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水忏法卷下随闻录

(纶贯)毗卢遮那。此云徧一切处。法身也。又翻光明徧照报身也。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应身也。法身。乃应身之体。应身。本法身之用。体用一如。故继之以阿弥陀。以具无量寿之体。能发无量光之用。由无量光之用彰无量寿之体。此体此用。彻过彻当。故继之以当来补处之尊。既三身圆显。三世互通。非勇健尊圣得大自在者不能。故继之以龙种上尊王。此龙种最尊。随处变幻。皆得自在。故继之以龙自在王。具此玅体玅用。最尊最贵。自然超越众圣之上。故继之以宝胜如来。如此尊胜体用。皆从妙定玅慧。玅因玅果。因果交彻。始本一契。理智一如。故继之以觉华定自在王。惟是此等大过量人。可以去尽尘劳之秽。可以建大法幢。拨邪返正。故继之以袈裟幢。惟克建立法幢者。方可踞猊座。说大法。度大众。故继之以师子吼如来。欲以师音度世。非葢天葢地。彻古彻今大智慧人不可。故继之以文殊师利。纵有智慧。不有大行饬之。如有目无足。堪济何事。故继之以普贤大行。则目足相资。膏明互赖。自然具足广大德用。举足动步。摧破魔窟。故继之以大势至。是皆由其誓愿坚厚。智德包含。故继之以地藏。如上大智大行。大作用。大誓愿。非性外别具。全称自性广大之玅体。发应物无疆之玅用。庄严性海。圆满三身。故继之以大庄严。虽然具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个中并无少法可得。广于沙劫。历无数土。度无量生。而未尝动著丝毫故继之以观自在。故永嘉云。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耳○僧问招贤禅师。诸圣体同名何各别答。从眼根处返源。曰文殊。耳根返源。名观音。从心返源名普贤。文殊是佛玅观察智。普贤是佛之无作妙行。观音是佛无缘大慈。三圣是佛之妙用。佛是三圣之真体。用有河沙假名。体则总名一佛○问。行人必须发何等愿。成何等佛。答。成无佛可成之本佛。如上十佛是也。发佛佛皆所必成之性愿。如上六菩萨是也。问。如诸佛菩萨。东西两土。主伴云何。答。东土以释迦为主。文殊普贤为伴为愿。愿救东震旦也。西方以弥陀为主。观音势主为伴为愿。伴西圣以救东土也。然虽分东西主伴。皆以发菩提心为宗。此心要以智。悲。愿三为体。如文殊。智也。观音。悲也。普贤。地藏。愿王也。余如前解。问。三宝为众生之心。胜于父母为子之心。今有不敬三尊。反生轻嫉者何。答。由不信因果故耳。曾见育王譬喻经云。昔行人见路傍一死尸。天神散华于其上。以手摩之。行人问其故。天神答曰。是我故身。前生恭敬三宝。孝顺父母。忠君信友。爱父师教。令我生天。故来报恩。前行。又见一尸。恶鬼鞭之。亦问其故。鬼言。是我故身。在生轻欺三宝。不孝不忠。种种非为。令我受恶报。故来鞭之。既尔。何不各各及其形休。精勤努力恭敬三宝。预绝后悔耶。

地狱众苦。说不可尽。至于阿鼻犹为极重。阿。此云无鼻。此云遮。又阿。此云无。鼻。此云救。合言无遮无捄。即无间地狱也。下正说其中恶相恶报(阿鼻狱乃八大狱之一。谓斩活。黑绳。石磕。叫唤。大叫唤。燄热。大燄热。此七。各濶五百由旬。寿千岁。唯阿鼻三十二万里。寿二万岁。俱治第一根本极重罪。谓弑父母。弑阿罗汉。破和合众。逼奸净尼。出佛身血。阿鼻。以人间六十小劫为一昼夜。第一重故。谓之狱王。因本经佛告诸比丘。于四大洲。八万小洲。诸余大山。须弥山王之外。有山名铁围。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广亦尔。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此铁围外复有一重大铁围山。高广正等。两山之间。极大黑暗。无日月光明。有八大地狱。谓等活。斩刺磨捣。次活等前。黑绳地狱。以黑绳绷量。后方锯解。众合地狱。苦具众至。合党相残。嘷叫地狱。众苦所逼。悲号发声。大叫地狱。极苦所逼。大叫称怨。炎𦶟地狱。炎逼身转。极苦难堪。极𦶟地狱。内外自他。身出猛火。互相烧害。阿鼻地狱。趣果。受苦。时。命及形。五皆无间。此八大地狱。各各复有十六小地狱。周帀围绕而为眷属。皆纵广五百由旬。谓饥饿地狱。铜釜地狱。多铜釜地狱。石磨地狱。脓血地狱。量灰地狱。铁丸地狱。灰河地狱。斤斧地狱。豺狼地狱。劒树地狱。寒氷地狱。黑沙地狱。沸屎地狱。铁钉地狱。燋渴地狱。除上八大狱。复有十次地狱。文长不录。又有孤独地狱。在阎浮诸处。或旷野山间。或海畔庙中。有八万四千座。苦报转经。寿亦不定。所摄有情。上下品十恶来生其中。上明根本地狱。如州司牢狱。边处地狱。如县道牢狱。孤独地狱。如场镇锁杻之类)

