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无知论第三
夫般若虗玄者。盖是三乘之宗极也。诚真一之无差。
此标宗极也。虗玄。正显无知。以幽灵绝待。故谓之虗。亡知绝照。故谓之玄。三乘同禀此智。但以取不取。知无知之差。所谓心有大小耳。其实所宗。以此为极。所谓不二真心。故曰真一无差。
然异端之论。纷然久矣。
此述造论之本意也。语曰。予岂好辩哉。不得已也。故造论之意。本为摧伏邪见。以正智未明。不得不为之论耳。
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者。少践大方。研机斯趣。独拔于言象之表。妙契于希夷之境。
此出师承有本也。梵语鸠摩罗什。此云童寿。以童年而有耆德。故有此名。师本龟兹国王之甥。以其父鸠摩罗炎。本天竺人。今从本称。天竺。亦云身毒。亦名印土。有五。乃婆罗门所居。佛出其中。大方指般若。什师学本生知。年方二十。即为国王讲般若经论。故云少践大方。妙悟玄猷。故曰研机斯趣。以般若离言。故拔言象之表。离相离名。非见闻所及。故曰妙契希夷之境。希夷二字。出老子。言妙悟超卓。今翻译大品。论主亲承禀受。妙契玄旨。故造斯论。
齐异学于迦夷。
齐。集也。犹齐物之齐。迦夷。亦名迦维。乃佛生之国。佛灭度后。异学纷然。什师名播五天。彼多宗仰。故云集也。
扬湻风于东扇。将爰烛殊方而匿耀凉土者。所以道不虗应。应必有由矣。
此叙什师入中国之由也。此时道安法师。名震当代。秦主符坚。以师尊之。称为圣人。安曰。贫道非圣。闻龟兹国有罗什者。真圣人也。坚闻之。欣慕不已。乃遣大将军吕光。率铁甲兵十万伐龟兹。以迎师。光将兵至国。围其都城。王致辞曰。下国与大秦辽远。俗不相及。何以见伐。光曰。大秦天王。所以命师伐王之国者。非为土地之利也。因闻王国有圣人鸠摩什。将迎归供奉耳。非别有所图也。王曰。什乃予国之宝也。安肯弃之。余则唯命是听。遂坚壁。光围久之。王城益急。什请曰。岂以贫道一人之故。而举国受困。非利也。愿请以行。王不听。什曰会当归耳。王无已。遂遣师同光行。是谓扬湻风于东扇也。光至凉。闻姚苌弑坚自立。国号后秦。光亦据凉自王。国号西凉。时什师未及入秦。遂居于凉。光无良。多困辱师。无以自见。故曰将爰烛殊方而未显。留滞于凉。故曰匿耀凉土。以既来而致困。其道不行。故曰道不虗应。应必有由矣。
弘始三年。岁次星纪。秦乘入国之谋。举师以来之意也。北天之运。数其然也。
此叙什师得时行道之由也。姚苌弑坚。在位八年。而什师亦被困于凉。偶坚领鬼兵入宫。刺苌中阴出血石余而崩。子兴嗣立。降帝号而称天王。意盖宗尊周制也。改元弘始。丑月为星纪。以月纪年也。什师在凉十一年矣。时因殿庭生连理树。逍遥园葱变成芷。咸谓智人入国之瑞。知师在凉。秦主乃遣姚硕德伐凉。光已薨。其子吕隆嗣立。兵至大败之。隆即降。遂表奉师至。秦主深礼重焉。故曰秦乘入国之谋。举师以来之。大品云。般若于佛灭后。先至南方。次至西方。次至北方。大盛于震旦。震旦在天竺东北。故曰北天之运。数其然也。谓法运时数。当其然耳。
大秦天王者。道契百王之端。德洽千载之下。游刃万机。弘道终日。信季俗苍生之所天。释迦遗法之所仗也。
此叙明时什师行道之会也。天王乃兴自称。故时并尊之。百王。指尧舜以下。端。谓百王首。以无为为治也。洽。霑润也。意称弘法之德。流润千载之下也。游刃。语出庄子。庖丁解牛。游刃其间。恢恢乎有余地。此称秦主才智有余。虽万机丛错。迎刃而解。恢有余地。故不妨弘道终日也。谓此圣主。信为末法苍生之所天。苍生。犹言赤子。天。称父母为天。谓养育群生如一子也。佛临灭时。将佛法付嘱国王大臣。非仗大力外护。法难久住。故为遗法之所仗也。上叙弘法之主。下叙弘法之事。
时乃集义学沙门五百余人于逍遥观。躬执秦文。与什公参定方等。其所开拓者。岂谓当时之益。乃累劫之津梁矣。
此叙秦主弘法之事也。逍遥观。乃秦主游宴之所。什师至国。遂延于此中以译诸经。后因秦主赐什宫人。乃别搆草堂以居之。即今之草堂寺。什师宣梵。秦主亲执文对译。方等诸经。乃所译也。开拓。如开疆拓土。以佛法初开荒邈。不唯以益当时。实为累劫之津梁也。
