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卷第四

第四上

(赞悬谭二十唱四十五偈)

忏悔根本无明愿成就始觉(作两上)

赞述悬谈十门

五 述第三门

权实对辨(一大藏经。虽皆佛说。然有就机方便权宜说。有称性决了真实说。今相对辨明。令知此圆觉经属实教也)

一切经虽皆佛说
其中有实有权宜
古今判教多开合(有判。一切经为一味。又开为二种。有三有四。乃至五种。五有两处。贤首为备。疏中一一对诸家辨明也)
贤首大师方可依
从浅至深都有五
小乘偏浅暂随机(第一也。说诸法数一向差别。以拣邪正。辨凡圣。分忻〔状〕明因果。但说〔人〕不说法空。即四阿含等也)
大乘二始(始初也。对大乘初心人。且但说一切法空。如诸部般若也。或但说一切法唯〔说〕八识所变。广说法相。少说法性。云一分人永不成佛。如解深密等)三终极(但成就久习前教〔又〕人也。显二乘阐提皆有佛性。悉当成佛。广说法性。少说法相。法相中。若心若境。但是法性随缘所成。无别自性。如法华涅槃等)
一乘四顿(别对上根。直显真性。总不在相。一切所有唯是妄见。呵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不生即佛。如此经等)五圆施(施设开张也。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悟修同时。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等正觉。唯华严经也)
总将三藏无过此
又就前三分五时(一有教即上小乘。二空教。三不空不有教。总当上始教。四同归教。法华中乃万善趣菩提也。五常住教。涅槃中乃决定说。一切众生皆有常住佛性。皆当作佛也。总当上终教也)
五时都不开圆觉(五时但前三)
圆觉前三不可窥(于前三时教中。不可窥于圆觉)
真是顿门当第四(由此前三中。五时不可摄)
分通第五义融之(文云。觉性徧满圆际故。当知六根徧满法界等)
义门果满华严备
招体投机却在斯
疏里门门相对辨
钞中一一甚精微
显出此经真了义
宗旨照然有所归

至心忏悔

夫欲忏悔者。必先归敬三宝。所以者何。三宝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若能归向者。灭无量罪。长无量福。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是故弟子(某甲)等。归依十方尽虗空界一切诸佛。归依十方尽虗空界一切尊法。归依十方尽虗空界一切圣众弟子。今日忏悔正言。无始来在凡夫地。莫问贵贱。罪自无量。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或以内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于染著。如是乃至十恶增长。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语不出其三。一者烦恼。二者是业。三者果报。此三种业。能障圣道。及以人天胜妙好事。是故经中。自为三障。所以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忏悔除灭。此三灭者。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皆悉清净。然此三障。皆从根本无明而起。故经云。独头无明。为烦恼种。从无始受身。经无量劫。则劫不可数。一一劫中。爱种种身。则身不可数。一一身中。所起种种烦恼。则烦恼不可数。一一烦恼所造三业。犹如微尘。则业不可数。一一恶业感报。如恒河沙。则报不可数。一一报中受苦万端。则不可数。如是等苦皆由无明。无明既是三障根本。今欲忏除三障。理须先忏无明。然夫忏悔有事忏有理忏。忏无明者。唯是理忏(无明者。迷于实理。今但悟理。则无无明。故当理忏。然无明是本。义达其中。则枝末三障。亦展转除灭。故维摩经中。优婆离为二犯律比丘忏悔。维摩诘呵云。无〔量〕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损其心。所以者何。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不出于如如。优婆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云。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婆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耳〕。我是垢。不取我是净。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燄。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如此者。是名奉律。乃至时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菩提心。难曰。观罪性空。罪即灭。观福性空。福性空。福亦应灭)。答曰不也。以罪违性。福顺性故。真性望罪能治。能治显时。所治之罪即灭。望福是能生。能生显时。所生之福不尽。金刚经云。无住相布施福德如虗空等。又普贤观经及华严随好品亦云二种忏。观经明昼夜精勤形佛等。即是事忏。观心无心。从颠倒起。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即是理忏。随好品中。等众生界。善身语意业。忏除诸障。即是事忏。观诸业性。非十方末心住于心。从颠倒生。无有住处等。即是理忏。事忏除末。理忏拔根。又事忏除罪。理忏除疑。忏除三障。则兼事理。今当理忏。理忏者。观其性空。今唯当经欲其欲显其空。光明行相。此明者隐密难辨。辟支罗汉冥若夜游。法相大乘亦未穷本。但说六七识中起者。故与痴数行相无殊(唯识云。三毒中之痴。便具无明。第八识无覆。七识中方有痴爱。前六识方具三毒也)。胜鬘经中。方说住地无明。起信论中。名为根本不觉(论中说不觉为因。与本觉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从此转生七识。方有痴数。故痴与无明。本末异也)。禅宗语论。都号为迷。今为辨明。众等谛听。其行相者。则迷真执妄。起信论云。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动。而有其念。即是迷真。此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等。即是执妄。言其空者。起信论云。念无自相。不离本觉。此经云。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故是空义。其犹族姓良家之子。幼小没落与他为奴。后渐长成。甘心认贱。亲族论得宛是良人。即知奴本是空。但有名字。无明亦尔。故说性空。既悟解昭然。即都无所得。故经云。觉迷灭不生迷。如此亦空。永不再执。是为理忏。一忏后。除下劣心。心与佛心平等无二。

