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响 集论第三卷云。随说能作。谓名想见(文)。谓说此随说因。是名想见。名字即名。取相即想。执著即见。由随名字。取相执著。然后随起言说。此以名想执著。为随说因。即显此因是语依处。
△二观待因依领受依处立。
合响 宗镜云。二领受依处者。领谓领纳。受通五受。五受皆以纳领为性。即领受依处。立观待因。观者对义。待者藉义。即能所相对藉。以立其因(文)。
补遗 瑜伽第三十八卷云。观待此故。此为因故。于彼彼事。若求若取。此名彼观待因。如观手故。手为因故。有执持义。观待足故。足为因故。有往来业。观待节故。节为因故。有屈伸业。观待饥渴故。饥渴为因故。于诸饮食。若求若取。随如是等无量道理。应当了知观待因相。
△三牵引因依习气依处立。
音义 显扬论云。若欲系法将生时。若无障碍现前。便得生起。如欲系法如是。色无系法。及不系亦尔。如生如是。得成立成办作用亦尔。是故依无障碍依处。建立不相违因。瑜伽云。此障碍因。若阙若离。名不相违因。
△次以二因摄上十因(二)初标。
合响 问菩萨地说。能生摄二因。方便摄余八。云何此中能生摄六。方便摄十。释曰。非此二种。唯属牵引。及生起因。余引发等四因中。亦有因缘种故。非但彼八名所余因。牵引生起二因之中。亦有非因缘种故。
△次有寻等地(二)初引文。
音义 先引文。虽方便下释义。谓有问曰。方便因中。具后三缘。何唯增上。余九因中。亦有中间二缘。岂但摄受。答意准知。初能生摄。进退如前者。谓论初云。因缘即能生因。摄义取舍。如前有寻地说。
补遗 进退如前者。问曰。能生因中。亦有非因缘。何故通取。释曰。因缘显且胜。进而取之。又问。方便摄受中。亦有因缘。何故简舍。释曰。二因虽有因缘。隐而且少。故退舍之。
△三因缘依处得果(二)初问。
音义 谓瑜伽说。习气依处得异熟果。乃至所余依处得增上果等者。此显十五依处之中。能感异熟一切功能。乃至能得增上果一切功能。故说习气依处。乃至所余处言。不如是释。则有四果太狭。增上太宽之过失也。
补遗 谓彼习气依处。得异熟果。此显十五依处中。三。四。十二。十三。十五。共五依处。能感异熟果一切功能。随顺依处。得等流果。此显十五依处中。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五。共十二依处。能引等流果一切功能。真见依处。得离系果。此显十五依处中。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五。共十依处。能证离系果一切功能。士用依处。得士用果。此显十五中。但除初依处。第十四依处。共有十三依处。能招士用果一切功能。所余处言。总显十五依处中。得增上果一切功能。若不如此四释。则有四果太狭。增上太宽之过失也。
△次约局释。
合响 宗镜云。由此业果无断。生死相续。轮转无穷。何假藉心外之缘。方得生死相续。此相续识。无有断时。若未触途成观。谛了自心。皆对境生疑。执有前法。一切生死。尽是疑情。但了唯心。自然无咎(文)。
△三总申颂意。
音义 俱生我执。通六七识。分别我执。唯第六识。此二种子。即名言熏习。令自他差别。故别立之。
合响 开蒙。问我执习气。答谓虗妄执我我所种。问我是徧计。何得种也。答因执蕴等为我之时。熏蕴等种。名我执习气。问何义别立我执习气。答由我执种。能令自他有差别。故别立之也(文)。
△次有支习气。
音义 有支者。即十二有支中。行有二支。即业有也。可爱谓人天善趣之果。非爱谓三途恶趣之果。
合响 开蒙。问有支习气。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问有支名。答随善恶有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名有支习气(文)。
△次通结增上缘。
音义 发业即无明。润生即贪爱。然余瞋等。非不发润。且举其尤者言之耳。
补遗 宗镜云。六俱生烦恼中。贪一法正润生。余五亦能助润。发业烦恼。即无明支。润生烦恼。即爱取二支。感后有业。即行有二支。所引众苦。即识名色等七支。
△次判属二缘。
音义 谓本识内识等五种。亲能生起当来世中。异熟果摄识等五法。是无明行所引发故。名所引支。
