。苾𫇴当知。愚昧无闻异生之类。随假言说。起于我执。于中无我及与我所(云云文)

补遗 清凉云。迷内异熟果愚。即发业无明。在于行前。谓迷当报。不知善恶感当苦乐。故于现在恣情造恶等。即发正能招后有诸业。诸业为缘。引发当来五果亲种。即指前七支。迷外增上果愚。即覆业无明。此在行后识前。谓不了所造业。是正感当来增上果。复依此愚。缘境界受。发起润业贪爱。即是爱支。爱为缘故。复生欲等四取。即是取支。由此爱取。合润业种。及五果种。转名有支。俱能近有后有果故。一者能有彼果。二者当有。今能有彼因。从果称。故业名有。

△次会瑜伽。

音义 以无明与爱。发业润业。力偏胜故。余惑不然。故不立之。十一殊胜事者。缘起经说。一所缘殊胜。徧缘染净故。二行相殊胜。隐真显妄故。三因缘殊胜。惑业生本故。四等起殊胜。等能发起能引能生所生缘起法故。五转异殊胜。随眠缠缚。相应不共。相转异故。六邪行殊胜。依谛而起增益损减行故。七相状殊胜。微细自相。徧爱非爱。共相转故。八作业殊胜。作流转所依事。作寂止能障事故。九障碍殊胜。障碍胜法故。十随转殊胜。乃至有顶。犹有转故。十一对治殊胜。二种玅智所对治故。

合响 宗镜第七十四卷。问无明发业。有几种无明。答有四种。一随眠。二缠无明。三相应。四不共。外法异生具四。内法异生除不共无明。入信位第七心。及加行位中。是内法。十信第七心前有退故。及资粮位中名外法。若内法异生。顿悟即造业。渐悟不造。顿悟中悲增造。智增不造。十地位中。八地去。定不发业。惑体无故。七地前。或云圣人。以无漏明为缘。而不发业。设有俱生。助愿润生而。又云。七地前。俱生起故。亦造别报善业。问圣人因何不造总报业。答无分别烦恼故。以无漏明为缘故。违生死故。但以俱生润旧总报业。受分段生死。居人中。除北洲人。修无我观无分别。不能造业。此中除极愚昧者。天上唯除无想天。以无心故。不造业。四种无明。总能发业。随眠是种子。余三即现行(文)

△次约熏不熏出广略所以。

音义 先释名随意愿成者。谓随大悲意愿之所成故。如契经下引证。即胜鬘经。先举能例。如是下次所例。无明习地。谓所知障也。宗镜云。说业为因。以是胜故。无明为缘。以疎远故。非如烦恼。资有漏业。但缘义同。少分相似。有阿罗汉等者。经意谓。三乘无学。皆得三种意成身也。意成身者。亦名意生。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二觉法自性。意生身三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

合响 清凉疏。引楞伽第四云。云何三昧乐正受。谓入于三昧。离种种心。寂然不动。心海不起转识波浪。了境心现。皆无所有。云何觉法自性。谓了法如幻。皆无有相心转。所依依如幻。定及余三昧。能现无量自在神通。如华开敷速疾。如意如幻。如梦。如影。如像。非四大造。与造相似。一切色相。具足庄严。普入佛刹。了诸法性故。云何种类俱生无作行。谓了达诸佛自证法相。释曰。初身从所依定为名。次身从所依智立称。三自证法相义。兼定慧及法性相。故名种类。由此功能。随众生类。种种一时。现在任运而成。云无作行。若依地位。初即五地前。次即八地。前后即八地。后钞释云。若无上依经第一不配地位。但约三人得。谓声闻缘觉大地菩萨。若胜鬘经云。无明习地为缘。无漏业为因。有阿罗汉。缘觉。自在菩萨三种意生身。西域自有二解胜鬘。一依楞伽。二依无上。依前中复有三说。罗汉。缘觉。回心至十信。仍本名故。名为二乘。至十回向。终名自在菩萨。即初地上。对前二位。故名自在。初地上。即有三种。如前楞伽一云。罗汉。缘觉。俱回心。俱至十回向终。方名罗汉。缘觉直往菩萨初地上。名自在菩萨。菩萨亦有三种意生身。一云。声闻缘觉同。第二释。从二乘有学回心。至回向终。名自在菩萨。对未发心。得名自在。三身得同前二解。二据无上依。随三乘人。即为三身。前二回心。至等觉位。名声闻。缘觉意生身。后一初地至等觉。名菩萨意生身。释曰。后释似非得意。经意但明三乘人。皆得三意生身耳(文)

