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义例
天台沙门湛然述
释曰。天台。山名也。乃行道著述之所也。或称毗陵维桑之地也。沙门。翻勤息。湛然。尊者名也。述谓撰述。皆如常说不复委释。
- 第一所传部别例
- 第二所依正教例
- 第三文义消释例
- 第四大章总别例
- 第五心境释疑例
- 第六解行相资例
- 第七喻疑显正例
释曰。此之七例通而言之。篇篇莫不皆为破迷情。显正理。成妙解。立妙行。别而言之各有所主。故云所传部别乃至喻疑显正。入文自见矣。
○第一所传部别例者
释曰。此标章也。言所传者。师资相承非任臆说。故云所传。今文乃指天台大师传于南岳三种止观中圆顿之一以为所传。非渐.不定。故云部别。
总指一部以为圆顿佛乘正行之大体也。
释曰。荆谿之意。恐读文者以见部中有渐.不定.圆顿之说。谓有异途。是故特云总指一部以为圆顿佛乘正行之大体也。圆顿佛乘者。法华开显三千实相也。以此为行方为正行。未开显前。偏小诸行皆邪行也。言大体者。如人一身虽有手足支分。身为大体。故以圆顿而为大体。余二支分耳。纂者以大纲释大体。于义疎也。
大意文初虽有数处三止观结。但泛尔借名结义。非为即为三种行相。
释曰。此释疑也。恐人疑曰。若此一部唯是圆顿佛乘正行者。下文何故而有三种止观邪。是故释云。大意章初发大心文等虽有数处三止观结。但是泛尔借三止观之名。结发心等文。成三止观之义。非为即为三种行相。学者应知尚即非为成圆顿行相。岂余二邪。以圆顿行相须具二十五法以为方便。十境十乘修发相方成故也。言数处者。自三已上乃至于九皆曰数也。言泛尔者。泛滥通途之义也。尔。语词也。言非为者。不也。荆谿意云。通途借名结义而已。不为便成三种行相。纂者指此为字误。乃云须云非谓。此谬改也。然不独纂者谓误。自昔讲人浅识之者。不善究理莫不皆然。非新说也。
以大意中文略意广。故用三一收束结撮。应知部内意唯在顿。
释曰。此文释出大意章中用三止观之意。何故用三止观结邪。以大意章开为五略。则一章五略其文略也。其意广者。五略既是自行因果化他能所。同归大处摄下九广。自行因果化他能所同归秘藏。故意广也。天台大师恐寻读者追逐发心大行等一一文相。心多异缘忘失其本。故用三一收束结撮。虽用此三但是泛尔。此部正意唯在圆顿。言三一者。三是渐次.不定.圆顿。一乃义含于三。应知一乃是通。三即是别。非别有法也。荆谿门下有僻解师。不达此意。便谓三外复有顿顿一观。故谓圆顿为渐顿观。此僻喻疑显正中破下文自见矣。言数处文者。即发大心修大行中各有数文故也。发心中云。发菩提心即是观。邪僻心息即是止。此用一止观结也。又显是中约四谛发心中云。上来所说既多。今以三止观结。又四弘中云。若解此心任运达于止观。无发无碍即是观。其性寂灭即是止。此亦一止观结也。又修大行中第四三昧文有四科。一约诸经。二约诸善。三约诸恶。四约诸无记。此四科后用三止观结云。复次但约最后善明随自意。此是次第意。最后善者。展转比较乃至佛界。此渐次结也。又云。若善恶俱明随自意。即是顿意。此圆顿结也。又云。若约𫌇牒之善明随自意。此则不定意。此用不定止观结也。言𫌇牒者。只是前二用渐发顿。用顿发渐。故云𫌇牒。本文尚多。略举此耳。
故序中云。大意在一顿。以略冠广不可差殊。又示处中云。圆顿文者。如玉泉寺所记。
释曰。此引证也。意云。十大章中大意一章。文有五略居九广首。大意之中虽用三种止观。意只在于圆顿。以总冠别。以略冠广。不可差殊。言示处者。指文处也。章安止观序云。次第禅门合三十卷。今十卷成文。法慎私记者是六妙门禅。以不定意历十二禅。谓四禅四空四无量及六度等诸法门。陈尚书令毛喜请大师出者是。圆顿文者。大隋开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自说所记者是。既云圆顿文者。玉泉所记。故知此部唯是圆顿。其僻解师那云是渐圆耶。
