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496-A 慈悲道场水忏原叙

凡谓圣教制作。未有无所感而为之者也。昔唐懿宗时。有悟达国师知玄者。邂逅迦诺尊者于京师丛林。尊者化身。示迦摩罗疾。众皆嫌恶。惟知玄师殷勤顾问。略无厌色。欲分袂。尊者感其风义。祝之曰。向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九龙山相诣。其山有松为志。无何知玄师以道德昭著。懿宗亲临法席。称为国师。复赐沉香为座。恩渥甚厚。自尔忽生人面疮于膝上。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𫗪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徧召名医。皆不能治。因记昔日尊者之语。入山相寻。果见二松于烟云间。即趍其所。崇楼广殿。金碧交辉。尊者顾接甚欢。遂以所苦告之。尊者曰。无伤也。岩下有泉。濯之当愈。命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其疮大呼曰。且未可洗。师曾读汉书袁盎晁错传乎。师曰曾读。既曾读。宁不知盎斩错于东市。其冤为何如哉。累世求报于师。而师为十世高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今师受人主宠遇。过奢名利心起。于德有损。故能害之。师即袁盎。吾即晁错也。适蒙迦诺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不复与师为冤矣。国师凛然。魂不住体。其痛彻髓。绝而复苏。疮亦不见。回顾殿宇。忽然如失。师遂卓庵于所。修忏文三卷。由历劫因果之不昧。举世受报之有征。葢取三昧水。洗冤业为义。故名曰水忏。

例言

六经之有注疏。内典之有译解。由来久矣。顾注经多。而注忏少。此何说欤。窃以竺干立教。既开忏悔一门。则忏从何忏。悔从何悔。必当使忏文大义。纲举目张。肌分擘解。然后四众闻之。心地顿开。言言有会。科注之役 师。正欲如上所说。肩仔勿辞也。至其寒暑罔间。既竭苦心。而证据则援引诸经。攷究又悉。本大藏即或有未注。或云再考者。皆系阙疑。初非忽略。讲过又讲之。疵固无庸。其重复杜撰臆见之陋。绝未敢为私增。

忏文。文有长短。注亦详略不齐。今科注长段处。既依总科。分为段落。其短段注法。恐前后繙检。猝难理会。槩遵藏本。诸品经典。少指头绪。览者徐可得之。以云挂一漏万。则不敢辞。若言饰智炫奇。失之远矣。

忆师业儒授经。即留心内典。后因家难洊至。抛弃世缘。礼 超凡大师于金峨授记。为贤首法嗣。虽常随大师之请都讲执事。如陈婆渡与江心定桥。洎今龙住。皆躳自升座者也。科注之成。 师固夙有弘愿。然起于某年某月者。向未前闻。竣于丁卯年腊月者。因师病笃。绝笔注忏。高阁未及启讲。不无遗哀。但素衷少遂。而法宝流通。继往开来。亦窥见一斑矣。

忏文三卷。首简俱有赞佛偈四句。今首两卷不注。独注末卷。 师遵古本科注。仍注末卷。不及注者。病笃而止。识者幸勿附和忌嫉吾师者。翻前刻心经脱略之案。妄肆讥评。要当自具重瞳。万母为彼魔娆。

内典难字向俱音注。极易攷详。然亥豕鲁鱼舛譌正复不免。今科注悉本字彚。细心订核。缮写工梓。既便唪持。亦通书法。一切音韵笔画。务归典雅。并不侏𠌯。捐资剞劂。固 佛祖之光明。随力舍施。亦檀那之福慧。卷内如心莲汤子。首先顿施。外其四众。两钱分计。咸各彚登。刻之卷首。洵与受报酬之盛举矣。若 师高足。唯一匍匐。善门锱铢。不爽总期。

