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论
注物不迁论者甚多好说。多是证龟成鳖。有师用楞严匿王章注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注云。童子之时肤腠润泽(向有童颜)。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注云。衰老之年形色枯悴(今无童颜)。此证既合论语。其义却与肇公作敌。何则。肇公向有今无为成不迁。楞严向有今无为成迁变。因同宗异。敌体相违。肇公果是。楞严必非。楞严果是。肇公必非。人师于此莫知辩。可怪也。涅槃亦然(已如前引)。问。且如色身既有童耄彼此之异。如何成立真常。答曰。若见色异即属无常。见色不异即真常也。所谓童颜性空不异白发性空。张三寂灭不异李四寂灭。此言不异者同体不异。非相似不异。诸法性空体无二故。不二之体即真常也。故般若云。色清净乃至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故涅槃广说异物无常以破外道异执之常。盖外道不见性空不二之体。妄谓异法常住。岂真常住耶。则肇公昔物住昔今物住今为不迁。与执异物常住者。为有辩焉。为无辩焉。
问。何知异物皆无常耶。答曰。据二量故。一圣言量。涅槃圣行广说异物皆无常故。二理量。如空不异则名为常。形器异故诸皆无常。竖论异者。如今物非昔昔物非今。昔日之物在昔为有。于今为无。是则此物先有而后无也。今日之物于今为有。于昔为无。是则此物本无而今有也。时乎而有。时乎而无。故为无常。若横论者。如此物非彼。彼物非此。谓求此物于此则有。求此物于彼则无。彼物亦尔。有处而有。有处而无。故名无常。
华严云。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又云。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此与肇师江河竞注而不流等四句之义言陈相似。求其所以能成立因。则大不侔矣。何则。修多罗以性空无体。故虽终日流转而实无一物可流转者。如阳𦦨之水。流即无流也。故经先标因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后出因云。眼耳鼻舌身。一切空无性。则以性空故无流明矣。肇师以物各性住为不迁故。世虽常流而物各性住于当世。未尝动也。如前舟载鱼。后舟载笋。舟虽行去而鱼笋之物各住自舟。未甞动也。故其言曰。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麤则各住一世。细而观之。念念各住。即前念之波住于前念不来后念。后念亦尔。是则念念常流。念念各住。故曰竞注而不流也。既以有物各住一世而不灭不化。则物有定性矣。有定性则与无性之旨作敌。岂特朱紫之滥哉。
问曰。肇师物各性住。岂非华严各不相知之意耶。答曰。经言各各不相知者。谓不相触也。不相为缘也。良由诸法体用皆空。以体空故。如镜中像。妍丑不相触也。以用空故。不相为缘。如空中华不生果也。则因不作果。果不酧因。是不相知义也。故曰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肇师云。因因而果。果不无也。因不昔灭。因有性也。物各性住。体不空也。功流常存。用不空也。华严钞判为俗谛。滥同小乘。然小乘以刹那灭故前不至后。肇师以前念不灭。性住于前。不到后念。岂同小乘哉。
经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以此常流转。无性缘生也。即不迁而迁。而无能转者。缘生无性也。即迁而不迁。肇师知此。安用物各性住一世而不化者用当不迁哉。
有云。肇公物各性住。是以无性为性。若果无性为性。则向物在向其性本无。则不得谓之向有矣。向有不有是即有而无也。即不待缘散方始曰无。则不得谓之今无矣。今求向物。则曰于向为有。于今为无。是执有为有。固无为无。凡常之谓耳。何由见其无性为性耶。若果无性。无性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生灭则无去来。无去无来则不迁之致明矣。又安用胶粘古今(昔物在昔。今物在今)。钉定有无(向有今无)。而固招万世之蔽惑耶。曰天下之物莫非无性缘生。岂肇公性住独不然哉。曰。若然。则百家异论与夫九十六种之执。何尝有自性哉。盖由吾人无事而生定耳。悲夫。
般若云。诸法无去来相。无动转者。其性则如阳𦦨之水。非有流相非无流相。若谓此水有流动相则妄也。若谓无流动相亦妄也。若谓此水前波住前后波住后。互有互无。岂非固空华之浓淡。实兔角之短长者耶。
物不迁正量论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