等受。齐等而受也。离喜妙乐为三禅(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徧净天)。人间最乐。无有及者。无男女婬欲。以禅悦为食者。发无上道心。即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也。一时顿发言在狱在坛者。同时齐发也(忏悔下。结前起后。可知)

  • 南无毗卢遮那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弥勒佛
  •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南无龙自在王佛
  • 南无宝胜佛 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 南无袈娑幢佛 南无师子吼佛
  •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 南无大庄严菩萨 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次复忏悔。忏地狱报竟。今当复次忏悔三恶道报。

文中两重结前起后。忏除果报中三恶道报(畜生饿鬼修罗并前地狱成四)。报者。詶其往因也。下引经总明。分五节。

经中佛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以为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犹不称意。

一。知足不知足对显处。安居也。称。遂也。欲。即五欲不称意。愈求愈得。愈不足也。心地观云。若有少欲能知足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大经云。知足之行。诸佛所赞。应终身欢喜奉行。师子吼问佛少欲。知足。有何差别。答。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不求未来所欲之事。是少欲。得而不著。是知足。不求恭敬。是少欲。得不积聚。是知足(更有四句料简。详如经说)。又远离一切世间之事。名少欲。既出家。不生悔心。名知足。既知足。近空闲处。是名寂静。不知足者。不乐空闲夫知足者。常乐空寂。端坐不卧。或树下。或冢间或露处。随有草地。即坐其上。乞食而食随得为足。或一坐食。不过一食。唯蓄三衣。粪衣。毳衣。是名少欲。既行是事。心不生悔。是名知足。如是行者。迦叶其人也。

但世间人。忽有急难。便能舍财。不计多少。而不知此身。临于三途深坑之上。一息不还。便应堕落。

二。约生死对显。出悭吝之苦报。三途。火血刀也(地狱。是火途。从热得名。畜生。是血途。从互相吞噉得名。饿鬼是刀途。从刀杖驱逼得名)。坑(古作阬)。陷也(与烦恼障中。深坑险趣。及被罪行诣公门。求救百端比地狱苦。百千万倍。不得为喻呼应)

忽有知识。劝营功德。令修未来善法资粮。执此悭心无肯作理。夫如是者。极为愚惑。

三。不受善教。营。中原雅音。读盈。洪武韵音荣。造也。善知识惜其受苦。劝修戒定慧。作诸福德。皆未来出世之资粮也。作造也(映上营字)。理修理也(映上修字)。圣教不依。故斥之云。极是愚惑。

何以故尔。经中佛说。生时不赍(牋西切)一文而来。死亦不持一文而去。苦身积聚为之忧恼。于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恃。无德可怙。致使命终。堕诸恶道。是故今日归依三宝。至诚忏悔。

征愚惑之所以。四。引经证赍。持也。行道所用也。劳苦其身。积聚资财。心常忧恼。死不持去但资他人。于何益。悭不修福。故无善无德。善者。除恶之根。德者。万善之体也。是故下。结。上总忏悭贪苦报竟。下别开三道。次第而忏。先忏畜道(楞严经云。众生本因。贪物为罪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余如经说。叉三途有定业。如十恶法。定在三途。十善业。定在人天。十不善法。有上中下。上因缘故。受地狱身。中因缘故。受畜生身下因缘故。受饿鬼身)。下分六节。