余以短乏。曾厕嘉会。以为上闻异要。始于时也。
此论主自叙闻法之时也。短乏。谦辞。谓才短德乏。滥厕嘉会。上闻船若玄旨。异常心要。始于此时也。上叙来义。下显正宗。
然则圣智幽微。深隐难测。无相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为试罔象其怀。寄之狂言耳。岂曰圣心而可辨哉。试论之曰。
正宗之初。据理出意。将欲制论。先示般若玄旨。非言论可及也。经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不退菩萨亦不能测。故曰圣智幽微。深隐难测。般若之体。离相离名。岂言象之所得哉。今欲论之。试罔象其怀。寄之狂言耳。罔象语出庄子。黄帝遗其玄殊。使智索之而不得。使罔象索而得之。谓虗无其怀。乃可与智相应也。狂言亦出庄子。谓大而无当之言。盖谦辞也。意谓试以狂言拟之。非敢谓圣心可辨也。
放光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道行云。般若无所知。无所见。
此引二经以定宗也。放光。即大品也。两译文异。二十卷云。般若无所有相。第十五云。般若波罗蜜。不生不灭相。道行第一云。般若当从何说。菩萨都不可得见。亦不可知。此约义引也。以般若体绝诸相。故云无所有相。寂灭湛然。故云无生灭相。真知独照。故无所知。绝诸对待。故无所见。般若如此。岂名言之可到哉。下依宗辨用。
此辨智照之用。而曰无相无知者何耶。果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
此征显般若实相之体。以为发论之端也。此者指上引二经。乃辨智照之用。既有智有用。则应有相有知可也。而云无相无知者何耶。由是观之。实有离相之知。亡知之照。明矣。但非心识思量可及也。
何者。(微显上义)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此凡情也)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
此征明无知之义也。约理而推。夫有所知之境。则滞于一缘。则有不知之地。此心境未泯。对待未忘。乃凡情也。拟之圣心则不然。以圣心虗灵绝待。境智双忘。能所俱绝。是为无知。以无知之知。光明徧照。故无所不知。以不知之知。故曰一切知。故思益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由无所知。故无所不知耳。岂有心之知而可及哉。
是以圣人虗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也。故能默耀韬光。虗心玄鉴。闭智塞聪。而独觉冥冥者矣。
此释圣心无知之所以也。以圣人惑无不尽。故虗其心。真无不穷。故实其照。此实智内证也。由内证之实。故权智外应。则终日知而未尝有其知也。由其体用双彰。权实并运。故能默耀韬光。不用其知。虗心玄鉴。故无幽不烛。所以外应群动。则忘知泯照。闭智塞聦。不有其知。而内与理冥。真知独照。故曰独觉冥冥。此所谓无知无所不知也。
然则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实智内证)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权智外应)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
此分别观照以显权实二智也。实智照理。故有穷幽之鉴。照体独立。心境两忘。故无知焉。神。权智也。俯顺群机。故有应会之用。无思而应。故无虑焉。无思而应。则物不能累。故独王于世表。智无知。则境与心会。触事而真。故能照于事外。是以不住无为。不舍有为。权实双彰。齐观并照。此圣人之心也。
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域中。所以俯仰顺化。应接无穷。无幽不察。而无照功。斯则无知之所知。圣神之所会也。