下文虽有四教八教。思议不思议。相待绝待。皆为显于圆顿一实。
释曰。下文者。指序已下。序与正说皆是圆顿。虽有思议相待。皆为于不思议绝待。无见文中有相待等言。便谓即是渐圆观也。
故大车文中以思议相待等而为仆从。实相妙理以为车体。无漏妙观以为白牛。自余诸法皆庄严具。
释曰。引此文者。意证摩诃止观乃是法华开权显实绝妙止观也。岂有圆顿更过于此。如何僻解谓为渐圆。别立华严兼别之教为顿顿观。言故大车文中者。乃是十境一一皆用十乘。十乘文后皆引法华大车谕证。初阴境后其文最详。然其所引对当不过妙经文句及辅行。今具引之。辅行云。其车高广。不思议境也。幰葢慈悲宝绳交络。即发心也。安置丹枕枕有内外。若车内枕。休息众行。即安心也。若车外枕。或动或静也。动静只是通塞义也。其疾如风。即破无明。是破徧义也。始自白牛终至平正。道品义也。又多仆从。即正助也。游于四方。即次位也。安忍离著。在次位之初。安忍只是忍于五品违顺二境。令入六根。离爱只是离六根中相似法爱。又次位者只是行之所阶。恐行者生滥。故于次位中别出五品六根清净劝励行者。令离障离爱。故知前七正明车体及以具度。后三只是乘之所涉。若无所涉运义不成。是故十法通名大乘也(全文)。言实相妙理以为车体者。初乘观法不思议境也。无漏妙观以为白牛者。调道品也。思议相待为仆从者。对治助开也。自余诸法皆庄严具者。即发菩提心巧安止观识通塞也。然就文对当义虽若此。善用观者于一一乘莫不具十方为得旨。问。凡引证者必依佛经及以诸论为生信故。今文引证不过只引止观序文及以正说以为此文诚证。如何生人信耶。曰。夫议论者乃有二焉。一者若与他宗论议。须引佛语及论文等。此如金刚錍对贤首宗。但引涅槃.华严等文。今只与本宗议论。故不引他。何者。以僻解师解邪辟。乃是荆谿门人久受陶铸且不敢非本宗。况智者圣师亲闻亲证。如所闻而修。如所修而证。如所证而说。煌煌盛化敢不信耶。是故只引其所听文为诚证耳。
故知此部更无他趣。
释曰。此总结也。指摩诃止观一部五略十广。从始至终无非圆顿佛乘正行。此外更无其他意趣。此亦密斥僻解师也。
释曰。此之首题文乃从略。具存应云摩诃止观义例。若从旧本应云圆顿止观义例。章安再治。去圆顿名。安摩诃称者。以摩诃名含三法故。何者。梵语摩诃。华言大多胜也。夫大也者。般若妙德体周法界。毕竟空也。多也者。解脱妙德具一切法。不思议假也。胜也者。法身妙德性一切法。胜二边故。妙中道也。此之三法。分别有三。体非三也。举一即三。举三即一。非三非一。不可思议。此之名以冠止观。则显若止若观皆具此三。是则一止而三止。一观而三观。无非三德秘密之藏。又应了知。止非定止观非定观。止观名别而体不殊。是故止观二非二。为治散病说名为止。为治昏病说名为观。当知只一三千为止观耳。吾祖智者闻之于灵鸾。悟之于大苏。说之于玉泉。乃此止观法门也。章安再治。题曰摩诃。以显三德。止观便故。旧题圆顿。义乃通途。以一二三四五乃至无量皆圆顿故。不如摩诃直显三法。是故改也。所言义例者。义之一字不可轻释。包五略。含十广。妙解妙行自行因果化他能所乃至同归三德密藏。方尽义之一字也。纂者但云。义者止观所以。其言落漠全无所归。应知荆谿尊者欲明此义。乃作七科例之。俾今行者达五略十广乃至旨归。以成妙行由兹成佛。岂轻易而言哉。所言例者。此乃法春秋左传之谓也。传有总例大例凡例等。斯文七例即大例也。梁肃统例即总例也。斯文之下凡例甚多。如云凡列章门。有对自开合。有对他开合等。例者类例也。此以一部总为七例。总中之别例亦多矣。是故解释此题不可率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