合响 华严经云。于诸行中。植心种子。清凉疏第三十七卷之一释云。谓既发行已。由行熏心。令此本识。能招当来生老死故。名之为种。若无行熏。终不成种。故云于诸行中植心种子。即是所引识等五种。于一刹那为行所集。无有前后。约为异熟。六根之种。名六处支。为异熟触受种。名触受支。除本识种。为识支体。及此三种。诸余异熟蕴种。皆名色支。故无前后(文)。
△二简种相摄。
音义 初即第十。意云。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名异熟果。识等五种。虽正为因能生。无力正生果故。不得名有。次说即三十八。意取因缘。拣去业种增上缘故。
合响 业种名有者。清凉钞云。若言有当果者。此但是有无之义。若言当有之果。则有是三有。有二义。一者能有彼果。二者当有。今能有彼因。从果称故。业名有(文)。
△四所生支(二)初总释。
音义 谓从中有自求父母。至本有中未衰变位。如是时间。皆生支摄。衰变为老。命故名死。立老死何共。答如下料简。
合响 清凉钞三十七之一云。然能所引。皆名因中能生所生。因果对说故。唯识第八。明十五依处。建立十因中。三习气依处。谓内外种未成熟位。即依此处。立牵引因。谓能牵引远自果故。今取起种。但名能引。其能所生。即彼论云。四有润种子依处。谓内外种已成熟位。即依此处立生起因。谓能生起近自果故。爱取有三。是已润故(文)。
△次料简支义(八)初简老附死支。
音义 问病何非支。意云。生老病死四相迁流。生等三相。既以立支。病何不立支耶。答不徧定故。意云。病相不徧界趣。亦不定有。故不立支。如薄拘罗尊者。不识头痛。即其事也。问老亦不定。
现见世间。亦有夭病死者故。答老虽不定。徧故立支。何者。三界五趣四生之中。除中夭者。将命终位。皆有衰朽行故。
△三简色徧不徧(二)初问。
音义 谓且以爱为初。取为后。其实非无多现行润。故润业位广也。一发则已。无重发义。故发业位略也。
合响 宗镜。问贪爱润生者。于烦恼中。几法能润。答古释云。即识等五支种子。要假贪等烦恼。资润溉灌。方得出生(行种及识等五种。要贪爱烦恼。数熏习故。方能生现)。若俱生惑业者。即六俱生。十分别。及二十随烦恼是。于此三十六烦恼中。贪一法。正中正润(清凉云。爱支初起。即是现行当念。即能熏识成种。依此爱种。而生于取。取即现行。故同一贪。初心名爱。转盛成取)。余五俱生。即正中助润。若十分别。即助中助润。又四句料简。一有是贪爱而能润生。即第六识爱也。前五识不强盛故。但是兼支摄。正唯第六。二有是贪爱不能润生。即第七识。虽有贪爱。以内缘故。及所知障中者。三有是生支。而贪爱润。即一切凡夫身中生支也。四有是生支非贪爱润。谓最后身菩萨。大乘说是化现故。或变易身中生支(文 开蒙。问生支体。答识等五现)。
△三别释爱增妨。
音义 无明等六。唯是心法。故云非色。行等六支。义兼色心。故云通二。
合响 行支通二者。清凉钞三十七之一云。大乘三业。皆思为体。动身之思。名为身业。发语之思。名为语业。思之当体。即是意业。三行皆通三业。则通色非色位(文)。
△六有漏无漏及第七有为无为门。
音义 有求上生而起彼故者。谓如有一厌下地色心。是苦粗障。欣上地色心。是胜妙离。修彼六行观。而求上生。此即上地行支。能伏下地惑也。
合响 六种行相者。法数释云。一苦。谓身中所起心数。缘于贪欲。不能出离。是为因苦。欲界报身。饥渴寒热。病痛刀杖等。种种所逼。是为果苦。二粗。谓欲界五尘。能起众恶。是为因粗。此身为三十六物。屎尿臭秽之所成就。是为果粗三障。为烦恼障覆真性。不能显发。是为因障。此身质碍。不得自在。是为果障。四胜(亦曰净)。谓既厌欲界下劣贪欲之苦。即欣初禅上胜禅定之乐。是为因胜。复厌欲界饥渴等苦。即欣初禅禅味之乐。是为果胜。五妙。谓既厌欲界贪欲五尘之乐。心乱驰动为粗。即欣初禅禅定之乐。心定不动。是为因妙。复厌欲界臭秽之身为麤。即欣受得初禅之身。如镜中像。虽有形色。无有质碍。是为果妙。六出(亦曰离)。谓既厌欲界烦恼葢障。即欣初禅心得出离。是为因出。复厌欲界之身质碍。不得自在。即欣初禅获得五通之身。自在无碍。是为果出(文)。
△十一学等分别门。
音义 有疑问曰。分段生死。舍生趣生。可言异熟。前尽后续。变易生死。既无趣舍之义。宁得前尽余复生耶。答曰变易。虽无分段别尽别生之义。而无漏业数数资助。令后身命展转胜前。亦有前尽余复生义。
△次释不说生死亦由现疑。
音义 先正结。识品下通妨。恐有问曰。若唯六七二识心品。名能徧计。何得颂中名为彼彼。释意云。识品虽即二种。或于二法三法乃至十法上。起徧计者。则有众多。故言彼彼。
