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832
此牒论中二执之意。实事即极微。总聚即和合。此二是外宗自所执取。故论主以言陈纵许。设有问曰。何不直以心外有法为破。而又以比量共许。答曰。将欲等。谓论主将以比量显其别过。故此不论心外有法之愆。
△一推论主纵许竟。下二推彼执极微。
论曰。有执色等各有多相。于中一分是现量境。故诸极微相资各有一和集相。此相实有。各能发生似已相识。故与五识作所缘缘。此亦非理。所以者何。
和集如坚等
设于眼等识
是缘非所缘
许极微相故
如坚等相虽是实有。于眼等识。容有缘义。而非所缘。眼等识上。无彼相故。色等极微诸和集相。理亦应尔。彼俱执为极微相故。
释曰。有说集相者。于诸极微处。各有集相。即此集尘而有相现。随其所有多少极微。此皆实有。在极微处。有总聚相。生自相识。实有性故。应是所缘。斯乃双支皆是有故。
此设问答。以明妄计。如何得知者。问上泛然妄计之意。答云。由匪于其瓨瓯等处。众微有别。而此言说。谓彼不于瓨瓯处。审其众微之体。有别无别。而泛然虗妄言说。
△一牒彼执词。推明泛然妄计竟。下二展转引喻。难破极微无别。
释喻以明内境相分。又情所计。若离于识。非外有故者。谓喻中若离能计之识。则随生之境。非外有故。亦是境不离识。此之境相。元不离识。由此名为内境相者。谓法中相分境。与识元不相离。故此名焉。
△一释内境竟。下二辨差别。
观所缘缘论释者。乃观察所缘之境。必具发识之缘而论之。论不足以尽其详。复益之以释。释者。解释义。论者。分辨义。缘者。亲友义。所缘者。有境义。观者。察义。以智照境义。谓凡小不达唯心之旨。妄执心外别有实境。即是极微。或极微所成。名为和合。各别执为所缘缘义。故论主造论。令彼观察根境唯心。不堕邪见稠林耳。唯识论云。所缘缘者。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释云。谓若有法者。必是有体本质法名缘。是带己相者。即相分名所缘。相质合说。名所缘缘。带字属心。己属本质。相即相分。谓能缘心。缘所缘境时。带起本质家己之相分故。带有二义。一变带。即八个识有疎所缘缘本质是。为托此有体境为本质。变似质之相起。名为变带。二挟带。即一切亲所缘缘实相分是。为此相分不离能缘之心。其能缘心。亲挟此相分而缘。名为挟带。己相亦有二义。一相状相。即变带似质之己相。以相分似本质己体。故名疎所缘缘也。二体相相。即挟带所缘相分之己相。以相分不离能缘之体故名亲所缘缘也。心或相应者。此辨所缘缘之果也。以所缘为缘是因。生得心心所是果。心即八识心王。相应即五十一心所。有起不起。故复言或。已上解观所缘缘四字竟。第五论字。唯识开蒙云。教诫学徒。决择性相。激扬宗极藻义攸归。垂范后昆。名之为论。第六释字。释者。解也。疏通解释。舍疑成解。散浊留清。废诠服义。名之为释。第七记字。有三义。谓记忆记别记录。此名记者。录集成编。以备遗忘。故非记别。但取记忆记录为记耳。释题竟。
△下文科分第一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