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渐渐引向真理。故说薰等悉皆即空。如解深密经云。若菩萨于内于外不见藏性不见薰习。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若能如是知者是名菩萨。如来齐此建立一切心意识秘密善巧。瑜伽中亦同此说。
问云何种性约诸教差别不同耶。答此亦有二义。一约法辨隐显相收。二约机明得法分齐。
初义者由此种性缘起无碍具五义门。是故诸教各述一门。随机摄化义不相违。
何为五者。一是随执非有门如小乘说。二随事亏盈门如始教说。三从理遍情门如终教说。四绝相离言门如顿教说。五性备众德门如圆教说。
义虽有五然种性圆通随摄遍收隐显齐致也。
二明得法分齐者。或一切皆无唯除佛一人如小乘说。或一切皆有唯除草木等如终教说。或亦有亦无如始教说以许一分无性故。或非有非无如顿教说以离相故。或具前四如一乘摄方便处说。或即因具果通三世间如圆教说。余可准知。
问何故瑜伽等所明声闻行位相而不同彼毗昙等耶答不同相者有二义意一为显小乘人愚于诸法不了说故二为方便渐渐引向大乘故是故所明行位等法皆悉方便顺向大说故不同也此既非是愚法小乘又非菩萨即知是彼三乘教中声闻乘也。
言诸教者即五类能诠教也。所诠者即理行果三。是所诠所目义也。差别者所诠义中各有五门。不□如甚深缘起一心具五义门。由此得知彼能诠法五类不同。故云显彼非一。吾祖曰此就义分非约时事十门。初二是理。后三是果。中间是行。上文云若约法义如下别辨即指此也。上是能诠之法。此是法下之义。持此之义。分彼之法。简而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