补遗 玄谈卷第五云。其能徧计正义。唯六七识所计有多。故云彼彼。二。谓一名。二义。三。谓一分别戏论所依缘。二见我慢。三贪瞋痴。四。谓一自相。二差别相。三所取相。四能取相。五。谓一依名徧计义。二依义徧计名。三依名徧计名。四依义徧计义。五依二徧计二。六。谓一自性。二别。三觉悟。四随眠。五加行。六名。七者。即前第六名徧计中所摄。一有为。二无为。三常。四无常。五善。六不善。七无记。八者。一自性。二差别。三总持。四我。五我所。六爱。七不爱。八爱不爱。九者。亦前第六名徧计中所摄。一此为何物。二云何此物。三此是何物。四此物云何。五或为色蕴。六或为受蕴。七或为想蕴。八或为行蕴。九或为识体。十者。即前五加行徧计中。复有五种。一贪爱。二瞋恚。三合会。四别种。五随舍。通为十也。
△次所徧计(二)初标征。
音义 此师释意。谓三界摄有漏心及心所。相见二分。是为徧计所执。相见所依自证分体。名依他起。云何下。引证如文。
合响 会玄记云。安慧立意。以一切有漏心王心所。各唯一自证分。是依他起。由无始熏习故。各似见分相分生起。但随妄情而有。道理实无。皆徧计所执。虽各体一者。王所非一。故曰各各。唯立一自证分为依他。故曰体一也(文)。
△次护法立王所四分皆依他二四句为徧计所执(二)初正释(二)初双释依徧。
音义 此中二释。初解唯染心等。名分别缘生。非诸净法。或诸下。次释通二。以后得智中。亦有分别故。能缘虑故。
合响 会玄记云。颂言分别下。彼疏云。杂染诸法。名为分别。依他因缘之所生故。或染依他。为分别缘之所生故。唯杂染故。名染分依他。无漏诸法。名净分依他。亦名圆成实性。属无分别智。不可言分别缘所生也。故知唯约染分为言。或诸染净下。彼疏云。或诸漏无漏心心所法。俱能缘虑故。皆名分别。若尔染净色不相应。则非此中依他起摄。不能缘虑。非分别故。答不离心故。唯识门故。若尔论文何故置能缘言。答能缘心。徧诸染净。皆名分别。竝能虑故。非缘虑者。拣除色等。不离心故。亦此门摄(文)。
△三释圆成实(三)初正释圆成实体性(二)初释圆成实三字。
音义 难曰。一切异生。无始已来。诸心心所。各能缘自相见分等。那言非不证见圆成。则不实知依他有耶。故释曰虽无始等。
合响 无性摄论第五卷云。论曰。复次何缘。如经所说。于依他起自性。说幻等喻。于依他起自性。为除他虗妄疑故。他复云何于依他起自性有虗妄疑。由他于此有如是疑。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为除此疑。说幻事喻。云何无义。心心法转。为除此疑。说阳𦦨喻。云何无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为除此疑。说所梦喻。云何无义。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生。为除此疑。说影像喻。云何无义。种种识转。为除此疑。说光影喻。云何无义。种种戏论言说而转。为除此疑。说谷响喻。云何无义。而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转。为除此疑。说水月喻。云何无义。有诸菩萨。无颠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故思受生。为除此疑。说变化喻(文)。
△三引证。
音义 先总标三性不离心等。此中意说者。谓前三颂中所说之意也。谓心心所下。别解三性。先依他。愚夫下次徧计。依他起上下次圆成。是故下次结示。竝如文知。
补遗 诳惑愚夫者。清凉云。由不达缘成不坚。妄生徧计。故云诳惑愚夫。实则愚夫自诳。如猕猴捉月。
△次义类相摄(二)初正明相摄(二十)初与六无为相摄(二)初问。
音义 初二真实。依他起摄。相名分别三事摄故。后二真实。圆成实摄。正智如如二事摄故。辩中下。引中边论所摄不同之义。理通执无执杂染清净者。有执杂染义。通徧计依他。无执清净。属圆成故。
△七与四谛相摄(二)初问。
合响 瑜伽第七十四卷。问徧计所执自性。何等智所行。为凡智耶。为圣智耶。都非所行。以无相故。问依他起自性。何等智所行。答是二智所行。然非出世圣智所行。问圆成实自性。何等智所行。答唯圣智所行(文)。
△十一假实分别(二)初问。
△次傍论十因(三)初四缘依处立因(二)初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