次复忏悔畜生道中。无中识知罪报。忏悔畜生道中。负重牵犁。偿他宿债罪报。

一。畜生者。因中无智。纵遇善知识。不肯受教。故招无知无识罪报。第二。文义释见前。

忏悔畜生道中。不得自在。为他斫刺(音七)。屠割罪报。忏悔畜生道中。无足二足。四足多足罪报。

三。于人道中役心不停。故果上不得自在。被他或斫其头。或刺其颈。或屠四肢。或分割身肉。千刀万切。痛苦何如。前章。言生时以力偿债。此明死后以身肉血偿债。痛苦不计。四。无足者陆地。如蚯蚓等。水中。如鳗鳝等。二足者。空中。如乌雀鸠鸽等。陆行。如鸡鵞鸭等。四足。如大而驴骡。骆驼。牛。马等。小而犬。羊。猫。鼠等。水中。龟鼈等。多足。如蜈蚣百足等。

忏悔畜生道中。身诸毛羽。鳞甲之内。为诸小虫之所唼(音)食罪报。

五。唼。聚食貌(汉书唼血是也)。狮象。毛中之长。凤凰。羽中之长。龙蛟。鳞甲之长。余可知。又羽中。如鸡有五德。乌知凶。鹊知吉。燕雁知时。四足中。如犬马有义。狗终不背主。马能报恩今之背恩者。反犬马之不若也。

如是畜生道中。有无量罪报。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六。总结畜报○次忏饿鬼道。正法念处经云。饿鬼险恶之业。由心贪惜积聚。欲望长富。广积众恶。不行布施。沙门。婆罗门。及诸病。诸贫穷人。或来求乞心生悭嫉。不肯施与。不作功德不持禁戒。以是因缘。堕饿鬼中。分五节。

次复忏悔饿鬼道中。长受饥渴。百千万岁。初不曾闻浆水之名罪报。忏悔饿鬼。食噉脓血粪秽罪报。

一。大经云。众生生饿鬼中。寿命无量百千万岁。不闻浆水。况得见耶。即达见水。到。则变成猛火脓血。设或不变。则有多人手执𫓴矟。遮护捉持。不令得前。设复降雨。至身成火。饿鬼苦报如此。菩萨为化生故。誓愿现如是身。二。大经云。生饿鬼中。或食吐汁。脂肉脓血。屎尿涕唾。寿命无量。

忏悔饿鬼动身之时。一切肢节。火然罪报。

三。经云。受他寄物。抵拒不还生于鬼处。一者。人中住若人夜行。则有见者。二者。在阎浮提下。五百由旬。或住海中。或住海渚。恶道眷属。其数无量。略有三十六种。姑举其八。一。炬口(口出猛火肢节烟生)。二。针咽(腹大如鼓。颈项如针。形状枯瘦)。三。臭口(日气臭恶臭不可闻)。四。大瘿(颈生瘿瘤噉彼脓血)。五。针毛(出毛如针。转身体)。六。臭毛(身毛臭秽而不堪闻)。七。得弃(食人所弃以充饥)。八。得失(物失不堪。方得就吃)。一日一夜。比人问十年。如是五百岁。名为一生。即焰口焦身之报。

忏悔饿鬼腹大咽小罪报。

四。即前第二种鬼皷腹针咽之报。

如是饿鬼道中无量苦报。今日稽颡求哀皆悉忏悔。

五。结○问。旁生饿鬼。说何法度之。答。说永断根本无明。令其舍离饥渴热恼。生人天中。便度二苦道矣。忏饿鬼道竟。下忏修罗道。是第四大段。分四节。

次复忏悔一切鬼神。修罗道中。谀。謟。憍诈罪报。

一。阿修罗。此云非天。由因中虽愿得天身。而不信正业。福田力故。仍得修罗。智度论云。欲界众生。三种善根。上分。天道果报。中分。人道果报下分。修罗果报。修罗结使覆心。心多邪曲。得道甚难诸天虽随结使。直心信道。修罗虽与天相似。以近道难。故在人下。天之怨敌。名阿修罗王于欲界中化身。大小随意能作。谀阿谀也。謟。佞言也。憍。是憍[怡-台+居]。诈。欺也。伪也(阿修罗有四种。楞严经云。若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卯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隣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释梵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旦游虗空。莫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前阿修罗王住大海底。须弥山侧。所住文城。名曰光明。纵广八十由旬。寿五千岁。一昼夜。比人间五百岁)

