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释本文五章。大分为二。初一立义标宗。后四依宗造论。初文分二。初标义题。
△次正立义。文二。一总立义本。二别开义门。然宗本一篇。文有总别。开总成别。则四论不同。摄别归总。同显一义。今初分三。一列名。二立义。三推释。今初列名中五名。疏分五段释之。今欲释名。须论诠表。且五中前四诠理。缘会诠事。谓事有千荖。总于缘会。理有深浅。四名统之。今欲明理事不二一义之宗。先释理事不一。五种名字。或曰。论主依何法体立此宗义。答据斯宗义。必依一心法立。谓五名中上三诠心体。下二诠心用。由一心体用同时故。得五名义一。若然者。论文何以不示一心耶。不示之意有二。一谓心法唯证智可到。非言教所及故。今但以义显。不以言示。此如释迦掩室净名默然。教外别传。亡诠得旨。皆斯意也。二谓理事体用。三乘教部不说相融。大乘极谈方明不二。今此论意欲会权入实故。特散列五名。融成一义故。不先标一心法也。此如毗耶室中五千大士各各先说二法。然后入不二门。由斯二意。即知此论大同起信。不无小异。良由会权归实。从始入终。与直造心性者。优劣机异。故立教不同也。
△二立义。
△三推释二。先推。
△二释成一义二。初指事释缘会二。一指所诠事。
△二释能诠名。
△二显理明一义四。一显性空理分二。一推穷其性。又分三。一推前际空。
△二推后际空文二。初正推也。
△二纵推。
△三正推现空。
△二结显性空。
△二显法性理。
△三显实相理。
△四显本无理。
△二别开义门三。一约境双破有无显一义。二约智双融权实显一义。三约证双泯理事显一义。此三节皆总中开出。乃全总以成别。即为下四论之所宗。谓物不迁不真空二论。宗境一义。般若无知论宗智一义。涅槃无名论宗证一义。今初。文二。一假牒问。
△二辨谛理。文二。初明二谛。文二。一出教意以释问。
△二立纵夺以会前。
△二会一义二。初会二谛显一义中二。一正显遮照。
△二述成遮照。
△二会三乘显一乘三。初总标人法。
△二释成所观二。初正释。
△二辨邪正。
△三重通妨难二。一牒难纵破。
△二权实对辨。
△二约智双融权实显一义三。一牒问略释。
△二返覆广释有三。一明互具释大慧。
△二约二门别释二名。
△三返覆释成一义。
△三结成心观。
△三约证双泯理事显一义。前虽显真俗理一。权实智融。但境智之迹未亡。能所之相尚在。今显圣凡体一。境智皆如。一如无二如。方为至契也。是知前是解悟。今明证悟。于前五名中。即事契本无之理。至本无则事理双绝。名义两亡。乃曰证心源之究竟矣。一标华梵以牒问。
△二就尽谛以释成。
△三显一实异三乘。
肇即人名。论乃是法。以人统法。将法从人。肇之论故。论通诸论。肇拣当文。以别拣通故。凡立题有多种。谓单人单法单喻。此三复之谓人法法喻人喻。或具足者。今即单人也。论者贤首云。建立决了可轨文言。判说甚深法相道理。依决判义名之为论。又云论者。集法议论也。谓假立宾主。往复征析。论量正理。故造论者。有二不同。一宗论。二释论。今即宗论。宗论复有二。一宗经论文义。如大乘百法明门论。二以经论成立自宗。如大乘起信论。今论具斯二焉。宗本一章即自所成立。次下四论各以经论为宗。故斯文有所据。义有所宗。宗论摄也。然此总题细详所立非论主也。且此方西域儒释二宗。未闻作者以名自立为目。又今观下五章文势。非如次而作。作之既备。纶绪不无。域内流通。人皆宝得。虽一一以法标目。总推论主之文。故以人名题之为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