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第十三 业品
释此品疏分二一释名二分文解释略无来意造作名业能造作五趣果现无记业虽无果以是彼类故也。
世别者正理云世者可破坏故一切有漏法名世即总名别者分别为义即总世中之差别世之别故依主释第七转声或可有漏法即世世属总差别不同名别时业释第六转声。
先起欲觉者大自在等即是一因能生众生先发欲觉心众生等方生如梵王独住经九劫才发愿起欲觉即有天子生便执梵王能生一切众生若数论外道执受者我能生世间我欲得用境界起此思心三位即变成二十三谛皆须先有欲心如前已破。
人中善业恶所陵杂者所作善业有违顺表里故内外二果别也如大乘即有共变共用等此论恶业中共业感共用如外三涂山河棘刾等如别业感别用即内身不净等善业中别业感别用即金宝等共业感共用即八山大地等人中造善少造恶多现见善果亦少如世农夫功多苗胜功少苗劣故知皆由业非自在等能生也。
问由布施即感富果者现见好施者即贪不好施者即富如何言由业答由贪者先世施酒等非法物与非田故贪由数施故习以成性故乐施富者先世施佛等胜田今生得富以布施故今世不乐施也由色界定业内外皆善感内外二果皆妙也。
意业者意即心王业即是思与意同刹那等起名约等起立身即异熟无记色身依此色身起别形色为表业也问身业约所依立语业约自性如何经中名思己业既名思即业即是以思为体答引论然心所思下是理实身业约所依语即自性经中名己业约二业犹思引生说不是思为二业体也。
正理云意业不能表示心令他知不名表无表依因四大生后必生同类四大为依故身语有无表意业依心后后位无同类心起与无表为依以心念念有殊故意非无表也。
经部正量部即动此异熟色身名为身表体就中正量部不许刹那灭不取此表为业取思为业体有部异熟色身名身别起形色依异熟色身生能有表善恶用名表表即是业起别形色入异熟色身遍体由异熟身疎故不碍形色如油入砂也。
别起如是如是身形者为善恶形色表示不一重言如是或可八种形色表不一故或行住坐卧等不同故重言如是意即非色无有表表业既无无表亦不立问定道无表随心转即是意无表如何言无意无表答以定地摄四大造故是身语摄非心无表也第一比量以刹那为因成立身表无行动彼宗不许刹那为因因须两宗共许第二重比量以刹那为宗违他顺己为宗以后尽故为因成立身表有刹那了然后第三重比量却以刹那为因成立身表无行动也诸部待因有主容二因主因即灭相容因即外刀斧等坏有部生法难具生相为主因外缘为容因灭法易即但由主因经部生法难即待容因灭法易无容因因缘聚即生缘散即灭四相是以无主因正量部一切法生皆由二因心心即灭但由主因色不相应即由主客二因灭胜论外道二因皆无今疏诤待因不诤主因主因两部共许灭法皆有故不诤也灭不待客因一以是无故二以非果故喻如兔角也。
故非法灭皆不待因者意云色等法即须待客因心等不待客因不可色心等法灭总不待因也。
如生待因者如生待客因色心心所等皆待客因灭法亦须色心心所等皆待客因如何许心心所不待客因也。
应生中上就因体即是灭下中就因者如次释应生中就因即是灭下熟因生上熟因即是灭中熟因如何生上熟等因同时即是灭中熟等因以生灭相违如何生因即灭因体也薪与火合灭无者即是火损现在木用不今引后后位木渐渐不生故见灭无实刹那自灭水不与火合无者即由外火引水中火增令灭无也灭法定不待因因云是坏性故喻如无法也。
从故无有因令诸法灭下即是远结上第一二句颂也。
有部显形各别有体如前已述若显即形者见满空光明显色应即见形却体不离显色故火增先于余处见实形色火轮方对说火增轮为假若无实形如何说有假形色如汝经部若无长色如何说短色。
一面多生名为长色者如一丈竿以手从下隔一尺来手上九尺名一面多生对手下一尺名长一面少生准此理实令两面多生今言一面约相待立且言一面也十二处中如声处实有即耳能取若形实有应如声处不得二眼取形色二眼取明知形色假有也。
然如依触等立理我宗形是假是意识依身根取假长等色。
如是依显能取形者眼根依实显色意识依此取假长等也正理救云假长等但是意识境故实形色即是眼识取通意识取依身取假长等及实长等要于异时引意识生分别方知长色如眼见色能忆𤏙触𤏙触岂即眼取鼻取华香能忆华色华色岂即鼻取即是意识取既不许眼取𤏙触鼻取华色如何身根能取长等故知总是意识取也故实形色但是眼识取若聚显即成形色者香味触三显色极微应聚成长等也问三业皆是思思体是一缘何分成三业答随门异故下释也问既三业皆思何缘经中立思业及思己业。
谓加行位起思惟思下答也。
身表许别形语表许言声皆言许者对经部及正量即以表为业余二部即以思为三业体也经部本宗不立无表末宗立非色悲即种子上假立得名色者以防色故二以依身语色熏成种子谓受戒者四现行善思熏五蕴色心上成善思种子即此善种子上防非功能假立无表引论言亦非实有亦前表色表色假有无表亦假有由受戒者不愿非别有色生若别有色生名无表者即有与愿不同过去无漏五蕴三世皆不起爱恚即是无漏法色蕴即道共无表色余五根境皆非无漏色故也有依即有七事为所依福生无依福无物依诧福依心生若福即是善心者后入恶无记心及无心时既无善心如何说福业增长无心等中福业增长者即无表也。
更无异性者发语处分时彼命未断不成业道后使者前作煞等事毕能说人在三性四心中任运成杀生业道业道即是无表前语表更无异体不成业道故知别有不善无表生名业道也无表十二处论前十一处不摄法处中摄不言无色故知法处中有无表色也在定中无心正语等有三无表依无表依无漏定与出定后三正为依今唤定中有正语等三于三无表因上立出定后三果名也虽起异缘不善无记及恶无记心善心受戒戒依善心生后起余表及心不名失戒故知在恶无记心中仍有无表色也。
犯戒等过如水既戒为堤塘能遮犯戒过故知有无表为堤塘也。
瑜伽此云相应相应有五谓教理行果境如下作水火等假想观观火等地为水火等此是第六识缘名无见无对色也无漏色即下八胜处等依无漏定定观前水火等依无漏定生名无漏色也。
密意说者经依种子上说布施因能熏功能一名熏习四善思熏故。
微细非眼见故。
相续种子现行前后不断故。
转变欲生现行时力用大故。
