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016
时嘉泰改元之明年正月一日 希迪 谨序
问。华严大宗。唯同别二教。(〔太〕曰。一乘义者。分别有二。一者正乘。二者方便乘等。释曰。斯则乘为两种。教立二门。故云唯同别也)别义讲解多同。(同谓唯一别教)但易简特异。而多不从。(独易简说能弘义门教门三种之别。而多不从者。杨子云。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若同教一义。或曰三种。(此即易简。言三种者。一融会同。二和合同。三义相同)或曰四门。(此指会解。言四门者。一三一和合同。二同泯二乘同。三义类相似同。四同成一教同)言小异。大义不差。(頥庵谓。善住自指。若然者。同彼会三。故云小异旨意是一。故曰不差)而学者二三不知孰是。请诸少俊。愽采祖文。示其所归。当公论是非。不可私其所党。至祝至祝。
章初一别教。二同教。易简释曰。后同教门。直就法界本末融会。故下章云。此同教说诸乘等会融无二。同一法界。
迎福释曰。此乃三一合说。则三乘一乘和合不异。又注曰。此约三一具。故名同。又拣非海具百川等。(云云会解注云。以初义具三一乘故。少异全收。以全收必约海具百川。故说少异。具三一。故。以法华为同教也)至相释曰。经云。会三归一。故同也。(问复入二章曰。会三归一。乃教相也。岂将作同字之训义哉。今云。至相释曰。何耶。答。此约释义。彼约释文。不相违也)多义如彼。(妙趣章)又曰。今以理求通之。与同别趣也。今从至相(孟子曰。所愿则学孔子也。又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清凉总相会通中。或分为四中云。三同教一乘。如法华等(大经疏二云。中间三教。存三泯二别。故开之为四。一别教小乘。如四阿含等。二同教三乘。如深密等。三同教一乘。如法华等。四别教一乘。如华严等)。
迎福会解曰。要终顿二教同泯二故。名同教一乘也。注曰。此约终顿二教。泯二是同。非即合终顿为同也。正约终顿同无二乘。故云同教一乘也。又次义中注。若终顿自相同者。渐顿有异。安得是同。又曰。不是合终顿为同。但约同泯二。故名同也。又曰。近人皆云。终顿二教合为同教。渐顿自殊。将何可合耶(会解第八)。
清凉释曰。始教存三故。别为一教。终顿泯二是同故。合为一教。下列四中云。三同教一乘。即合终顿二教也(演义抄第六)。
又曰。约圆融不融。分成二种。即实教顿教并皆不融。为同教一乘。(贞元一之上)善住自注云。此约理事无碍。对事事无碍拣也。问。若一向不融。何异顿实。答曰。若入圆收。理事无碍。必有事之无碍。何以故。由彰其无碍等四门皆别教故(玄文曰。今显别教一乘。略显四门。一所依体事。二摄归真实。三彰其无碍。四周徧含融。释曰。上之四门。初即法相。二即无相。三即同教。四即别教。若下同诸乘。通四无碍。皆别教分齐。法界三观。其义一揆。详之可见。若尔何谓非余经法界释。体势纵横。不可定准。故祖曰。此经所宗。诸经通体等)。
又曰。若自他相绝。则与众生心。同一体故。无心外也。不坏能所。故能知也。自解曰。此通终顿二教。但同一体是顿教。兼不坏能所知义。即是终教。若总取双绝双存亦圆(教中)同教义也(地经云皆如实知。疏五十八云。审于事实。见理实故。亦非心外见法。亦非无境可知。若自他相绝。则与众生心同一体故。无心外也。不坏能所。故能知也。又他心是总。余皆是别。六相圆融。一乘之实知也。抄四十一云。皆如实下。总释如实知义。有五教意。初通小乘初教。理实通人法二空故。二亦非心外下。通始终二教。唯识之义通二教故。三若自他相绝下。通于终顿两教。相同一体。即是顿教。兼取不坏。能所知义。即是终教。又总取双绝双存亦圆中同教义故。四又他心是总下。六相圆融。唯属〔同〕教一乘之别教义。释曰。约教分别。故云有五教意等。若约融通。皆别教也)。
密祖释能所证义曰。能所无二。大乘终教也。能所俱泯。大乘顿教中证道也(愿抄二后)。
观祖曰。以能所历然。证事法界。能所一相。证理法界。及事理无碍相即之门。能所俱泯。证事理无碍形夺无寄门。存亡无碍。全证事理无障碍门。与一全収。证事事无碍门(贞元一之下)。
密祖释理事无碍中。至存泯同时。则曰逦迤有此三重。事理无碍之义方足。智者一一审之(扬雄吾子篇云。升东岳而知众山之逦迤也。况介丘乎。注云。逦迤犹𢍉眇)。
观祖释事理无碍曰。会法性者。以是同教一乘义理分齐故(演义第七云。又十对中。唯会法性。以是同教一乘义分齐故)。
密祖又曰。具此十门。方名理事无碍。又曰。当同教大乘之极致。后观别教等(观注)。
观祖又曰。实教大乘。亦名一乘。谓会三归一。唯有一乘法故。即后三教合为一实。即今性相二宗。有多差别。略列十条。此能拣十义。亦即此经中同教之义。密祖亦曰。即华严同教义(演义六曰。此经同经者。三摩娑释。依主得名。补卢沙声。属声受称。此经之同教也。大抄四云。即华严中同教之义)。
