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标列五教二初标。
△后列。
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上四在此篇中)五一乘显性教(在第三篇中)。
△三正释自四初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初中复四今初牒名。
△二叙彼立义三初总明大意。
△二别叙二初叙恶因果。
△后明善因果三初人乘。
故佛且类世五常之教(天竺世教仪式虽殊惩恶劝善无别亦不离仁义等五而有德行可修例如此国敛手而举土蕃散手而埀皆为礼也)令持五戒(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婬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噉酒肉神气清洁益于智也)得免三途生人道中。
△次天乘。
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禅八定生色界无色界天(题中不标天鬼地狱者界地不同见闻不及凡俗尚不知末况肯穷本故对俗教且标原人今叙佛经理宜具列)。
△后结门。
故名人天教也(然业有三种一恶二善三不动报有三时现报生报后报)。
△三总结。
△三就彼诘难二初总诘造受。
△后蹑迹申难于中二初身心各别难于中又二初难身二初牒彼所立。
△后正设难。
△后难心二初总难二初按定。
△后正难。
△后别诘二初肉心二初正难。
若言肉心肉心有质系于身内如何速入眼耳辨外是非是非不知因何取舍。
△后结难。
且心与眼耳手足俱为质碍岂得内外相通运动应接同造业缘。
△后破执情虑二初牒彼救词。
△后以理诘责。
△二身心相合难二初先难二初牒彼救词。
△后蹑迹正诘。
△后遮彼转救四初牒彼救词。
△二正申难。
△三结成违理。
△四结责。
△四结显未了。
△二释小乘教四初牒名。
△二正明彼教宗三初总显因缘三初明缘生果。
△二明生灭相二初法。
△后喻。
△三明身心相依以立。
△二别明染净因果二初染五初因迷起执。
△二因执起惑。
实此我故即起贪(贪名利以荣我)嗔(嗔违情境恐侵害我)痴(非理计校)等三毒。
△三因惑作业。
△四因业感果二初总示二初二报差别。
业成难迯故受五道苦乐等身(别业所感)三界胜劣等处(共业所感)。
△后三道不断。
△后别显果相二初明二报无穷。
(△注明四劫状二初广叙成劫三初蹑前标举)。
(△二正引俱舍四初总明器界成立始)。
(颂曰空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厚十六洛叉金刚不能坏此名持界风光音金藏云布及三千界〔再〕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深十一洛义始作金刚界)。
(△二别明器界成立相二初正示)。
(次第金藏云布〔再〕满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风鼓清水成须弥七金等滓浊为山地四洲及泥梨醎海外轮围)。
(△后结二初处)。
(△后时)。
(△三辨正报成义)。
(乃至二禅福尽下生人间初有地饼林藤后粳米不销大小便利男女形别分田立主求臣佐种种差别经十九增减)。
(△四总结时数)。
(△三会外宗三初总会四初标举)。
(△二辨异)。
(△三纵夺会释)。
(△四结)。
(△二别会三初合一气)。
(空界中大风即彼混沌一气故故彼云道生一也金藏云者气形之始即太极也〔再〕下不流阴气凝也阴阳相合方能生成矣)。
(△二记三才)。
(梵王界须弥者彼之天也滓浊者地即一生二矣二禅福尽下生即人也二生三三才备矣)。
(△三合万物二初正会)。
(△后结示)。
(△三遣疑二初明错谬异说)。
(但以其时无文字记载故后人传闻不明展转错谬诸家著作种种异说)。
(△后重释二教不同所以)。
(佛教又缘通明三千世界不局大唐故内外教文不全同也)。
(△后略辨余三三初住)。
(△二坏)。
(坏者坏劫亦二十增减前十九增减坏有情后一增减坏器界能坏者是火水风三灾)。
(△三空)。
△后结无穷二初法。
△后喻。
(△注二初对世教辨优劣)。
(道教只知今此世界未成时一度空劫云虗无混沌一气等名为元始不知空界已前早经千千万万遍成住坏空终而复始)。
(△后结功超胜)。
△五结示二初明轮回所以。
△后释无我二初标牒。
△后正释。
△后净二二初假相析法三初麤析三初标。
△二释。
色有地水火风之四心有受(能领纳好恶之事)想(能取像者)行(能造作者念念迁流)识之四。
△三通略总结。
△二细析二初析色二初标。
△后释二初约体显。
△后约相显。
△后析心二初标。
△后释。
△三显无我三初总明。
△二别示二初约即蕴。
△后约离蕴。
△三总结。
△二实智断证二初承前起由。
△后正明断证二初四谛。
为谁贪瞋为谁杀盗施戒(知苦谛也)遂不滞心于三界有漏善恶(断集谛也)但修无我观智(道谛)以断贪等止息诸业证得我空真如(灭谛)。
△后四果。
△三结成所本。
据此宗中以色心二法及贪瞋痴为根身器界之本也过去未来更无别法为本。
△三就彼诘难三初标。
△二释二初立理。
△后正破。
今五识阙缘不起(根境等为缘)意识有时不行(闷绝睡眠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无色界天无此四大。
△三结难。
△四结显未了。
华严原人论解卷中
偏浅之义如下文自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