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义 问曰十地位中。于烦恼障。但伏不断。何故前三修习位中。俱断二障及彼麤重。答云。虽于修道等。此中麤重。唯指无堪任性。三位者。一见道位。二不动地。三佛地。问诸位皆断。何独三位。答三位显故偏说。
合响 清凉钞第二之一云。解深密经说三麤重。一者在皮。初地即断。二者在肤。八地方断。三者在骨。唯佛地断。虽则余位亦断麤重。而三位显。是故偏说。初地舍凡入圣位故。八地无漏常相续故。佛地果满。顿得舍故(文)。
△次断种渐顿(二)初征。
音义 无学者。谓阿罗汉独觉如来。不言八地已上者。未断此种故。任运内起无麤细者。释俱顿断义。谓此识俱见等。唯执第八。以为自内实我实法。不缘于外。故无麤细。无麤细故。所以顿断。
△次余六识俱二障种(二)初烦恼障种。
音义 谓初地中所证法界。名徧行义。即是断异生性障。所显一分之真理也。
合响 清凉钞三十四之四云。由断前障。证徧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梁摄论中。名为徧满。徧满一切有为行故。意明。无有一法非二空故。此地最初。徧证徧满。钞云。谓有难言。下之九如。岂不徧耶。岂复非是二空所显。故为此通。意明。徧行之如。是如总相。下之九如。随德别立。今当初得。得于总相。以受别名(文)。
△二最胜真如。
音义 第二地中所证法界。名最胜义。无能测量。不可比对。远离邪行犯戒垢故。如智论云。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怖畏中戒为守护。死愚暗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猛将。死海水中戒为大船。即最胜义。
合响 清凉疏三十五之一云。此亦由翻破戒之失。为无边德。钞云。由具戒故。证最胜如。谓此如理最为胜故。如说离欲。名为最胜。
△三胜流真如。
音义 第五地中所证法界。名类无别。谓第五地断下乘般涅槃障。所证真如。毕竟无尽。无有变易故。生死涅槃。二皆平等。故无差别。
合响 清凉钞三十六之二。引摄论云。名为相续无差别法。世亲释云。谓于此中体无有异。非如眼等。随诸有情。相续差别。各各有异。无性意同。而梁论云。由此法界。能令三世诸佛相续。身不异者。众生迷此。万类之异。诸佛证此。居然不变(文)。
△六无染净真如。
音义 第六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染净。谓第六地断麤相现行障故。证得真如。观十二因缘。知缘起法。无染无净。非谓如也。由真如故。法无染净。名此真如。为无染净。
合响 会玄第十一卷云。依辩中边论。菩萨因证此真如。于诸法上。得无染净。所证真如。从此彰名。若唯识论。即当体彰名真如。随障不染。随智不净。如玉性洁。泥不能染也(文)。
△七法无别真如。
音义 第七地中所证法界。名法无别。谓第七地。断细相现行障。所证真如。古疏云。虽诸教法。依如建立。如无异故。又于教中。立种种名。法界实相等。而如无异。
合响 会玄云。依唯识说。法即能诠教法。无别即所诠真如。真如不随能诠教法。而有差别故。若辩中边论。菩萨证此真如已。得玅无相道。能达诸教法体差别。故立其名(文)。
△八不增减真如。
音义 第九地中所证法界。名智自在。谓第九地断利他不欲行障。所证真如。是智自在之所依止。故能于人天众中。以四种无碍辩才。任运自在。善说法故。
合响 清凉钞三十八之二。引无性释云。谓此地中。得无碍解所依止故。分证得智波罗蜜多。于一切法。不随其言。善能了知诸意趣义。如实成就一切有情。受胜法乐(文)。
补遗 会玄云。智即能依。真如即所依。能依之智。证此所依真如已。便于四无碍解。而得自在。
△十业自在所依真如。
音义 先正释后得。亦名能断。故瑜伽下引证。出世断道。谓根本智。世出世断道。谓本后二智。纯世间道者。即有漏加行也。由斯下结示。