龙象永耀。贝叶常荣。劳不可忘。名应均附。

旹在康熈己巳初秋谷旦

  • 传人龙伯寅
  • 倪培基筦生
  • 汤建章心莲
  • 杨灵伊即中
  • 徐行睿二鲁
  • 周嗣炳旦如
  • 闻灵瑞璘友

同识

  • 释本生契山
  • 寂干行观
  • 成式莲因
  • 重隆祖定

同校

水忏总科

  • 水忏科大分分(二)
    • 初总出忏名
    • 二正陈忏文(二)
      • 初叙述分(二)
        • 初证信(二)
          • 初序说忏由(一切)
          • 引经证成(良以)
        • 二发起(四)
          • 初略序罪因(凡夫)
          • 二泛指罪相(不信)
          • 三约忏三世(过去)
          • 四求证佛圣(是故)
      • 二正说分(二)
        • 初忏悔门(三)
          • 初标章总示三障(三)
            • 初显益劝归(礼诸)
            • 二示相令忏(是故)
            • 三略陈罪相(二)
              • 初起障之因(今日)
              • 二除障之缘(三)
                • 初列数定名(然其)
                • 二劝修获益(所以)
                • 三运心审灭(四)
                  • 初另标七种(是故)
                  • 二征名列类(何等)
                  • 三牒名别释(七)
                    • 初惭愧(三)
                      • 初牒(第一)
                      • 二释(自惟)
                      • 三结(此实)
                    • 二恐怖(三)
                      • 初牒(第二)
                      • 二释(此是)
                      • 三结(如此)
                    • 三厌离(三)
                      • 初牒(第三)
                      • 二释(相与)
                      • 三结(生死)
                    • 四发心(三)
                      • 初牒(第四)
                      • 二释(经言)
                      • 三结(欲得)
                    • 五平等(三)
                      • 初牒(第五)
                      • 二释(于一)
                      • 三结(以分)
                    • 六报恩(三)
                      • 初牒(第六)
                      • 二释(如来)
                      • 三结(我等)
                    • 七性空(三)
                      • 初牒(第七)
                      • 二释(罪无)
                      • 三结(故知)
                  • 四结上劝诫(二)
                    • 初劝如法之得(生如)
                    • 二诫不如法之失(三)
                      • 初反明诫怠(若复)
                      • 二引喻诫迷(且复)
                      • 三引经诫覆(经中)
          • 二追前略释三障(二)
            • 初由藉(所言)
            • 二结忏(是故)
          • 三分章广释三障(三)
            • 初烦恼障(六)
              • 初推烦恼根本(四)
                • 初标障所起(第一)
                • 二因申三毒(意业)
                • 三果感五趣(是故)
                • 四结令忏悔(是故)
              • 二出烦恼过患(二)
                • 初诸圣所呵(夫此)
                • 二结令忏悔(是故)
              • 三明烦恼造罪(二)
                • 初列数分忏(六)
                  • 初三数(四)
                    • 初明时处(某等)
                    • 二列相(或因)
                    • 三结罪(如是)
                    • 四陈忏(今日)
                  • 二四数(四)
                    • 初明时(又复)
                    • 三结罪(如是)
                    • 二列相(或因)
                    • 四陈忏(今日)
                  • 三五数(四)
                    • 初明时(又复)
                    • 二列相(或因)
                    • 三结罪(如是)
                    • 四陈忏(今日)
                  • 四六数(四)
                    • 初明时(又复)
                    • 二列相(或因)
                    • 三结罪(如是)
                    • 四陈忏(今日)
                  • 五七数(四)
                    • 初明时(又复)
                    • 二列相(或因)
                    • 三结罪(如是)
                    • 四陈忏(今日)
                  • 六总数(四)
                    • 初明时(又复)
                    • 二列相(或因)
                    • 三结罪(恼乱)
