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845-A 遗教经论科

  • ○大科分(三)
    • 初标题号(二)
      • 初标示题目
      • 二造译人号
    • 二申归敬(二)
      • 初二偈归敬三宝(二)
        • 初一偈明佛宝
        • 二一偈示法僧
      • 二我下显示述作(二)
        • 初一偈叙本怀
        • 二以下一偈显功利
    • 三释正文(二)
      • 初标宗科判
      • 二牒经消释(七)
        • 初序分(二)
          • 初牒经
          • 二随释(二)
            • 初总分
            • 二初下别解(六)
              • 初法师功德(二)
                • 初总示
                • 二是下牒释
              • 二开法门功德
              • 三弟子功德
                • 初牒释
                • 二此下总括
              • 四大总相功德
              • 五因果自相功德
                • 初总示
                • 二于下牒释
              • 六分别总相功德
        • 二修习世间功德分○
        • 三修习出世间大人功德分○
        • 四显示毕竟甚深功德分○
        • 五显示入证决定分○
        • (分别)未入上上证为断疑分○
        • 七离种种自性清净无我分○
  • ○二修习世间功德分(二)
    • 初结前标后
    • 二牒文解释(三)
      • 初对治邪业(二)
        • 初标章
        • 二牒释(四)
          • 初依根本戒(二)
            • 初举经
            • 二释义(三)
              • 初释比丘
              • 二于下释灭后
              • 三以下释木叉(三)
                • 初释名义
                • 二依下显功用
                • 三余下示利益
          • 二方便远离戒(三)
            • 初标章
            • 二举经
            • 三释义(二)
              • 初释总标
              • 二云下释别相(二)
                • 初双征
                • 二护下别释(二)
                  • 初明护根本(二)
                    • 初总分
                    • 二不下别释(二)
                      • 初不同凡夫增过护(二)
                        • 初通举
                        • 二一下牒释(二)
                          • 初别释十(如文)
                          • 二此下释喻
                      • 二不下不同外道损智护
                  • 二何下是根本(二)
                    • 初标分
                    • 二行下牒释(二)
                      • 初通释二种
                      • 二身下别释行处(三)
                        • 初身处木叉(二)
                          • 初总分
                          • 二一下别释(二)
                            • 初五种障过
                            • 二云下五种解脱
                        • 二口处木叉(二)
                          • 初总示
                          • 二一下别释(二)
                            • 初依邪法语
                            • 二依邪人语
                        • 三意处木叉(二)
                          • 初总示
                          • 二一下别释(二)
                            • 初三种障对治(二)
                              • 初牒释三种
                              • 二此下释后一
                            • 二三种不应作
          • 三二戒能生功德(三)
            • 初标示
            • 二举经
            • 三释义(三)
              • 初释略说
              • 二戒下释正顺(二)
                • 初总标
                • 二从下别释(二)
                  • 初从根本戒
                  • 二从下根本所起戒
              • 三能下释生功德
          • 四劝修利益(三)
            • 初标示
            • 二举经
            • 三释义(二)
              • 初总标
              • 二一下别释五(如文)
      • 二对治止苦(二)
        • 初结前标后
        • 二云下随文解释(三)
          • 初根欲放逸苦(二)
            • 初总标
            • 二别释(二)
              • 初根放逸苦(二)
                • 初举经
                • 二释义(二)
                  • 初通释所护(二)
                    • 初牒释
                    • 二何下简辨
                  • 二戒下别释能护(二)
                    • 初戒念对治之益(二)