清凉曰。一同教一乘。同顿同实故(此下皆义理分齐疏抄)。
迎福释曰。三此中同教。要圆教与终顿二教。义类相似。故云同也。
清凉释曰。言同教者。谓终顿二教。虽说一性一相。无二无三(演义五云。言无二亦无三者。古有多说。大乘法师云。二即第二。三即第三。以菩萨乘胜故。为第一等)。
又曰。而别教中有一性一相事理无碍。言思斯绝。同彼二教(以约拣权。且收顿实。即法华等了义大乘。并名同教一乘)。
又通难曰。以别该同。皆圆教摄。(以别教一乘。该取终顿。为圆中同。故云圆摄)抄曰。犹彼江水入海亦醎(具云。谓有难言。既同顿同实。何异顿实。故此通云。即此同中。必有别义。如事理无碍。必有事事无碍等)。
又曰。圆教有二。一同教。二别教。别即不共。不共顿实。同教者。同顿同实。若下同同教一乘等(注䟽六十一云。上之十门。初一小教。次三涉权。次三就实。后三约圆中不共。若下同诸乘。通十无碍。一部大宗。不独此品。(即十地品)演义四十四云。上之十门下。约教教分别。即具五教。涉权是始教。就实通二。一即终教。终教亦名实教故。其摄相归性。亦通顿教。以后三教皆同一乘。并拣于权。顿亦名实。后三圆融。即是圆教。而言不共者。圆教有二。一同教。二别教。别即不共。不共顿实故。二同教者。同顿同实故。今显是别。故云不共。若下同诸乘下。约融通说。若下同同教一乘。即收次三。就实。若同于三乘。亦收前四。以其圆教如海包含无不具故。释曰。下同诸乘。通十无碍。仰观疏意。即是全收别教该摄门也。今答卷约同教释者。且取非即圆通。然法真大师圭山前身也)。
又曰。若同三乘。亦収前四。自注云。乃前四门唯识。非四教也。
全収诸教宗。迎福曰。四此中全拣前四。不摄于圆。约别教说。若此中全収。圆必摄四。约同教义说。故行愿抄作此指也。此约圆教収前四教。同成一教。故云同也。故下抄亦云。若同于三乘。亦収前四。以同教如海包含。无不具故。然上四义収摄同教。体势略尽。有同此类。以义収之。则无所滥涉矣。又余三义。诸祖共有同顿同实。清凉新加。唯约一乘深义说也。又泯二是同。乃目法华等。余三皆华严也。
圭峰曰。全收诸教宗同教缘起义。亦指大疏玄谈全收之义(行愿抄具云。然此华严圆宗。具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义。上性起门。即别教义。逈异诸教故。上缘起门。即同教义。普摄诸教故。大疏玄谈。全拣全收。全拣诸宗。即别教性起义。全收诸宗。即同教缘起义。释曰。约教分别也。故云华严圆宗具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义等。答。卷作释。即以所收为同教一乘。故云即是方便前之四教谓之诸教等。会解到此。便谓同成一教。从此得名。别立一门。若非法真降迹出现。演说教门。而我何由得至此地。所感之恩。弥深弥厚也)。
清凉全曰。大海必摄百川。同一醎味。圆必摄四。圆以贯之。亦圆教摄。尚非三四等。有其所通。无其所病。圭山大抄。指全收为一。是别教。(大疏云。初总为一。谓圆教摄于前四。一一同圆。注云。海中百川无非海等。大抄五云。言一一同圆者。谓应难云。既摄前四。何殊小乘。及法相等。故今释云。圆教摄四之时。一一同圆。尚非终顿。何况初二。故注中举喻意云。如海中百川。滴滴皆具十德。及百川之味。不同江河。虽千万里。终无海中之一德)又曰。统收不异曰一。运载含容曰乘。(愿抄第六)章门探玄等亦尔圆教或一。余相尽故。一切三乘。本来悉是一乘法等故。则全收是别。义亦可见。(庄子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亦不难乎)不能广辨。过吾门者。熟闻之矣。况孔目问答。此之同别。文义如云。(选西都赋曰。冠盖如云。注云。如云言多也)然二师既但此之三四。且亦逢场作戏耳(清凉曰。若有过不说。是非浑和。岂唯掩传者之明。实乃壅学人之路。是以法真具录诸祖微言。秉真立破。义苑才吐。便自成溪。然亦不获已而为之。岂好辨也)。
祖曰。一乘教义分齐。云何一乘教。有二种。一共教。二不共教。圆教一乘所明诸义。文文句句皆具一切。此是不共教。二共教者。则小乘三乘教。名字虽同。意皆别异(要问上一乘分齐义)。
注华严同教一乘䇿卷(终)
其一言通目。(内章具云。又言同者。众多别义。一言〔通〕位中所含。即通成解行等)随别取一义。(内章又曰。会义不同。多种法门。随别取一义。余无别相。故言同耳。释曰。地论云。信地菩萨。乃至与不思议佛法。为一缘起)并同别中。各说同别等义。(各说同别者。具云别教之中亦有同别。由多即一。是其同也。为一中多。即是别也。同教之中亦有同别。一乘三乘同一善巧。是其同也。各为据机别。即是别也)非诸方所诤。不必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