                    • 四陈忏(今日)
                • 二发愿总忏(二)
                  • 初承前申愿(愿某)
                  • 二礼佛结愿(发愿)
              • 四示烦恼忏悔(四)
                • 初承前起后(礼诸)
                • 二立忏之意(五)
                  • 初牒名(夫论)
                  • 二释义(本是)
                  • 三出过(人之)
                  • 四诫覆(但智)
                  • 五获益(若能)
                • 三行忏之法(二)
                  • 初策三业(若欲)
                  • 二发二心(三)
                    • 初标举(生二)
                    • 二念无常(一者)
                    • 三念正法(二)
                      • 初不修善(二者)
                      • 二复造恶(五)
                        • 初诸圣难瞒(而今)
                        • 二怨证莫解(夫论)
                        • 三业无可隐(如经)
                        • 四报无人代(于是)
                        • 五策励及时(我等)
                • 四结令忏悔(是故)
              • 五列烦恼名目○
              • 六广烦恼行障○
            • 二业障○
            • 三报障○
        • 二回向门○
  • ○五列烦恼名目(二)
    • 初列数分忏(二)
      • 初原因(某等)
      • 二列数(五)
        • 初忏十使(二)
          • 初列相(或躭)
          • 二陈忏(今日)
        • 二忏十三随(又复)
        • 三忏三乘(于苦)
        • 四结罪(无量)
        • 五陈忏(今日)
    • 二发愿总忏(二)
      • 初承前申愿(二)
        • 初离过(某等)
        • 二成德(修八)
      • 二礼佛结愿(忏悔已竟)
  • ○六广烦恼行障(五)
    • 初承前起后(礼诸)
    • 二策修观行(三)
      • 初及时勉进(某等)
      • 二征名标观(何等)
      • 三叠名别释(四)
        • 初观因缘(三)
          • 初牒名(第一)
          • 二释义(知我)
          • 三结观(以是)
        • 二观果报(三)
          • 初叠名(第二)
          • 二释义(所有)
          • 三结观(此亦)
        • 三观自身(三)
          • 初叠名(第三)
          • 二释义(虽有)
          • 三结观(我今)
        • 四观如来(三)
          • 初叠名(第四)
          • 二释义(无为)
          • 三结观(虽复)
    • 三总念忏悔(生如)
    • 四沓陈名数(三)
      • 初原因(某等)
      • 二列障(六)
        • 初三宝(起障)
        • 二三世(起障)
        • 三人天(二)
          • 初三界(障受)
          • 二六结(障不)
        • 四二乘(六)
          • 初七方便(障安)
          • 二心慧(慈悲)
          • 三三观(空平)
          • 四道品(助道)
          • 五禅定(八解)
          • 六智定(于十)
        • 五菩萨(七)
          • 初说通(三三)
          • 二六度(六度)
          • 三四摄(四摄)
          • 四四弘(大乘)
          • 五明行(十明)
          • 六向愿(十𢌞)
          • 七十地(初地)
        • 六佛果(障佛)
    • 三忏(如是)
      • 五发愿总忏(二)
        • 初承前申愿(二)
        • 初成德(四)
          • 初成胜报(愿藉)
          • 二广修行(以如)
          • 三得定慧(于诸)
          • 四善说法(乐说)
        • 二断惑(二)
          • 初永断(令此)
          • 二顿悟(无漏)
      • 二礼佛结愿(发愿)
  • ○二业障(二)
    • 初显业报(四)
      • 初承前起后(礼诸)
      • 二示不明业力(夫业)
      • 三因不达业理(五)
        • 初正明(何以)
        • 二标征(何以)
        • 三叠释(现报)
        • 四详明(若今)
        • 五引证(所以)
      • 四令行忏获益(过去)
    • 二列业相(二)
      • 初总相忏(三)
        • 初忏悔(三)
          • 初列相(四)
            • 初总明(某等)
            • 二犯重(或作)
            • 三犯轻(优婆)
            • 四杂举(于诸)
          • 二结罪(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二发愿(二)
          • 初离过(某等)
          • 二成德(常习)
        • 三结愿(归依)
      • 二别相忏○
  • ○二别相忏(三)
    • 初承前起后(某等)
    • 二别中总举(若总)
    • 三别中别列(二)
      • 初总标(别相)
      • 二分列(二)
        • 初牒标(身三)
        • 二分释(五)
          • 初身业(三)
            • 初杀(二)
              • 初列罪分忏(六)
                • 初食噉(二)
                  • 初引经证罪(二)
                    • 初伤慈(第一)
