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教比证第三
(夫引教比证者。集佛祖语要。采诸子文章。削去繁芜。撮其精粹。一言㨗径便出轮回。六字法门直超生死。依凭圣教。方免沈沦耳)。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前已决疑生信。释然氷泮。今复引教比证。拂遣余惑。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积恶如恒沙。造罪满大地。舍身与受身。不觉亦不知。如是种种罪垢。因缘无量无边。今日发露。愿乞除灭。水忏略云。先当兴五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罪乃可得灭。何等为五。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怨亲平等。五者观罪性空。第一惭愧者。自思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佛以来。已经尔所尘沙劫数。我等相与躭染六尘。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此实世间可惭可愧。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业。常与罪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当堕地狱畜生饿鬼三涂恶道。受无量苦。如是实为可恐可怖。第三厌离者。相与常观。生死之中。犹如车轮。生老病死八苦交前。无时暂息。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净。何有智者。当乐此身生死。既有种种恶法。甚可厌离。第四怨亲平等者。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彼我想。何以尔者。若见怨异于亲。即是分别。以分别故。起诸憎爱。因违顺缘。造诸恶业。恶业成熟。故得苦果。他以怨来。己须亲应。于含毒者。报之以恩。应作是观。我昔恼君。君今怒我。我之宿罪。纵使杀身。亦合甘心。而况怒耶。假饶前世无罪。今輙怨憎。横见欺陵。应当思忖。彼有智者。欲令成就忍波罗蜜。是我思师。云何遭遇。但应仰报。岂敢怀违。若无智者。乃是悲田。如母闻子返骂之时。母转欢心。但更抚摩。曾无愠色。愍其痴小。唯与深恩。今亦如斯。彼盖烦恼内攻迷体。密使性未狂。歇力不自由。以此悲心。但垂拔救。岂合念咎。思以为讐。若起违心。与痴何异。人欲强者。推以为强。人欲高者。推以为高。岂有违顺憎爱于其间哉。怨亲平等矣。第五观罪性空者。无有体相。从因缘生。颠倒而有。既从因缘而生。则从因缘而灭。从因缘而生者。狎近恶友。造作不善。从因缘而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是故经言。此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本从空生。六根本净。四大元空。物我皆亡。将何为苦。欲除妄本。须见灵源。故了性空。是真灭罪。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从于今日。乃至往生。观罪性空。悉无障碍。相与志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 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 南无世自在王佛
-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 南无二十五俱胝佛
- 南无南方现在一切诸佛
- 南无日月光佛
- 南无名称光佛
- 南无大光蕴佛
- 南无迷卢光佛
- 南无无边精进佛
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南方。广舌称赞佛土功德摄受法门。
-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 南无普贤菩萨
- 南无观世音菩萨
- 南无大势至菩萨
-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虗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各各志诚。善摄心听。古今佛祖劝修西方无尽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