上来虽理忏。犹恐未尽源流。今更至心。重说偈曰。

根本无明名不觉
尘沙烦恼最初因
迷真生自圆明性
执妄认他质碍身
一味冥蒙常附体
二乘智慧亦难分
隐覆三贤十圣理
滋生八万四尘□
除兆善友开灵性
除此无能辨我人
今日发心依理忏
不教迷惑翳吾真
理忏元将事忏殊
穷斯行相本空虗
身心聚里何曾有
内外中间觅总无
觉来梦处宁寻梦
雪得奴身岂有奴
今悟无明元是觉
觉迷迷灭二非俱
能了了常明觉
谁肯昏昏更守愚
从此应难相惑乱
所为所作总由吾(此无明及下三毒。是诸业之根。行相微细。须归心〔微〕照凡圣之体。方可忏灭故。此乃后段。皆归命毗卢发愿。亦是飜类此惑。故同〔至发愿〕)
愿我常安始觉智
观照其于本觉心
翻破无明根本迷
慧日明明无暗相
观身非我为真我
观心无念是真心
始从今日至菩提
不增不减同真际
惑业根源既
有漏心成无漏心
无漏心心以自熏
所修尽入菩提道

发愿。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第五上

(文殊章 十四唱 三十偈 忏三毒)

文殊章

十四唱三十一偈(令信外真正。成本起因〔地〕)此一礼准前。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问本起因地文殊师利菩萨。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坐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十万菩萨及诸眷属)。说于如来本起因地(从凡夫时最初根本所起之心)。清净(离垢颠倒根垢取我垢)法行(称法性之行也。问。适云夫求果者。先观于因。因若不真。果还是妄。如人造真金佛象。先须辨得真金。成象之时。体无增减。故佛顶经云。苦以生灭心为因。欲求如来不生灭果。无有是处。如种豆不生粟等)。及说(及者。更〔诸〕一段意也)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如何得一发之后始终如一。免生起异念之过患)。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标以现在法众。结以未来末世者。互影照也。即知现未俱收)。作是语。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第四 且先示其行相

云何无明(一由前云永断〔恐〕谓定有可断。故推至空。二由此是八万尘劳之根。十二因缘之首。恒沙烦恼由此而生。尘劫轮回由此不绝。今欲示妙门。若不推破。即所作尽属颠倒)。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如下所明)(心识狂乱)(背觉合尘。倒有所执。颠但荒犯。由颠故倒。如由迷真故执妄也)。犹如迷人四方易处(既以东为西。即三方必皆移易)。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四对颠倒。一四大非我认为我。法身真我而不认。二四大如幻本无而见有。法身本有而见无。三妄念非心认为心。真如了然而不能认。四妄念如珠中色。全空而执有。真心如珠明。实有〔有〕而见无。既四双八只不同故。〔苗〕云种种)。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例此应云月实无二。捏者妄执。皆喻性无质碍。无心妄念。迷者妄执也)

无明都作尘劳本
执妄迷真只是伊
十二因缘为上首
百千烦恼总能持
无始来种种倒
一方易处四方移
妄认四虵为我相
仍将六识作真知
不知六识全虗妄
离却根尘无所依
譬彼空华第二月
无中执有实狂痴
二月展转□倒见
及反示展转相依

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虗空自性(虗空无生。妄见华生。是迷惑虗空之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翳乃实华生之处也。非谓真实华。法合。应云非唯惑此真空自性。亦复迷彼身心生处)

第十三 八 当第三征拂所由。释归圆实

何以故(生死身心幻妄。狂说全空。能觉知妄空之智称理。因何亦同妄法而遣。此下释也。有二句。明诸法云)。虗空性故(一切法空也)。常不动故(一切法寂也。此下皆显一心也。于中二。初一句总名体云)。如来藏中(论指一心为如来藏故。此下释义类也。于中有二。初二句显空义云)。无起灭故(释上所智生死等)。无知见故(释上彼知觉者如空等此下释不空藏云)。如法界性(藏如界者。在有情名藏心。在无情名界性。又界性又界。则情器交彻。心境不分。藏则直说清净心体。藏即能造善恶。界则无非此义。藏心克就根源。界性浑其本末。浑则普该之义易信。克即周徧之理难明。故指藏心。如法界性。亦乃摄其二义之别。归于一体之同。方显觉妄因依。诚非究竟圆实也)究竟(竖穷三际。始终常然)。圆(徧空)(众德具足)。徧十方故(无边际也。良由如来藏性。本自如斯。岂须减旧添新。灭惑生智。是以三重泯绝冥合觉心。将此为本修行。始得正名因地)