                    • 二苦报(二)
                      • 初略明苦报(二)
                        • 初明报(又言)
                        • 二悔罪(然所)
                      • 二备明苦报(二)
                        • 初三涂(是故)
                        • 二人类(若生)
                  • 二结忏令除(二)
                    • 初结罪(杀害)
                    • 二陈忏(是故)
                • 二种种杀(四)
                  • 初杀因(某等)
                  • 二杀业(或破)
                  • 三结罪(如是)
                  • 四陈忏(今日)
                • 三畜类(三)
                  • 初伤生(或以)
                  • 二苦相(使其)
                  • 三警迷(但使)
                • 四人类(三)
                  • 初列相(二)
                    • 初人类(又复)
                    • 二杂类(或塞)
                  • 二结罪(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五微命(三)
                  • 初列罪(又复)
                  • 二无知(凡夫)
                  • 三陈忏(今日)
                • 六刑狱(三)
                  • 初列罪(又复)
                  • 二陈罪(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二发愿总忏(三)
                • 初拔苦(愿承)
                • 二与乐(然后)
                • 三结忏(我今)
            • 二盗(三)
              • 初承前起后(礼诸)
              • 二列罪分忏(二)
                • 初总举以劝(四)
                  • 初出过(经中)
                  • 二显报(致使)
                  • 三结罪(劫盗)
                  • 四陈忏(是故)
                • 二别释令忏(六)
                  • 初官民物(二)
                    • 初列罪(自从)
                    • 二陈忏(如是)
                  • 二三宝物(二)
                    • 初列罪(又复)
                    • 二陈忏(如是)
                  • 三亲隣物(二)
                    • 初列罪(又复)
                    • 二陈忏(如是)
                  • 四百姓物(二)
                    • 初列罪(又复)
                    • 二陈忏(如是)
                  • 五交易物(二)
                    • 初列罪(又复)
                    • 二陈忏(如是)
                  • 六杂举物(二)
                    • 初列罪(又复)
                    • 二陈忏(如是)
              • 三承忏发愿(二)
                • 初四缘不缺(愿承)
                • 二檀度同修(一切)
            • 三婬(二)
              • 初列罪分忏(二)
                • 初诃欲(三)
                  • 初诫欲习(次复)
                  • 二示苦报(所以)
                  • 三陈忏悔(婬欲)
                • 二列罪(二)
                  • 初出罪相(又复)
                  • 二陈忏悔(如是)
              • 二发愿总忏(三)
                • 初感胜报(愿承)
                • 二修观行(了悟)
                • 三结忏(忏悔)
          • 二口业○
          • 三诸根○
          • 四三宝○
          • 五诸恶○
  • ○二口业(三)
    • 初承前起后(前)
    • 二列相分忏(二)
      • 初总举(二)
        • 初引经示报(经中)
        • 二结忏令除(口业)
      • 二别列(四)
        • 初恶口(三)
          • 初列相(某等)
          • 二结罪(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二妄语(三)
          • 初列相(又复)
          • 二结罪(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三绮语(三)
          • 初列相(又复)
          • 二结罪(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四两舌(三)
          • 初列相(又复)
          • 二结罪(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三发愿总忏(二)
      • 初感胜益(愿承)
      • 二结忏(忏悔)
  • ○三诸根(三)
    • 初承前起后(前)
    • 二列相分忏(三)
      • 初列相(或眼)
      • 二结罪(由此)
      • 三陈忏(今日)
    • 三发愿总忏(二)
      • 初感胜报(愿以)
      • 二结忏(发愿)
  • ○四三宝(三)