忏悔鬼神道中。担沙。负石。填河塞海罪报。

二。大经。拘尸那竭。有力士三十万。佛遣目连调伏之。连教化五年。不能使一人受法。一时力士。闻佛入灭集聚平道。佛即化身为沙门像。往力士所以足三指。掘出大石。力士见。即于身生轻劣想。士云。能移此石令。出道。不。我以手举石。掷至色究竟天。我复接石置之右掌。以口吹之。碎如微尘。复为力士说法。皆发菩提心。如此作用。则佳。今负石。报历长劫。或填河作陆。塞海为滩。所以河海边。常长没不同。此类塞之也问。修罗道说何法以度之。答。说无我法。令。其舍离憍慢放逸。安住忍地。如方等会。授修罗王记云。此等于其未来世。值遇恒沙人师子。于善名劫得成佛。如来皆号为善名。

忏悔鬼神罗刹。鸠槃茶。诸恶鬼礼。生噉血肉。受此丑陋罪报。

三。罗刹。是食人鬼。即噉精气者。人心中有七滴。甜水。和养精神。鬼噉一滴令人头痛。三滴。闷绝。七滴尽。即死。一心持呪。即得脱难。鸠槃茶。是可畏鬼。大经云。菩萨见众生为鬼所病。即作是言。愿作鬼身。大身。徤身。多眷属身。使彼闻见。病即除愈。阿修罗此云无端正。故云丑陋报。

如是鬼神道中。无量无边一切罪报。今日稽颡向十方佛。大地菩萨。求哀忏悔。悉令消灭。

四。结。上忏三报竟。下发愿求成三道之功德。灭恶兴善。必承忏法力故。文分四节。

愿承是忏悔畜生等报。所生功德。生生世世。灭愚痴垢。自识业缘。智慧明照。断恶道身。

一。畜生之报不一。故云等。愚痴。即多欲多求。及无所识知等。由愚痴无慧。受畜生报。今慧性开明。不更染畜生垢矣。业缘。即苦身积聚偿债。屠割唼食等。业缘既识。故愿智慧明照。恶道苦身断。皆忏悔之力也。

愿以忏悔饿鬼等报。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永离悭贪饥渴之苦。常飡甘露。解脱之味。

二。由悭贪因。受饥渴果。苦。即动身火然。腹大咽小等。常飡甘露。永离渴也。得解脱味。永离饥也。

愿以忏悔鬼神修罗等报。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质直无謟。离邪命因。除丑陋果。福利人天。

三。质正也。实也(法。忠正无邪曰质)。若为利。养故。现奇特相。或高声现威。令人畏敬。是心多邪曲。为邪命因。今质直无謟。与昔谀㗖憍诈等反。是离邪命。修正因缘。自然除丑陋果。得端正报。福利。普及人天矣。

愿从今以去。乃至道场。决定不受四恶道报。唯除大悲。为众生故。以誓愿力。处之无厌。

四。重申总忏。发愿。因也。至道场(坐菩提场成佛)。果也。自因至果。中间决不仍受三途。及修罗等四种恶道报。唯除下。拣愿。但除发大悲心。以同事摄。四弘誓。同处四恶道。无满足想。为度生故。之。此也。指四恶道。

忏三途等报。今当复次稽恳。忏悔人天余报。

先结前。今当下。起忏果报文。先人天余报。

相与禀此阎浮寿命。虽曰百年。满者无几。于其中间盛年夭枉。其数无量。

禀。受也。夭枉。少年横死也。

有众苦煎迫心形。愁忧恐怯。未曾暂离。如此皆是善根微弱。恶业滋多。致使现在。凡有所为。皆不称意苦火煎心。则心无悦豫。迫形。则体无安乐。愁。悲。忧。戚。恐惧。怯。懦。滋。益也。恶业益多。故致盛年天枉等苦。即生。亦不免煎迫心形等患耳。

当知悉是过去来恶业余报。是故(某甲)等。今当忏悔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所有现在。及以未来人天之中。无量余报。