差别种现不同故也即正教时不善思熏得加行不善种子彼命若益即转加行种子成根本种子为不善业道也道俱时思是意乐以此胜所依思与出定后三正为依能起三正于定中思意乐上假立无表也。
思种者谓受戒时从僧乞戒发胜身语此时动身发语由身三语四思依此身语七名加行七种子未乞戒前及乞戒后皆非种体非增胜故后增作羯磨加行七思种子发七现行思熏成根本七思种子第一念七支种子第二念二七支种子若第三羯磨入无心等位即转加行七种子成根本七种子十恶戒准此释又说加行位熏成一思种子至根本位熏成根本一思种子刹那刹那有防七非功能假立无表若定道无表约现行善思上假立表与无表皆第三羯磨生生既同时大种为因为异四大造七表色一一极微各别四大造七具四大造一七支无表也第一念别解脱无表及一切有对造色定道无表必与四大俱时生第二念已后解脱无表不与四大俱时起也三说中宝法师取初说为正正理论云此大生已能与未来一切无表为生因故破第二说云初念无表何胜独一具四大造第二已去众多无表何劣即共用一具四大造破第三说云且一日夜计有六百四十八万刹那一刹那有七支无表有七四大造计有二十八微计一日夜能造四大极微已多异熟身数倍如何一身客受岂况造一生无表四大极微一刹那身中容受彼自通释异熟身疎故得相容设许异熟身疎即如身大小即能客受计初念四大极微大地亦不容受何得言异熟身疎引文如初释已引正理论可知问未来众多无表无法前得如何言造答四句分别有得而未造如定道无表有造而不得如别解脱戒余二句可知。
由所依身无漏起故者一不随界摄二生无漏四大三依所依身无漏无表起故随生处四大所造无漏无表依六地定生未至中间四禅依六地生处大造欲界四定也有漏定共无表即依九地定生即用九地各自地四大造四根本四近分并中间也问余欲界身入色界定色界定四大何处现前答婆沙一百三十四云有说眉间有说鼻端有说于脐有说安心有说足指处有说色界四大细欲界身麤细入麤遍身现前如油入砂此说根本地四近分亦有多说亦取遍身为胜若尔与根本何别答胜劣有异如有二人俱诣池洛一人入池浴一人在池测二人用水皆等入池者胜入根本地者胜故知遍身起也。
无表无变碍者非极微色法不受刀杖无执苦乐受非色非长养有为非实事非业感非异熟生苦法忍一念道共无表即是刹那余苦法智已后及别解脱定共无表皆是等流也造别解脱无表四大无始曾得从彼过去四大引生名等流性也。
展转相望非一果等七支无表感果各殊故初念造一生七支无表各别四大造即七具四大造一生七支无表也问染定有贪爱心执缘何非执受答染定是贪相应定及无表非四大今明所依四大以不执上地四大为己身体也定心是无表因与定俱时生又同感一果故一具四大造一念七支也身表别形色与身根合故有执受声即不与身根合故无执受也未来有二类依身一唯与欲界法为依身一兼与色界法为依身若遇上界定缘即色界杂依身现前也表即众多若动一足等即有一足等极微是形色现前余准此释也。
可因灭时果仍续起者善恶心为因善恶无表为果善恶心灭时无表果仍续起也或四大为因因灭时无表续起也或无表为善恶因因灭时当来五趣果仍续起无无记无表故无记因灭当果不续起故无表不通无记也。
以无色界无大种故者问无漏无表不堕界摄即许用生处四大造无色定何不用生处四大造无色定无表答无色定堕界摄故又无漏无表但由四大造成色不由四大成无漏厌色入无色故入无色故入无色定不起无表色也。
表准有伺二者不言表准有寻二颂言伺二者谓摄中间禅地故说伺二不言寻二也二定已上借初定寻伺发身语表属初定摄若四大相击生声即属二定上摄也问何故大善地法中唯取二根惭愧为自性善余即非耶答翻无惭愧不善根立故若尔应翻不信放逸懈怠为自性善答此三通不善有覆二性故不翻也问害自性不善应翻为自性善答不通六识故问贪嗔痴亦通二性何故翻为自性善答虽通二性今唯翻取欲界麤不善一性为自性善。
相应善体者心王大地余九大善余六寻伺睡眠恶作二十法也。
谓生死法者即一切有漏法与行苦合生灭不住也相应不善体者心王大地十大烦恼五小烦恼十不定除贪嗔余六共三十二法也贪嗔等三一通五部二遍六识三是一随眠性四断善根时作窂强加行五能发麤恶身语二业无惭愧具遍不善及唯不善余法无此义不立也一切有为法无记性边皆是自性无记摄以不待缘成故。
此论略者以四十六心所中无有一心所唯无记性皆通二性或三性以无自性无记故亦无相应等起无记此论略也正理论合五无记为二一胜义即空非择灭二自性即五无记也问天眼耳通善心引生应等起善答以二通第九解脱道摄故无记性也。
见断识非即无间引业生见断识后引修断识与寻伺俱方发业也若无随转业即不成随转于业有用也。
无漏异熟非者摄义不益正理云有漏定心亦俱非二一向内门转不引身语表非转随转摄也又又异熟无记非是转能为随转何理能遮外门转故能为随转此论以任运生故非二也生得善心虽任运生非业感故其性是强故能发业也随转通三性约随转中过境不同故通三性不无记准此也。
于说法时者言佛以语工巧说法以善心随转威仪准此说言佛无工巧约身说也。
●论本第十四
能遮灭恶相续者能遮未来恶戒相续能灭已起恶戒上得或别解脱戒能遮恶戒定道戒能灭恶戒相续(治连反)者𠪩居谓人所居有作缠也梵云阿练遮罗此云市𠪩也。
梵云苾𫇴此云乞士等旧云比丘讹也是西国草名具五义四德五义者一草未生诸草竞生况佛未出世外道皆兴二此草生已诸草皆灭况佛出世外道投佛出家三此草生已掩诸嗅气况佛所至之处止诸恶事四此草不被挺风猛风倾动况佛八风不动八风颂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五此草不被尘垢染污况佛破戒垢不能染污四德者此草柔輭香气远腾二引蔓傍布钩鏁相连三此草向佛倾四此草如来涅槃悉变白苾𫇴具前五义四德取草名也梵云式那摩那此云正学正学六法劳云室罗摩拏洛迦室罗摩拏此云勤䇿洛迦是果声若女言理迦旧云沙弥讹也梵云邬波索迦邬波此云近事索迦是男声若女云斯迦旧云优婆塞等讹也婆沙一百二十三云何名邬婆索迦答亲近修事诸善法故谓彼身中押习善法若尔诸不断善人皆修善事应云近事答此依律仪名善法若尔一切律仪皆应名近事答以五戒在初故立近事名余非初故别立号也有云亲近承事诸善士故有说亲近承事诸佛法故广如彼说梵云邬波婆沙此云近住