                      • 初有戒念之益(三)
                        • 初总示
                        • 二身下别释
                        • 三以下通结
                      • 二复下无戒念之失(三)
                        • 初明气分滋广
                        • 二次下释无治难治
                        • 三复下释过重
                    • 二向下智护对治(二)
                      • 初总示
                      • 二智下随释(二)
                        • 初治重障
                        • 二重下治轻障
              • 二欲放逸苦(三)
                • 初标示
                • 二举经
                • 三释义(二)
                  • 初释欲本
                  • 二应下释对治(二)
                    • 初释经总意
                    • 二何下别示三昧障法(二)
                      • 初标列
                      • 二心下随释(二)
                        • 初三种障法(三)
                          • 初心性差别障(二)
                            • 初通示
                            • 二是下别释(二)
                              • 初释法
                              • 二四下释喻
                          • 二轻动不调障(三)
                            • 初总举
                            • 二于下别释(二)
                              • 初释轻动障
                              • 二但下释不调障
                            • 三急下双示治法
                          • 三失诸功德障
                        • 二无下三种三昧
          • 二多食苦(三)
            • 初标章
            • 二举经
            • 三释义(二)
              • 初示障法
              • 二若下明对治(二)
                • 初明二种三昧
                • 二如下示六种功德(三)
                  • 初通列
                  • 二此下别配
                  • 三受下牒释六(如文)
          • 三懈怠睡眠苦(三)
            • 初标章
            • 二举经
            • 三释义(二)
              • 初示障法
              • 二于下释经文(二)
                • 初总示
                • 二是下牒释(二)
                  • 初合治前
                  • 二自下别治第三(二)
                    • 初总示
                    • 二一下别释(二)
                      • 初思惟观察对治(二)
                        • 初观五阴无常
                        • 二复下观阴等常害
                      • 二净戒对治(二)
                        • 初净戒对治(二)
                          • 初示过明治
                          • 二复下远离安隐
                        • 二又下惭愧对治(二)
                          • 初明治法胜
                          • 二是下劝修庄严
      • 三对灭烦恼
        • 初标举
        • 二随释(三)
          • 初治嗔恚障(二)
            • 初举经
            • 二释义(二)
              • 初总标
              • 二修下牒释(四)
                • 初示行安苦道(三)
                  • 初明对治
                  • 二复下示障法
                  • 三显下显行胜
                • 二次下显示安乐道(二)
                  • 初释堪忍
                  • 二又下释不堪忍(二)
                    • 初通示
                    • 二是下牒释
                • 三复下明过患常护(二)
                  • 初通示
                  • 二于下牒释
                • 四复下世出世间法相违(二)
                  • 初世间法
                  • 二次下出世间法
          • 二次下治憍慢障(三)
            • 初标章
            • 二举经
            • 三释义(二)
              • 初释远离(二)
                • 初总举
                • 二一下别释七(如文)
              • 二余下释校量
          • 三次下治谄曲障(三)
            • 初标章
            • 二举经
            • 三释义(二)
              • 初明远离谄曲(三)
                • 初释障法
                • 二复下释对治
                • 三又下释不相应
              • 二余下释诫劝