    • 初承前起后(礼诸)
    • 二列相分忏(二)
      • 初总明(三)
        • 初引经证成(经中)
        • 二示苦令修(于其)
        • 三结忏令灭(是故)
      • 二别列(五)
        • 初慢佛(三)
          • 初列相(某等)
          • 二结罪(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二轻法(三)
          • 初列相(又复)
          • 二结罪(如是)
          • 三结忏(皆悉)
        • 三紊法(三)
          • 初列相(或眠)
          • 二结罪(如是)
          • 三陈忏(皆悉)
        • 四蔑僧(三)
          • 初列相(又复)
          • 二结罪(如是)
          • 三结忏(皆悉)
        • 五搅众(三)
          • 初列相(或裸)
          • 二结罪(凡如)
          • 三陈忏(今日)
    • 三发愿总忏(四)
      • 初供养(愿生)
      • 二劝请(若有)
      • 三修行(于众)
      • 四结忏(如上)
  • ○五诸恶(五)
    • 初承前起后(今当)
    • 二总举诫劝(二)
      • 初引经诫罪(如经)
      • 二如法劝诫(是故)
    • 三列相分忏(八)
      • 初邪倒(二)
        • 初列相(无始)
        • 二陈忏(如是)
      • 二傲慢(二)
        • 初列相(又复)
        • 二陈忏(如是)
      • 三秽浊(二)
        • 初列相(或嗜)
        • 二陈忏(如是)
      • 四暴戾(二)
        • 初列相(或贡)
        • 二陈忏(如是)
      • 五贪诳(二)
        • 初列相(或临)
        • 二陈忏(如是)
      • 六残忍(二)
        • 初列相(或捶)
        • 二陈忏(如是)
      • 七放逸(四)
        • 初列相(或放)
        • 二结罪(致使)
        • 三示报(堕大)
        • 四陈忏(是故)
      • 八结忏(向十)
    • 四蹑前结忏(二)
      • 初总举(向来)
      • 二陈忏(今日)
    • 五发愿总忏(三)
      • 初世界法(愿承)
      • 二出世法(远离)
      • 三结忏(发愿)
  • ○三报障(二)
    • 初承前起后(礼诸)
    • 二列相分忏(二)
      • 初总明(九)
        • 初引经示劝(经中)
        • 二指事作证(何以)
        • 三举报警迷(但凡)
        • 四人命无常(众等)
        • 五世事虗假(但五)
        • 六天福有尽(天上)
        • 七取譬世事(如今)
        • 八劝离罪报(众等)
        • 九结忏令除(是故)
      • 二分列(三)
        • 初地狱(二)
          • 初列相分忏(二)
            • 初正狱(四)
              • 初总标(某等)
              • 二略说(如经)
              • 三结报(如是)
              • 四陈忏(今日)
            • 二余狱(四)
              • 初列忏(次复)
              • 二示苦(此中)
              • 三忆苦(南无)
              • 四陈忏(今日)
          • 二发愿总忏(三)
            • 初离苦(愿承)
            • 二得乐(等受)
            • 三结忏(忏悔)
        • 二恶道(三)
          • 初承前起后(礼诸)
          • 二列相分忏(四)
            • 初人道(三)
              • 初列相(经中)
              • 二结报(致使)
              • 三陈忏(是故)
            • 二畜生(三)
              • 初列报(次复)
              • 二结报(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三饿鬼(三)
              • 初列报(次复)
              • 二结报(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四鬼神(三)
              • 初列报(次复)
              • 二结报(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三发愿总忏(二)
            • 初解脱(二)
              • 初分释(愿承)
              • 二总明(愿从)
            • 二示现(惟除)
        • 三人天(二)
          • 初承前起后(忏)
          • 二列相分忏(二)
            • 初略忏过现(三)
              • 初促命(相与)
              • 二原因(如此)
              • 三陈忏(是故)
            • 二广忏现未(三)
              • 初列报(无始)
              • 二结报(如是)
              • 三陈忏(某等)
  • ○二回相门(三)
    • 初承前起后(前)
    • 二正名回相(三)
      • 初总举前文(某等)
      • 二普及众生(二)
        • 初现生得益(二)
          • 初感乐果(现生)
          • 二植善因(正信)
        • 二当来得益(六)
          • 初近佛(舍此)
          • 二远魔(愿得)
          • 三感胜(又愿)
          • 四尚善(又愿)
          • 五值圣(又愿)
          • 六二利(又愿)
      • 三上同诸圣(如诸)
    • 三统结回相(三)
      • 初反明四法有尽(虚空)
      • 二正明修行无尽(我此)
      • 三总结归敬三宝(发愿)