婆沙一百二十四云近住阿罗汉住受此律仪名近住有说近益形受戒住有说此戒近时而住住一日夜近舍时而住以时促不分男女也此八种戒受心多少不同缘有其别故分成八定道无此戒缘不依而立八也比丘尼正学勤䇿边事四戒不离比丘勤䇿男近事男三戒也戒名远离五戒十戒与大戒为方便也问如尼戒多僧戒少如僧传作尼缘何不共戒便成五百戒及不失夏答说遮戒多少虽不同七支戒体一故又说据根本七支戒等遮戒有别二众受戒时㸦悬发得遮戒由誓愿断一切恶故如比丘得僧戒得而在身成就示现行悬发得尼戒即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现行尼得僧戒准此释也问如僧发得尼戒犯僧戒时犯同类尼戒不答犯僧受戒时无心得舍尼戒尼戒随僧戒得舍若不犯者僧转为尼应不清净尼也婆沙一百二十四云不受近事得勤䇿不答有说不得以前戒是后戒方便故有说受戒人不知是方便得戒戒师得罪受戒人知是方便慢心不受不得戒从勤䇿受比丘戒准上二说也引论。
若无此事下及难请不许身中有三戒。
既不许然下顺成。
非由受后舍前律仪者亦非受后戒舍却前戒设尔何失。
勿舍苾𫇴戒便非近事等反难也正理论云勤䇿受近事戒比丘受前二戒得不答不得不受初戒不得第二戒不受第二戒不得第三戒受后戒了不得受前戒有说许得若尔如比丘自称近事等答称亦无失比丘受近住亦得婆沙无评家正理取后说也涂香饰鬘观儛听歌。
于自妻不非时处等名非梵行八戒令一日一夜远离也若他妻等及自妻非时处等即名邪行也大床即相大丈六外体大即金银等成用大即佛床等八戒中合二立一者正理论云在家俗人怖多学故合立也以所诠义释能诠名云训释言词若因名妙妙即行若果名妙妙之行依主释与律仪便果何别答妙行果不圆满律仪与上相违也。
表思所造者表即身语表思即意思也等起名业七支名道思所履故准在初念以畅本求戒心故。
从静虑生是生戒或依静虑是依因也。
㸦有宽狭者静虑通九地四道名宽不通无漏名狭断即唯未至地无间道狭通漏无漏宽无漏通六道宽不通静虑狭欲缠恶戒及能起惑者律便能断能断起恶戒贪等烦恼及恶戒止能缘烦恼及恶戒不行律仪能断烦恼名断律仪初定等五地法智不作断对治能作远厌二对治类智品道望恶戒等无断厌二对治而有持远二对治故有律便无色定虽作远分一对治以无色声无律仪也。
第一经文即意第二经即根此二律仪以念虑为体念能记持虑能简择皆能防非得名律仪不说耳等者文略大业更加定也。
得静虑律仪恒成过未者𤏙等初得不成过去以未曾得过去所舍者不重得故问从思入修慧即修慧成思慧异类法答初念通修异类第二念不杂从多分说也未来舍初定得第二定名未舍定共未得无余涅槃名未舍道共也问如何无漏名道共有漏名定共答无漏出生死名道有漏顺生死名定不名道也。
住中有无表者即俗人作善或恶不遍有性等故不是律仪及不律仪摄。
从他起故唯成现世者是据有覆无记等能发之心下是释上也。
是诸智者所可厌故是因名恶行持业释果非爱故是因名行果名恶依主释问如第三羯磨不发语无四语表诸四业无表从何而生答身造语表或语造身表身语㸦相造女同众中圣人记凡僧记立即是身造语表也。
自然得者自然是智第三十四心证此智时戒与智俱时得也麟角独角婆沙说同菩萨三十四心得戒部行独觉一百六十心得自然智即得戒也。
见谛即佛初成道即见道初生得戒。
耶舍此云名誉即耶输伽童子准四分律得初果后方命善来准五分律等善来受戒不是初果如须提那子善来受戒犯初篇戒也。
大迦叶于多子塔边六群比丘疑迦叶未得戒信世尊是我大师佛之得戒也。
论义虽是羯磨羯磨以羯磨缘中无二十已下得戒。
苏陀夷此云善施西国长者家有八女净饭王取最大及最少者长者不肯净饭王总取兄弟四人各取其二大者佛母生佛七日即命终姨母乳养后成佛道倚祇桓门求佛出家受戒阿难白佛三请直请举息请因齐果诸佛许言若行八敬即不灭我正法五百年阿难为传八敬准四分律姨母与五百释女顶戴持皆是八敬受戒余部律文即五百释女羯磨受戒八敬颂曰百骂举受忏诸安恣。
遣使尼尼中作本法律往僧中作羯磨羯磨声绝即本法尼得戒有云使尼即至本寺一百作百方得戒也。
持律为第五人者边国知法人少白佛佛开许五人受戒五人中须一人知法并羯磨如非边。
三归者佛初成佛道度得百一阿罗汉随方化物有引至佛所有半路即回向佛之遣使谓说三归彼即得戒。
六十贤部谓六十人贤众部共集受戒也有释六十人共为部党众首名贤也佛成道二十年后方有阿难佛成道八年后三归即伏齐言阿难传三归应是传译者错也。
别解脱无表非必定依表业而发者如见谛及迦叶即不从表正理论有二说一说同此有不从表生者一说皆从表生从加行表即下文云欲无无表离表而生或可此文据受戒见谛合说即云非必定依表业而发后方一向约受生说即云欲无无表离表而生也。
经部云说一昼夜为调难化有情性故正理破云释中有更多难化者何不说一日半等既不许减一昼夜亦无过一昼夜也此云斋戒者斋既一昼夜戒亦一昼夜也。
既论言且有碍缘齐竟亦得故知斋前皆名且婆沙云若先未曾受斋竟不得若先曾受即得也。
过斋受亦明清旦即舍以是舍时故。
具八支者正理论云以四支戒㸦相属故受一戒必须四支也梵云布洒陀此云长养长养善法也。
性罪者佛不出世性即是罪名性罪遮罪出世后遮止远遮得罪。
酒放逸者如自犯五戒者有部云如八支圣道正见一寻求名道能顺余七支余七支是支非道非寻求故八斋戒亦尔也。
婆沙若受者不知先三归后受五戒受者得戒戒师得罪若受者慢心不受不得戒。
大名真谛云是佛堂弟阿泥律陀视兄净饭王出家以国付之佛为受三皈也。
男根成就何简五种不男及二形人经部有两种近事一三归近事二后受五戒受戒方名五戒近事经既但言受三归故知但成三归近事也。
受时须是五支此一分等约随行中说也若为建立佛法等心受戒即上品若为白衣食等下品戒也。
归依佛僧但归无漏法若归身者未得无学果时以有三十二相等何不归依论主以损生身成无间罪故通归依有部通云以损所依失彼法故问为归一佛一切佛耶答通归一切佛以无学法相无异故法僧准此释言是时三归观弟子者此说出家非归依义僧亦尔也三归有五有翻邪三归戒三归八戒三归十戒三归大戒三归故于一切律仪为方便门也又性罪是染心行下立理证饭酒遮罪摄。
●论本第十五
