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义 清凉钞第十六卷之三。释曰。资粮位者。即是三贤。谓修福智二事资粮。益己身之粮用故。涅槃名为解脱行。行行不违。故名为顺。分者因义。支义。是解脱因之一分故。
合响 开蒙。问又何名为顺解脱分。答为有情故。勤求究竟大解脱果。由此亦名顺解脱分。资粮自利之名。顺分利他之号。问此资粮位。有几行位。答有四十心。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文)。
△次明惑即后二句(二)初略释。
音义 谓此颂中所言二取者。显是能执相见等二之执。执取二取。是故亦得二取之名。即现烦恼所知二障。二取习气。名彼随眠。随逐下释随眠义。随眠即是二障种子。
合响 宗镜第八十七卷云。随眠义者。随逐有情。常在生死。眠伏藏识。不现余处。故名随眠。或随增过。故名随眠。随逐有情。多增过失。故名随眠。何故眠者乃是增义。如人睡眠。眠即滋多。故过失增。是随眠义。即二障种也(文)。
补遗 二取取者。二取即相见等是。能所取故。下取字是二取。上取字执著义。执取能所取故。即二障现行取也。
△次转解二障(二)初正释(二)初烦恼障。
音义 先申己释。谓相见俱有。若无下。清凉释云。即破前师义。先破无相分。谓若如智之上。不带真如之相。而能缘如。则色等智上无声等相应缘声等。若无下。次破无见分。勿真如性亦是能缘者。同无见分而能缘故。
△三师唯见无相。
音义 清凉释曰。虽多刹那者。此一心见道。以无间解脱。并一切胜进故。中间有多刹那。有义下释断证。别有二师。一云渐。一云顿。由意乐力等者。谓加行意乐。欲俱断故。
补遗 开蒙。问一心真见道。答双空智起。无间道中。双断二障。解脱道时。双证二空。
△次相见道(二)初正释相见道(二)初标。
音义 清凉释曰。第四观缘非安立谛根本智。即真见道摄。缘非安立后得。即三心相见道摄。第五观缘安立谛故。十六心相见道摄。并通修道。故云少分。
补遗 彼第二三虽此俱起而非自性故不相摄者。显扬第十七卷云。问思现观。以何为体。答以上品思所生慧为体。或此现行菩提分法为体。信现观。以上品世出世缘三宝净信为体。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体。戒现观。以圣所爱身语等业为体。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体。第四现观。以缘非安立谛圣慧为体。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体。第五现观。以缘安立谛圣慧为体。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体。第六现观。以尽智无生智等为体。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体(文)。凡观必以慧为体性。今六现观。除第二三观。余四俱以慧为体性。菩提分法。是六种通体。而上品净信。与圣所爱身语意业。是第二第三两观别体。但助令不退。及令观增明。俱非慧之自性故。不为二道相摄。第一不摄者。以增明故。第六不摄者。尚未起故。
△三结益。
音义 诸平等者。摄论第六。得三平等。谓一切众生。一切菩萨。一切如来。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者。能于百世界中作佛。得百法门。百菩萨而为眷属等。余义如摄论中释。
合响 此百法明门。大乘菩萨。初地方了。乃至十方诸佛。本后二智。俱证俱缘。若不证唯识之性。不成根本智。无成佛之期。若不了唯识之相。百法明门。不成后得智。阙化他之行。此唯识百法者。乃是有为无为真俗一切法之性相根本。所以经云。若不证真如。焉能了诸行。若不证唯识真如之性。焉能了唯识百法之行相。故云根本智。证百法性。后得智。缘百法相(文)。
△四修习位(三)初末论设问。
音义 疑云。此位亦得菩提。云何但说转证依如涅槃颂意。但显唯识性者。以唯识性即涅槃故此唯识性。若在二乘究竟位中。名为安乐解脱身。于大乘究竟极果。名曰法身。牟尼者。此云寂默。善寂空有二边。默契中道理故。
△次广释颂义(三)初征标。
音义 清凉释云。此有二义。一二利创成故。二圣位新得故。遂本期心。故生欢喜。
合响 清凉疏云。十地之中。最初断障证理。得圣性故。此有三义。一得位。二证理。三成行。由此三故。名极欢喜。一得位者。谓既断异生之位。便获圣人之性。以成圣位。下二拣异二乘。二拣唯证生空。三拣唯能自利对于二空。故云具证。又云说有三喜。云多欢喜。一心喜谓。入观之心适悦。二体喜。出观喜受相应。三根喜。由前心体欢喜内充外及五根。轻安调畅故。此喜者亦名为乐。又内及观心即无喜之喜。不同二禅浮动之喜。故梵本他经。多名极喜喜之极故(文)。