先明余报之由。今当下。举无量余报以申忏。问。为天众应说何法。答。说诸行无常。一切乐具。悉皆衰谢。令各出三界。上总明。下别开。计二十二节。

忏悔人间。流殃宿对。癃残百病。六根不具罪报。

一。流是宿生业水。流下余波也。殃。即灾殃。因无始宿业。纵修善法。犹有余殃耳。癃残者。罢癃残疾也。百病。即四百四病。今止言百。举大数也。六根不具。亦作得度因缘。十诵律中。阿那律尊者。因精进失明。补衲须倩人。曰。谁是惜福者。为我任针。时佛过其旁。应声曰。吾是惜福者。与汝任针。因为其说法得天眼第一(大经云。若见贫穷众生。愿貌丑陋。不得自在。是人定是破戒。妬心。嗔心。无惭愧心。若见多财巨富。诸根完具。威悳自在。是人定有戒。施精勤。惭愧无妬。无嗔)

忏悔人间。边地邪见。三恶八难罪报。

二。生于边地。不惟人品下贱。尚不见中华人物。况得见佛闻法乎。生邪见家。则不信三宝。生生苦恼。三恶。即狱。鬼。畜(八难之三)。四。盲聋瘖痖。五。世智辩聪。六。佛前佛后。七。北俱卢洲(上四。在人道)。八。无想天。此八有一。便不得见佛闻法。故名难。

忏悔人间。多病消瘦。促命夭枉罪报。

三。目连尊者因弟子病。上忉利天问耆婆当云何治。答。惟断食为本。消(痟同)。衰也(李通传。崇有消疾。注。消中之疾)。中既消。外形瘦也。促命。短寿也。不尽天年曰夭。无罪死无药死。纵有医药。不对病死皆枉死。摄余殃使然。

忏悔人间。六亲眷属。不能得常相保守罪报。忏悔人间。亲友凋丧。爱别离苦罪报。忏悔人间。冤家聚会。愁忧怖畏罪报。

四。父母兄弟妻子。有一死别生离。便是不得常相保守。五。生者凋零。病者俱丧。恩爱别离。八苦之三也。六。怨憎会苦。

忏悔人间。水火盗贼。刀兵危险。惊恐怯弱罪报。

七。水。火。风。是大三灾。饥馑。疾疫。刀兵。是小三灾。文中水。火。大灾之二。刀兵。小灾之一。人能一日一夜持不杀戒。得免刀兵灾。弱劣弱也。

忏悔人间。孤独困苦。流离波迸。亡失国土罪报。忏悔人间。牢狱系闭。幽执侧立鞭挞拷楚罪报。

八。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贫穷困苦。流离波迸。言飘流四方也。传云。迸诸四夷。言散走也。既散走四方。亡失本土可知。九。幽囚也。

忏悔人间。公私口舌。更相罗染。更相诬谤罪报。忏悔人间。恶病连年。累月不瘥。枕卧床席。不能起居罪报。

(公私两字。冠下两句)。公口舌。如借官府讼事而网罗玷污之。其不受屈。不伤财。不害命。决不也。私口舌。即于乡邻比近。妄调唇吻而诬谤也。口劳舌沸。徒成地狱之因。词垢语污。空搆剧楚之果。更相。彼此互相铦笔。绮饰文词。污蔑加谤也。诬。虗言也。如本无婬欲。而妄加以犯色之名。曾未盗偷。而炽诽以窃物之号。事起无因。谤成有意。今生不忏。当苦无穷。戒之哉。十一。恶病。如疯痨等。自然连岁积月耳。瘥。病除也(大经云。人有病。当至心求医疗治。不尔。必死无疑。众生常应摄心。不放逸。放则便堕又众生不耐寒暑。饥渴。风雨。打击。如彼坯瓶。不耐风雨。打。掷塠压)

忏悔人间冬瘟夏疫。毒疠伤寒罪报。

十二。言四季之病。阴阳书有瘟星。瘟鬼周礼疾医四时。皆有疠(气不和之病也。说文。恶疮疾)。大痳疯之类。秋间疟疠。春患伤寒。大经云。菩萨于疾疫世。见病苦者。作是思惟。如药树王。若有病者。取根。茎。枝。叶。华。果。皮肤。悉得愈病。我身亦尔。若有病者。闻声触身。服食血肉。乃至骨髓。病悉除愈。愿彼食我肉身。不生恶心。如食子想。我治病常为说法愿彼信受。思惟转教。五祖演云。今人似发疟一般。寒一上。热一上。不觉过。了一生。不会者且置。即如彻的人。于日用现行处。亦未免触事。则因事生心。缘无。便依无息念。被寒热二字。打做两橛。

