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祇
梵语阿僧祇。此云无数。如来于三大无数劫。修行六度万行。功满方成正觉。
蓝毗尼园
在迦毗罗国宫城外不远。摩耶夫人。平旦与诸彩女入园游观。夫人见无忧华。举右手摘之。佛即从右脇出。堕七宝莲华上。四天王。以天妙缯。接太子身。天帝释捧金盘敬浴。九龙吐妙香水。亦浴太子。
那伽金刚定
经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非小乘人所入之定。菩萨最后于菩提树下。入金刚定。破见思习气尘沙之惑。而成正觉。
菩提树
此云道树。佛坐具下成道。故以名焉。树在中天竺。摩竭陀国。尼连禅河侧。
梵释诸天
如来既成正觉。思惟众生根钝。不堪受法。闻法生谤。致堕三涂。故宁不说。即欲入涅槃。梵王帝释。及四天王。知佛心念。遂至树下。慇懃三劝请如来。转妙法轮。佛既受请。即往鹿苑。为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憍陈如首证道果。十千天子。亦悟菩提。此诸天子。乃如来昔为流水长者子之时。所放十千鱼。尽皆生天。今复首得闻如来正法。而得道果也。
鹿野苑
古王施以养鹿。因以为名。在波罗奈国。都城东北十余里。诸佛皆于此转法轮故也。
频伽声
梵语。伽陵频伽。此云妙声鸟。此鸟声。若天若人。一切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故称佛音。如此鸟声也。
涅槃
此云圆寂。谓万德俱备名圆。诸障永灭名寂。如来教化众生缘毕。故入涅槃。复于余处众生有缘者。即现身而为教化利益之。
裟罗双树
此云高远。其树似槲。林中四双八只特高。如来于其间示般涅槃。此林在拘尸城西北去三四里。渡河西岸。
白氎
音牒。细布也。其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取织为布。甚轻软白。故名白氎。如来入涅槃已。王臣以无价白氎千张。缠如来身。入金棺内。天人持众妙香。积为高楼。焚如来身七日。天帝持七宝瓶。盛乳注火令灭。开棺见氎。唯留内外一双。余皆灰烬。得舍利八石四斗。或云八石六斗。天帝先取佛右畔上一牙。还天起塔。恭敬供养。
天冠塔
乃过去世如来为转轮圣王。解宝天冠。安置辟支佛塔处。今如来于塔边焚身。塔在拘尸城北渡河三百余步。是最胜妙地。今若有人至诚虔心于此地礼拜。常求得舍利。故玄奘义净法师等。往天竺。皆有舍利带回。昔隋文帝时一梵僧进舍利十三颗。每州县无塔者即与舍利一颗。敕大臣同一僧往建塔。每舍利入塔晨。必现祥瑞。天下州县建塔已毕。其十三颗尚在帝掌中。故曰八斛四斗非数量也。
阇维
或云荼毗。又云涅叠般那。此云焚烧。
梵志
梵者。净也。梵语婆罗门。此云净行。亦云梵志。乃四姓之一。其种自谓从梵天口生。故以为姓。时天龙共诤舍利。即作三分。一诸天。二龙众。三与人间。七国亦严兵至拘尸城诤取舍利。有梵志名突路拏。持瓶分人间一分为八分与之。各持归本处起塔供养。其诤遂息。梵志亦将瓶还本聚落。建塔供养。
八国
一拘尸。二波波。三遮罗博。四阿罗摩。五吠率奴。六劫比罗。七毗舍离。八摩揭陀。阿罗摩国。所得舍利。龙王已取还自宫中。各兴塔供养矣。
浮图
或作浮屠。又云窣堵波。又云数斗波。又云支提。又云制底。又云塔婆。略云塔。此翻为可供养处。又翻为灭罪生福处。又翻高显。又翻为聚相。谓如来福智聚集所成。实表河沙之德。遮酬尘劫之劳。人天瞻仰敬礼。获无量福。若无如来遗身舍利。当安如来缘生偈颂。置中供养。名法身舍利。凡造佛形像。及塔。安此偈颂。得福弘多。由是诸经中。广为赞叹。利益不可思议。或置百千印经。及无垢净光陀罗尼。或安余经呪等。亦得。
阎浮提
此云胜金洲。新云赡部洲。此洲之北。有大树王。名赡部。因树以名洲。树下有金沙。色带紫焰。故译为胜金。又其树果。汁赤如紫金色也。
阿育王
此云无忧王。昔者如来在世。彼为童子。于路戏沙。遇佛。即以沙为饭。用献如来。佛摩其顶记曰。我灭度后百年。此子作铁轮王。统赡部洲万国之地。大兴佛事。彼后出世。闻如来记。乃开七塔。取舍利。使鬼神遍阎浮提。起八万四千塔。兴隆三宝。大作佛事。此东震旦。有一十九所。宁波者现存焉。
跋伽林
是诸仙人修苦行处。去城一百余里。时净饭王。知太子七日内必出家。遂率兵马围于城外。太子夜半乘马。四天王捧马足。越城至此林。见林寂静。心生欢喜。以剑自断其发。天帝接归天上起塔。
青螺
如来发绀青色。右旋如螺。
众车苑
此苑在忉利天善见城外东。诸天入此。随天福力。有种种车现故也。
欢喜园
此园在忉利天善见城外北。微妙五欲。杂类俱臻。观者无厌。帝释于园中立佛牙塔。今震旦有二佛牙。一是那咤太子。送与唐宣律师供养。一是永乐兴丘往南天竺外师子州。请还宫中供养。
调御