若不受戒于加行等三皆能造恶今日受戒不作三事于此三造罪处皆发得戒也大法师取受戒者加行根本后起三处发戒非理加行后报不发戒故之知非也六处是有情所依外器是有情所止处由造罪处皆发得戒过未非情摄不得戒也问若从现在得戒者盗佛塔物如何从佛边得结罪答理实从现守护人边得罪以施佛故从佛边得罪也问不杀有情于彼不杀即得戒上界天及佛尊不可杀于彼如何得戒不盗等准此答由心善不杀等故一切处得戒若不尔羊作天即应戒减若天作羊戒即应增春万物生即戒增冬草木枯戒应减既非得舍戒缘如何有增减也问众生既多为一切人同得七支为各别七支答一切有情共得七支为正若人各得七支即有羊作天等戒减失也第二说一一有情各得七支第三说一一有情各得二十一支有三善根得戒别故后二说皆非理一戒有增减过二于初念时发众多戒有众多能造四大一身不能室纳过也定即九地定道六地以定前定后无心亦无戒体戒既不妨加行后起及遮罪故发戒亦于根本造恶处得别解脱戒由善加行根本后起不造恶加行根本后起故三处皆发戒也定心能缘三世戒与定心俱亦防三世故三世上皆发得戒也律仪有渐得故有三品因别不律仪无渐得故无三品因也。
或有住戒下四句分别此第四句也。
次或有住戒是第三句前二句文外准作也。
魁脍上苦回反下右外反魁师也首也脍切肉也谓主杀人也。
置弶上子耶反下集两反尔雅兔量谓之置郭璞曰置遮也遮取免也韵集云施羂道曰弶似弓形也上来所明无表都有八种一形俱即二百五十戒五戒十戒二作俱处中作礼佛无表方转三愿俱施常食等四心俱即定道戒五从用即前人受用施物等六事在前人施物来坏等七助缘即身造语无表八异缘即前遣使受戒等律仪得有渐顿受舍有渐顿受舍相对四句可知释三缘非准起心在梦起心不成舍戒简第一缘非唯起表痴狂等心起表不成舍简第三缘违受表以违彼受七表业也对傍生等但言相领解不简中国边国简第二缘也。
断善根者若生得善发戒邪见根本舍若加行善根戒邪见加行即舍问加行善强发无表如何邪见加行舍答与加行善心俱时舍故。
非犯一边等者非犯一简杀生边罪一切皆舍也又如异师义一一有情三善根发戒贪心犯盗戒不可无嗔无痴心中盗戒亦失疏家举僧残不成例如犯一戒即全舍者如弹难提比丘犯重一念无覆藏心佛令益形学悔故知有戒也句者(古支反)即是乞也准陀此云妙义旧云纯陀讹也梵云莫喝洛迦此云大愚纯者旧云摩诃罗讹也四加行中前二全第三忍中下品许有舍上忍及世第一法无舍义也别解脱无表初得时不得过去无所舍者谓命终已舍故不同定道命终不舍易地方舍也定共与别解脱虽同有漏得缘终有别舍亦有别定道戒虽同是定地发以漏无漏别舍亦有异又道共戒有分舍无全舍以初果无退也问不律仪缘何无得道共戒舍答以不律仪人现世无得道共戒义也问不律仪人受八戒至明旦得恶戒不答得恶戒如䥫青色热即赤色冷时青色数生正义云不生以舍恶戒故也问善戒有断善舍恶戒缘何无断不善舍答恶戒不至断不善根断不善因即舍无断不善舍善戒与上相违也问善戒有作法舍恶戒缘何无作法舍答住恶戒者或有时下答此也问别解脱戒不能断惑如何能舍恶戒答以与善戒性相违故问处中亦有表业缘何不说答此论略或举无表显取表也彼二势力限若断者即是前文至染污势绝也作业断虽不舍受心以法力劣但不作无表即舍若忘不作即无表不舍也问此作业与第一受心何别答受心据意业作业即身语是二别也第一第二别者初约心恩第二约事息以处中无表若善若恶以劣故加行时即舍也问静虑加行能舍恶处中别解脱戒加行亦能舍不答不能舍以性劣故根本上不能况加行也问如何舍处中无表与舍善恶戒缘不同答善恶戒不依二形身故二形生舍处中许依无二形生舍受心断善命终与善戒同处中有作业事物在势力三缘得无表亦有作业断等三舍善戒中无三得戒缘亦无三舍也处中与定戒舍缘别者定有易地舍不易地即不舍处中与别解脱易不易皆舍定有退舍处退舍定戒对处中二别一同处中对定五别一同若对道戒今不同恶戒对处中二别一同处中对恶戒五别一同非色善即取善四蕴欲生得加行闻思及同时四蕴加行善邪见加行舍生得邪见根本舍正理更加离染欲界染舍欲界善忧根恶作等空中诸地皆有故不论也问何故舍善恶戒不言二横门生舍言二戒生言二戒生舍答无是黄门不许得善恶二戒若得善恶二戒后变作黄门非极重故不舍二戒二形身男女欲皆增上故舍善恶戒也于正思择无堪能故释半择无有极重惭愧心故释扇𢮎等又解此二段通释二黄门或别通释二黄门及二形也。
无漏并无色约那含果人说下十业末自释。
除中定无想者梵王起戒取无想外道居无无漏戒也。
安稳业者安稳在果故言得可爱果若在因上不可论安稳及不安隐举安隐等果以释因业名善等。
福非福不动皆在因也。
人六欲天两趣引业一向善满通善不善余三趣引业一向不善满通善不善上二界引满皆善。
不简引业但善边即名顺乐受业不善边顺苦受业等也顺三受业苦名喜乐皆名乐顺字在因即顺之乐受顺乐受之业若顺在果顺乐即乐受顺乐之业顺苦准此可知。
中定果即舍受得中定业既招中定果故知下地是顺舍受果也。
非前遮过去非后遮未来三业所感果同时受更弗三节文顺乐受业心心所顺苦不相应非二即色今取顺不苦不乐受业心心所证欲界有舍受业既三业同时受果故知是欲界上界无顺苦受业果故也扶根四尘有好丑有顺苦五根无顺苦五根苦受同是顺乐受业感也心心所不相应通二受业感如苦与喜衰老不同也问若欲界有顺舍受业如何论言善至三顺乐答乐胜舍受据胜说也问何缘上舍胜善惑下地舍即劣善感耶答欲界舍言劣善感者对自地乐受舍名劣上地无乐可对名胜善感也问舍受文在苦乐中容如何善能感舍受不善不感舍受耶答舍受行相微细寂静不善不能感也。
体性既殊者业即善恶乐受果即无记是性殊业体即色或果果即心所受是体殊如何能相顺也。
自性不违者性即是三受如乐受摄益为义乐受体不违摄益义苦舍准知与第五别者此通三世第五唯现在世别也。
顺现法受业者现法即异熟果法因能顺此果法顺之现法受顺法受之业生后准此释不定即时执也皆不定也。
经部师许顺现业胜故受生后若尔既一业体受现生后三果如何独名顺现业不名生后业答随初熟位名顺现等顺现初熟且立此名理实受生后破云我宗受果时速即胜非要果多名胜如轮王寿八万劫佛寿八十年岂以轮王果多能胜佛也。