忏悔人间。贼风肿满。否塞罪报。忏悔人间。为诸恶神伺求其便。欲作祸崇罪报。

十三。邪风涨满。痞塞缠绵等病。痞。病结也。即腹内结病。气隔不通也。十四。伺候察也。崇。神祸也。祸者。人所自召。神因附之。崇者。神自出之以警人者(江克传。崇在巫蛊。师古曰。祸咎之征。鬼神所以示人也)

忏悔人间。鸟鸣百怪。飞尸邪鬼。为作妖异罪报。忏悔人间。为虎豹豺狼。水陆。一切诸恶禽兽所伤罪报。

十五。百怪等如毗陀罗起尸之类。十六。人为兽啖。总繇前业。故无能逃。若无前业。纵遇不伤。

忏悔人间。自缢(音一)自杀罪报。忏悔人间。投坑赴火。自沉自堕(时本作坠)罪报。忏悔人间。无有威德名闻罪报。

十七。缢。自经死也。绞也。十八。自沉坑中。自堕火内宿孽所招耳。十九。无威使人敬畏。无德令人悦服。名誉自不远著。如佛问波斯匿王曰。有山从四面来。如何回避。答。惟布施。持戒。修诸功德。佛言善哉。

忏悔人间。衣服资生。不能称心罪报。忏悔人间。行来出入。有所运为。值恶知识。为作留难罪报。

二十。衣服。是遮丑陋之要物。人能舍衣。必得佛果。如诸龙王等。每有金翅鸟怖。求捄于佛。佛施以所服之衣曰。汝诸龙王。若分吾衣一缕。恭敬顶戴。鸟王不能为害。衣服不能称心。掣襟露肘。资生不能称心。有米无柴。皆由宿生悋惜。感此罪报。二十一。恶知识。用恶知恶见操掠人者。运动施为。不称其意。故曰留难。即障碍意也。

如是现在未来人天之中。无量祸横。灾疫厄难。衰恼罪报(某甲)等今日至诚。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求哀忏悔。愿皆消灭。

二十二。应前但有众苦煎逼心形。愁忧恐怯。未曾暂离文。正因善根。应强者反弱。恶业。应少者反多。皆颠倒心所感也。此时不忏修。更待何时。今日下总结。问。向人众。应说何法。答。说不昧因果法。令修十善。永净三业。

忏悔三业。六根一切烦恼障。一切业障。四生六道一切报障。今当次第发愿回向。

先结前。今当下。生后。阿毗昙心论云。障阂圣道。及圣道方便。名障烦恼有勤利。勤则数行。利则增上报障者。随所住报非圣道器。报过恶故。上忏三障竟。下申愿成功德(犹经之流通。分也)

(某甲)等。愿以此忏悔三障。所生功德。悉皆回向。施与一切众生。俱同忏悔。

大经云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一阐提。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百千倍报。施外道断烦恼者。四向四果。至辟支佛。皆得无量报。施不退菩萨。及最后身。诸大菩萨。佛。得无量无边不可称计。不可思议报上总回向。下发愿文八。今初。

愿与一切众生。现生之内。身心安乐。三灾八难。不吉祥事。咸悉消除衣食丰饶。正信三宝。

身心安乐。如龙自在王。无恼无障故。灾难。释现前。但八难有界内外之异。界内。如前。以果报不净。即凡夫住事。入于圣化。称之为难。界外二乘住理八难。一。有余中三十心。名三恶道。四住无住法。名北洲。五。地前法爱。如长寿天。六。未有初地。十种六相。名诸根不具。七。地前智浅。如世智辩聪。八。不穷中理。如佛前佛后。不吉祥事。大而灾难。小而病厄等至此当观想文殊师利。宛来摄受。毗婆沙论云。若以。一诃棃勒菓。起殷净心。奉施病僧。于当来世。决不逢疾疫灾。若以一抟之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诵衣食二句。当想宝胜佛宛来摄受。能信三宝。是众信之首。故云正耳。

