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卷第三

○引教比证第三

(夫引教比证者。集佛祖语要。采诸子文章。削去繁芜。撮其精粹。一言㨗径便出轮回。六字法门直超生死。依凭圣教。方免沈沦耳)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前决疑生信。释然氷泮。今复引教比证。拂遣余惑。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积恶如恒沙。造罪满大地。舍身与受身。不觉亦不知。如是种种罪垢。因缘无量无边。今日发露。愿乞除灭。水忏略云。先当兴五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罪乃可得灭。何等为五。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怨亲平等。五者观罪性空。第一惭愧者。自思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佛以来。经尔所尘沙劫数。我等相与躭染六尘。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此实世间可惭可愧。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业。常与罪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当堕地狱畜生饿鬼三涂恶道。受无量苦。如是实为可恐可怖。第三厌离者。相与常观。生死之中。犹如车轮。生老病死八苦交前。无时暂息。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净。何有智者。当乐此身生死。既有种种恶法。甚可厌离。第四怨亲平等者。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彼我想。何以尔者。若见怨异于亲。即是分别。以分别故。起诸憎爱。因违顺缘。造诸恶业。恶业成熟。故得苦果。他以怨来。须亲应。于含毒者。报之以恩。应作是观。我昔恼君。君今怒我。我之宿罪。纵使杀身。亦合甘心。而况怒耶。假饶前世无罪。今輙怨憎。横见欺陵。应当思忖。彼有智者。欲令成就忍波罗蜜。是我思师。云何遭遇。但应仰报。岂敢怀违。若无智者。乃是悲田。如母闻子返骂之时。母转欢心。但更抚摩。曾无愠色。愍其痴小。唯与深恩。今亦如斯。彼盖烦恼内攻迷体。密使性未狂。歇力不自由。以此悲心。但垂拔救。岂合念咎。思以为讐。若起违心。与痴何异。人欲强者。推以为强。人欲高者。推以为高。岂有违顺憎爱于其间哉。怨亲平等矣。第五观罪性空者。无有体相。从因缘生。颠倒而有。既从因缘而生。则从因缘而灭。从因缘而生者。狎近恶友。造作不善。从因缘而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是故经言。此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本从空生。六根本净。四大元空。物我皆亡。将何为苦。欲除妄本。须见灵源。故了性空。是真灭罪。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从于今日。乃至往生。观罪性空。悉无障碍。相与志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 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 南无世自在王佛
  •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 南无二十五俱胝佛
  • 南无南方现在一切诸佛
  • 南无日月光佛
  • 南无名称光佛
  • 南无大光蕴佛
  • 南无迷卢光佛
  • 南无无边精进佛

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南方。广舌称赞佛土功德摄受法门。

  •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 南无普贤菩萨
  • 南无观世音菩萨
  • 南无大势至菩萨
  •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虗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各各志诚。善摄心听。古今佛祖劝修西方无尽法门。

释迦教主 偏赞法门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贤护经云。假使有人以七宝满十方微尘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复以衣服饮食四事供养一切众生。皆令得至阿罗汉果。其福多不。贤护白言。世尊。其福甚多。佛告贤护。不如有人劝令称念一声阿弥陀佛功德。即过于彼。劝他既尔。何况自念。一声尚尔。何况多耶。又陀罗尼集经云。若四部众将持七宝满世界中布施十方一切诸佛。不如有人以一钱一香一华好心供养阿弥陀佛。作此功德者。一切诸佛及诸菩萨金刚天等皆悉欢喜。死生阿弥陀佛国。若人然灯供养阿弥陀佛。命终生彼佛国。即得天眼。彻见十方一切世界。陀罗尼集经云。若转轮王十万岁中满四天下七宝布施十方诸佛。不如有人一弹指顷坐禅以平等心怜愍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功德。死生彼国。救阿难焰口陀罗尼经云。诸佛子等若闻阿弥陀如来名号。能令汝等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莲华化生。得不退地。药师经云。若净信男女有能受持八方斋戒。或经一年。或经三月。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未定者。若能闻我药师瑠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菩萨。乘神通来。示其道路。即于西方极乐世界宝莲华中自然化生。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志心。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 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 南无当来弥勒佛
  • 南无梵天佛
  • 南无不退转轮成首佛
  • 南无大兴光王佛
  • 南无法种尊佛
  • 南无日月灯明佛
  • 南无须弥佛
  • 南无大须弥佛
  • 南无超出须弥佛
  • 南无香像佛
  • 南无围遶香熏佛
  • 南无净光佛
  • 南无香自在王佛
  • 南无大集佛
  • 南无香光明佛
  • 南无大光佛
  • 南无无量光明佛
  •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 南无普贤菩萨
  • 南无观世音菩萨
  • 南无大势至菩萨
  •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 南无佛陀
  • 南无达摩
  • 南无僧伽