但于时定于果必定有时无别体依果法定立果既必定时亦必定离果无别时体故无时定果不定业也彼许时定于果不定彼第三师许有时定果不定业果不定业中分三顺现等三故云于不定中时复分三兼前第二师五业即成八也第一句者如比丘令得轮王果世尊为正富四维轮王业业谢等果不定也但于时中说定不定时定前三时不定即第四也。
现身同分先业引故者顺现受业即是满业故现身受顺现业不能引现身现身过去业引余三业能引现亦能满也问何故同分命根皆是引果论言引同分不言命根答光法师两释云是一许命根现招同分不许现招一释同分命根皆许现招此文随举一也宝法师云此若问几是引果即应言命之根但辨业体随举一余例可知也。
中有定相如前已述中有长时既许得果故能造十一位定业各随当位中受定不定业现在十一位及余生十一位定皆得也不说色界中有造业者色中有亦造业以无十一位故约欲界明也何故中有不造生后二业耶答一说亦能造此论说现王故一说以中有求现生故造现生业不求生后故不造生后业也问中有生有同类是同若言化生与中有类同余三生如何言类同答同一引业言同同一生身故也约身形同不约趣生也。
谓预流无学不言中间二果者以容有漏道证非是胜果也在灭定中心寂灭静定之后却缘定中静故是胜依身也。
现法果即顺受业若后门业即受即三刹那后即受果也。
不与见戒现为依身与无漏法为依身名胜依身初出见道依身由有见道等势分等也问中定有伺如何不言感身受耶答以中定无三识无苦受亦无乐受唯有舍受在第六识虽有伺不感身受所以颂言无寻业不言无伺也。
分别错乱名曰心狂第六识有分别有心狂也问前言恶唯感身受缘何不善能感心狂答疏云由此当来感别异熟者由业感不平等四大由此为所依心依此失念故有心狂不说不善感心狂异熟也第二见非人即见鬼等。
第三恼他非人非人反害故心狂婆私咤女婆沙一百二十六云由丧六子露形而走世尊化为小子既见世尊后得本心涅槃经云不言六子慈心第也杂梵云婆私瑟𢮎也五畏从我见生圣断我见故无有狂六欲天五相现亦有狂也问心狂心乱何别答㸦有宽狭心狂唯狂狭通善染宽心乱通狂不狂唯染狭四句思可知。
曲秽浊者即謟嗔贪是曲业之类为因生三业今唤三业为曲秽浊者果取因名也。
●论本第十六
佛依业果性类不同者依三性流类不同分为三业也。
黑黑者染污性故因名黑异熟亦名黑即果名黑因果合举名黑黑黑之黑故黑黑即异熟。
不杂恶故因名白是可意故果名白问何故不说无色善名白白业答若于是处有生中二有及身语业语有自业无色无此故不说也一说举色界无色界准知名白白业问未离欲人善恶能杂即名黑白离欲人造善业恶不能杂应名纯白如何名黑白答据委细说无不善业亦得名白白然受果非无恶杂以因熟果总名杂业也。
非黑是了义说以不是染污故非白是密意说约不感人天果名非白体是白也。
第四既是能治故问云诸无漏思皆能断益前三业不答见道有十五心七智不断惑不论故取忍就八忍中四类忍断上界今论断欲界惑故颂中取四法忍也约与无漏定俱时思名无漏业与烦恼同时思名黑业也。
前八无间道唯断烦恼第九无间道断第九品惑所缘有漏杂业亦得解脱更合有四类智离四无色纯白业能缘烦恼也以杂业及白业二皆是所缘法但断能缘惑不断所缘法体此即是今师立缘缚断文也与无漏同时心心所等亦能断惑体非业故不说若尔身语是业应说答思与心等时同相应故说思具五义故说身身语不然故不说也后二说以二业所感果及所断或果类因名异及杂业者破云见道身边见相应思如何名业又修道无记不感果非应业也。
牟尼梵语此云寂嘿心是真寂嘿是无漏故。
由身语取道共戒能比知心能所合举皆名牟尼也由身语业能有所离者由身语有律仪无表业令心心所有所离也问牟尼清净妙行有何别耶答善巧义是妙行体清净义名清净离痴乱寂嘿义也有说感可爱果名妙行不杂烦恼名清净究竟静息寂嘿义也清净妙行无宽狭说三清净寂嘿破邪清净也加行后起非业道者以为根本故非麤显故也意三经部即心差别有部别有体若不别者即烦恼与业不别又十二因缘起不应别立无明行故也受生简见谛谓戒等无有表业如前已会指(初委反)者指摸边扪摸曰指也。
煞罪所触者婆沙三十二得获触证文字即别别同类一义也问若正命根断即成业道者下俱死应成业道若第二念后方成业道者如何此文言彼正命终名根本业道答正命终后第三念念方成业道第一念命终第二念方结业道前文言正命断者据根本上说加行声以加行于煞有功能故于第二念根本上说加行声也问若加行于煞有用根本上说加行声者加行于煞有用如何非业道耶答不由有用方成业道无表无用应非业道起加行时其命在故非业道摄也若尔表应非业道答表引无表表成业道第二念方畅思成业道也正理二说一说贪等三无加行后起同此论一说有不善思前后为加行后起也加行由等起由三根生根本刹那等起不由三根生名不与彼根本同也。
婆剌斯者国名亦云婆斯皆讹也彼国多邪见人作此语也。
梵云吠陀旧云毗陀讹论有四一曰寿谓表生缮性二曰祠谓祭享祈祷三曰乎谓礼义占法军陈四曰术谓异龙能伏如禁呪医方也。
根道义别者能生后不善法名根思所履即道也。
及余依前相续随转者第二念已后作持无表是今生未死来生身未至未来余依身前所有表无表相续生名后起此解同此疏也。
究竟者是成办终了义即刹那等起思也。
杀等三皆于有情处起不于众具名色空生者此通情非情故不说于此二处起杀等三也。
名即四蕴者择灭即是名收空非择灭虽即是名以邪见不缘空非择灭也。
以第二念方结业道若俱死第二念二人一时结来趣生若能煞者前死即依来趣身皆非此生摄未生未曾作煞生加行又能煞人前死不可令所煞人成业道也。
军等若同事者虽时处同杀心不同不得杀生业道故以同事云简也不设者简误误煞不成业道此论误不别法处僻见无心煞名误拟杀强人错杀㒬人名错也。
第一说断息风名杀不正义胎内前四位无息风杀应不成业道故五分律云若人似人似人即胎内前四位也。
五蕴中杀色蕴刀杖故有说五蕴问若但有一念命杀得罪不答亦成乃至一念应生不生皆名煞生也唯此非余者唯此此是未来有一念命者非余是现在一念命杀不成业道名非余也问若盗塔物何处得罪答正理有二说一说佛边罪一云守护边得罪若尔守护人自盗应非业道前说为善也若盗二国中间无主物国王边得罪若盗巳僧物未羯磨十方僧边得兰罪不夷第罪以不满五钱故若羯磨了即羯磨僧边得罪。
若于不应行处作应行处等想不成业道也。
