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第二。依宗造论。论有四章。古释多分为四科。谓俗谛真谛明因显果。四论不同。顺文可尔。于理则未然。遂令前二则真俗不即。后二则因果不融。又真俗二谛。非因人所知。权实二智。非果人所用。故知四论同时。说有前后。此宗不修则已。修则二智齐运。二境同观。虽境智义殊。定无二体。从凡至圣。一道如此。方曰一义。古者或谓。前二论明二谛教真俗不二显理。第三。约行。第四明果。此释甚当。更须知此四义通因及果。今且顺宗本分为三节。初前二论明真俗不二显境一。次第三论明体用不二显智一。后第四论明理智不二显证一。今初分二。初物不迁论立俗谛。二不真空论显即真。今初。所以先有此论者。明俗谛事法也。谓佛教显理必须即事。若事外求理。俗外明真。纵离边邪。亦归权小。故今先明事法。后不真空论显理故。又凡人不达俗谛性相。见生灭有无。乃谓变易不停。今竝非之。故先立此论。即正推前缘会名义也。大同华严开四法界。先明所依体事。此中文二。初题目。
△二论。文二。初序意。二正论。初文四。初标物示人情。
△二据理申己解三。一据理推意。
△二引经标牒。
△三推释正理。
△三明情解相违。文四。初总标解惑。
△二示理难言。
△三推释其意。
△四蹑前起后。
△四显立论之意。
△二正论。文三。初正显不迁。次会释教意。三因果结益。然万物常与无常理本不二。虽缘生缘灭。刹那代谢。而生灭各位。聚散异时。世之人情弗能谛审。覩暂有则执住。见忽灭则执迁。此二皆自缚于断常耳。然而执住则易觉。滞迁则难回。由执迁故。不知俗谛门中生灭性相。各得自位。善恶因果始终不差。故先显不迁正理。次会释常。无常二教同致。后以因果结令知益。此论之意不过此三。故今易古之六科。但分三段耳。今初。文三。初引教定宗。文二。初引经论。
△次定宗旨。
△二破惑显理。文二。初解惑对辨。又二。初境同见异。
△二逆顺结责。
△二遣惑显理五。初嗟迷执。
△二陈迷情。
△三显正理。文四。一标。
△二推。
△三释。文二。初释上句。
△次释下句。
△四结成。
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四引儒文二。初正引。
△二结成。
△五责情。
△三举事结显。
△次会释教意者。佛教俗谛有二门。一常门安立义。二无常门推破义。常门破断。无常门破常。此二教同出而异陈。虽教不竝立。而执须竝除。理须同会前论主即动以说静。使静不异动。则令二教相即显不二理。恐行者不晓斯旨。乃假外宾。引佛无常教义质之。意令动静不二之旨。与佛教常无常不二之理无殊矣。文二。初引教诘难二。初人法双标二。一约教理立难。
△二约行果定难。
△二牒前正难。
△二就理释通二。初叹无常教理幽深。
△二明常无常幽深教理文三。初明教异意同二。一就本教显异同三。初明执殊教异二。初明异。
△二责异。
△二证成教异意同。
△三述成不二。
△二寄外教显异同。文二。初举此方儒道。说动以显静。
△二举西土隣人说常以显无常。文四。一标正意。
△二推常执。
△三引彼文。
△四显无常。
△二显教权意实前。虽明教异意同。恐未知其同异之旨。故今示之。令达权实也。文五。初双标教意。
乖(教异)而不可异(理一)者。(牒上同异)其唯圣言乎。
△二双明权实。
△三责执教之情。
△四遣无常之见。谓前难者。执无常教理行果诘难。上既显二教理同。故今遣彼偏执也。
是以言往(牒无常教)不必往。(遣执也)古今常存以其不动。
称去(亦牒无常教也)不必去。(遣执也)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
△五结成不二。
△三重宗教意复显不迁。文四。初宗教显意。
△二引证幽深。
△三推释动静。
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
△四结示不迁。
△大文第三因果结益者。圣人立教必有所益。既即动以显静。已知俗谛理实。如是今举因果者。令悟由因住古果。亦住今故佛教说因成果定万劫难逃。岂谓万法无常。能逃因果不迁之益其在兹焉。文二。初就果推因。文六。初正明。
△二引喻。
△三结成。
△四引证。
△五征释。
△六结责。
△二举事结显此结通二。一结当。文二。结一论。
物者事法也。世间不离三科。出世不过二果。但有名相竝称为物。纵说古今时分。时无别体。仗相立名。但了名相无所不收。言不迁者。迁者动也。即变易义。今俗谛门中略有三义。故万物不能迁易。一明物性。二明物相。三明物时。火热风动水湿地坚等即缘性不可易。天尊地卑山高水澄圣净凡染等即缘相不可易。古今朝暮刹那前后盖时不可易。又此性相时。有相由义相成义。即中论云因缘所生法也。此则正属始教。法相宗所陈百法名数各有体性。乃至真如涅槃亦理果净物。故知俗谛一门摄法亦无不尽。故曰物不迁。正明动中有静。静不妨动。宜善得旨。勿滥真常。或曰。凡夫一念转成圣时。何以曰不迁耶。答曰。秖由不迁故能转也。何也。染净二相各存故。真妄二性各立故。妄染时非真净时故。由性相时分各住本位故。能从凡入圣矣。论谓言议推诘次在最先。故曰第一。物即不迁。持业释。物不迁之论。依主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