合响 会玄第十卷云。后得智不断者。不能断迷理随眠。不亲证理故。而于安立四谛之理。无颠倒证。知体是依他故。但断迷事随眠。彼疏云。迷理随眠。行相深远。要证彼理。方能断之。迷事随眠。行相浅近。虽有相观。亦能断之。准百法钞。问后得智能断惑者。未审能断何惑。答慈恩有二解。一云。但约二乘后得智。能断俱生中迷事随眠。不约菩萨说也。即显烦恼通本后二智能断。若所知障。唯根本智断。二云。菩萨后得智。亦能断所知障。所知障中。有迷理迷事。迷理执故难断。唯根本断。若迷事非执易断。后得亦能断。故瑜伽下。会玄释曰。此护法引瑜伽出世断道。证根本智断迷理随眠。引世出世断道。双证根本后得断迷事随眠。世出世者。拣纯世间故。意言。是世之出世。故云世出世。此约修道位中。云迷事惑目之曰世。拣纯世间。复云出世。此断道既通二智。故引为证。或可此迷事。是后得所断道曰世。亦是根本所断道故。复云出世也。
补遗 开蒙云。能断道。谓无分别根后二智。断迷理事根随惑。故名能断道。迷理迷事随眠者。清凉云。眠伏藏识。随缘缠绕迷事理境。故立二名。体即二障种子。
△二所转依(二)初标。
音义 圣道转令舍染得净者。谓地上菩萨。修圣道时。转舍依止本识染分依他。转得依附本识净分依他。故持种识。有转依义。问前七识等。竝依他起。亦圣所依法。何非转依。释意如文。
补遗 清凉曰。谓在因中。双持染净。今得圣道。舍染得净。即名转依。
△二迷悟依。
音义 真如谓迷悟依者。真如即是诸法实性。在缠为迷。出缠为悟。迷时则染法依之而起。悟时则净法由是而生。圣道起时。舍染得净。是以真如。有转依义。问余依他起。亦迷悟依。此何不说。故答(云云)。
补遗 宗镜云。虽说迷悟依。非即心境持种。以真如不变。不随于心变万境故。但是所迷耳。后还净时。非即摄相即真如故。但是所悟耳。
△三所转舍(二)初标。
音义 并灭身智。则苦依亦无。名无余依。大患永灭。诸苦永寂。即涅槃义。瑜伽云。住无余依。不堕众数。永无众苦。而于六处。永不相应。
补遗 清凉云。此有余无余。通大小乘。而说真如为体。即异小乘。
△四无住处涅槃。
音义 简非二乘所证。名大菩提。从无漏种生因所生。名所生得。问曰。无漏种子法尔而有。自种而生。那名得耶。释意可知。
合响 会玄第四卷云。菩提体是有为。本有种子。多闻熏习。因修增长。体即四智(文)。开蒙云。转灭有漏八识之时。从无漏种。生起四智。名所生得。
△次别释四智品(二)初征。
音义 问曰。智是心所。识是心王。已转未转。其体原异。那言转识而得四智耶。释云。智依识转。非转识体。然识是心王。有主义故。说转识得。
合响 开蒙。问转识成智。智者别境中慧。岂不转王。成心所耶。答称实转王得王。转所得所(文)。
△三师转强得强。
音义 清凉释曰。言识劣者。以二分中。但有净故。不同众生分别强故。言智强者。无恶慧故。决断胜故。
合响 会玄第十三卷。引百法钞云。有漏位中。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问何因如是耶。答因中识强者。为境强故。以识为了别境而生故。问因何境强。答为烦恼强。烦恼强者。为智慧劣。因此生死轮回。果中智强识劣者。为境劣故。境劣者。为烦恼无故。烦恼无者。为智强故。因此智强。能舍生死。得涅槃等。
△二初起门(二)初别明(四)初大圆镜智(二)初师无间道时起。
音义 谓如来四智功德等法。属蕴处界摄者。如其所应。摄在三科之中。何以故尔。彼三皆通漏无漏故。异生蕴等纯有漏。菩萨蕴等通漏无漏。佛果蕴等纯无漏。谓余所成者。通漏无漏。佛所成者。纯无漏故。
△二会相违(二)初会集论。
音义 善者白净义。谓二转依是纯净故。离染黑故。名之曰善。善者顺益义。清净法界。远离生灭。解脱诸苦。极安隐故。四智心品。玅用无方。泽彼群生。极巧便故。二种皆有顺益义故。违不善法。违损义故。俱说为善。
△次释妨(二)初问。
音义 此以无尽期。释二果常义。先标。清净下别明。涅槃自性无生灭。无变易。故有常义。四智虽非自性无生灭。以所依法界是常。而能依四智。亦说为常。非自性下。释四智非自性常义。然四智下。释四智自性。亦有常义。
△三释后二句(二)初释安乐二字。
音义 谓诸如来。于三阿僧祇劫中修习福智之所引生。本有无漏种子所起现行。四智功德。及镜智所起。圆满清净。常徧色身。总名自受用身。
