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832-C 分科

论之纲宗。科乃提挈。始知脉络相贯。义势开合。而唯心之旨。了然心目矣。古德科经。必有三分。观所缘缘论。唯得存一。前无叙起之由。后无流通之义。会于释论。则有二焉。以前一颂。特明造论之由。故科为序分。正宗分中。依释论立科。总分为二。一破外执。以外色为所缘缘。二明自宗。立内色为所缘缘。此科之大略耳。余细分后。

  • 释论通科(分二)
    • 一序分(若言)
    • 二正宗分(分二)
      • 一破外执(分二)
        • 一总标(分二)
          • 一总论(分三)
            • 一论能缘内识(分二)
              • 一牒本论略释(释曰)
              • 二论能缘差别(分三)
                • 一论等字所摄(此中)
                • 二论意识别缘(若尔)
                • 三论内外意许(眼等)
            • 二论所缘外境(言外)
            • 三结外执相违(诚如)
          • 二别推(分四)
            • 一推论主纵许(缘其)
            • 二推外执极微(或许)
            • 三推外执和合(或复)
            • 四结彼许相应(此二)
        • 二别破(分二)
          • 一牒标中二执别破(分四)
            • 一总推立量(释曰)
            • 二别破极微(分二)
              • 一纵许生因(何以)
              • 二双支全破(若如)
            • 三别破和合(分四)
              • 一推外转计(释曰)
              • 二明内正义(若尔)
              • 三纵许所缘(能非)
              • 四双支全破(复缘)
            • 四总结二执(释曰)
          • 二举二种转计别破(分二)
            • 一执极微体中具和合(分二)
              • 一牒彼执词推明转计之意(释曰)
              • 二展转引喻难破胜劣之情(若如)
            • 二执和合体即是极微(分三)
              • 一牒彼执词推明泛然妄计(释曰)
              • 二展转引喻难破极微无别(然诸)
              • 三通释前义结破异见非理(上来)
      • 二明自宗(分二)
        • 一释内境(释曰)
        • 二变差别(此中)
No. 832

观所缘缘论释记

观所缘缘论释者。乃观察所缘之境。必具发识之缘而论之。论不足以尽其详。复益之以释。释者。解释义。论者。分辨义。缘者。亲友义。所缘者。有境义。观者。察义。以智照境义。谓凡小不达唯心之旨。妄执心外别有实境。即是极微。或极微所成。名为和合。各别执为所缘缘义。故论主造论。令彼观察根境唯心。不堕邪见稠林耳。唯识论云。所缘缘者。谓若有法。是带相。心或相应。释云。谓若有法者。必是有体本质法名缘。是带相者。即相分名所缘。相质合说。名所缘缘。带字属心。属本质。相即相分。谓能缘心。缘所缘境时。带起本质家之相分故。带有二义。一变带。即八个识有疎所缘缘本质是。为托此有体境为本质。变似质之相起。名为变带。二挟带。即一切亲所缘缘实相分是。为此相分不离能缘之心。其能缘心。亲挟此相分而缘。名为挟带。相亦有二义。一相状相。即变带似质之相。以相分似本质体。故名疎所缘缘也。二体相相。即挟带所缘相分之相。以相分不离能缘之体故名亲所缘缘也。心或相应者。此辨所缘缘之果也。以所缘为缘是因。生得心心所是果。心即八识心王。相应即五十一心所。有起不起。故复言或。上解观所缘缘四字竟。第五论字。唯识开蒙云。教诫学徒。决择性相。激扬宗极藻义攸归。垂范后昆。名之为论。第六释字。释者。解也。疏通解释。舍疑成解。散浊留清。废诠服义。名之为释。第七记字。有三义。谓记忆记别记录。此名记者。录集成编。以备遗忘。故非记别。但取记忆记录为记耳。释题竟。

