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无名论第四
奏秦王表
什师入灭。论主追慕无已。因作涅槃无名论。以称述所证之德。不异于佛。以赞扬之。言虽以前般若乃能证之智为因。涅槃为所证之果。其意实为什师而发。论成。表献秦主。故首列其表文。
僧肇言。(对人主而不称臣者。以方外自处也。所谓不事王候。高尚其事。天子虽尊。不以臣礼待之也)肇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天得一等语。用老子。一谓大道之元也。老宗自然。名为大道。论宗一心。同文义异)伏惟陛下。叡(圣也)哲(智也)钦(敬也)明(谓明德)道与神会。(道谓涅槃大道。秦王妙契。故曰神会)妙契环中。(庄子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谓秦王妙悟中道故)理无不统。(以悟一心。则理无不摄)游刃(语出庄子。庖丁解牛。迎刃而解。以喻妙智应物。则事无不理)万机。(人君日有万机)弘道终日。(谓不以万机以妨弘道)威被苍生。垂文作则。(法也)所以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此美秦王能妙悟一心。而具尧舜之德也。尚书。叡哲舜德。钦明尧德。谓秦王不唯具尧舜之德。且能契涅槃中道妙理。统会一心。故虽日应万机。不妨弘道终日。用武兴文。为世明主。所以域中四大。而王居一焉。语出老子。天大地大王亦大。此叹德也。
涅槃之道。葢是三乘之所归。(三乘同证。故曰所归)方等之渊府。(方等深经之究竟理趣。故曰渊府)渺漭(汪洋无涯)希夷。(离声离色故)绝视听之域。(回超见闻)幽致虗玄。(幽妙之理致。虗灵绝待)殆(甚也。殊也)非群情(浅识)之所测。
此叹涅槃之道。为众圣归趣。体绝名相。非见闻可及。绝待幽玄。故非浅识之可测也。
肇以人微。猥蒙国恩。得闲居学肆。(幸列译场)在什公门下十有余载。(公十九见什。三十二岁而亡)虽众经殊致。胜趣非一。然涅槃一义。常以听习为先。但肇才识暗短。虽屡蒙诲喻。犹怀疑漠漠。(无知貌)为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未为必得其趣)然未经高胜先唱。不敢自决。
此论主自叙得法之由也。谓虽刻意涅槃一义。似有所悟。然未经高明胜智之人印证。故不敢自决。
不幸什公去世。咨参无所。以为永慨。
此言什公业已入灭。咨决无由。再不复见斯人。故为永慨。此所以有感。故作此论。
而陛下圣德不孤。独与什公神契。目击道存。快尽其中方寸。故能振彼玄风。以启末俗。
此言秦主天挺圣智。独与什公心相印契。妙悟不言之表。能力振什风。以开导末俗。意谓什公虽亡。幸有秦王可以印心也。
一日遇蒙答安城候姚嵩书。问无为宗极。
姚嵩。亦秦之宗属。以秦王先有诏云。夫道以无为宗。姚嵩难云。不审明道之无为。为当以何为体。盖以涅槃乃无为之道。秦主答有多说。以论所引正言涅槃。故下引其答义。以发论端。
何者。夫众生所以久流转生死者。皆由著欲故也。若欲止于心。即无复于生死。既无生死。潜神玄默。(亦作漠)与虗空合其德。是名涅槃矣。既曰涅槃。复何容有名于其间哉。
此引秦王答姚嵩问无为宗极之辞。而指涅槃乃无为宗极。而结以无名归之。此论主所以为兹论之发启也。意谓生死乃有为之法。而以著欲为因。故感三界之苦果。若欲止于心。即生死永断。既无生死。则劳虑永息。潜神寂漠之乡。绝然无为。与虗空合其德。是名涅槃。然涅槃之道如此而已。岂容有名于其间哉。故以无名称之。
斯乃穷微言(指圣经)之美。极象外之谈者也。(此赞秦王无名之说。妙契佛心)自非道参文殊。(谓契文殊之智)德侔慈氏。(同慈氏之悲)孰能宣扬玄道。为法城壍。(言若非契二圣之智悲。何以弘扬妙道。外护三宝)使夫大教卷而复舒。幽旨沦而更显。(意谓涅槃大教。得什公阐明。今什公已亡。则妙旨已沦。今幸有秦王发明。故曰卷而复舒。沦而更显)寻玩殷勤。不能暂舍。欣悟交怀。手舞弗暇。岂直当时之胜轨。方乃累劫之津梁矣。(论主述其庆法之欢。谓其言不但为一时雅范。且为长劫津梁)然圣旨渊(深也)玄。(妙也)理微(幽微)言约。(简也)可以匠(法也)彼先进。(宿学之人)拯(援引也)拔(提也)高士。(高尚之士)惧言题之流。(执言语名字之流)或未尽上(尊人主为上)意。庶(近也)拟(拟议)孔易十翼之作。(伏羲画卦。文王爻辞。周公系辞。孔子作十翼以赞之。即上彖下彖等)岂贪丰文。(非贪丰富其文。以夸其美)图以弘显幽旨。(图以弘扬显发涅槃之幽旨)辄作涅槃无名论。论有九折十演。(以法十翼)博(广也)采(取也)众经。托(取托)证(印证)成喻。以仰述陛下无名之致。岂曰关诣神心。(非散关涉圣神之心)穷究远当。(亦不敢言穷究高远必当之理)聊以拟(倣効也)议(轨则)玄门。(涅槃玄门)班喻学徒耳。(布晓后学耳)论末章云。(秦王答姚嵩书末章)诸家通第一义谛。