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第十〔龙诫〕

音义 准古通释加行等四道。别义云。加行道者。谓引无间道前之加行也。无间道者。谓断惑也。解脱道者。无间道后。名解脱道。谓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生。胜进道者。除前三外。所余诸道。渐胜进故。即解脱道后。所起诸道也。是涅槃路。故名为道。文中言二乘渐断障者。唯依断七转识中俱生烦恼障说。加行胜进或总或别者。总则俱时。别分前后。或前位胜进。即后位无间之加行。故名为总。望前前之加行。优劣实殊。故目曰别(或前之胜进不能引起后之无间。复修后位加行。故名为别)。菩萨渐断障者。唯约断七识中俱生所知障说。不同二乘刹那刹那四道皆有。即有问曰。经无量劫。佛果乃成。时既淹久。云何言刹那刹那。能断证耶。古师答曰。此义不然。时经长远。唯分别故。如有颂曰。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顷。过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又曰菩萨精进。极炽盛故。虽经久劫。而谓少时。如有颂云。愚修虽少时。怠心疑久。佛于无量劫。勤勇谓须臾。

合响 集论第五卷云。云何加行道。谓由此道。能舍烦恼。是名修道中加行道。云何无间道。谓由此道无间。永断烦恼。令无所余。云何解脱道。谓由此道。证断烦恼。所得解脱。云何胜进道。谓为断余品烦恼。所有加行无间解脱道。是名胜进道。又复弃舍断烦恼加行。或勤方便思惟诸法。或勤方便安住诸法。或进修余三摩钵底。诸所有道。名胜进道。又为引发胜品功德。或复安住所诸有道。名胜进道(文)

△四释证十真如(二)初标。

音义 先正释后得。亦名能断。故瑜伽下引证。出世断道。谓根本智。世出世断道。谓本后二智。纯世间道者。即有漏加行也。由斯下结示。

合响 会玄第十卷云。后得智不断者。不能断迷理随眠。不亲证理故。而于安立四谛之理。无颠倒证。知体是依他故。但断迷事随眠。彼疏云。迷理随眠。行相深远。要证彼理。方能断之。迷事随眠。行相浅近。虽有相观。亦能断之。准百法钞。问后得智能断惑者。未审能断何惑。答慈恩有二解。一云。但约二乘后得智。能断俱生中迷事随眠。不约菩萨说也。即显烦恼通本后二智能断。若所知障。唯根本智断。二云。菩萨后得智。亦能断所知障。所知障中。有迷理迷事。迷理执故难断。唯根本断。若迷事非执易断。后得亦能断。故瑜伽下。会玄释曰。此护法引瑜伽出世断道。证根本智断迷理随眠。引世出世断道。双证根本后得断迷事随眠。世出世者。拣纯世间故。意言。是世之出世。故云世出世。此约修道位中。云迷事惑目之曰世。拣纯世间。复云出世。此断道既通二智。故引为证。或可此迷事。是后得所断道曰世。亦是根本所断道故。复云出世也。

补遗 开蒙云。能断道。谓无分别根后二智。断迷理事根随惑。故名能断道。迷理迷事随眠者。清凉云。眠伏藏识。随缘缠绕迷事理境。故立二名。体即二障种子。

△二所转依(二)初标。

音义 清凉释曰。于中三。初释共义。佛各变者。如今释迦化身。若一类众生。昔与阿閦弥陀药师宝集。皆悉有缘。应受其化。所化之者身不可分。在贤劫时。阎浮之处。则阿閦如来。化一佛身。为释伽文。阿弥陀佛。亦化一身。为释迦文。药师琉璃光。亦化一身。为释迦文。宝集如来。亦化一身。为释迦文。同在迦毗菩提树下。一时成佛。令诸众生。但谓一释迦文佛。如五盏灯。同照一物。共发一影。实有多光。名发一影。而相杂故。谓之为一。如其一人。属于五佛。如上所明。若百千人。同属五佛。亦如是见。五佛为一。于不共下。二释不共。设见十方百千化佛。亦是一佛。化现诸身耳。诸有情类下。第三双结释成就。上来共不共义。或多属一或一属多者。然应更有或多属多或一属一。文无者略。不尔下。弹余师义。然摄论中。有三师义。一云共。一一皆度一切等故。二云不共。以类本来相属别故。如慈氏释迦。同事底沙佛。佛见释迦所化先熟。为之入定。令其七日忘下一足。一偈赞佛。超于弥勒九劫先成。岂非别耶。三云有共不共。若一向共。何用多佛。若一向不共。不应历事多佛。愿度一切。不应以所化众生。付嘱后佛。今唯识论。即第三正义。略弹共家。不弹不共。

△次通约生佛合简身土所变不同(二)初约漏等判属四谛(二)初明无漏识变者道谛摄。

音义 问既言唯识。何故又有五十一心所法。故释曰。此中识言等。

补遗 宗镜第三十五卷云。唯识二观者。一唯心识观。二真如实观。进趣大乘方便经云。若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一唯心识观。二真如实观。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思。若心往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甞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真如实观者。思唯心性。无生无灭。不自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又三十六卷云。言观之一字。理有二种。一观瞩。二观察。初观瞩者。如前五识。缘五尘境。瞩对前境。显现分明。无推度故。现量性境之所摄故。次观察者。向自识上。安模建立。伺察推寻境分剂故。今立观门。即当第二观察义。约能观之心。出体有四。一尅性出体。唯别境慧。此慧能拣去散乱染无记等。择留善净所变境故。二能所引体。定引慧故。三相应体。五蕴除色。四眷属体。并色五蕴。问相应四蕴心王心所。取其何者为能观察。答先辩心王。次明心所。若八识心王。唯取第六。问前五七八。俱能缘虑。何以不取。答且前五识。有漏位中。唯现量缘实五尘境。第八唯现量缘三境故。种子根身器世间境。性唯无记。第七有漏位中。常缘第八见分为境。非量所收。今能观心。因教比知变起相分。比量善性。独影境摄。故唯第六有此功能。问第六心王。有其几种。答义说有四。一明了意识。与前五识。同缘五尘。分明显了。二定中意识。引得上定。定中所起。三独散意识。不与前五同缘。为简明了。故立独名。又非定中所起。故名为散。独于散位。而生起故。四梦中意识。于睡眠位。起此识故。问四中何者为能观心。答得上定者。定中意识。现量观故。未得定者。独散意识。能为观体。次明心所者。有五十一法。今明能观心。但唯善性第六识。其相应心所。随心王说。定中心所。唯二十一。谓徧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或寻伺中。随取一法。即二十二。寻麤伺细。不俱起故。浅深推度。思慧为体。若与散位心王相应。即二十法。于前善中。除轻安故。轻安一法。是定引故。有定资身。方得调畅。有轻安义。或二十一。于寻伺中。随取一故问。能观心。于三境之中。此何境。答定散二位。皆独影境。变假相故。此假相分。从能缘见分种生。自无其种。故名独影。言独影自有二类。一有质。即此观心托彼为质。二无质。缘龟毛等。问定散二位。托彼质缘熏得何种。答唯熏能观心心所见分种子。相分是假不熏。有漏观心。不熏无漏质种。问三量之中。此是何量。答定位现量收。散位比量摄。不通非量。非正观故。问三性何性。答唯善性故。

△第三释结施愿分(二)初结示题名。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第十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