水忏总科(终)

No. 1496

水忏科注卷上

不信诸佛。至饮酒昏迷。正言罪愆之多。所以要披诚忏悔。信三宝。是出世福田○十方者。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也。佛者。觉也。觉即对迷而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法者。正也。即三藏经律论是也。僧者。净也。即菩萨声闻缘觉。及西方东土历代祖师是也。盛年。壮盛之年。血气之勇故。一者普及为言。切者尽际为义。总该统摄。故云一切○贪财长其傲。贪乐助其婬。贪色乱其正○心等之言。据相宗说。集起名心。属赖耶。即第八识。筹量为意。即第七末那。了别为识。即前六等识。今云心生意起。大抵重在前六等识。动身发语。乃至起惑造业。皆由六识以为殊胜。故可知之矣。恋执著之义也○不正。邪狎之徒。故曰非圣。复乃至害人命等○智是当人性体。慧是当人照用。智慧。对识性而言。转识成智。则能断惑证真。因迷无智。故造如是等罪云云○悉皆忏悔。即是改往修来之意。所以向佛说。未作之罪。不敢更作。这才是真忏悔。三卷忏文。此二句为大旨。毕竟如此。真为改恶从善之人。真能消释往罪。真能一拜断除。不但地狱无分。抑且成佛何难。倘凡心私心。自恃有忏悔之法。便谓日日造罪。亦是无妨。则是忏法。反开罪于人而非度人矣。日日礼忏。日日造罪。以求灭罪生福。无有是处。譬如酒灌漏巵。终不能满故。

十方。见前。尽虗空界者。无穷无尽也○上上品十善。清净。冤亲平等。乃至修四无量心者。即得成佛。无量法门。不出于十善。不可不知○华严云。上品十善。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大悲。广修六度。行愿广大。故成萨○辟支者。从上品十善清净。不从他教故。大悲方便不具。惟自觉悟。解了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罗汉。四果。从上品十善。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声闻。解了四谛法。故为声闻乘○达磨论云。向者趋向。果者证果。四果四向。有八补特伽罗。此云数趋。谓数数往来生死也。谓行四向。及住四果○梵王。即色界天主大梵天王是也。帝释。即欲界天主释提桓因是也。八部者。禅考云。一天。二龙。三夜叉。四干闼婆。即天乐神也。五阿修罗。不饮酒。常与帝释鬬。六迦楼罗。即金翅鸟神。七紧那罗。似人头有角。八摩睺罗伽。即大蟒神。人首蛇身腹行是也○舍利问经云。八部鬼神。以何因缘生于恶道。而常闻正法。佛言。以二种业。一以恶故。生于恶道。二以善故。受于快乐。又问善恶二异。可得闻耶。佛言。亦可得耳。一天神者。先以车辇舍宅饮食。供养三宝。父母贤圣之人。犹怀悭嫉故。二虗空龙神。修德行檀。不依正念。急性好嗔故。三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先损害。后加饶益。随功胜负。在天上空中地下。四干闼婆者。好施有嗔。献伎乐故。五阿修罗神者。志强喜舍。不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伪。作诸邪福故。六迦楼罗神者。先修大舍。高心凌物故。七紧那罗神者。昔好劝人发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诸邪行故。八摩睺罗迦神者。布施护法。性好嗔恚故。如是皆由依附邪师。以邪乱正。俱谓是道以自建立。有颂云。由作二因善不善。乃为八部人非人。

因上惭愧恐怖厌离等。故发菩提心。当舍不净之幻身。乐求清净之法身也。所以谨取经中当乐一句。而为修行之本。乐即愿也。求也。欲求佛法等身。当发菩提心。及广大行愿。以无量智慧。修无量法门而始得生。下明菩提法身之生处。从无量等一句是总。从六波罗蜜等是别。六波罗等。即六度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为六波罗蜜。是梵语。此云彼岸到。即是到彼岸也。修此六度万行。去了贪嗔愚痴等惑。直至涅槃妙果。故云到彼岸。又云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三十七等。随机设化。方便法门。故云助○三十七助菩提法。即下文三十七品。谓四念处。即四念位也。四正勤。即煖位也。四如意足。即顶位也。五根。即忍位也。五力。即世第一位也。七觉支。系修道。八正道。系初果。共为三十七助道品也。四念处者。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也。四正勤者。谓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生善令增长是也。四如意足者。得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是也。五根者。谓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也。五力者。谓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也。七觉支者。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也。八正道者。谓正见道。正语道。正思惟道。正业道。正命道。正精进道。正念道。正定道是也○从如是下。结上六度四等三七之文○意谓有如是功德妙行。始得生如来身。如来身。即上佛身法身。此身若非菩提智等。则不能生。故云当发菩提心等云云○求一切种智者。智有三种。内法内名。外法外名。能知能解者。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差别分别而无谬者。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能知一切道。知一切种。名一切种智。即佛果智也○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也。常者。即真常之体也。不迁不变。万古恒如。故言常。非对断而言常也。乐者。安稳寂灭。离二生死。苦乐双融。故云乐。非对苦而言乐也。我者。有主宰义。具八自在。得大安乐。即我无我不二之真我。非凡夫外道邪妄等我而言我也。净者。三业清净。三惑永断。如大圆镜。了无纤翳。故云净。非对染而言净也○萨婆若。梵语萨婆若多。又云萨云若。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婆。大品云。此是声闻辟支佛智。非后二智。今据果字而言。亦应该后一切种智。其理不妨。详之可了○净佛等二句。初句上求佛果。心净即佛土净故也。二句下化众生。若得自利。则能利他故。如是上求下化。当于檀度为先。故云无悋于身命财也。此为修行悭悋者以为警。不可不知也。