舍此报身。皆得往生极乐世界。亲觐弥陀。得受记莂。

由前生所作善恶业。今受苦乐报。死苦一至。便舍此现报之身。故云舍此报身。往生。有二义。一。厌离。厌五欲轮回五道。欲求出离。二。忻愿。忻净土庄严。愿欲往生极乐世界。非堪忍界可比者(此土。约界泥沙荆棘。恶道充满。约时。寒暑昼夜。推迁无常。约人。胞胎受生。男女杂沓。约衣食。辛勤造作。麤恶分段。但增业障。约寿命。短促。朝暮不测。是种种诸苦。生大厌恶彼地。宝池琼华。无三恶道。清净光明。彼时。无寒暑昼夜。彼人。莲华化生。纯丈夫相。彼衣食。随念而至珍奇美妙。惟成法喜。彼寿命。同于彼佛。久长无量种种皆乐事。心生大忻慕。故世尊因韦提希发起。为说十六妙观。为求生净土之要)。弥陀。所礼之佛。安养导师也(佛有异方便。曰观佛三昧。专心系念。即得徃生。故须念佛)。莂(从草从别)。如禾稻秧种。是草中别一佳种。故曰莂。喻授记是成佛秧。故曰得授记莂(此下文文观想。如亲见佛菩萨然)

当来世中。见弥勒佛。听闻正法。如教进修。

二。龙华会中。亲见弥勒。佛以弟子付弥勒云。我灭度后。所有四众。于我法中种少善根。乃至一称佛名。弥勒成佛。即当得度。方等经。佛为弥勒略说法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慈氏三会度人。领诸弟子至鸡足山前。弹指出声。出岸四。开迦叶从禅定起。乃曰吾师释迦如来。用寄此衣以奉世尊。佛言。善哉。仁者。精进无等。吾尝与汝事释迦文。今复得见。甚善。甚快。其国之地。乎正无丘坑。树形似金龙。龙上开华。故名龙华。三会说法。初会度九十六亿万人。二会。度九十四亿万人。三会。度九十二亿万人。住世六万岁。正法像法亦尔)。如教进修者。教有四种。如律宗。名南山教。法相宗。名慈恩教(弥勒为主)性具宗名天台教。法性宗。名贤首教。至此。师子吼与普贤。可想见矣。

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值国王。兴隆三宝。不生外道邪见之家。

三。愿离邪见家。大经云。若其身心受大苦时。欲失无上菩提之心。莫以二乘心而生知足。无三宝处。常在外道法中出家。为破邪见。不习其道。得法自在。得心自在。于有为法。了了见故以故外道亦能作佛。方等会。授婆罗尸迦外道记云。于其未来星宿劫。皆得作佛同一号。号曰普。闻高名称。彼等大智度世间至此。应想袈裟幢如来矣。

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莲华化生。种族尊胜。安隐快乐。衣食自然。

四。愿得安隐乐。由忏除垢秽。惟有净心。心净。则佛土自净。亦不受父母胞胎。惟莲华托质。方等经。师子王子问。云何得端正。莲华中化生。云何知宿命。愿佛为宣说。答。忍辱得端正。施莲华化生。法施知宿命汝当如是解。又菩萨问。云何见身。百受于化生。千叶莲华上。面奉诸世尊。答。华香散佛及支提。不害于他并造愆。于大菩提称信解。得处莲华生佛前。至此。觉华定自在王可想矣。古哲云。不离当处。坐宝莲华。不逾刹那。住生彼国。种族尊胜。如生刹帝利。大豪贵家。及高门望族之类。至此。龙种上尊王可想矣。安隐(音稳)快乐者。欲得安隐。先须离诸怖畏。大经云。死苦。闭。系。打。掷。水。火。王。贼。贫。穷。破戒。恶名。恶道。如是等畏。悉当断之。昔太子白父王曰。能令不老。不死。无病。不别四愿。即不出家。王答曰。此愿。世间难得。衣食自然者。大经云。无量众生应入涅槃。以所乏故。妨乱其心。是故不得。故愿衣食自然。助道无亏耳。

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慈仁忠孝。等心济物。不生一念逆害之心。

五。愿无逆害心。大经云。父母师长。深生恭敬。怨憎之中。生大慈心。又云若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若嫌我坐。我则终日立不移处。行卧亦尔。护众生故。当起是心。此即不生一念逆害之心样子。等心济物者。大经云。言常柔软。口不宣恶。不和合众。能令和合。有忧怖者。令离忧怖。饥馑之世令得丰足。疫病之世。作大医王病药所须。财宝自在。刀兵之劫。有大力势。断其残害。令无遗余。至此。观自在菩萨可想矣。