皆云廓然空寂。无有圣人。(比时诸家。计胜义空寂。不容有圣)吾常以为太甚径庭。(庄子语。意谓太甚邈远)不近人情。若无圣人。知无者谁。(吾常下。秦王答姚嵩之辞。谓无圣之说。与理乖差。其言邈远。不近人情。若无圣人。知无者谁。意必有圣为证理之人)实如明诏。实如明诏。(此论主印可秦王有理之谈当理。故再称之)夫道恍惚窈冥。其中有精。(二语用老子。恍兮忽。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意指精者即为圣人。似未稳当)若无圣人。谁与道游。(意谓能证圣谛第一义。是为圣人。非圣义谛中有圣人也。下云出处异号。故云与道游)顷诸学徒。莫不踌躇(不进之貌)道门。怏怏(不决之意)此旨。怀疑终日。莫之能正。(谓一时学人。闻无圣之说。皆犹豫不进。于入道之门。不决此理。故怀疑终日。无与正者)幸遭(逢也)高判。宗徒𢄶(裂帛声)然。(谓幸逢秦王有圣之论。乃高远判决。故宗徒之疑。𢄶然尽裂)扣关(入道之人)之俦。蔚(盛貌)登玄室。(言一时学人。闻秦主之论。其疑尽决。扣关入道之人。蔚然登堂入室)真可谓法轮再转于阎浮。道光重映于千载者矣。(谓当时之疑无能决之。即有谈者未必见信。幸遇王言其出如纶。故无不宗仰。一言之重。可谓法轮再转。道光重映矣)今演论之作旨。曲辨涅槃无名之体寂。(止息也)彼廓然排方外之谈。(方外。谓游方之外。谓学佛者。当时流辈。有宗廓然无圣者。遂起断见。谓绝无圣人。因排斥圣为权现非真。拨无因果。耻修行者以为著相。是以喧然以为得。莫能正者。今幸秦主答嵩书云。若无圣人。谁与道游。即此一言。使偏见之流邪说顿息。使哓哓者寂然无声。故重演之。以助明教)条牒如左。谨以仰呈。若少参(合也)圣旨。愿勅存记。如其有差。伏承指授。僧肇言(论呈秦王览之。答旨慇懃。备加赞述。勅令缮写。班诸子姪。其为人主推重如此)。
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五竺梵音不同。如此方之楚夏。盖以涅槃为正音也)。
九折十演者
折谓折辨。有名立难。演为敷演。无名通理。谓其难有九。而演有十也。意盖以涅槃有名而难。以无名而答。以显无名之理。
开宗第一
开示涅槃无名之正义。为下答难之纲宗。亦犹四论之宗本也。一论大旨。不出此章。将显无名之致。先标有名以彰宗依也。教说涅槃有四。今但称二名。以自性约理。无住约行。二者有名无实。故不必论。今二涅槃约人以名。无余乃如来所证。有余乃三乘所证。今论指佛应缘未尽。有名有实。将为宗依。故但称二也。今详论主立意。前尊秦王若无圣人谁与道游之诏。以破邪宗廓然无圣之流。以为发论之端。今标二种涅槃以为论宗。盖谓能证之人有实。所证之理无名。故依之以立论也。
无名曰。(假设通答之人。如子虗无是公也)经称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者。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梵语一名翻有二义)无为者。取乎虗无寂寞。(离名绝相)妙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今指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二死永亡。故云大患永灭)超度四流。(四流。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为二死之本)斯盖是镜像之所归。(镜像。楞伽经云。譬如明镜。现众色象。现识处现。亦复如是。谓一切众生身心世界。皆唯识所现。乃八识相分。摄相归性。元是真如。故云镜像之所归)绝称之幽宅也。(以离名故绝称。离相故言幽宅)而曰有余无余者。(既离名相。又有有余无余二名者)良是出处之异号。应物之假名耳。(言涅槃者。盖一真法界法身之真体也。证此法身。是称为佛。机感必应。即现身说法。故为出。缘毕而隐。摄相归体。故为处。故一切诸佛。以现身为有生。以缘灭为涅槃。殊不知灭元不灭。如云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所谓应物之假名也)余尝试言之。(下正广论无名之旨)夫涅槃之为道也。寂寥虗旷。(其体寂灭)不可以形名得。(离名字相)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离心缘相)超群有以幽升。(高超三界。惑无不断)量太虗而永久。(永证无为。真无不极)随之弗得其踪。(未来无终)迎之罔眺其首。(过去无始)六趣不能摄其生。(五住究尽)力负无以化其体。(二死永亡)潢漭(水无涯貌。谓汪洋无涯)惚恍。(言非有非无。不可以定名)若存(生而不生)若往。(灭而不灭)五目(谓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不覩其容。