生死身心仛说妄
如何知觉亦同伦(伦等也。此是征也。下是释释中初二句。释上所拂诸法。余皆显一心。且初云)
只为从缘无自性(如上觉等一切法。皆从缘起。故无自体)
性空(虗空性故)不动(常不动故)悉平均(由空寂故。皆平等也。此下二显一心。初句标指云)
如来藏者一心是(楞伽云。空寂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论中亦然。藏有三义。初且列云)
真含于妄(一含摄义也)妄含真(二隐覆义也)
仍有出生无尽义(三出生义也)
义门三段悉应陈(结数标说也。初四三句。且释隐覆义云)
众生皆是如来藏(藏如来故也。理趣般若经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
烦恼之中具法身(胜鬘云。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也)
九喻经文一一辨(如来藏经云。一切众生。贪瞋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身智。乃至常无染污。德相具足。如我无异。便以九喻喻之。萎华佛身二岩蠭淳蜜。三糠糩粳米。四粪秽真金。五贫家宝藏。六庵罗内实。七弊物金像。八贫女王胎。九焦模铸像)
尘中佛德不同尘(经云。常无染污也。此下二释含摄义也)
含摄十方凡圣等
何论国土与人民(论诸皆如来。含摄身相国土。神通光明。佛性论云。一切众生皆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此下三释出生义云)
悟即出生净善法
三乘因果及天人(十地论云智能生无漏因。是亦能生成人天道行。上释名了义。次下二句释行相云)
其有随缘不变德
妄中成事体空神(空而成事。事又常空。故知神灵也。此二句释业用。初明真如业用云)
能持(持自体恒沙功德。从本来不失不怀)能御(御〔客〕尘沙烦恼。无始来。不染污)升沉界(升者真实功德也。能持之不失。沉者虗妄烦恼也。能御之不染。故知具如与妄想。见升沉之疆界也。此下明生灭业用也)
能造(楞伽云。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徧兴造一切趣生。若生若灭也)能修(能知真达妄。发心修行。论云。能知名义。为说真觉等)(造善恶)(修六度)(通六二)
如上众多真妄义
因依对待故云云(染净缘起门中义也。虽说真如。由对缘说)
若就如来藏自体
无思无说欲何询(摄归经文大意也。由此故经说。彼知觉者。皆如虗空。如来藏中无起灭知见。乃至如法界也。下具释之云)
此中本自无能所(能知之智也。经云。无知见故。所知生死也。经云。无起灭故)
不空空义不客新(胜发经云。二如来藏谓空不空。空者不无妄。不空者。本具德。故不别客新生功德也。上云无能所及下二句皆是空义)
岂属圣凡并染净
谁能造业及修真(凡染及造业字。皆属所知之起灭。圣净及修真字。皆属能知之知见。故经云无也。此下四句。皆不空义。释经中后三句也)
体同法界真如住
情器融通不可分(释法界行相也)
横徧(徧十方故)竖穷常(是究意义)究竟(本文)
十方圆满(六字皆本文。但不次也)悉弥纶(圆满之相)