△次会变化身。

音义 谓唯六七二识。及能执我法。染慧心所。即能徧计。非第八前五及余心所也。唯说下出意。初三句。证唯六七。是能徧计。兼简前五无计度故。不能徧计。第四五句。拣定我法二执。必别境慧与无明俱。亦遮第八无慧痴故。非能徧计。第六句。明二执不通善性。唯是染故。第七句。释二执不与善心所俱。亦斥前师。谓诸心所。皆能徧计。第八句。拣唯染慧。若善慧者。导空智故。非有执故。第九句。举断常二见不竝。例上有执非空智也。意谓。执有执无。尚不容俱起。而况有执能导空智耶。第十句。亦证能徧计。唯六七二识。亦遮前五无执。八非能熏故。非能徧计心。兼简前六异熟生。无记心心所。不能徧计。亦非能熏。

合响 宗镜云。一有徧非计。如无漏诸心。有漏善识。能徧广缘。而非计执。无漏诸心。即诸圣人无漏智慧。了诸法空。无法不徧。都无计执。名为非计。唯后得智有漏善识。即地前菩萨。虽有漏心中。能作无我观故。亦能观一切。皆无有我。亦是徧而非计。二有计非徧。如有漏第七识。恒缘第八见分。起我法二执。从第六识。入生空观时。第七识中。犹尚缘第八见分。起于法执。故知计而非徧。三亦徧亦计。即众生染心。四非徧非计。即有漏五识。及第八赖耶。各了自分境界不徧。无计度随念分别。故非计也赖耶唯缘种子根身器世间三种境故。尚不能缘前七现行。故非徧非计。有漏种子。能持能缘。无漏种子。即持而不缘。况余境耶。

补遗 会玄云。能执我法。即得徧计。若不能执我法者。即不能徧计。八识之中。前五第八。不能执我法。不能徧计。六七二识俱执我法。皆能徧计(文)

△次斥前。

音义 此七真如。出深密经。初一依有为法立。次一依二空立。次一依染净立。后四依四谛立。安立者。谓欲等三界。以能安立三有众生故。或升或沉。备受轮转。故谓之苦。虽历轮回。而真如体凝然不变。故曰实性。余竝可思。

合响 解深密经云。流转真如作意者。谓见谛诸菩萨。以增上法行善修治作意。于染净法时。思惟诸行无始世来流转实性。既思惟。离无因见。及不平等因见。二实相真如作意者。谓如前说。乃至于染净法因。思惟诸法。众生无我性。及法无我性。既思惟。一切身见。及思惟分别众相作意。不复现行。三唯识真如作意者。谓如前法。乃至于染净法所依。思惟诸法唯识之性。既思惟。如实了知。唯心染故众生染。唯心净故众生净。四安立真如作意者。谓如前说。乃至于染污法体思惟苦谛。既思惟。欲令知故。为有情说。五邪行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染污法因。思惟集谛。欲令断故。为有情说。邪行者。谓贪瞋二烦恼。迷境界及见。起邪行。慢迷有情及见。起邪行。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迷所知境。起邪行。见取戒禁取。迷诸见起邪行。疑迷对治。起邪行。无明迷一切。起邪行。又十烦恼。皆迷苦集。起诸邪行。是彼因缘所依处故。又十烦恼。皆迷灭道。起诸邪行。由此能生彼怖畏故。六清净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清净法体思惟灭谛。既思惟。欲令证故。为有情说。七正行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清净行。思惟道谛。既思惟。欲令修故。为有情说(文)

△次明相摄。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第八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