非时有说若支主许受齐戒后行即犯若不许受齐戒行不犯若于强人妇作㒬人妇想一说不成业道一说以事究竟故后说胜也。
若犯出家者自妻妾尚情欲重受斋戒时尚不应行况犯出家不应行易转更可行也。
国王边得罪者设王自犯成业道余一切守护人边得罪通即皆于王边得罪若货女与价无罪若不与亦于王边得罪也。
解所说义者不解言语及不信即杂秽语摄问如诳有二十字何字处结罪答若钝根二十了方得罪若利根者说五字时前人即解即得罪前四字为加行第五字为根本余为后起也问何故煞了方成业道诳即解义方成业道答据义不同煞即命断诳即解义又实不见等起见等想言不见等又实不见等想言等后二圣言摄十六言说一一皆有四句准知婆沙一百七十云何故此语名非圣言答圣正也善也是非正非善言也非圣身中起故不善性故非圣成故非圣说故得非圣果故名非圣言也问有部眼根见如何言眼识证等答由识助故或举能依显所依故三境同是至境故也轨范师经部上世轨范说色具四言说见色同说色觉色知声色等具三者同香味触法觉声香味触法知声香味触法也侫(奴定反)者謟说文云巧媚也倡伎者(上处扬反下冯倚反)倡乐三苍倡俳也伎谓艺能也。
出离者歌咏法言等也过轻不至业道者正理云轻心不发无表不成业道也余三语同时有杂秽即共佞歌等是不共也。
他财贪者取修道贪简见道贪非业道摄不损外物故修道贪业道摄故颂言他财也有说见修贪皆得为业道有余师说一切贪皆得贪业道初及第三为正也婆沙更有谤灭邪见灭即果中收也。
●论本第十七
一业名通三业一道名通十道如车牛名通一切车牛也。
由十业道中有邪见明邪见次便明断善也唯有上品圆满邪见者问九品邪见皆能断善如何言唯上品邪见能断善答据实九品邪见皆能断善此言唯上品者据第九都益处说也。
施设论说断三界善此论即云欲界生得善者彼论约上界善得转更远故言色无色先已退故也。
余师意他界缘不缘自界因果无漏缘不缘有漏因果故不断善破云虽不缘自界及有漏因果还缘他界因果及无漏因果故言一切也。
加行善有九品并发戒皆在加行时舍也今言断九品据生得说也。
先疑有续善后疑无断善后无心顺断善先无后有即续善有心顺续善邪见二说一云断九品善无出观如断九品见惑一说通出不出如断九和修惑通出不出也拨无后世名爱乐坏不随彼意乐所作名非加行坏也梵云布剌拏此云满出时物之皆满旧云富楼那及简那皆讹也。
未生怨王者频婆罗王无子后仙人相合有仙人与王为子能害王因此号为未生怨王后杀仙人仙人即作白鬼又遂兔人括井饿死后与韦提希为子造杀逆煞父害母问若于现在续善入地狱不答不定许得决择乃至无学果也问煞断善人与害蚁卵何罪重答若依罪人罪重得夷罪若依业道害蚁卵重以成就善法故也若人害蚁卵无小悔心是人已断三界善根问断善人邪见于同分命根为能引满答有二说一云能为二为以邪见有相应思通引及满有说能满非引前说为正也。
不善业道俱转中不染心中煞等随一究竟如何有不善思与煞业道俱转及善中俱转也七俱转染心得善戒既染心如何有不善思与善业道俱转答谓业道随与同时善不善思俱时转虽性不同以与业道俱时生故也。
入无色定得苾𫇴戒入色界定即有定共无表与思俱转也此释九及十也。
地狱无诳语及离间语言无用者以无拒讳及常离即无用也。
北洲无用者常乖离故无心求故无离间及诳也正理云无诳心故常和穆故无离间语言清美故无麤语也论云天鬼傍生等者虽诸天众不能煞人(爱自部故)而或有时煞余趣故(煞阿索〔语〕鬼趣)有余师说天亦煞天斩首截腰其命方断正理断释云断天身支节已还续断首断腰则更不生故欲天中有煞业道也婆沙十二云五趣法尔有胜事谓地狱异熟色身断已还续余趣不尔也。
六欲天与修罗相骂故麤恶语阿修罗与女相离故有离间语有诳心故有诳语通杂秽语与修罗战有煞盗修罗女故有婬盗二也色界无处中业道初定发身语表等是妙行摄也。
然无色那含等者此说过去依身起无漏道不说依地有过去欲界一地身起一地共戒或二三四五六地道共戒若二地身师起一地乃至五地道共戒若三地身即起三地道共戒若四地身即起二地道共戒五地身即起一地道共戒谓生上地即不起下地道共戒也从此已后生无色界曾一地身起道共戒即成一地身道共戒乃至曾五地身起道共戒即成五地身道共戒也问前二果人以有漏道得第三果后以有漏道离色界染至无色界未起六地无漏道不成过去生无漏戒此论如何言成一地五地耶答此论据曾起说又下界即得第三果已必定起后胜果道故得根本无漏律仪此论同此说若无色第四果不成无漏律仪以得果舍而下地无漏律仪得果时已舍故不成就故不善招三果加行时令他受苦于地狱令他彼受异熟地狱授重亦通余二趣也念他短命等受等流临终时令他失威光第三生光泽𠝶鲜少受增上果十善业道生天即异熟果等准善说也问人趣命根是善业感如何寿短是煞等流果答不说人趣命根是煞生果但由煞生不善能障寿短名等流果也正理破此论煞业与命作障碍因令短命彼自释云但是煞生近增上果虽说人寿是善业感由煞生近增上果令命住少时近增上名等流也。
邪见痴增者由邪见增后生痴等流果贪嗔准此释也硗确(上苦交反下苦角反孟子曰硗确薄塉田也)咸卤(上胡[糸*感]反下音暮说文〔齿〕谓西方咸田也)辢(卢葛反辛台日也)问等流增上二果何别答二果总名增上显上果近远分别故三果虽同皆是不善感以据与因相似边别立三果名也。
贪夺有情心者贪起时映夺本心也问八邪支何界所系答邪念定邪精进邪见通三界邪思惟语业命欲色有色界初定有二定上无也问几通见等三断答邪见见断语业命修断余通见修断问何故三业中先身后语八邪中先语后身答三业据麤细次第说八邪据相生说。
能招自地可爱异熟者依未至地起无间断欲界烦恼九无间道相应思及定共戒招初定可意果也。
等流果即无间道前后相似或无间道与解脱道前后相似也。
俱生士用即无间道同时思能引同时心心所及四相七支无表也。
谓道所修未来功德者无间道后引第九解脱中五通等功德也无漏招四果准前释可知余若有漏善即解脱道及一切有漏散善等余若无漏者即无漏解脱道无记即有覆无记也。
色行二蕴少分为体者色蕴中取色声表无表表取形色声取二声行蕴取思余法皆非者少分也。
善业望无记法为三果者善为因感当来异熟果异熟果因善业生士用果如通果无记因善心生亦得余二无记因善业生准此释。