合响 开蒙。问何义故名为报身。答三无数劫。修所得故。名为报身。唯此是实。后皆应身。普润云。报谓果报。三祇修因所得果故。身者。依止相续二义名身。问依止义。答有为功德所依止故。问相续义。答尽未来际。无断尽故。问其果报者。何教所明。答摩诃衍云。具胜玅因。受极乐果。远离苦相。故名为报。问依止相续义何所出。答唯识论云。所起无边真实功德。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此其出也。
△次他受用。
音义 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者。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等。或小大胜劣等者。谓初地所见净土。望于二地。为小为劣。展转乃至第九地。望于法云。为小为劣等为大为胜。反是可知。
△四变化土。
音义 问既言唯识。何故又有五十一心所法。故释曰。此中识言等。
补遗 宗镜第三十五卷云。唯识二观者。一唯心识观。二真如实观。进趣大乘方便经云。若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一唯心识观。二真如实观。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思。若心往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甞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真如实观者。思唯心性。无生无灭。不自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又三十六卷云。言观之一字。理有二种。一观瞩。二观察。初观瞩者。如前五识。缘五尘境。瞩对前境。显现分明。无推度故。现量性境之所摄故。次观察者。向自识上。安模建立。伺察推寻境分剂故。今立观门。即当第二观察义。约能观之心。出体有四。一尅性出体。唯别境慧。此慧能拣去散乱染无记等。择留善净所变境故。二能所引体。定引慧故。三相应体。五蕴除色。四眷属体。并色五蕴。问相应四蕴心王心所。取其何者为能观察。答先辩心王。次明心所。若八识心王。唯取第六。问前五七八。俱能缘虑。何以不取。答且前五识。有漏位中。唯现量缘实五尘境。第八唯现量缘三境故。种子根身器世间境。性唯无记。第七有漏位中。常缘第八见分为境。非量所收。今能观心。因教比知变起相分。比量善性。独影境摄。故唯第六有此功能。问第六心王。有其几种。答义说有四。一明了意识。与前五识。同缘五尘。分明显了。二定中意识。引得上定。定中所起。三独散意识。不与前五同缘。为简明了。故立独名。又非定中所起。故名为散。独于散位。而生起故。四梦中意识。于睡眠位。起此识故。问四中何者为能观心。答得上定者。定中意识。现量观故。未得定者。独散意识。能为观体。次明心所者。有五十一法。今明能观心。但唯善性第六识。其相应心所。随心王说。定中心所。唯二十一。谓徧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或寻伺中。随取一法。即二十二。寻麤伺细。不俱起故。浅深推度。思慧为体。若与散位心王相应。即二十法。于前善中。除轻安故。轻安一法。是定引故。有定资身。方得调畅。有轻安义。或二十一。于寻伺中。随取一故问。能观心。于三境之中。此何境。答定散二位。皆独影境。变假相故。此假相分。从能缘见分种生。自无其种。故名独影。言独影自有二类。一有质。即此观心托彼为质。二无质。缘龟毛等。问定散二位。托彼质缘熏得何种。答唯熏能观心心所见分种子。相分是假不熏。有漏观心。不熏无漏质种。问三量之中。此是何量。答定位现量收。散位比量摄。不通非量。非正观故。问三性何性。答唯善性故。
△第三释结施愿分(二)初结示题名。
△次结属二障(二)初正结二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