此释成二智并运之所以也。以触事而真。故智虽事外。而未始无事。以神虽世表。不舍度生。故终日域中。由夫二智齐观。所以圣人俯仰顺化。故权智应接无穷而不累。实智无幽不察而无照功。此其所以为圣智无知之所知。乃圣智神心之所冥会也。以此而观圣心。则般若之旨昭然矣。
然其为物(体也)也。实而不有。虗而不无。存而不可论者。其唯圣智乎。
此申明般若体绝有无也。般若本有真实之体。但无相而不可见。故云实而不有。虗灵湛寂而照用常然。故云虗而不无。存而不可论者。义引庄子。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以明般若非常情知见之境。故但当存之而不可论。以非言可及也。
何者。(微也)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
此明般若不属有无也。欲言是有。则无相状。而不可以名貌。欲言其无。而圣人玄鉴万机。应用不缺。故不可以有无名也。
圣以之灵。故虗不失照。无状无名。故照不失虗。
此下明般若寂照一源。体用双彰。权实并显也。虗不失照。则寂而常照。故体不离用。照不失虗。则照而常寂。用不离体。
照不失虗。故混而不渝。虗不失照。故动以接麤。
此正明权实并著也。由照不失虗。故权智外应。混融万物。而其体湛然而不变。渝。变也。由虗不失照。故实智内证。而不舍度生。麤谓现身三界。随类而应。是以照弥深。用弥广。
是以圣智之用。未始暂废。求之形相。未暂可得。
此结成寂照同时之义也。由其权实不二。故圣人弥纶万有。潜历四生。未曾一念舍众生界。其实求其智用之迹而不可得。
故宝积曰。以无心意而现行。放光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所以圣迹万端。其致一而已矣。
此引二经结成寂照一源之义也。若圣人有心作为。则有形相而可得。由无心意而现行。故现身如水月。说法如谷响。虽可见可闻。其实求之而不可得。由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故不离当处而法界弥纶。所以圣迹万端。皆法身弥布。故云其致一而已矣。
是以般若可虗而照。真谛可亡而知。万动可即而静。圣应可无而为。斯则不知而自知。不为而自为矣。复何知哉。复何为哉。
此总结般若寂照不二。存泯互融也。由上论圣心如此体用双彰。故般若体虽至虗。可以即虗而照。亡。绝也。真谛之境虽绝相。可以即绝相而知。万动虽纷。可以即动而静。圣应虽无为。可以即无为而为。如此。则圣智不知而自知。不为而自为矣。由其存泯互融。故体用不二也。上显双存。下显双泯。复何知哉。复何为哉。其实无知无为也。上本论竟。下问答决疑。有十八段。
般若者。此云智慧。乃诸佛妙契法身之实智也。经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即此名为根本智。法界幽玄。非此莫鉴。故称本智。然三乘同乘此智为因。但心有大小不同。故唯佛为极。以前不迁不真二论。以显真俗不二之真谛。为所观之境。今此般若为能观之智。谓以无知之般若。照不二之中道。以此为因。将证不生不灭之涅槃为果。故次来也。然般若唯一。其用有三。一实相般若。以般若乃诸法之实相故。二观照般若。即中道妙心之实智。照中道之妙理。理智冥一。平等如一。故理事双彰。权实并显。是为因心果德。故名二智。三文字般若。以诸佛言教。乃般若所流。故一一文字能显总持。要即文字以明般若。此般若义也。无知者有二义。一离妄。谓本无惑取之知。二显真。有三义。一本觉离念。灵知独照。知即无知。二始觉无知。谓穷幽亡鉴。抚会无虑。故无对待之知。三文字性空。非知不知。然虽三义。盖以真谛无相。亡知绝鉴。照体独立。正无知义也。什师初译大品。论主宗之以造此论。以呈什师。师曰。吾解不谢子。文当相揖耳。后传至匡山。刘遗民以呈远公。公叹曰未曾有也。当时见者。靡不服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