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至虗无生者。(指中道第一义谛。非思量分别境界)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般若实智照理。故曰玄鉴。中道为实智所归。故曰妙趣。此则空而不空。有物以中道为宗极。故有而不有。非空非有。妙尽中道。此标宗立体。下依宗辨相)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上言所观之境。此言能观之人。中道妙理。唯圣乃证。故曰自非圣明有独达之智。何能契悟于二而不二之间哉)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穷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虗。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
是以圣人乘真心而理顺。则无滞而不通。(此承上不滞二边以明妙契中道之所以也。理。调也。圣人乘一真之心。而调顺万物。则物物皆真。无一法可当情。故无滞不通)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审。犹处也。一气。犹一真。化。谓万法。以审处一真之心。以观万法。则法法皆真。万物皆己。故所遇顺适)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湻。(混。谓混融。杂。谓异类。[凉-小+田]。谓一真。由法法皆真。故众生如也。众生本如。故能混融异类。则终日度生不见生之可度。平等寂灭。故一一[凉-小+田]真)所遇而顺适。故则触物而一。(以所遇皆真。故触事而真。故物物归一)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此结显一源。良由心境一如。故万法皆如。故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由心境不异。则万法皆空。故象非真象。诸相寂灭。则无法当情。故虽象而非象矣)然则物我同根。(物。谓境。我。谓心。同根。谓心境一如。释上观智俱泯。心境两忘)是非一气。(是。谓真谛。非谓俗谛。一气。谓真俗不二。妙契中道)潜微幽隐。(如此境智俱忘。真俗绝待。长为深潜微密幽隐之境界。唯圣能证能知)殆(殊也)非群情之所尽。(如上所云。殊非浅智劣解者所能尽也)故顷尔谈论。至于虗宗。每有不同。夫以不同而适同。有何物而可同哉。故众论竞作。而性莫同焉。
何则。(征起众论)心无者。(先叙破晋道恒心无宗)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叙异计也。言心无者。谓但无心趋附于万物。未达物虗故。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虗。
即色者。(次破晋道林造即色游玄论。为即色宗)明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此叙计也。谓青黄等色。不自为色。但因人名之为色。心若不计。则虽色而非色矣)夫言色者。但当色即色。岂待色色而后为色哉。此直语色不自色。未领色之非色也。
本无者。(此破晋竺法汰本无宗)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此叙计也。此以情好尚于无。故触事发言。皆宾伏于无。故言非有。则计有亦无也。及言非无。则计无亦无也。有无俱无。将谓虗玄。不知堕于断见。未明正理。故非正论)寻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此出正理也。详夫圣人立言之本意。但以非有者。显物非实有。言非无者。显无非绝无也)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
夫以物物(二物字。谓以名名物)于物。(此物字。所名之物)则所物(此物字谓所名)而可物。(此物字。乃所名之物)以物物(二物字。亦是以名名物)非物。(此物字亦指所名之物。言非物。如龟毛兔角等)故虽物而非物。(言虽有其名。无实物可得)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
然则真谛独静于名教之外。岂曰文言之能辨哉。然不能杜默。聊复厝言以拟之。试论之曰。
摩诃衍论云。诸法亦非有相。亦非无相。中论云。诸法不有不无者。第一真谛也。
寻夫不有不无者。岂谓涤除万物。杜塞视听。寂寥虗豁。然后为真谛者乎。
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此显正义。言非有者。在即物以顺通其理。故物物顺理而不逆。是为非有)即伪即真。故性莫之易。(言诸法缘生虗假。故即假即真。不必改易然后为真。若改易求真。是为析色非真空也。故为非无)性莫之易。故虽无而有。(不是实无)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不是实有)虽有而无。所谓非有。(结以不真故空)虽无而有。所谓非无。(结不是实空)如此。则非无物也。(言非是绝无。正破所执)物非真物。(但物非真物耳。正出论义)物非真物。(非真。即题称不真)故于何而可物(不可物。即题称空义)。
故经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以明夫圣人之于物也。即万物之自虗。岂待宰割以求通哉。
是以寝疾有不真之谈。超日有即虗之称。然则三藏殊文。统之者一也。
故放光云。第一真谛。无成无得。世俗谛故。便有成有得。
是以言真未尝有。(以物即真。故未尝有)言伪未尝无。(随缘建立故不无)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言异而旨一)故经云。真谛俗谛谓有异耶。答曰无异也。(正显不二)此经直辩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岂以谛二而二于物哉。
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无。故虽无而非无。
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虗。(非豁达断空)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谓是缘生假有。故非实有)若有不即真。(谓不实有)无不夷迹。然则有无称异。其致一也。
璎珞经云。转法轮者。亦非有转。亦非无转。是谓转无所转。此乃众经之微言也。
何者。谓物无耶。则邪见非惑。谓物有耶。则常见为得。
以物非无。故邪见为惑。(此正破本无心无二宗)以物非有。故常见不得。(此破即色一宗)然则非有非无者。信真谛之谈也。
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无。中观云。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寻理即其然矣。
所以然者。(此下辨非有无)夫有若真(实也)有。有自(一向)常有。岂待缘(会聚)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实也)有。有非真(实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上释非有)不无者。夫无则湛(凝也)然不动。(变也)可(许也)谓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
故摩诃衍论云。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一切无法。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下斥异见)寻此有无之言。岂直反论而已哉。
若应有。即是有。不应言无。若应无。即是无。不应言有。
言有。是为假有以明非无。借无以辨非有。此事一称二。其文有似不同。苟领其所同。则无异而不同。
然则万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不可得而无。
何则。(征释双非)欲言其有。有非真(实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
故放光云。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
夫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
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
故中观云。物无彼此。而人以此为此。以彼为彼。彼亦以此为彼。以彼为此。
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怀必然之志。然则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无。
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彼此)而可有(执也)哉。故知万物非真。假号久矣。
是以成具立强名之文。园林托指马之况。如此。则深远之言。于何而不在。
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惑而常通者。以其即万物之自虗。不假虗而虗物也。故经云。甚奇世尊。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
此论真空不空。以为所观真谛之境也。不真有二义。一有为之法。缘生故假。假而不实。其体本空。此俗谛不真故空。名不真空。真性缘起。成一切法。体非断灭。不是实实的空。名不真空。有是假有为妙有。空非断空为妙空。此则非有非空为中道第一义谛。以妙空破心无论本无论二宗。以妙有破即色游玄论一宗。即命题一语。曲尽真谛之妙。妙契中道之旨。非玄鉴幽灵。何以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