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033
若翻前十恶。合云十善。华严二地中说十善通五乘。谓下品人因。中品天因。上品三乘因。上上品佛因。而佛于律仪中。又制近事五戒。亦通五乘。故知五戒十善。大同小异。开合随宜。其犹大乘六度十度耳。
(注以五戒会五常。以义同故。明教大师云。一日不杀。谓当爱生不暴一物。不止不食其肉也。孟子曰。杀一无罪。非仁也。故以不杀为仁。二不盗者。谓不义不取。不止攘他物也。孟子云。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三曰不淫。谓不乱非其匹偶也。而礼所以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故同不淫。四不妄语者。谓不以言欺人。而信者言无反复。故同不妄。五不饮啖者。由饮啖故。心神浊乱。情虑痴狂。害于智也。故不余啖。智思清洁也。然此五戒依律仪中。复有支时具阙之异。五戒能持。名为支具。或但能持四三二等。名为支阙。尽形寿持。名为时具。或但能持十年五年。下至一日。名为时阙。支时相望。应有四句具阙之义。由此有一分少分多分满分优婆塞夷。于此五中不杀阙故。虽得人身。多病短命。不盗阙故。资财乏少。不淫阙故。无好眷属。不妄阙故。言无人受。不饮阙故。诸情暗钝。又此五中。前四是性戒。谓杀盗等。体性是罪。故曰性戒。饮酒一戒。是名遮戒。由饮食乱性。犯前四故。故佛制此以防前四。故曰遮戒)。
论题标华严者。以是此论之所宗。下五教中。一乘显性。即此经故。原者。推究其本之谓也。欲穷究人之本始。故曰原人。问曰。佛教常言众生通五趣者。何故此论但标原人。答曰。论主约人是我同类。故序云。我今得此人身而不自知。又六道中。其余五趣。苦乐不均。不堪修行。故偏劝人。裴相国原觉序云。生灵之所以往来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鸟兽怀獝狘之悲。修罗方瞋。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三世诸佛。皆于人中成佛。葢为此也。知人之原。则四圣六凡。类可知矣。论。谓评议。假立问答。研究深旨。故名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