△下文科分第一序分。

此破他宗。不许意识。与五识同时缘五尘为境。故护法师问曰。若尔。根识引生所有意识。斯乃如何。若尔之言。指上章中意。谓汝若不许意识与根识同时缘境。即今现见引生根识缘境。意识方知长短方圆。斯乃如何不许。故。难云。此非共其根识同时。复。难云。设许意识非共根识缘境。或复无间。皆灭色等为所缘故。言无间者。谓意识必与五识无间而生。汝不许与五识同缘则意识必灭五尘而后缘。再难云。若过未之事则可。或缘现在境。此非根识曾所领故。既不用根识所领。而意识能缘者。斯乃意识自能亲缘外境体性。若意识亲缘外境。而不同五识缘者。此则遂成无聋盲等。聋盲之言。谓耳不识声等曰聋。眼不知青等曰盲。使其聋盲者。在意识。亦不离根识。何则。谓五识依浮尘根时。即对色等五尘。有意识同时。则能分别色之青黄。声之高下。若浮尘根坏时。纵有意识。于声不能知清浊。于色不能知长短。是故谓之聋盲。汝既许意识自能亲缘外境体性。必不用五根。根若坏时。自有意识能缘声色。又何聋盲之有耶。若如是者。不但无聋盲。复违比量。何得违耶。释云。知有别根。此遮增色是所欲故。是故相违。知有别根者。谓意识知五尘时。别有能生之根。故不同于五根缘五尘境。既不同缘五尘为境。则增色自何而生。增色者。谓五尘各有自相。本质。五识缘时。取境清明。唯是现量。得境自相。意识缘时。则从本质色上。起长短方圆之相。对自相说。名为增色。既不与五同缘。自相尚无。何有增色。言比量者。如见其地。比知是坚。见其水。比知有湿。见其火。比知是煖。见其风。比知有动。此比量之理。必托增色推明。增色既遮。比量之理必违矣。又则比量为意识之必然。安得以意识无比量耶。然于意识不复存怀者。此句结前意在起后。

△二论意识别缘竟。下三论内外意许。

此护法师推论主立量之意。若不言因。此因无喻者。因即比量。有宗因喻三支。三支无过。是为能立。今以三支为因者。为因明中云。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相有三种。即三支也。如前说。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即智名果。故以此因。总三支为因。非三支中宗因喻之一因也。若欲破彼不极成事。而不立量为因者。则无有喻。故云。此因无喻。此三支中喻也。何以独言喻耶。谓喻者。是比量中立破之洪纲。驱邪之明训。故论云。同品无处。不成立者之宗。异品有处。反成敌者相违宗义。此中若无有喻。而欲成之。犹如因等成因等性。此宗因之因也。何则。因明之法。立宗之后。必以因成。故以因为能成立法。宗因既立。当引喻合。故以喻为同品。三支并出。有过必知。今欲破彼和合极微。而不立量者。是谓极微成极微。和合成和合。犹如因成因。喻成喻。又何过失之显也。彼过未显。自失先招。故云。极微总相。是所缘性。而成立之。又若自许不于识外。缘其实事。应有有法自相违过。有法者。是先陈极成色法为宗依。谓之有法。故因明以有法为前陈。自相违者。谓自教不许缘识外事。若以外色作所缘者。是与自教相违。所以奘师立量云。真故极成色是有法。定不离眼识宗。眼识者。意许自证分。同喻如眼识。此即眼识见分。彼立极成色。是相分色。相分原从自证分现。既云识现。岂得离识。如水现波。波岂离于水也。又同喻如眼识者。眼识亦是自证分现。亦不相离。眼识不离自证分。相分亦不离自证分。是眼识不离相分。相分与眼识为所缘缘。若是极微和合为有法。于五识作所缘缘为宗。极微和合是心外法。法在心外。安得与五识为缘。而不相违耶。此乃论主将立量时。以比量之法自谨耳。