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为(训得)诸佛之所护念。能降魔怨及诸外道。

六。愿上得佛念。下降魔外。能降魔怨者。防意如城。慧与魔战。须知无为。能杀其贼魔之为言杀也。婆娑论。断慧命。故名魔。常行放逸害自身。故名魔。净印法门经云。以无所为心。即能降诸魔。当知有四。知苦。能降蕴魔断集。能降烦恼魔。证灭。能降死魔修道。能降天魔。降诸外道者。如华严会上。第二十一位知识。徧行外道。告善财言。阎浮提内。九十六种。各起异见而生执著。我悉于中方便调治。令其舍离所有知见。乃至普及十方世界。悉亦如是问。学人分中。可有魔外事否。答。古喆云。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净名云。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大势至可想矣。

与诸菩萨。俱会一处。菩提道心。相续不断。

七。愿与善友俱。道心不断。既无魔外。所遇皆菩萨。道心自恒耳。如裴相国。闻黄檗一言。便乃知归。李太守。闻药山云在青天水在瓶。亦乃自肯。大慧闻圆悟禅师。举如何是诸佛出身处。答。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慧即瞥然瞥然者。于此事明白相应也。故圆悟印许云。难得你到这田地。至此。普贤。大庄严。可想见矣。

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兴显佛法。修行大乘。分身无量。救度众生。直至道场。无有退转。

八。愿弘法利生。至果不退兴者。以具本有大乘种子。而鼓舞作兴之也。显。直指也先贤云。江湖无阂人之心。佛祖无瞒人之意是也。在处说法。如大经云。若我弟子受持此经。莫非时说。莫非国说。莫不请说。莫轻心说。莫处处说。莫自叹说。莫轻他说。莫灭佛法说。莫炽然世法说。至此。袈裟幢又可想矣。乘者。运载义。体通教理。行果。谓依教解理。依理起行。依行得果。行果正运。教理助运。四皆名乘。分身无。量者。华严云。虽现身于世。于世法心无所著。不同凡夫。永没三界。亦不同二乘求出三界。无生死可免。三界可出。观四生如一子。等三界以同仁。故能散形无量耳。救度众生者。如调达。每于佛所。怀不善心。多食酥故。腹胀。医药无救。因痛剧故。称南无佛。佛远闻之。伸手摩其腹。痛苦即除调达见佛手。乃曰。净饭王子。有此医术。不愁活命(出十诵律)。又三世诸佛。只以此道度生。无生可度。以此心说法无法可说。无法可说。是真说法。无生可度。是真度生。

如诸佛菩萨所发誓愿。所修福智。所行回向。我亦如是发愿修集回向。

大乘愿。根上修行大乘来。誓愿。即四弘誓也。福智。即六度。前四度修福。第六修智。第五禅度。福智兼修。所行。即万行也。回向。如十回向。释于前。今略释者。回因向果。回小向大。向向他。皆共成佛也。我亦下。正例同愿修集三字。如次配上誓愿。修福。所行。以集者。积集万行故。大庄严可想矣。

虗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烦恼尽。我此修行回向。终无有尽。

空能包界界能入空。二俱难尽。以虗空无边。世界无尽故。众生界。是报障。众生业。是业障。众生烦恼。是烦恼障。三障可尽。我之修行回向。毕竟不尽。而地藏观音度生弘愿可想矣。大经云。假使掷罥。能系缚风。齿能破铁。爪坏须弥。如来终不。为诸众生作烦恼因。宁与毒蛇同共一处。纳其两手饿师子口。佉陀罗灰。用洗浴身。终不发言。如来为诸众生作烦恼因缘。因如来烦恼尽故。众生烦恼亦尽也。烦恼可尽。我之自利利他。不可尽也。

发愿回向。至心信礼。常住三宝。

先结前。至心下。明虔礼三宝。见忏文首尾呼应处。一忏大旨。总凭三宝力。灭除三障。显乎三德。圆满无上菩提。全在至心。若一念轻微。事同虗搆。理事双融。等一诚恳。自能动物。况诸圣耶。

至心下应礼十佛等结忏。无者略耳。忏。举忏悔偈。毕遶忏主者。应唱十佛六菩萨名。三遶。斯与诸忏不杂。如梁皇遶忏唱七佛十方十佛等。诚为得体。今行不辩。故两书之。请为一正。

慈悲水忏法卷下随闻录(终)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