不善业望善法即是前念不善为等无间引后念善法生为二果也不善等为因引后念三无记法为士用谓异熟等除通果无记也。
因前念四无记业引后善法如通果初生定善余三无记生善法及不善法由过二境不同故生善恶二法。
无记业望无记法四无记自性生后念四无记法为三果也三世无别体约五蕴立世体同前三性门同念无等流果及异熟果也三世业与法性或同或异思可知异熟果性四句唯果非同唯不同等流唯同非异果唯性同增上士俱用通非除前性同及异也过去世通多念故同世得有等流及异熟果现世无等流及异熟果。
现于现二果此约现在一念俱应因同时士用增上果诸地业色行二蕴为体欲界初定唯前若二定已上色蕴即定共无表行蕴即思空处已上唯行蕴思为体也。
同地业望法即通性同及异若异地相望如欲界业望色界法即从同思慧入修慧有士用增上也从欲界通果无记入色界善望即异性也向前三性门及三世诸地三门共释前断道有漏业及余有漏善恶并第二行第三句余无记三字也又同地有四果过于三各四此二句取前三性门初有四二三句释也非学非无学业色行二蕴同前学无学业色即道共戒行蕴即思也若学无学法通五蕴取无漏边心王大地十大善十寻伺道共戒四相得为体非学非无学法通五十七法此三学及三断门通释前总明业果两行颂约义不同也。
学望学法即取苦法智忍已后至有顶第九无间道已来无漏道前望于后为三果。
学业即第九无间道道共戒及思引第九解脱道益无生智亦为三果也。
学业望非学法即有顶第九无间道已前断惑得无为为离系果等及前三果四向无漏定引有漏定等也。
无学业取道共戒及相应思望学法即前三果四向学也。
若无学业取益智时道共无表及思望无生智无学为三果也。
若无学业望非学非无学法即九次第定无漏道共戒及思引有漏定名非学非无学法非学非无学业即有漏若无漏定共戒及思引无漏定无漏定为学无学法或世第一法引苦法忍苦法为学法也。
若非学非无学业望自类法取前断道有漏业具足有五果又释有漏道断惑有离系果余取有漏定及一切法相生也。
见所断业唯思修断业色行二蕴同前三性业出体非所断业即道共戒及思也见所断法即心王大地十大烦恼六不善二不定八中取六除睡眠恶作为四蕴修断法五蕴通七十二法非断法通五蕴心王道共戒大地十大善十寻伺四相得及三无为为体也。
见断业即身见相应思引边见等生见断业引修断法引道贪等即士用增上引不善果即异熟果以见惑有遍行随眠能生五部与修惑遍行因即等流果也。
无漏五蕴及三无为俱有不障义为增上果也。
修断业望见断法如下无明不了前境同时思引生疑邪见等。
修断业即善恶业引修断法取前断道有漏业具五果释即来生果为异熟余果可知。
修断业望非断法即有漏定共戒及同时思引生无漏定为士用增上果力有漏道断惑证得无为为离系果。
非断业即道共戒及同时思不引见惑生但有不障见惑生义得为增上果。
非断业即无漏道共戒及同时思为业引有漏定生为士用增上果。
非断业望无漏法即法忍相应思及戒证无为为离系果引解脱道等为士用增上果也。
坏轨则即四无记中不合威仪无记此约不顺世俗礼仪前约胜义感善恶果论第三非应非不应作第一师即取四无记及有覆无记第二师除威仪无记外余三无记外余三无记及有覆无记为第三业也为由一业但引一生此举现业问当果又为一生下举现果问因也。
时分定业应成杂乱者即顺现等三世定业如何安立即生后业与现杂乱此破一业引多生也。
应众同分同分差别者若此一身多业共引即应一生内必死生因以多业故同喻如多生或可多生应不死生生许多业引故同喻如一生此破多业引一生问一色涂形喻一业引者为约一刹那为约多刹那若取前文涂即不成若就后义即多业引一生答此中但取一色涂形像不约刹那说也问若不许一业引多生者何故阿那律言我昔施一独觉食感得七返三十三天及人中为转轮圣王最后生巨富长者大释迦家此即一业多如何言一业不引多生答彼因一业引得第二生果更造业展转至七生果约本因初说或由一业多思愿生天或人等感得七生故言因一业感得也。
若心心所得四相等与业俱时能引亦能满若前后及一切不与业俱时者皆满不能引也婆沙十九问得及二无心定感何异熟果答感扶根尘色得四相苦乐舍及同时心心所也不能引五根胜故无想定招无心果及五蕴异熟灭定招非想四蕴果问为先造引业为先造满业答不定随造者意乐力也。
婆沙说五无间业有五因缘易见故立为障谓趣处生果及人趣谓地狱为所趣处即父母等起故生即顺生受果即非爱果人谓依烦恼重者方起也烦恼障取现行不取成就者也正理论云何故名障答障圣道若尔大梵应立为障答许离染故不立问无想何故立答不能离染以无心故准此通障六行离染也问诸有造作恶趣业卵湿生女身第八有顺后受业色无色一处二处生业皆障圣道及圣加行何故不立障答此类果之中虽有强力由有别缘转令得圣故不立障不同无间业也若今生有异熟障第二生容生善处得圣若今生有烦恼业第二生受此果故不可治也问扇搋二形等何故不说异熟障答略而不论或前后许转圣果故不说也。
人从非人生如世罗生从鹤卵或父母转作非人煞皆不成逆也。
●论本第十八
经说佛与调达为兄弟佛为兄前母子调达为弟后母子后父母巳不分弟财唤入山游戏至顶佛推调达堕山死由此因故佛在灵山西域记山西埵有甎长精舍东辟其户如来多在此处说法傍有大石高四五丈长三十余步是调达掷石伤如来足出血处也。
不和合性大乘论许别有体此论即是非得取法轮上非得为僧破体以诳语为因和合以四比丘五蕴为体若不和合非得为体和合应以得为体答不可相例如异生性非得为体圣性非唯以得二圣体同问既破愚夫愚夫先有圣道上非得缘何破了方以非得为体答未破虽有非得容得入圣破了未和来无有得圣时故非得为体诸论有言破圣人者约此容得圣说若破羯磨僧即取羯磨法上非得为体问五百人住何识何受中破答六识五受皆容破也。
欲界善无有感一中劫者恶胜善故感一中劫若如调达造三无间业皆顺生受此虽前不许一业引多生及多业引一生通之一为引业余满业正理云破僧断善人定堕无间余逆容余地狱受经部计多业引一生及多经文对法第八说俱时受由业胜感得大身柔煗众多苦具也成实论许五劫受余四从初为名名顺生受正量部五劫别寿初名顺生余即顺后受也问见行人为钝根为利根若利根调达何故退失神通答见受二人皆通钝利二性调达失神通钝根见行能破僧也立邪三宝者五法为法宝三同达多等为僧宝自为佛宝五百人信心生时即名破僧也。