△二离垢地。
音义 亦名明地。清凉释曰。随闻思修照法显现故名明地。谓三慧照当地所闻之法。此名发光者。定为能发。持为能持。后地慧光为所发所持。然三慧就初发。光约后故。受名不同。
合响 清凉云。前三地寄同世间施戒修法。深密云。前位能持微细戒品。未得圆满世间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法总持。为令得此。因说此地令勤修学。总有三义。立发光名。一以初住地十种净心为能发胜定闻持为所发。以安住地竟。方始闻法修得定故。二以闻持为能发。胜定为所发。以闻法竟。静处修行。方发定故。三以胜定总持。并为能发。彼四地证光明相。以为所发。谓由得胜定。发修慧光。由得总持教法发闻思光。就此慧中四地证法为所照。三慧光明为能照。三慧是彼证智光明之相(文)。
△四𦦨慧地。
音义 清凉释曰。般若波罗蜜行。有间大智现前故。名现前地。谓玅达缘生。引无分别。名般若行。亲如目覩。名曰现前。对后彰劣。名为有间。以第七地。常在观故。
合响 清凉云。已说诸谛相应慧。次说缘起。流转止息。相应慧。寄缘觉地四地出世。未能随世。五地能随。而不能破染净之见。此地观察无染净法界。破彼见故。名现前者。庄严论云。不住生死涅槃。观慧现前故。以前五地双观故。今得现前。瑜伽引深密经云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得现前名。多修无相。此约地初观十平等故。观察流转。此约地中。已入地竟。方观缘起故。摄论云。由缘起。智能令般若波罗密多。现在前故。此约地中说。无性释云。谓此地中。住缘起智。由此智力。令无分别智。而得现前悟一切法无染无净(文)。
△七远行地。
音义 清凉释曰。得无碍力说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得无碍慧。尚未称善。徧说徧益。方名为善。
合响 清凉云。前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亦能于相自在。而未能于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为令此分得圆满故。庄严论云。于九地中。四无碍慧。最为殊胜。云何胜耶。于一刹那。三千世界。所有人天。异类异音异义。问此菩萨。能以一音。普答众问。徧断众疑故(文)。
△十法云地。
音义 先出体性有为功德。谓四智中。玅观察。平等性之二智也。非余二智者。此唯因位故。无为功德。谓地地中。所证真如。与所下释地义。地有依持生长之义。故以为喻。
合响 清凉引本业云。地名为持。持百万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界。故名为地。唯识第九云。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者。但语其因。缺生果义。钞云。本业有三义。一持。二生。三成。本论开为四义。住持为二故。一生者出生。谓出生因果。二成者成就。亦通因果。又以因望果。始起名生。终满名成。又为因名生。为缘名住故。第三名住住亦住。处故。
△二释修十胜行(三)初总标行名。
合响 摄论云。谓于诸有身等邪行障。由前地生大欢喜故。有误犯三业。名为邪行。清凉钞云。身等三业。有十恶行。名邪行障。谓所知下出体。所知拣异烦恼。俱生拣于分别。分别初地。已断尽故。一分唯属此地断者。
△次引证。
音义 即前四地。住出世心。厌生死苦。乐取涅槃。义同二乘厌苦欣寂。欣厌未忘。则取舍角立。是故能障真俗并观无差别道。无差别者。清凉云。此地真如。名类无别。故缘彼道。名无差别。今入真俗无差别道。便能断之。
△次引证。
音义 利他不欲行障者。如经云。第八不动地菩萨。入无生法忍。三际平等。寂灭现前。若诸佛不与此菩萨无量起智门者。彼时即入究竟涅槃。弃舍一切利众生事。即此障也。
合响 清凉疏三十八云。此用能障四无碍解。所知障种。以为体性。以八地已上。六识中所知障。无现行故。
△次引证。
音义 先结前起后。以明余障。如瑜伽云。虽于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证受。亦余障义(文)。
补遗 金刚喻定者。集论云。谓居修道位中。最后断结道位。所有三摩地。或加行道摄。或无间道摄(文)。此中无间道摄者。大乘分别二执。初地初心一时顿断。俱生二执。于地地中。各断一分。乃至等觉。尚有二愚。金刚后心。一时顿尽。故曰分别我法。极喜无六七俱生。地地除第七。修道除种现。金刚道后等皆无。
△次引证。
△次别释无性亦不离识性(二)初蹑前申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