见谛思惟九十八使者。大藏一览云。见谛。摄欲界三十二使。色界二十八使。无色界二十八使。共八十八使。思惟。摄欲界四使。色界三使。无色界三使。共十使。合之成九十八也。见谛所摄。何谓欲界三十二使。苦谛下十使。集灭下各七使。除身边戒。道下八使。除身边二见。何谓色界二十八使。苦下九使。除瞋。集灭下各六使。除瞋身边戒。道下七使。除瞋身边。何谓无色界二十八使。苦下九使。除瞋。集灭下各六使。除瞋身边戒。道下七使。除瞋身边。思惟所摄。何谓欲界四使。一贪二瞋三痴四慢。此四使。从斯陀含向入修道断。至阿那含果九品方尽。何谓色界三使。一贪二痴三慢。并是阿罗汉向修道断。何谓无色界三使。一贪二痴三慢。此是罗汉向至果方尽○四谛者。苦集灭道也。苦谛下十使。谓身边戒见邪贪瞋痴慢疑也。集灭下各七使者。止有见邪痴疑贪瞋慢七。故云除身边戒也。道下八使者。止有邪痴疑戒见贪瞋慢八。故云除身边二见也。下各倣此。苦为有漏果。集为有漏因。灭为无漏果。道为无漏因○楞严注云。萨迦耶见者。此云身见。执身有我故。边见者。执我断常。堕二边见故。戒取见者。执持狗牛等戒。为生天因故。见取见者。执前诸见。为胜为能。或执一切有漏等法。妄为乐净。即是涅槃故。邪见者。拨无因果。断灭善种。名为邪见○百八烦恼者。即九十八使。更加十缠。成一百八也。又云即一百八见。

又五葢如上文。即五蕴。一色蕴。谓积聚虗假。二受蕴。谓领纳资贪。三想蕴。谓取像奔驰。四行蕴。谓微细迁流。五识蕴。谓炽然了别○五道者。法华云。天道人道。二善道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皆当度之○五根者。赖耶云。一信根信谛。一切无漏根力禅定解脱三昧等法海。消除疑网。二念根。住持不忘。三进根。念兹在兹。四定根。湛寂虗通。修心不乱。五慧根。明辩实谛。以慧照了。愿当竖立○五眼者。涅槃颂曰。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惟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鉴容。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具足五眼。故愿净之○智度云。菩萨初发心时。以肉眼见苦众生。心生慈愍。学诸禅定。修得五通。以天眼徧见六道受种种身。益加哀怜。故求慧眼以救济之。得见众生心相种种不同。云何令彼得是实法。故求法眼引导令入法中。后求佛眼。得一切智。成就佛法○又金刚注。内外空寂名肉眼。见自真性。自在平等。名天眼。见自性般若之智。名慧眼。见一切法。无一切法。见一切相。空一切相。名法眼。见前无烦恼可断。中无自性可守。后无佛位可求。三际清净。名为佛眼○成五分者。璎珞经云。成五法香也。一成戒分香以摄身。二成定分香以摄意。三成慧分香以摄乱。四成解脱分香以摄倒见。五成知见分香以摄无明。一说成五分法。释签云。一分无作戒为戒身。二分无漏净禅为定身。三分无漏智慧为慧身。四分三种解脱为解脱身。五分无生为解脱知见身也。

音释

注音释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