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869

夹科肇论序

△科此序文。分为二章。前明作论元由是通序。后正明论之宗旨是别序。前明作论元由有六节。第一标论名。二称美人法。三庆幸遭逢。四排斥讥嫌。五申述元情。六宣明序意。今第一标举论名。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僧肇法师所作。宗本物不迁等四论。

序主云率愚者。谦抑之辞也。序者尔唯云。东西墙谓之序。郭璞注云。所以序别内外也。今达师序述作论元由。如东西墙为宅之序也。又序者如茧之得序。序尽一茧之丝。经书得序。序尽一经书之义理。言小招提寺者。在润州江宁县。旧是丹阳郡。始自吴朝。爰及晋宋齐梁陈六代来。佛法兴盛。伽蓝精舍。接拣连甍。名字相参。如庄严寺。则有大庄严小庄严。招提寺亦有大小之名。大招提是梁时造。小招提是晋时造。达师是陈时人。居小招提寺为沙门也。当陈时名达者非一人。故标其寺以为别也。然此达公佛义未善文体。所作论序多有庸音。今只直取序论之大意。后之览者无至讥诮。肇论从人得名也。是后秦姚兴长安人也。俗姓张氏。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善写。历观经史。备尽坟籍。乃为儒生深味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常读老子道德章叹曰。美则美矣。然其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也。后见古维摩经。披寻翫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大通实相。年方弱冠。英辩远闻。后罗什东来化诱。暂憩姑臧。肇奔往参承从什禀授。先有著述。竝将呈什。什抚机叹曰。吾所造幽深不慙于子。文辞丽美。实则相遵可同善吉者也。遂参随罗什入长安。姚兴命肇与僧叡等。居逍遥园。详定经论。因著述宗本义。物不迁。不真空。般若无知三论。涅槃无名论。是什迁化后方造也。卢山刘遗民因见此论乃叹曰。不意方袍复有平叔。呈之远公。远公乃抚机叹曰。未尝有也。因披寻翫味。遂有书问住复。什公亡后。遂以涅槃无名论。复造宝藏论三章。进上秦王。秦王姚兴答旨慇懃。敕令缮写。班诸子姪以为大训。其为时所重也如此。晋义熙十年。终于长安逍遥园。春秋三十有一耳。

△第二称美人法

但末代弘经。允属四依菩萨。爰传兹土。抑亦其例。

末代者。佛灭后正法陵迟。西竺遂有马鸣诸祖。造论解经。弘护佛法。允属者。信凭也。四依有二。一依人。二依法。依人者。十住十行十回向地前菩萨。名须陀洹。为第一依。初地见道菩萨。名斯陁含。为第二依。修道位入二地至八地菩萨。名阿那含。为第三依。八地至十地满心等觉菩萨。名阿罗汉。为第四依。二依法者。一依义不依文。二依智不依识。三依法不依人。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爰传兹土者。及至教流此土也。抑亦者。如西竺诸祖之类也。

至如弥天大德童寿桑门。竝创始命宗。图辩格致。播扬宣述。所事玄虗。唯斯拟圣默之所祖。

弥天大德即襄阳道安法师。因史习凿戏论之谈也。习公一日访安云。四海习凿齿。固来相谒尔。正遇齐次。安应声答云。弥天释道安。饭后始相看。自此时人称弥天大德也。童寿者。亦名罗什。本龟兹国人。父名鸠摩罗琰。母名耆婆。是彼国王白纯妹。合父母二名。故称鸠摩罗耆婆。飜就华言童寿。什者。为此达法师喜此方文字章句之什故。华梵合云罗什。安师造性空论。什师造实相论。此土造论之始也。桑门者。不正梵音也。应云沙门。飜就华言勤息。谓出家人。见善勤修。见恶止息。此二师竝创始于妙性圆明。命为宗本。造此二论。图度辩别格量致理。播布扬显。宣说序述。同归般若体义。故云玄虗。达公序美此二人造论。创始冥契佛理。故云唯斯拟圣默之所祖。一者鼓论法义是拟圣。二者当圣默然是所祖。俱照而常寂寂而常照也。此序主共美安什二师也。

自降乎还。历代古今。凡著名僧传。及传所不载者。释僧叡等三千余僧。清信檀越谢灵运等八百许人。至能辩正方言。节文阶级。善核名教。精搜义理。揖此群贤语之所统。

自降乎还。降乎非文体。应云降斯还也。历代古今。此达序主序述自安什之后。历古者。指长安后秦在西北。历今者。指西晋东晋至梁在江南。凡古今共翻译佛经。依经造论。僧中叡师首唱。俗中谢公为首。故云揖此群贤。于文字章句能缘饰佛意。俱不得中道。只于言语中统贯理事也。

有美若人。超语兼默。标本则句句深达佛心。明末则言言备通众教。谅是大乘懿典。方等博书。

此序主赞美肇师造四论。深契真俗理事。性相寂照。体用俱绝。待不偏□□。有美若人者。指肇师也。借毛诗云。有美一人青阳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论语云。君子哉若人。今借此二语共成一句也。言超语兼默者。谓前安什二师。唯得理而文有所阙。叡师谢公造论。唯得文而理有所阙。今肇四论文理兼备。故云为超。非谓文理胜前四人者。言标本者。指宗本义。言明末者。指涅槃论。谅是者。谅训信也。信此四义论。与华严楞严诸大乘教无异。深达佛心也。