(无状无相。以离色故视之而不见)二听(谓肉耳。天耳)不闻其响。(以离声故不可闻)冥冥窅窅。谁见谁晓。(冥冥不可见。窅。深貌。窅窅不可窥)弥纶(充满包罗之义)靡(无也)所不在。而独曳(超脱也)于有无之表。然则言之者失其真。(言生理丧)知之者反其愚。(非智可知)有之者乖其性。(若执是有。则违寂灭之体)无之者伤其躯。(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若执是无。则堕断灭)所以释迦掩室于摩竭。(佛初成道。三七思惟。而不说法)净名杜口于毗耶。(文殊问维摩不二法门。维摩默然)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梵绝听而雨华。(须菩提岩中晏坐。帝释散华供养。谓其善说般若。尊者以无说而说。天帝以无闻而闻)斯皆理为神御。(不言之道。唯证乃知)故口以之而默。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四辩不能谈其状)经云。真解脱者。离于言数。(象也)寂灭永安。(生灭已灭)无始无终。(非生非灭。故无始终)不晦不明。(寂光常照。不属晦明)不寒不暑。(非迁流之法。不属时分。故不寒不暑)湛若虗空。(法身清净。湛然常寂。犹若虗空)无名无说。(离相故无名。离言故无说。此义引涅槃净名等经)论曰。(中论)涅槃非有。亦复非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口不能言。故言语道断。心不能思。故心行处灭)寻夫经论之作。(上引斯论立言本意)岂虗搆哉。(言非。虚称架空之谈)果(实也)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本亦非有)有其所以不无。故不可得而无耳。(亦复非无)何者。(征释非有非无之所以)本(言寻究也)之有境。则五阴永灭。(不属生死。故五阴永灭。不可得而有。灭则离苦。乃乐德也)推(言推测也)之无乡。而幽灵不竭。(虽绝见闻。而幽深窅眇。灵知独照。至真常存。此真我德也)幽灵不竭。则抱一湛然。(一真之地。湛然常寂。此真常德也)五阴永灭。则万累都捐。(永离生死。则众惑俱消。此真净德也)万累都捐故与道通洞。(由其惑净。故内冥至理)抱一湛然。故神而无功。(由其体常寂。而妙用无方。故神而无功)神而无功。故至功常存。(无心而应。故功垂不朽)与道通洞。故冲而不改。(由惑尽真穷。故冲深而不变)冲而不改。故不可为有。(由体虗不变。故不可为有)至功常存。故不可为无。(以随缘应现。利乐无穷。故不可为无)然则(下总结离名离相)有无绝于内。(以其体至真。寂用一源。故内绝有无)称谓沦(泯绝也)于外。(不可以名字加之。故称谓泯绝)视听之所不暨。(及也。非色非声。故视听不及)四空之所昏昧。(四空天人迷而不知。故所昏昧)恬焉而夷。(平等一如)怕焉而泰。(寂而常照。无幽不鉴)九流于是乎交归。(九流。非世之九流。乃指九界众生。以涅槃乃一切众生之本源。故曰交归)众圣于是乎冥会。(十方诸佛究竟之乡故云冥会)斯乃希夷之境。(非见闻之境)太玄之乡。(玄之又玄。故云太玄)而欲以有(出有)无(入无)题榜。标(指也)其方域。(谓以涅槃为诸圣出生入死之名。特以有无之名题榜标。指其方所)而语其神道者。(以此为得者)不亦邈(远也)哉。
涅槃无名论者。以所论者涅槃。故以为题。言涅槃者。梵语也。此云圆寂。谓五住究尽为圆。二死永亡为寂。乃寂灭一心之异称。清净法身之真体。非死之谓也。以三世诸佛旷劫修因。证此一心之体。名为法身。以酬广大之因。名为报身。随机益物。名为化身。一切诸佛皆具三身。法身为体。化身为用。有感即现。无感即隐。隐而不现。圆归一心。摄用归体。名为入灭。是称涅槃。非生死之谓也。以此一心。五住烦恼不能覆。故曰圆。二种生死不能羁。故云寂。故教约出处。说有四种。一自性涅槃。谓即此一心。名为法身。偏一切处。为诸法体。名为自性本来寂灭。所谓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一切众生本来灭度。不复更灭。故云自性涅槃。二有余涅槃。谓三乘所证。无明未尽。变易未亡。证理未圆。三皆有余。故亦称涅槃。三无余涅槃。即修成之佛。妄尽真穷。体用不二。亦名所证无上大涅槃果。故名无余。四无住涅槃。谓一切圣人。不处有为。不住无为。二边不住中道不安。动静为二。总名涅槃。故云无住。此四种名。但约体用之称。其实一心名相俱寂。故云无名。所谓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故云无名。是为不生不灭常住一心之都称耳。前不迁不真为所观之境。般若为能观之智。三皆是因。以此涅槃乃所证之果。故以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