此引唯识宗中别喻。并破极微之非。此文破法两重。先破所缘。后破因性。本论量中。如根之喻。虽破所缘境。不破生识因。今引余师诸识之喻。则因境双破。何则。极微之色。唯摄眼门。余根识喻。不同初界。界既不同。何生因之有。先破所缘云。如根极微。有余复作诸识差别。此牒眼根之喻。并破不能为所缘义。释云。显其成立眼识。不能了极微色。无彼相故。如余根识。意谓余根之识。或缘声香味触。安得以色相极微。为所缘境。问曰。眼识之门。唯缘色相。极微既以色相为名。又何眼识不缘耶。答曰。色相之门。原有多种。谓有质。无质。极略。极逈。今极微色。是极略色。若是极略。便为意识所缘。故于眼识门中。以如根之喻为破。如是余识翻此者。谓余识不同眼识。眼识容有缘色之说。而余识必不能缘色相境。应言如根之言。诚为乘也者。谓如眼根。眼识不见。乘此。应知余识。不能缘色相者。又明矣。结云。其喻虽有根识两别。于所喻之义理。准同而出。次破因性云。又复纵是因性之言。为无用矣。此举前纵许之因。今以余识喻合。则因性之言无用。此下又以纵夺之词结破。纵云。彼虽因用。非所缘性。此亦如是。实为有用。谓彼极微。虽有因用。但非所缘。若此余识。亦以极微为生因。方许极微实有能生五识之用。夺云。然非声香味触边。所有极微色相。可是余根之识生因。既不能生识。又不作所缘。是知双支全破。要在余识之喻耳。

△二双支全破竟。通上二别破极微竟。下三别破和合分四。一推彼转计。

答上问意。复引喻以明之。由其尘相非是识义者。谓极微之相。不是根识体上变带之义。非是依根识之境界者。谓既非变带之法。岂是根识境界。故曰非根者。结答非根之问。非根之义。独是如知之所观察者。答上如知能见极微之问。复如何理现见极微者。此破他宗前执极微为所缘。极微既是观察想相之法。有何道理。现见极微。上答二问。下引喻明。尘形不覩。如坚性等者。此牒本论中不许所缘之意。论中颂云。和集如坚等。设于眼等识。是缘非所缘。许极微相故。和集如坚等者。谓他宗计极微体上。具有和集之相。论主以如坚等破之。坚等。即坚湿煖动四性。乃四大之种子。亦非眼等识所见。故论主纵云。设于眼等识。是缘非所缘。许极微相故。谓纵许他宗执极微体具和集相。此相即是极微。既是极微。原只许为生识缘。不得作所缘境。故云。许极微相故。如坚润等。于彼青等。纵有其事。非眼等识之境界。此护法师。明性相二色。俱非眼等所缘。谓坚等变为青等色时。不唯坚等自性非眼等识所缘。纵是青美等有形色相。亦非眼等识之境界。根之功能各决定故者。谓青等之色。容许眼缘。而非耳鼻可取者。根之功能不忒耳。尘亦如是。无违共许。岂非显微者。尘即极微。亦如坚性非眼所取。他宗以胜劣之理推之。谓极微不可眼见。此共许之意。岂不显极微非眼所见乎。无其坚性。由别体故者。谓眼识上无坚性。与眼识上无极微有别。极微但是妄情所计。不同坚性种子实有。此对宗法。许其十处。但是大种者。谓此唯识宗中。原许坚润等性为能变。根尘十处为所变。能变即是种子。所变即是相分。以种子相分唯心所现。故云斯言无过者。不同他宗妄计心外有法之过。此根尘法。从因缘生。元不离识。故言无过。然此陈者。谓此能所变性。于上有众多相章中。陈其词矣。