  • ○三修习出世间大人功德(二)
    • 初总标
    • 二随释(八)
      • 初无求功德(二)
        • 初举经
        • 二释义(二)
          • 初总示
          • 二一下别释五(如文)
      • 二知觉功德(三)
        • 初标章
        • 二举经
        • 三释义(二)
          • 初释对治苦因果(二)
            • 初正释(二)
              • 初治苦因果
              • 二复下成清净因果
            • 二若下对简
          • 二复下释三种差别(二)
            • 初总示
            • 二一下别释三(如文)
      • 三远离功德(三)
        • 初标章
        • 二举经
        • 三释义(二)
          • 初分门
          • 二自下随释(三)
            • 初自性远离门
              • 初总标
              • 二一下别释四(如文)
            • 二修习远离门
            • 三受用诸见门(三)
              • 初明起障
              • 二诸下明生见
              • 三复下喻沉溺
      • 四不疲倦功德(三)
        • 初标章
        • 二举经
        • 三释义(二)
          • 初释精进(三)
            • 初明益
            • 二以下劝修
            • 三复下喻显
          • 二次下释懈怠
      • 五不忘念功德(三)
        • 初标章
        • 二举经
        • 三释义(二)
          • 初总示
          • 二于下列释(四)
            • 初显行胜
            • 二能下明遮恶
            • 三复下示劝修
            • 四又下明成多功德
      • 六禅定功德(三)
        • 初标章
        • 二举经
        • 三释义(三)
          • 初示定法
          • 二又下明治障(二)
            • 初通示
            • 二是下别释
          • 三复下显成就
      • 七智慧功德(三)
        • 初标章
        • 二举经
        • 三释义(五)
          • 初治障
          • 二复下明益
          • 三复下明过
          • 四又下叹德
          • 五又下显功
      • 八毕竟功德(三)
        • 初标示
        • 二举经
        • 三释义(二)
          • 初治障
          • 二余下劝修(三)
            • 初总标
            • 二一下随释(二)
              • 初有对相
              • 二无对相
            • 三示下结示
  • ○四显示毕竟甚深功德分(三)
    • 初标章
    • 二举经
    • 三释义(二)
      • 初总分
      • 二是下别释(二)
        • 初略示(二)
          • 初菩萨常修
          • 二无下如来常说
        • 二广说(二)
          • 初菩萨常修功德(二)
            • 初总举
            • 二一下别释七(如文)
          • 二如来常说功德(二)
            • 初牒释
            • 二是下点示
  • ○五显示入证决定分(三)
    • 初标章
    • 二举经
    • 三释义(二)
      • 初总分
      • 二方下别释(三)
        • 初方便显发门(二)
          • 初释四谛
          • 二于下释有疑(二)
            • 初通释
            • 二疾下别释(二)
              • 初劝疾问
              • 二诫勿疑
        • 二满足成就门
        • 三分别说门(二)
          • 初总释
          • 二日下别释(三)
            • 初释总诰
            • 二实下释别相
            • 三决下通结
  • ○六(分别)未入上上证为断疑分(三)
    • 初标分
    • 二举经
    • 三释义(三)
      • 初示未入上上法(二)
        • 初总示
        • 二一下别释(三)
          • 初修分
          • 二见分
          • 三无学道
      • 二次下为断彼疑(三)
        • 初标章
        • 二举经
        • 三释义(二)
          • 初标示
          • 二于下正释(二)
            • 初释大众已证
            • 二复下明如来断疑(二)
              • 初明说意
              • 二云下示说相(三)
                • 初有为有灭
                • 二复下法门常住(二)
                  • 初通标
                  • 二又下别释(二)
                    • 初教主利他
                    • 二又下群机自利(二)
                      • 初明已度
                      • 二又下明未度
                • 三又下住持不坏
      • 三次下重说无常相(三)
        • 初标章
        • 二举经
        • 三释义(四)
          • 初明无常相
          • 二又下示无我观
          • 三又下证成可患
          • 四又下唯智能灭
  • ○七离种种自性清净无我分(三)
    • 初标章
    • 二举经
    • 三释义(四)
      • 初种种自性(三)
        • 初释一心
        • 二复下释勤求
        • 三又下释败坏
      • 二清下清净无我(二)
        • 初释且止
        • 二最下释教诲