此如来十号之一。名曰调御丈夫。谓如来具大丈夫力。能调伏善恶诸众生。以第一义之法。开示令离垢染。而证得最上涅槃之乐也。
衰相
天人临终有五哀相现。即自知命当终。一衣服垢秽。二头上花萎。三腋下汗流。西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若能至心归命三宝。还增天福。衰相即灭也。
娑竭罗龙
大海中深万由旬。城郭宫殿。皆七宝成。娑竭罗龙王宫。纵广三千由旬。有种种华池流水园林璎珞庄严之具。有八十亿许诸大龙王宫殿。各别不同。有过去诸佛舍利宝塔。满彼宫中供养。
释师予
如来说法。万类归心。故称佛为人中师子。
耶舍
梵语佛駄耶舍。此云觉名。天竺人。在定中见此方匡庐金轮峰。放五色光。故特赍如来舍利至。躬自负铁。于峰上建塔。以舍利藏中。耶舍本罗什法师之师。姚秦符坚。请译经律论毕。复还天竺。至明天启年间。禅僧半偈。见塔将朽。欲铸新者易之。使工发故塔。人力既疲。不觉破其盛舍利之玻璃瓶。乃以金瓶拾还著中。其余土。僧众诚心向礼拜求之。见有光明拾之。或得三颗五颗。各持以供养。然其所修此塔之岁。一山松子尽结为塔。今鼎湖山及宝象林者。皆彼分出。
鼎湖山
亦名天湖。别出一峰。众山环遶。犹如莲华。故旧名日莲华洞。开剏于崇祯癸酉岁。在粤东端州之东北。院内建铁浮图。高一丈四尺。以如来舍利藏中。
瑞石浮图
石出端水星岩。其质莹洁如白玉。通身镂华。六面玲珑。高一丈八尺。以如来舍利瘗中。其石始覔镌工。是夜石从山顶飞下。众咸惊叹。故以瑞石为名。其地河回数十曲环帀。于未建塔前。有紫气祥光冲天如昼。卿人咸讶之。及建寺工竣。辰旦有红莲华现于簷前。大七八尺。光焰四发。缁素同嘉焉。舍利入塔日。乃惊蛰之前。时值亢阳。感黄虾蟇大如碗。蹲内阶上。头朝舍利。竟日不动。缁素数百往来。任之附捋。庄子所谓虾蟇龙也。是日井水变清如泉。嗣后凡营斋供塔之日。其水即清。识者以为非龙神之力莫能。遂名之曰圣井。塔坐岭南。广州。南海。麻奢聚落。宝象林。瑞塔寺。后殿供养。
兜率
具云兜率陀。新云覩史多。此云憙足。亦云知足。谓于五欲知止足故。又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憙足定故。是欲界第四天也。
嚬呻
上音贫。下音身文殊师利 此云妙德。又云妙吉祥。乃三世诸佛之师。已过去无量劫成佛。号龙种上尊王如来。今现居北方常喜世界。号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又未来成佛。号普现如来。
善逝
是妙往之义。谓如来正智。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往佛果。故号善逝。乃如来十号之一也。
普贤
梵语三曼跋陀。此云普贤。亦云遍吉。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又以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诸佛若不修普贤三密行。得成正觉者。无有是处。
忏摩
此云悔过。谓容恕我罪也。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又忏者名惭。悔者名愧。惭者惭于天。愧者愧于人也。
三障
烦恼障。业障。报障。
八正
此是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适至涅槃故也。
四智
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鸡足山
三峰仰向。状如鸡足。尊者捧如来衣入中寂定。以待慈氏世尊。三峰遂敛。山在中天竺摩揭陀国。
毗尼藏
即律藏。乃三藏之一也。
珂
音柯。乃玛瑙洁白如雪者。
辋
音网。是车轮外围也。
毂辐
上音谷。下音福。乃车毂辐所奏也。三十辐共为一毂也。
妙高
梵语须弥也。四宝所成曰妙。出众山上曰高。
忉利
此云三十三。是欲界第二天。帝释玉皇所居也。
瘗
音意。埋也。藏也。
虾蟇
上音遐。下音麻俗作䗫。一名蛙蛤。小者名蛙。大者名蛤。元两种不同。故岭南俗呼为蛤。色有青黄黑。乃水族虫。
纑
音卢。布缕也。
庵罗果
此果多华少实。叶似柳。而长一尺。广三指。果似桃而非桃。似奈而非奈。底钩曲。生熟难辩。元有两种。小者生青熟黄。大者始终青色。西国王园多植。故彼呼为王树。
由旬
一由旬。四十里。
厂
音敞。屋无壁也。
阿摩洛
亦云阿摩落迦。此云余甘子。岭南有之。大如小奈。□□黄。味类橄榄。食能除风。天竺以为药果。
蓝毗尼
蓝或作岚或作流弥尼华言解脱或云断亦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