△二展转引喻。难破胜劣之情竟。通上一执极微体中具和合竟。下二执和合体即是极微分三。一牒彼执词。推明泛然妄计。

此破差别所有之内相。不同相分内相义。且复纵许有其内相者。谓且许有梦中境相。但观外境妄有相故。言无他相者。谓曾观外境。于梦心变现。故言无他。如情计境生者。复以喻明。其领受境之相状。列在于内。将为应理者。谓外境染识所生。将为实有相分之理。如何是彼一分。得作同生之缘者。谓若将梦境。许有能生所缘二用。唯得一分所缘境。如何又为生识缘。其所取分。离识无故者。此破无所缘义。谓梦位境。唯是梦中意识所变。若离意识。则所取境相自无矣。斯之一分复还生识。便成自体相违之过者。谓梦中境相。元是识所变起。何得反生能变之识耶。若不能生识。还是一分所缘境。故云。复还是彼一分性故。如能取分。所乃便成匪能生性者。此破识不能生义。谓以梦中境相为所缘缘者。境从识生。安得以境先有。反生能取之识耶。但由外相染识而生者。此言梦境不实如此。此即相分与识同起者。结前差别意。前谓及从此生。是本论中带彼相起。此梦境相。正喻相分与识同起。但以梦境。不能引生于识为过。故下连起三难。一难云。非二同时有因果性。如牛两角。谓此梦境。非如见相二事同时。有引生识为因。所生之识为果。如牛两角。各皆实有。二难云。又匪于其不异之事。同在一时。以同伴声。而合说之。谓梦境相又不似其相分。与识原是不异之事。同在一时。以同伴不离之声。而合说之。三难云。亦非于识。别说有境。谓梦境相。依识妄见。亦非内色。与能缘识。各别实有。

观所缘缘论释记(终)

No. 832-D 观所缘缘论释记问答释疑

问。何缘造此所缘缘论。答。为明内外色故。何名外色。曰。他宗以极微和合为五识境。及世人见根身器界。皆执境在心外。故名外色。何以得知。曰。释论云。由诸世俗。共许于境。在外而住。所以得知。问。极微和合。从心变现。皆不离心。何名心外。答。彼执境在心外。各别实有。故名心外。本论云。诸有欲令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者。或执极微。许有实体。能生识故。或执和合。以识生时。带彼相故。是执外义。问。何名内色。曰。即前五识。缘现量境。及第六识。不作解时。名为内色。问。彼之外色。以极微和合。及根身器界为体。汝立内色。以何为体。答。即彼世人所见根身器界为体。世人见山。即起坚持想相。安立山名。见水。即起流动想相。安立水名。此皆意识妄计器界为心外有。根身亦然。若前五识。缘山河等。决定不起山河等想。虽有物对。不起对想。明证众境。不起证想。取境清明。无清明想。诸想不起。心境不分。故名内色。释论云。此中内声。为显不离于识。而有所缘。又云。此中内声。言不离识。本无其外。望谁为内。故知色无内外。由能缘识。有差别故。立内外名。谓前五识。缘山河等。现量证时。不执为外。即山河等。名为内色。若第六识。缘山河时。从彼变起山河等相。执为外有。即山河等名为外色。问。何名观所缘缘。曰。观是见分。即能缘之心。所义是相分。即所缘之境。缘是相分中发识功能。名胜义根。本论云。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因。应知五胜义根。徧一切法。不同浮尘。局一形体。既名胜义。体即真如。故说真如。徧一切法。此即大乘万法唯识。问。既名万法。何曰唯识。答。谓缘境时。无分别想。心境一如。即一切法。本自寂灭。岂非当体唯心乎。问。观所缘缘论。近讲解者。都无比量之说。今释论中。多言比量。何也。曰。西域释义。原有二种。若解经论。用六离合释。若破外执。用三支比量。今造本论。为破外执。故本论中。立二比量。护法释之。初量云。极微(前陈有法)于五识。设缘非所缘(宗也)。彼相识无故(因也)。犹如眼根等(喻也)。次量云。和合(前陈有法)于五识。设所缘非缘(宗也)。彼体实无故(因也)。犹如第二月(喻也)。问。本论云。若此与彼。有无相随。彼说何义。曰。此即五识。彼即五根。有是现行。无是种子。谓识与根。俱有种现。而不相离。是唯识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