遗教经论科(终)

No. 845

遗教经论住法记

标题中上三字是经题按开元目录什师译本正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上五字标能说人下五字示所说法即人法为题矣目录注云一名遗教经此乃单法为题然此二题繁略虽殊义意不别论从简要故存后名用舍适时义在于此今时经本上安佛字后人所加非本正译虽无巨害从本为优若据他经或须标简今详此典义不须之所以然者以大千界中一佛所化终穷遗教唯局至尊故此不标无所简故若尔前引正题而标佛者答彼欲显示垂般之言因连人号不同他经简余人说所言遗教有二意一者嘱累后事二者临终顾命故下论文释于我灭后云此言示现遗教义故即初意也又释最后教诲云正显遗教义故即次义也用此两文对上二意则遗教首题名义可见即下正宗六分经文指事教诫垂示将来如世所谓遗嘱之类昔人释题但云遗留教诫无乃太漫乎又云论主于题略而不解如上引论岂是略耶经者梵云修多罗此翻契经准佛地论解则能贯能摄此方儒书则训法训常余如常说不复繁引论者梵云阿毗达磨亦云奢萨怛罗此翻为论此之一藏宗释两分宗谓通依教门释乃别解文相今此解经即为释论评量教理剖折名言故云论也问若云嘱后得名遗教者诸经竝令灭后流布此经亦有当机受益答余经正为当机因嘱灭后此经正为灭后因利当机方显斯经独名遗教自古解释乃有多家随朝灵裕法师大唐怀素律师竝有义疏皇朝景德中金陵圆觉大师亦有疏一卷今亦不行据章记所引耳孤山法师有疏二卷霅谿法师撰记释之真悟律师采论注经自撰钞释竝行于世然马鸣论中多从大乘释义致令判释互有不同今总括之不出三见初金陵疏大小不分彼立会同大小之说云今垂示灭总造遗音岂分大小之殊何简缁素之异今谓机虽总集教必有归若如此释毕竟此经为大为小既无所属岂名判教次孤山疏定判为小彼云约教则生灭教约藏则修多罗仍自问云论释此经而云大乘者何耶答此据小中之大而此大乘犹是生灭小教然彼宗有藏通别圆四教小乘名为藏教此教具有三乘即以菩萨六度为大乘故云小中之大也(霅溪记云此教三乘虽有菩萨大乘之名其实皆小乘耳)又云藏教三乘以菩萨为首故须从胜受名以大乘为教也即菩萨六度大乘非圆融大乘今详此判大有所妨一失于经旨且如经中前明三学后谈四谛全无六度之说亦无菩萨之名如何判教都不依经因此霅谿记中强差经文言有六度(珍敬木叉为尸当制五根为檀节节支解等为忍精进禅定智慧竝各有文)彼云当制五根即是施义以能制五根而于五尘不受不取岂非布施且论释五根等文自科为根欲放逸苦对治而与檀度有何干涉纵引经文明余五度且戒忍进等乃是经律通谈亦非专明六度况复经文全无度义彼又云若据六度檀全居先今经戒在初者佛为灭后防患为先故以持戒居首此又不然天亲金刚论云檀义摄于六则知行檀总摄六度必须冠首岂容倒乱请徧考经论安见檀度列在余后又檀度者倾内外两财达三轮体寂小教菩萨亦据尸鸠王代鸽以为檀满经文明禁制根欲如何迂曲判为檀施乎聪明义学试为裁之二乖于论文孤山谓论中所明摩诃衍者乃是小中之大非圆融大乘便云马鸣天台义归一揆且藏等四教乃天台一家之见马鸣论何甞见有小中之大又起信论唯约圆融大乘释摩诃衍二论竝是马鸣所造那得彼此不同耶三真悟记专判为大彼云今则依论主判属大乘又引孤山金陵之说复无与夺若为依据今应难云若唯大乘何以智者南山皆判为小又复何以经文唯谈生灭四谛约何理趣得名大乘斯竝任情妄生穿凿宁思利物祇慕虗名经论微言于斯坠地悲夫问今家所判为属何收答按经则定是小乘据论则义通大教恐未通晓试为明之言经是小乘者自古藏录竝列小乘藏中一证也(开元录云此经旧录多在小乘今以论中解释多约大乘故移于菩萨藏也今谓升师所移未穷论意宜从古判深得经宗)南山律钞标宗篇亦列小乘经中二证也智者玅玄判为结阿含部三证也经中佛问所疑唯约生灭四谛四证也及明断证乃据声闻四果五证也准此以明大义安在言论通大教者归敬偈云菩萨方便道论首标云菩萨行法一证也及释比丘云摩诃衍方便二证也又释木叉则云不灭法身常住世间三证也又下明八种大人功德大人之号正简二乘四证也又释心则坦然等文约般若等三德分对五证也且列五义全乖小宗问经既属小论主何以约大判答如下五意可以自明问论既通大为属何乘答释论随经还从经判问小乘鹿园初转那至涅槃复说耶答孤山云机缘有三一次第进入机(谓从鹿苑至法华者及法华未度至涅槃者)二始终闻大机(谓华严来大机发者五十年来无非闻大)三始终闻小机(小机不息故常溃小)由有始终闻小之机遂使今经尚名小教今谓双林会上通有三机若次第入者自不住权乘其始终大者亦不妨闻大准知偏判于理未然且此教所兴正存灭后以法华显实化事终涅槃谈常残机亦尽深悲未度具缚凡流故重整偏权而为诱掖故知末世修行必自权门虽学大乘同修远离况经开会宁有异途矧乃闻常无非实道且夫四魔未伏六贼难降识想波腾纷然莫息我人岳立卓尔不移自非戒忍对治定慧调伏悟苦集而可弃慕道灭以知归然后高蹈于大方直趋于宝所此乃诸佛出世之常范圣师弘阐之明规同法之俦庶几裁鉴。