自古自今著文著笔。详汰名贤所作诸论。或六家七宗。爰延十二。竝判其臧否。辩其差当。

此明诸家造论得失也。详者支法详。支遁弟子。从师姓氏。汰者竺法汰。竺道猷弟子。支法详造实相论。竺法汰造本无论。俱有得失。高僧传中。此二人相继为名贤。六家七宗。其七义。爰者缓也。短义。延者长义。此十二论中多有辩争是非长短。臧者善也。否者恶也。差殊的当俱不契佛心中道也。梁释宝唱造俗法论一百六十卷。内引述宋庄严寺高僧昙济。作六家七宗论。论有六家。分成七宗。第一本无宗。第二本无玄妙宗。出第一本无宗。第三即色宗。第四义合宗。亦云识合宗。第五幻化宗。亦云如幻宗。第六心无宗。第七缘会宗。亦云体会宗。本有六家。第一家分为二宗。故成七宗。言十二者。续法论云。下定林寺释慧镜。作实相六宗论。先设客问二谛一体义。然后引六宗义答之。第一家以理实为空。凡夫谓有为有。空即真谛。有即俗谛。第二家以色性是空为空。色体是有为有。第三家以离缘无山为空。因缘成山为有。第四家以心从缘生为空。离缘别有心体为有。第五家以邪见所计心空为空。不空因缘所生之心为有。第六家以名色所依之物实空为空。世流布中假名为有。前有六家。后有六家。合成十二。故云爰延十二也。臧否者。前六家判第四为臧。余五家为否。后六家论中辩前五家为差。后五家为当。

唯此宪章无弊斯咎。

宪者法也。前十二家皆有是非之弊。今肇法师四论无有此弊。但是而无非也。

良由襟情泛若。不知何系。譬彼渊海数越九流。挺拔清虗。萧然物外。

良由者多以也。序主美肇师襟灵情田泛泛然。如渊深之海竝无畔岸系属也。故云譬彼渊海。譬训譬也。数越九流者。美肇师文笔如海不落数量。九流者有二。一依人。二依境。依人者俗谛。仲尼之学如海。诸子百家如分九流。一儒家流。二道家流。三墨家流。四名家流。五杂家流。六农家流。七纵横家流。八法家流。九小说家流。二依境名九流者。亦谓之九江也。此是夏禹疏决天下洪水分为九江。流入大海。一曰乌白江。二曰箘江。三曰蚌江。四曰乌江。五曰嘉美江。六曰畎江。七曰源江。八曰廪江。九曰提江。序主美肇师四论不落数量如海也。负生知之性灵心正直。如豫章之木。标表拔萃于众木也。识情清净虗明旷大于万物之外。冥契法身之理。更无一法一人过越于肇师也。

知公者希。归公采什。如曰不知则公贵矣。

知公者希。此一句借老子道德经中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彼章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唐玄宗注云。吾言说契理故易知。事简故易行。老君又云。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玄宗注云。天下滞言而不悟。事顺而不约。故莫能知莫能行。老君又云。言有宗事有君。玄宗注云。言者在理。理得而言忘。故言以无言为宗。事者在功。功成而不宰。故事以无事为君。老君又云。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玄宗注云。夫唯世俗之人。无了之知。是以不知我无言无事之教。老君又云。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玄宗注云。了知我忘言之教意者希少。法则我不言之教意至贵。老君又云。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玄宗注云。被褐者晦其外。怀王者明其内。故知者希少。序主变老君我字作公字。时人只归伏四论之文字耳。

△后序论之宗旨。文中有四科。第一序次第。二遣相。三称叹。四简别是论非论。今第一序次第。

△第三称叹

余谓此说周圆。罄佛渊海。浩博无涯。穷法体相。

余者序主自谓也。此说周圆者。指四论也。罄尽也。更无有一法。过此四论中觉性相浩博无边。不落数量耳。

虽复言约而义丰。文华而理诣。语势连环。意实孤诞。

言约者少也。丰者备也。指四论中文字虽简少。其义理丰备。该括一代时教。文华者谓四论中文句华丽。引此土经书缘饰。令人览之易晓。然句句俱到诣诸佛理处。言语血脉不断。如贯连环中。其明理事之意。绝待孤标。拔萃于思议之表也。连环者出庄子天下篇第三十二。此惠子之辩。惠子言连环可解。取不穷之义。郭象注云。环之相贯。贯于空处。不贯于环也。是以两环贯空不相涉入。各自通转。取无穷之义。尚可解也。序主指四论中语论虽无穷。其冥契佛意。其实标出乎言外也。

敢是绝妙好辤。莫不竭兹洪论。

序主美肇师四论文理俱诣。借曹娥碑后蔡邕之言也。汉时曹盰渡浙江溺死。其女曹娥年十四。求父尸不得。投浙江死。经宿抱父尸而出。杜尚为作碑。安于会稽上虞山。汉末蔡邕读之。于碑阴镌八字云。黄绢幼妇外孙韲臼。后曹操同杨修行兵。因览此八字。操问修解否。答曰解。操令修且勿言。待吾思之。行三十里。操方解。乃自为叹曰。有智无智较三十里。寻因征战杀之。操一诸子皆请救之。操曰。杨修是人中之龙。非汝力之所驾驭。遂杀之。释之曰。黄绢是色丝。色丝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少女是妙字。外孙是女子。女子是好字。韲臼是受辛。受辛是辤字。序主赞美四论同是绝妙好辤。竭者穷尽也。洪者大也。佛理奥妙。尽在此四大论中耳。

所以童寿叹言。解空第一肇公其人。斯言有由矣。彰在翰牍。

名僧传慧观门中。什见肇润文制作。抚机叹略曰。实同善吉。在前注中具述也。时人谓什公得肇。如佛有须菩提也。此叹美之言彰显在高传。翰者笔牍简也。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