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495-E
慈悲水忏序
窃谓圣教。经律论藏。译席所翻之外。尔后群贤制作。未有无所感而为之者乎。
(窃。私窃也。未彰于口。先私心念之。大圣之教。分经律论三藏。经诠理智。律诠戒行。此外哲人所作。大抵遇事感心者多。生下即此等言)。
若条陈枚举。品别而言。未易纪极。即此灵文而曰水忏者。请言其由。
(逐欵而陈。每事而举。品类别开。难穷其数。就此灵验之忏。请试言其端由耳)。
昔唐懿宗朝。有悟达国师知玄者。
(唐。代名。李渊叔悳之后。出制忏旹也。懿宗。能信三宝之帝主。礼悟达为。师者。国师之号。由是而兴。悟达。号也。知玄。讳也)。
未显时。尝与一僧邂逅于京师。忘其所寓之地。
(资参时。曾与异僧休夏王都。不期而会。其邸地则忘之矣)。
其僧乃患迦摩罗疾。众皆恶之。而知玄与之为隣。时时顾问。略无厌色。
(迦摩罗疾。恶病也。大痲疯。故众人皆厌之。此圣僧示现恶疾。一试达老之心。二示将祸之兆。为隣。所谓隣单也。久而益勤。解苦之端。玄独怜之。时为将理)。
因分袂。其僧感其风义。祝之曰。子向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茶陇山相寻。其山有二松为志。
(解制各别。病僧感其高风道义。知达公后必有难。故祝之。向后有难者。他日必有荣遇。夙障自发也。西蜀。省名。今四川。彭州。州名。茶陇山。一曰九陇山。此异人现比丘身度生。及出达老脱苦处也。相寻。互相寻访。患必疗治。长松二株。竖出云表。志。谒也)。
后悟达国师居安国寺。道德昭著。
(长安安国寺。学识既富。洪阐法筵。声德光显。此出致荣之繇。下出昭著之实)。
懿宗亲临法席。赐沉香为法座。恩渥甚厚。
(咸通十二年。上幸安国寺。以沉香诸宝为法座。署为国师。故曰恩渥甚厚)。
自尔忽生人面疮于膝上。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𫗪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徧召名医。皆拱手默默。
(尔。叠恩渥甚厚句。人面。总说。眉。目。口。齿。别明。既具口齿。饮食自受。𫗪。飤之也。啖。食也。既生此疮。必大苦痛。徧召明医。莫之或治。惟拱手无言。眼定口默而已。时本无异下。有其痛苦不可胜言七字)。
因记昔日同住僧之语。竟入山相寻。值天色已晚。彷徨四顾。乃见二松于烟云间。信期约之不诬。
(记。追思也。因名医拱手。无可救药。廼追忆未显时患僧之语。远诣成都茶陇山。当天色正晚。四望无他。惟长松苍翠。逈出烟云。多年之期。千里之约。信不谬也。言与境而虽符。达共迦而未偶)。
即趋其所。崇楼广殿。金碧交辉。其僧立于门首。顾接甚懽。因留宿。遂以所苦告之。彼云无伤也。岩下有泉。明旦濯之即愈。
(趋。急入也。客僧速入。主僧候门。回顾接迓。甚为懽忻。因而留宿。询问来因。廼以恶疾。仰白圣僧。迦曰。无妨。此岩之下。有泌其泉清湛映心。诘朝浣之速瘥。濯。洗也。泉。即三昧水)。
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其人面疮遂大呼。未可洗。公识达深远。考究古今。曾读西汉书袁盎晁错传否。曰。曾读。既曾读之。宁不知袁盎杀晁错乎。公即袁盎。吾即晁错也。错要斩东市。其冤为何如哉。
(掬。两手捧水也。疮遂大呼。口吐人言也。未可洗。欲诉疮由也。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反。以景帝之削其地也。宛不知杀晁错也反。不杀亦反。而袁盎与错竝为相。盎嫉错。说景帝曰。请退左右。错当趋避东厢。心知盎之进言。则时人呼错为智囊。可验已。后错果腰斩于东市。此舌劒杀人之冤也。冤重恨深。不能相忘。故下有文累世求报云云)。
累世求报于公。而公十世为高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今汝受人主宠遇过奢。名利心起。于德有损。故能害之。
(多生求报前冤。因世世相继持守净戒。仇不可复。故报不得便。戒神护蔽故。下出得报之由。遇。犹相待也。人主宠遇。即前亲临法席。赐沉香座。署为国师。过于奢侈。名缰利鏁既缠精严戒德有损。方能加报。故云害之。应知享福是损德之魁。造恶是致苦之本。欲求出世。须精律行。不但怨不可结日用尤宜惜福)。
今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以往。不复与汝为冤矣。
(迦诺迦。尊者之号。出自疮口。所谓异僧也。三昧水。即慈悲心中三昧之水。由此水故。洗去积世挟怨垢心。自后两释无憾。可知昔日患僧。为达公而现。迦摩罗疾。为达公而示。苟无此举。达老之冤何由释。水忏何由兴。可知事必有繇耳)。
悟达闻之。凛然。魂不住体。连忙掬。
(连忙掬。时本作急握)。
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觉来其疮不见。
(绝而复苏。死而更生也。怨心克骨附体。由佛法猛力解除。毕竟解脱。既得再生。膝复如故)。
乃知圣贤混迹。非凡情所测。再欲瞻敬。回顾寺宇。不可复见。
(自同童子汲泉。再欲瞻礼。重回顾寺。无能再见。应知不特迦诺迦为达老而混迹尘寰。达老亦不过为众生而示患。往昔现宰官身造恶因。今日现比丘相偿杀报。且隔十世。报在刹那。示因果不昧也。及其解脱。疮也。诺迦也。童子也。寺宇也。悉叵复见。俱成梦幻。然梵宇。未甞无也。现者虽没。新者继兴)。
因卓庵其所。遂成招提。迨我宋朝。
(騐知序主宋时人)。
至道年中。赐名至德禅寺。有高僧信师古。作记纪其事甚详。
(就山树刹。表向所现之崇广者虽没。而招提又杰然新出矣。迨。及也。至道。年号也。是年勅赐招提。额曰至悳禅寺。信师古。未攷)。
悟达当时感其殊异。深思积世之冤。非遇圣人。何由得释。因述为忏法。朝夕礼诵。
(遇字。应前顾接字。诛茆结庵。制忏礼诵。忘名利。铄人我。以了余生。深培道种。述者。撮大藏之纲要。成雪罪之忏文也)。
后传播天下。今之忏文三卷者。乃斯文也。葢取三昧水洗冤业为义。命名曰水忏。此悟达感迦诺迦之异应。正名立义。报本而为之云耳。
(因忏文紧峭。章句字法鲜严。词可以醒人。事足以警听。故传播天下后世也。葢取下。出立名之由。为之作水忏也)。
今辄叙夫故实。标显先猷。庶几开卷若礼若诵者。知前贤事迹之有端由。历劫果因之不昧也。
(序主自言。擅敢叙夫旧时实事。标明先代嘉猷。庶几令末世有缘。得遇此忏者。称名瞻礼跪诵悔文〔减〕罪增福。亦麤知唐贤达老。始而风义动人。中而人主宠厚。及宿冤得便。乃至脱苦。卓庵述忏。各有端由头绪。因果不昧。以警后世之妬贤嫉能。舌剑伤人之必有定报也。戒之哉)。
(序。绪也。如茧之得绪。尽一茧之丝。忏之得序。尽知一忏之旨。序主姓名莫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