日暮时破至三更和真谛说佛在鹫峰山中劝调达汝勿破僧造不善业趣非爱果如是慇懃诃责而无止息之心尔时世尊起正智见审观前际而我昔时破他眷属见过去为珍宝仙人时有弥佉长者嫁女慕才学超世时有十二丑婆罗门以与其女及财宝后时仙人至才学过彼仙执手牵起彼即告言勿夺我坐处我所得财宝皆悉与汝仙人不许彼言我愿却生生生破汝眷属世尊观见便入静室嘿然宴坐受其报梵云羯园尸利汝山此云象头山形似彼旧云伽耶讹也以羯园与伽耶声势相近故谬传尔然西方别有伽耶山去鹫峰一百五十余里非同一界也大乘未得法空智名愚小乘未得生空智名愚也问衣食等与佛别何别答名虽同意即别调达为衣食等转佛有出离处转故。
至夜三更目连现通舍利弗说法彼方和如是名曰破法轮僧下会破法轮及破僧名也。
止即是定目连神通举因显神果也问诸佛皆有破僧不答此不定有业者即有正理论贤劫千佛唯迦叶释迦佛有余佛无也恩田即父母怀胎十月临产不分难回湿就干含苦吐甘子行千里行千里有此五恩田等佛等有十八不共法等功德依故名德田或能生众人胜德名德田也坏德所依者此通前三归中不归生身难也父母转形即父转为母母转为父煞皆成逆也若父母是非人煞不成逆转作人煞即成下逆父母转作畜生等亦不成逆以境劣故非人害人父母亦不成逆若转作黄门等即成逆以人类也问如母怀子欲于胎内损或出胎后损或寄犲狼等有命不死于其子无恩应非恩田答由父母有死事等方有害子之心母欲害时必有恋心之心子煞父母成下逆也本煞父误煞母亦不成逆遣人煞父过父行时煞父生时亦不成逆违本心故。
母为因彼血者童子迦叶是此生也若众多人聚集心拟总煞无简别心煞著罗汉即成逆以无简别心故父母在众煞简与不简皆成逆以自识故也辟喻经说始欠持此云鬓髻结是南印度国王付子位出家成无学后为子煞佛遣弟子告言成二逆者显此一逆由二缘成或以二门诃责彼也作打心出佛身血无无间罪调达作煞心于佛出血有不成逆四句分别思而可知也谓正煞时是凡夫后临死方成无学亦无无间罪也正理论云我宗无间加行总有二类一近二远于中近者不可转如子起害母心定或母有力反害其子或官所投或子命益母命由在亦成无间此论依此说远者可转也经部五逆罪尚可转况加行若余十恶业道加行生害得圣道也。
知法非法者调达知五法是非法或知佛法是正法名知法知已五法不是法名法名法非法也。
圣道即初果向 得果即初二果 离染即第三果 漏尽即第四果也。
同类者相似义此非无间即生容顺后受也。
菩萨相者大乘三无数劫修菩提资粮百劫修相好百劫学神通千劫学威仪万劫学万行此论宗即四阶成佛第一三无数劫修菩提资粮第二百劫修相好第三王宫下生逾城出家以有漏道断下八地烦恼第四三十四心成等正觉梵云菩提萨埵略云菩提菩提即所求果萨埵所度有情大智上求菩提大悲下济有情从境立名有财释或菩提准前萨埵即自身即求菩提之有情依主释或一分有财释问缘何不说修八十种好答以自相上用故不说修问百大劫何劫答取中劫以下起九劫既是中劫取亦中劫也问菩萨先已得定缘何百劫方得名定答先天知人不知今人天悉知方名住定也。
无缘大悲者二乘见有苦或己父母方救佛不简怨亲有苦无苦皆救也或无缘者即真如得此无缘法起大悲救有情名无缘悲也。
如相好业非生得慧加行生故非闻慧劣故非修慧是散地故问三业中何业修答通三业修问为五识为意识修答意识分别故问为离染得为加行得答加行得功用生也准释迦佛正法亦得千年以过去释迦佛正法千岁故舍利弗呾罗是小凡师发愿求为弟子释迦牟尼此云能寂能寂众恶修波罗蜜多此云彼岸到如前已释因地为忍辱仙人憍陈如为歌利王与妃后入山游猎妃后于仙人处求法因此嗔彼以刀断手足便归护仙神雨沙石打王即却向仙人处悔过仙人言我若有少分恨之心愿我手足不复反生言讫手足如本由慈因力佛初成道先度憍陈如等也过去有佛名曰底沙亦名补弗沙此云明是皇名有二弟子释迦慈氏观二谁先成佛慈氏于先成佛自利行强故释迦在后观二人所化释迦化根先熟利他胜佛言我转一人即易转多人即难彼佛后释迦佛游仙佛先去至瑠璃龛入火界定经七日夜受胜妙乐令释迦佛取坐具寻地山林悉不见忽至龛前见忘下一足经七日夜便超九劫梵云梅怛丽药此云慈氏生在意性家故也。
游者往即无常也问释迦近佛文句理合巧妙自在何故七日夜唯颂一偈耶答一云以显思胜故二云恐怖散乱故三云显己心无厌倦故若改文句心散即劣也金刚喻定时定慧俱圆满或可金刚定即定尽智时即慧此论作前说也问何故戒类中有事修中戒不名事答戒类是别解脱戒散地思正诧即名事修中戒与心俱思不正托不名事也。
有说唯思名真福业福业即是思以施戒修为门经部释也亦有施声以无果相对故不说也。
恩田者如本生经说菩萨因地为一熊在深山后有人入山采薪遇雪饥寒熊见将养余命得存天晴下山遇猎师示彼熊处煞熊分肉两手便堕又婆沙说菩萨昔为鹿王其角如雪其毛有九色忽有一人遇水所漂鹿王入水救得存此人命王访此鹿加以重赏此人示处将欲煞时此人著癞王知所由发心不煞此虽畜生皆是恩田摄也。
无损施者不损恼所施人或财物无损也。
随时生乐受触者随四时生触如夏有凉风生触等也。
庄严心者施愿求菩提得七圣财谓由舍财亦能舍生死得涅槃但名增长必是造作业如不堕恶道业俱名造作业不名增长也。
不善助伴者如盗以婬等分中想似亦由田如江南橘江北为枳此古人妄说江南江北有枳橘此论约大段为种果言无倒也问前说欲界善业无有能感一中劫此业如何能感梵福量耶答由此一业起多思愿故感梵福也问何故散善能感上地果答由此造业命终法尔得上定如世界坏时法尔得上界生或可后一是定善色界寿前三欲天寿积如成梵福量正理论同此说四上加六真谛说也问如来自在谁人能救答若有请佛住世一劫若过一劫但约能请即是救也法施财施体同五蕴财施色即身语法施色即语业余四蕴可知若财供养即色蕴法供养即名句文是行蕴摄也。
辨契经等等取余十一部经法施用说法者语及心心所闻思慧五蕴为体也。
此善生已名为身中有涅槃法者此诉能有涅槃法善生时也。
若人闻说下诉有涅槃相 如见得雨下举喻也。
善无漏名妙如等婆沙四十四广说准正理善有漏及无覆无记皆名处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