△二造译人号。

第三释文初科修多罗者约三藏判也菩萨行法者以五乘简也一代时教据能诠文不出有三大约别论则毗尼诠戒修多罗诠定毗昙诠慧若就通说则一一互兼故此经中备明三学旁通虽然必约正论所以论家首先标判又复所乘之法不出有五大约为言三归五戒十善四弘为人天乘四谛十二因缘为声闻缘觉乘六度万行为菩萨乘若据今经本声闻乘而论云菩萨者凡有五意一本如来出世意经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故二顺法华开会意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故三依涅槃重施意谓涅槃会中谈常显性决了权疑复恐灭后执实谤权故重施偏小则使未来执谤不起既闻常住同归佛乘一切教门无复偏小故号出家菩萨真是声闻论主弘通正存此意四流通应机意以偏小教门经开废末世愚昧人多听从若附小宗必无承奉故西天此土诸祖圣师竝用大乘弘赞小教深符佛旨颇合机宜五大小相摄意谓若依小释则不摄大机今从大判则大小俱摄略以五意宗旨坦然学者专隅多封名相强生彼此未肯适从虽曰弘持宁知诽谤深须详究勿事迟疑科分七分者从初至略说法要即序分也从于我灭后至以质直为本即第二分从当知多欲之人至是名不戏论为第三分从于诸功德至非导过也即第四分从汝等若于至决定无疑即第五分从于此众中至而得欢喜即第六分从常当一心至末文即第七分七段科名随文自释常途三分起自弥天且是一端未可常定后人不晓例判群经设有不全亦须曲取(孤山以是我最后等二句为流通)当知科节随经自殊岂得雷同例为一判请观此论适足自明。

△二牒经消释七初序分二修习世间功德分三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分四显示毕竟甚深功德分五显示入证决定分六分别未入上上证为断疑分七离种种自性清净无我分初中二初牒经二随释今初。

初中别释有十初云方便求利者戒疏云为利故收为利故出争价而高为贩是也经中不得二字贯下十过二现前求利者戒疏云为利而取故减前价名买为利故出强增其价是卖经不明买义摄其中如下所指三交易求利者谓以物相博准律舍堕中以宝相易或以物易宝则犯贸宝若以衣物相易或以宝贸衣则犯贩卖经举贸易通含二戒若依下明开贸宝永制贩卖容开律不犯中听五众出家人交贸应自审定不应共相高下如市道法若非五众令净人贸又五分云使人易时应作念云宁使彼得我利我不得彼利等皆无犯也卖买下指广经中说律名随经之律律内说经名随律之经止可略提不宜广涉故此互指述作明规章记之家多不知此学律者通经则广张律相宗经者引律则散漫无归觌此论文足为龟镜四中所居业处即是田宅田以充口宅以居身皆为求安而生过漏准诸经律田宅及下人民奴婢畜生种植财宝竝是妨道皆入八不净中(𧯸帛毡褥金床三种竝收财宝中)出家为道不许别人时通僧用广有开制如律所明五中初牒释此下简示五众同类名内眷属和合无外名同意者此外生过故不听畜何下征意人即居常净人民谓系属官者如僧祇毕陵伽在聚落自泥房王与使人三反不受云若能尽寿持五戒奉斋然后受之又十诵王与五百人守竹林寺等以其下释所以谓若言人恐收不尽既同流俗例不畜之六中难生毕下心者因畜婢仆则多憍慢故七中养生求利者为出卖故纵非为利律亦不开八多事者田园种植事非一故九积集者集即是聚十中二过不顺威仪者非尊重故损众生者伤物命故萨婆多论云堀地坏生制有三益一不恼众生二止诽谤三大护佛法佛若不制国王大臣役使比丘由佛制故王臣息心不复役使令静缘修道是名大护。

△二释喻。

牒释初受用中律中具有四药食味为时药诸浆为非时药酥蜜等为七日药艸木金石不任为食者为尽形药前之三药通归饮食谓受上三药当如有病服尽形耳然尽形中亦有甘肥美味今取苦涩辛辣不而服此心相应即为受用对治功德也(旧记至此广辨四药不知宗故)二平等观者以食有美恶心容增减增谓食嗜减即嫌恶诫令等观即堪受施若准律钞食有三种于上食起贪是地狱因下食起瞋是饿鬼因中食起痴是畜生因翻此三毒成三善根今云增减未必起毒但是于好恶境生分别念即非平等也三究竟对治者前明对境起观此明观成理显故云究竟此示平等法身摄平等观者谓色身有饥渴故令趣尔以食支持反显法身本无饥渴既无饥渴则知平等由体平等是以前令修平等观因理立观由观趣理故云摄也四显示相似中蜂喻比丘采华喻受食但取味者喻上支身不损色香喻心无增减故下释云非坏法观是也(南山戒疏释略教偈不坏色香云喻不多求坏俗士信与此不同不烦和会)上三种第二明正观三示观成四举喻显此明由平等观而成无食三昧也五不虗受中取除恼者恼谓饥渴为疗形苦以成道业故非虗矣如明了论受用饮食当离四过一喜乐过贪味求安二食醉过身心力强三求颜色过乐于光悦四庄严身过乐得肥充六知时中初法说心心数法多者谓多求也三昧不现前者谓坏善心也次喻显中智者用牛不令过分行者受食不可求多用牛过分则损力受食多求损三昧(旧记以牛力喻檀越非也)示现下释知时相作意对治为方便时故云计校三昧现前为成就时故云相应也增一阿含佛说偈云多食致病苦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此之三种第一示离过五显所为六明节量此明由对治法而成少食三昧也。

