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解此论大分为四初题目次撰人三叙引四本文显目复二初解正题后解并序今初正题。
△后解并序。
△二撰人。
△自下第三序引分三初通显大意次别叙诸宗后正明造论初文亦二初就所原以标宗于中二初顺明。
△二反结。
△后正显所例。
△后就能原以立理二初先立理。
△后正明能原二初反显须原。
我今禀得人身而不自知所从来曷能知他世所趣乎曷能知天下古今人事乎。
△后顺成得旨。
故数十年中学无常师博考内外以原自身原之不已果得其身。
△二别叙诸宗五初叙外教。
然今习儒道者秪知近则乃祖乃父传体相续受得此身远则混沌一气剖为阴阳之二二生天地人三三生万物万物与人皆气为本。
△二叙内教。
习佛法者但云近则前生造业随业受报得此人身远则业又从惑展转乃至阿赖耶识为身根本。
△三总非。
△四通妨。
然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群庶。
△五蹑迹重通二初总明权实二初纵。
△后夺。
△后别明权实之用二初纵。
△后夺。
△三明造论二初总显余宗未了为造论之缘由三初总明。
△次别明。
△后结责。
△二正明造论分三初先叙所凭。
△次别示。
初从浅至深于习权教者斥滞令通而极其本后依了教显示展转生起之义会偏令圆而至于末(末即天地人物)。
△后结名。
△大门第四释本文中分二初标列章门。
斥迷执第一 斥偏浅第二 直显真源第三 会通本末第四。
△二正释四初释初章二释第二斥偏浅三释第三直显真源四释第四会通本末初中复二初牒门名。
△儒道下二正指儒道三就彼诘难四结显未了就次章中文分三段初正明所本二宗合辨。
△二明生起次序。
△三约人显本二初约从本起末。
△后约原始反终。
△四明立教大旨。
然外教宗旨但在乎依身立行不在究竟身之元由所说万物不论象外。
△五释通妨难二初正释通妨难。
△后约人显宗。
△二就彼诘难二初总标。
△后别难有四初难道生二初牒彼所立。
△后正申难二初道常物亦应常难二初按定。
△后正难。
△后反质破。
△二祸福倒置非尊难。
△二难自然二初牒彼立义。
△后正申难二初自然即应无端难。
则一切无因缘处悉应生化谓石应生草草应生人人生畜等。
△后自然不应缘习难二初正难二初总约情非。
△后别约有情。
△后结责。
△三难元气二初牒彼所立。
△后正申难三初气变不应缘习难二初正难。
△后蹑迹转难二初牒彼救词。
△后正难。
△二气灭应无鬼神难三初申难二初按定。
△后正难。
△二引事证成二初举知宿命证非禀气。
△二举鬼有知证非断灭三初唯约理量破。
△二引教及事破二初引教破。
△后引事破。
况死而苏者说幽途事或死后感动妻子讐报怨恩今古皆有耶。
△三蹑迹通妨二初设难。
外难曰若人死为鬼则古来之鬼填塞巷路合有见者如何不尔。
△后通释。
答曰人死六道不必皆为鬼鬼死复为人等岂古来积鬼常存耶。
△三禀气不应有知难二初正难。
△后举例难。
△四难天命二初牒彼立义。
△后正难三初祸福多少不平难二初申难。
△后结难。
△二祸福倒置非理难二初正诘。
况有无行而贵守行而贱无德而富有德而贫逆吉义凶仁夭暴寿乃至有道者丧无道者兴。
△后辨违三初牒彼所宗。
△次蹑迹正难。
△后显过。
△三立教归罪不当难二初按定。
△后正难。
△三结责非理。
然则诗刺乱政书赞王道礼称安上乐号移风岂是奉上天之意顺造化之心乎。
△三结成未了。
华严原人论解卷上
华严二字所宗之经原人论者正显所造所宗经者具云大方广佛华严经清凉大师云大方广所证之法佛华严能证之人所证法中具三大故大者体大方者相大广者用大能证人中有因有果华严是因佛是果故华即普贤万行严即文殊大智谓以大智为主运于万行严大方广本有之法成毗卢遮那十身佛果故经之一字即能诠教义不异常具释此题广如本疏今论题中所以标者以是此论之所宗故下五教中一乘显性即此经故不全标者非释经故。
原人论者原者推究其本之谓也徐铉说文解云原者泉之本也后人从水而以原为原隰之原今所不取谓今欲穷究人之本始故曰原人人者涅槃云多思虑故名人又人者身口柔软又人者名有憍慢又人者名破憍慢释曰多思虑言为总谓人中念虑善恶无记种种不同念念差别故云尔也身口柔软别语善人破憍慢言约修行者反此为有又杂心论云意寂静故名人释曰此拣恶道众苦逼迫无寂静时亦约性说如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问佛教常言众生通五趣等何故此论但标原人答论主约人是我同类故序云我今得此人身而不自知(云云)又六道中其余五趣苦乐不均不堪修行故偏劝人故曰原人裴相国圆觉序曰生灵之所以往来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鸟兽怀獝钺之悲修罗方瞋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三世诸佛皆于人中成佛盖为此也下文有义可检叙之知人之源则四圣六凡类可知矣。
论谓评议假立宾主问答征通研究深旨教诫学徒故名曰论若合释者原通能所论为能原人为所原是人之原原人即论依主持业次第可知或原即人原人之论二释反上望上所宗即华严之原人论也或取大经之目以成本论之题即分有财得华严号解正题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