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行门第九
(夫求生行门者。念有五门。修有四方。此方白业。将熟彼土。红莲已生。盖观利钝之机。广说顿渐之教。初则量力修进。忖己功夫。乘闲暇之时。取幽静之处。或踵九品之轨。则或依三辈之规绳。或有良缘而结社。或无胜侣则孤修。须求同志深究佛乘。勿与余人空谈世务。只宜杜绝人事。屏弃尘缘。无义不言。非时不出。布衣蔬饭。护戒持斋。行愿回向。于西方事理。专修于净土。若依此法。决得往生。阎浮精进不多时。极乐逍遥无量劫)。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发起往生大愿已竟。次应渐依求生行门。如法修进。是以有愿无行。其愿必虗。有行无愿。其行必孤。要须行愿相符。福智相资。必得往生。疾成圣道。志意虔诚。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 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 南无世自在王佛
-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 南无七十七俱胝佛
- 南无东南方现在一切诸佛
- 南无最上广大云雷音王佛
- 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东南方广长舌赞佛土功
- 德摄受法门
-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 南无普贤菩萨
- 南无观世音菩萨
- 南无大势至菩萨
-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虗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若欲劝人求生净土。安心起行。作业修因。定得往生。今于诸经集成众行。奉劝人人。随其广略。依经修行。尽获胜果。颂曰。
(龙舒文超脱轮回㨗径图略云。大藏十余经言。西方净土事。人皆莲华中生。衣食化成。长生不老。其修行法门有九品。今节出众人可通行者。□阿弥陀佛有大誓愿云。我作佛时。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现世可以消灾解怨。增福保寿。每朝合掌。向西顶礼。念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已上名念十声。复顶礼。次念大慈菩萨赞佛。忏罪回向发愿一遍)。
(复顶礼而退。此偈大有威力。能灭一切罪。长一切福教人念得福报。至诚如是。必中品生。更加精进。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则上品生。罪恶人修。亦下品生。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生莲华一朵。标其姓名。他日于其中托生。比阴府记姓名。待其命尽。来追者大不同矣)。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善摄心耳。渴仰谛听。天亲论曰。若有愿生彼国者。劝修五念门。五门若具。定得往生。何者为五。一者身业礼拜门。所谓一心专志。恭敬合掌。香华供养。礼拜彼阿弥陀佛。礼即专礼彼佛。毕命为期。不杂余礼故。二者口业赞叹门。所谓专臆赞叹彼佛身相光明。一切圣众。自相光明。及彼国中。一切宝庄严光明等故。三者意业臆念观察门。所谓专意念观彼佛。及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国土庄严等。如观经说。唯除睡时。恒忆恒念。恒想恒观。此事等故。四者作愿门。所谓专心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三业四仪所作功德。不问初中后。皆须真实心中发愿。愿生彼国故。五者回向门。所谓专心自作善根。及一切三乘五道。一一凡圣。等所作善根。深生随喜。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随喜善根。及己所作善根。皆悉与众生共之。回向彼国故。又到彼国已。得六神通。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彻穷后际。心无厌足。乃至成佛。亦名回向门。五门既具。定得往生。随起业行。不问多少。皆名真实业也。
(大亲论云。观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何者为四。一者恭敬修。恭敬礼拜彼佛一切圣众故。名恭敬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时修准甘露。疏云。恭敬修复有五种。一敬有缘圣主。行住坐卧。及便秽等。皆获西方。二敬有缘像教。设弥陀像。及持其教。三敬有缘师友。恭敬亲近故。四敬同学人。即同修净业者。玄相劝益故。五常敬三宝。是彼生胜缘故如此敬修。决定往生。二者无余修。所谓专称彼佛名。专想专礼。赞彼佛及一切圣众等。不杂余业。故名无余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时修。三者无间修。所谓相续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愿。心心相续。不以余业来间。故名无间修。又不以贪嗔烦恼来间。随犯随忏。不令隔念隔时隔日。常便清净。亦名无间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时修。四者回向修。谓菩萨已免生死。所作善法。回求佛果。即是自利。教化众生。尽未来际。即是利他。然今时众生。悉烦恼系缚。未免恶道生死等苦。随缘起行。一切善根且速回愿。往生弥陀佛国。到彼国已。更无所畏。如上四修。自然任运自利利他无不具足)。
(文殊般若云。欲明一行三昧。唯劝独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一佛。不观相貌。专称名字。即于念中。得见彼阿弥陀佛。及一切佛等。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耶。答曰。乃由众生或业障。重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问曰。专称一佛。何故现多。此岂非邪正相交一多杂现耶。答曰。诸佛大悲等故。弥陀愿力深故。问曰。一切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亦应无二。随方礼念。课称一佛。亦应得生。何故偏叹西方专。礼念等有何义也。答曰。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行愿来收。非无因缘。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徃生。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亦非是称念余佛。不能除障灭罪也)。
(十六观经修持法门略云。斋戒洁已。清心净虑。面西安坐。闭目默然。观想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华上坐。其身长丈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右旋转。光明照曜。紫金色身。以停心注想于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当令闭目开目。悉皆见之。盖欲念念不妄也。如此久久念心成熟。自然感应。见佛。全身。此法最上。谓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佛。又过于口念也。次观想观世音菩萨身紫金色。手掌白莲华。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次观想大势至菩萨身紫金色。其天冠肉髻上。有一宝瓶。次想自身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开想见佛菩萨满虗空中)。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诚心谛听。称赞净土摄受经疏云。念佛法门有二种。谓心及口。心为念体。口为念相。心念则深而难。口念则浅而易。皆是往生西方正行。随其根器。有上下故。今略指陈心口法或。即为二门。且心念者。于寂静处。随六时中。供养礼赞。行道毕已。出道场来。到所止处。若欲入观念佛之事。若坐若立。正面西向。一心合掌。十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大悲名已。发是愿言。弟子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若不可言。今日遭遇真善知识。得闻弥陀本愿名号。虽复称念。冀得往生。奈以不识阿弥陀佛身相光明及观音势至二大菩萨。愿佛不舍本弘誓愿。慈悲摄受。令弟子见。或欲卧眠。亦发此愿。而于梦中。时得见之。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普为一切求生行者。相与志心。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 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 南无当来弥勒佛
- 南无大音赞佛
- 南无净愿佛
- 南无日天佛
- 南无乐慧佛
- 南无摄身佛
- 南无威德势佛
- 南无刹利佛
- 南无得乘佛
- 南无上金佛
- 南无解脱髻佛
- 南无乐法佛
- 南无往行佛
- 南无舍憍慢佛
- 南无智藏佛
- 南无梵行佛
- 南无栴檀佛
- 南无无忧名佛
- 南无端严身佛
- 南无相国佛
- 南无莲华佛
- 南无无边德佛
- 南无天光佛
- 南无慧华佛
- 南无频头摩佛
- 南无知富佛
-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 南无普贤菩萨
- 南无观世音菩萨
- 南无大势至菩萨
-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虗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