△三懈怠睡眠苦三初标章二举经三释义今初。

第六功德定法中初通示禅是梵言此翻为弃弃五盖等恶故(从灭恶翻)或翻功德丛林(从生善翻)或翻思惟修(从行翻也)华梵两标故云禅定八种谓四禅四空从色无色天以为名数皆为厌下忻上次第增胜故有八矣论云八种禅定则知禅定二名互通或云四禅八定则禅局而定通凖法界次第云四禅四空则二名竝局学者知之初色界四天定名为四禅而名根本禅者以神通观慧诸禅三昧悉从四禅中生三界胜定无复过此三乘行人善巧照了则因此定发真无漏外道无智慧入此定时不坏色身直灭其心入无想定谓为涅槃是为邪倒无色四天定名为四空行人厌色如牢狱乐出色笼故修此定体无形色故总名空一空处定(灭色缘空与虗空相应故)二识处定(虗空无边缘多定破舍空缘识与识法相应破)三无所有处定(三世之识无边缘多定破舍识依无所有法)四非有想非无想定(厌无所有处如痴有想处如痈疮故舍无所有处乐缘非有无想法故也)凡夫外道亦得此定谓证涅槃断一切想言非有想佛弟子如实知有细想依四阴而住故云非无想邪正得失合而立名须知二定凡外通修今经所劝竝谓发真出离生死升沈自异如上可知因摄念生者蹑前段也云何下牒释徧所行处心即分别见也中輭取事心即贪爱也一切烦恼根本不出见爱见是坚执爱即柔輭故云中輭此二种心无非麤散竝用数息对治即发禅定故云近也禅定成就者定成是果慧发是果上方便之用故能洞知一切法相智者云既得禅定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法像现是也。

△二明治障二初通示二别释今初。

三中即无学反上见修故曰相违二惑断行无所施故云无功用理解圆故云无学此释度也上上法境界即下常住法门住持不灭义微细疑者嗟佛速灭不知常故简异下凡麤障故云微细复有异义者上明见佛乃约佗境此约自地者无学证灭见佛涅槃谓同证不知示化故嗟速灭(有本作佛速灭多一佛字)问所以无学尚有疑者答且就小宗理证虽同事容明昧故迦叶结集偏拣无疑解脱之人方堪预数则知余圣有疑明矣若望大教二乘之人但破见思得出三界分段生死而不知无明宛在三界之外变易未亡二乘谓之习气菩萨则为正使故涅槃经云声闻缘觉有烦恼习气谓如来毕竟涅槃论云细疑正符习气问所以三位修道在初者答理据修道有悲初后无悲所以不约行位次第论贴经文名义自别然上科解释无得怀疑论家自举即从次第引前证此于理自明诸家疏记不体此意有将修分总内凡三果或偏对内凡违经反论误之甚矣古记问曰四果无悲何故迦业从耆阇来至荼毗所亦有衰泣之事耶答实行则无权行则有况饮光经开显知常获记示有哀慕引悟群盲若准三卷涅槃经云未得道者见佛涅槃宛转于地得道者悲号啼泣据未得道即是两凡准得道者语通四圣问何故今经不列两凡复拣初后两果其意何耶答彼经但明哀慕故通叙圣凡此经欲决疑怀故别彰深浅况方便权乘随机异见但存益物不必尽穷。

△二为断彼疑三初标章二举经三释义今初。

遗教经论住法记(终)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