又复归依如是西方尽虗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

慈觉长老 语录法门

(劝化文云。盖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何则娑婆国土释迦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竟作恼乱行人。极乐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婆国土邪声杂乱。女色妖婬。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净。无实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横生疑谤。窃甞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喧烦。慕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喧烦。极乐优游岂直兰若之寂静。知出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识者。盖以发明大事。决择死生。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弘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此方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耄。疾病相仍。昏沉睡眠。常居太半。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尺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可谓寒心。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提。所以便获阿惟越致。佛阶决定。可期流转。娑婆促景。迷于净土长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证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便为逈出四流。高超十地。抵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归空。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拟比大权菩萨。其惑五也。故经云。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则不信诸佛诚言。不愿往生净土。岂不甚迷哉。古德云。念佛一门有七种胜。一词少易行胜。二念缘佛境胜。三离难获安胜。四称名灭罪胜。五持念获福胜。六果感见佛胜。七亲迎往生胜。弥陀十胜。一能满所求胜。二亲迎往生胜。三蒙光超世胜。四闻名得法胜。五闻名转质胜。六闻名修敬胜。七闻名证果胜。八闻名受生胜。九闻名具德胜。十闻名不退胜。净土十胜。一生值三宝胜。二速得胜法胜。三生得身相胜。四无恶唯善胜。五无苦纯乐胜。六所须随念胜。七寿命长远胜。八修行不退胜。九国非界系胜。十国土庄严胜。往生十胜。一经说易生胜。二时但少修胜。三圣众护念胜。四光明摄受胜。五乘佛愿力胜。六化主亲迎胜。七诸佛证明胜。八能灭众罪胜。九众经共赞胜。十法灭独行胜。又往生十易。一信解发心得生易。二随修少善得生易。三凡修一观得生易。四慈光愿摄得生易。五诸教赞劝得生易。六诸佛赞劝得生易。七众圣加护得生易。八二圣化摄得生易。九念灭众罪得生易。十临终圣迎得生易)

杨无为子 序赞法门

(决疑集。无为子杨杰。字次公。作序云。华严解脱长者云。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是。知众生注念。定见弥陀。弥陀来迎。极乐不远。乃称性实言。非权教也。净土无欲池欲界也。其国地居非色界也。生有形相。非无色界也。一切众生未寤正觉。处大梦中。六道升沈。未甞休止。诸天虽乐。报尽相衰。修罗方瞋。战争玄胜。傍生飞走。噉食相残。鬼神幽阴。饥渴困逼。地狱长夜。痛苦号呼。得生人趣。固为幸。然而生老病死众苦萦缠。唯是净方更无诸苦。莲苞托质。无生苦也。寒暑不迁。无老苦也。寿命无量。无死苦也。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也。上善人聚。无怨憎会也。华裓香食。弥宝受用。无求不得。无穷苦也。观照空寂。无蕴苦也。悲惠有情。欲生则生。不住寂灭。非二乘也。智照生死。则不退转。非凡夫也。若生彼土。则无诸恼。不闻知者。固可哀怜。亦有善士。发三种不信心。不求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也。二曰。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极乐圣域。我辈凡夫不能生也。夫行海无尽。普贤愿见弥陀佛国虽空。维摩常修净土。十方如来有广舌之赞。十方菩萨有同徃之心。试自忖量。孰与诸圣。谓不足生者。何自欺哉。至如龙猛祖师也。楞伽经有预记之文。天亲教宗也。无量论有求生之偈。彼皆上哲。精进往生。谓不必生者。何自慢哉。火车可灭。舟名不沈。现华报者。观甚于张[旭-日+百]。十念而超胜处。入地狱者。莫速于雄俊。再苏而证妙因。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谓不能生者。何自弃哉。般舟三昧经云。䟦陀和菩萨诸问释迦佛。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十方诸佛。佛教令念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又大宝积经云。若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净土。何土可生。自欺自谩。自弃灵。流入轮回。是谁之咎)

现禾俱益 劝俗求生

(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余功。乃见于身后。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知大有益于生前也何则佛之所以训人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人。何以异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净土为心。则见于日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之神佑之。福禄可增。寿命可延。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其次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专心志。于此苟有志焉者。亦恶缘自此而省。善缘可以自此而增。恶缘省而不。终必至于绝其恶。善缘增而不。终必至于纯乎。善恶既绝矣。善既纯矣。非为君子而何。非为大贤而何。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礼义之所在。不知刑罚之可畏。唯气力之为尚。唯势利之为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而自咎。所谓虽不能皆合于礼义。亦必近于礼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于刑罚矣。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称知佛理者。世人目为善人。此其効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不益于生前。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于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之外。净土既益于生前。又益于身后者。以其兼出世间法故也)

双明十戒 劝儒求生

(儒者或以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以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释氏之教。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法与吾儒同者。不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可以攷攷训世人者。无非诫恶劝善。而吾儒何甞不诫恶劝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偷盗邪婬为身三业。而孔子言。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是岂不诫杀哉。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人刺不好德而悦美色。是岂不诫邪婬哉。佛以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诫妄言也。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岂不诫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岂不诫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尚未至于秽语。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见未甞不诫恶怒之口也。佛又以贪嗔痴为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义。是则诫贪矣。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诫嗔矣。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是则诫痴矣。由此言之。儒释未甞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故独言一世。而归之于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不诫哉。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勀也)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卷第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