至心忏悔

夫忏悔者。是发行之初门。进修之要路。止恶行善。莫先于此。忏是忏谢之名。悔以悔责为义。前心起妄。逐境生情。后意觉知。依真忏洗。克照事。改志惩非。追变往心。预遏未犯。然我等设便知真悟妄。发菩提心。且未阶圣果还。皆属不定之聚。若不谛观罪本寻究妄源。但仛中庸之心。常怀易染之性。则犹如轻毛当路随风东西。遇善或即超升。遇恶未免沉溺六尘扰扰知起何心。六道茫茫知落何道。必须细推本末。察获根源。忏业忏心。如理如事。且生死苦乐之报由有漏善恶之因。善恶之因由贪瞋之念。贪瞋之念由是非之心(痴也)。是非之心。由迷真执妄。迷真执妄即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前如理忏竟。今当次忏是非之心展转枝末。展转枝末即是前门所说烦恼业报三种之障。言展转者。此是三种障。更相由藉展转而生。故经云。由烦恼故以起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烦恼即是此贪瞋痴。贪瞋痴心若偏多者。各摄二万一千烦恼。若等分者。共摄二万一千烦恼。故成八万四千烦恼。不离三毒之心。此从根本不觉而起。良由根本迷真执妄。妄认我相。故贪彼顺情以润益我。瞋彼违情恐损恼我。愚痴之情种种计挍。故知三毒必藉迷真。所以经云。无明是种。既有三毒。即受色贪财故。行婬盗妄言绮语。种种追求。复由瞋此恨彼故。有煞生相行相争两舌恶骂毁伤百种。损恼多端。皆由不识因缘。不辨邪正。况劳心作伪。愚拙转增。故言三毒起于恶业(然三毒亦起有漏善业。及不动业。今且举所应忏者)。夫作业梦报。犹如影响。应于形声。其体虽空。应无差失。由前恶业成就。感地狱饿鬼畜生。纵罪毕为人。亦有种种余报之苦。是故经云。十不善业。从三途出。生在人中。各有二种余报(云云如下所引)。故知三障展转相由。烦恼为初。今当先忏。然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诃责。詺此烦恼。以为冤家。能断众生慧命根故。亦名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根故。亦名瀑河。能漂众生于生死海故。亦名羁鏁。能系众生于生死狱。不得出故。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是故我等。今时先忏三毒烦恼。就三毒数。贪爱为初。欲去其根。先忏贪爱。然初发业能是无明润业受生。由贪爱无明理忏。虽达其空。贪爱习成。虽为顿尽。如衣染香去气存故。须发猛利之心。忏除割舍。然所贪欲境。但谁愚夫。智者审思。都无实味。如犳咬枯骨。骨齿伤。血出自霑。谓言骨头有味。贪不觉痛苦。咬不休。唯自损伤。竟何所益。贪欲亦尔。系缚不休。见世疲劳。多生受苦(舍利弗问。佛为根系于境。唯境系于根)。是故佛言。根亦不系于境。境亦不系于根。但由贪爱故。根尘相入境。互相参。意识昏迷。不得解脱。譬如农夫所使黑牛白牛。耕田之时。中有羁鞅。两皆难脱(然非黑牛系于白者。亦非白牛系于黑者。但由羁鞅。故皆相系)彼此牵连传不白牛在羁鞅。故皆贪爱。羁鞅不殊。无始来。牵连难舍。今恐悟后此念还生。要须建志运心。察其过愚。

上来虽忏谢。犹恐未表虔诚。今更至心重说偈曰。

贪爱无明发润业
无明忏未除贪
衣中香气犹难出
欲境凡情岂免体
情体弊色心虗悦
犳咬枯骸血自甘
生死无穷缘此爱
牵缠不脱类地蚕
白黑二牛常互缚
根尘两法镇相参
若不忏除贪爱罪
纵修万行亦无堪
我今誓志常判割
藏识之中莫不含
五根六尘如幻影
身心清净似澄潭

忏悔。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舍那佛。

忏贪爱罪竟。次忏瞋恚。瞋恚之毒。伤害尤多。贪爱纽征尚客勒克。瞋心卒暴。谁敢与言心似火汤口。如刀劒。故知瞋恚难卒制除。须于未起之前。观察所瞋之境。且声如谷响色。如空华。空华好恶不殊。谷响高低无异。即如爱恶之境赞毁之声。无不是空。何瞋何喜。从来迷倒。遂境情生。今日悟之。宁客更执誓修忍辱。以塞瞋源。担习慈悲。转除恚本。

上来虽已忏谢。犹恐未表虔诚。今更至心重说偈言。

无边烦恼虽皆恶
恼害偏多最是瞋
一念能生八万障
一言能杀百千人
暴风卒雨浑难进
努气膖腮不易亲
刀遂语生如斩竹
火从心发欲烧身
谷响知赞毁等
空华又觉顺违均
从今忏却瞋心罪
修习慈悲作佛因

忏悔。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忏悔瞋恚罪竟。次忏愚痴。愚痴者亦是邪见之类。但约利钝故说二殊。触事生情。是境皆执所解僻谬。总名为痴。不必如牛羊之徒。方名痴毒。此痴行相比于无明。总别意殊。本末义殊。无明但迷真。我真空都执内身外境痴。则随于一事种种生情。行相知。必须改悔。归于善友。习学大乘(二乘未免)亲近佛法僧三宝。同深必自得闻思修三慧。其定慧光既发。痴想何存。决运此心悔前下劣。

上来虽以忏谢犹恐未表虔诚。今更至心重说偈曰。

三毒除前二毒
还须相次忏愚痴
愚痴不必如禽兽
情现良由带是非
互执有空频鬪诤
僻论因果妄情疑
弃背正缘轻正法
尊来邪教事邪师
速访其宗相禀学
勤寻善友早归依
灭劫多生邪见种
入佛知见正思惟

忏悔。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无明贪等两重。如上来忏灭。业报两事尚未忏除。但时众疲厌。留待别时。今且修毕其余法事)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卷第四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