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51

天竺别集卷上

南岳禅师止观后序

止观用也本乎明静明静德也本乎一性性体本觉谓之明觉体本寂谓之静明静不二谓之体体无所分则明静安寄体无不备则明静斯在语体则非一而常一语德乃不二而常二秪分而不分秪一而不一耳体德无改强名为万法之性体德无住强名为万法之本万法者复何谓也谓举体明静之所为也何其然乎良由无始本觉之明强照照生而自惑谓之昏无始无住之本随缘缘起而自乱谓之动昏动既作万法生焉捏目空华岂是他物故云不变随缘名之为心随缘不变名之为性心昏动也性明静也若知无始即明而为昏故可了今即动而为静于是圣人见其昏动可即也明静可复也故因静以训止止其动也因明以教观观其昏也使其究一念即动而静即昏而明昏动既息万法自亡但存乎明静之体矣是为圆顿是为无作是如来行是照性成修修成而用废谁论止观体显而性泯亦无明静豁然谁寄无所名焉为示物旨归止成谓之解脱观成谓之般若体显谓之法身是三即一是一即三如伊三点如天三目非纵横也非也异也是谓不思议三德是为大般涅槃也呜呼此法自鹤林韬光授大迦叶迦叶授之阿难阿难而下灯灯相属至第十一马鸣鸣授龙树树以此法寄言于中观论论度东夏独淮河慧文禅师解之授南岳大师南岳从而照心即复于性获六根清净位邻乎圣斯止观之用验矣我大师惜之无闻后代从大悲心出此数万言目为大乘止观亦名一乘亦名曲示心要分为二卷初卷开止观之解次卷示止观之行解行备矣犹目足焉俾我安安不迁而运到清凉池噫斯文也岁月辽远因韬晦于海外道将复行也果咸平三祀日本国圆通大师寂照锡背扶桑杯泛诸夏既登鄮岭解箧出卷天竺沙门遵式首而得之度支外即朱公(頔)冠首序出俸钱模板广而行之大矣哉斯法也始自西传犹月之生今复东返犹日之升素影圆晖终环回于我土也因序大略以纪显晦耳。

天台教观目录(并序)

皇祖有训以天台命家总括群经诞敷八教引五时五味以次其说使顿渐有序施开成务原始要终实昭明乎大化然后说三种止观教人安心牢笼万行巧适物宜虽三不同同御大车到于凉池大哉自我丕教东渐于夏近二千载以大总持作师子吼妙尽佛意者始一人而按别传曰智者说法三十余年不畜章疏安无碍辨契理符文挺生天智世间所伏有大机感乃为著文奉𠡠撰净名疏暨觉意三昧六妙门禅法界次第小止观法华三昧仪自余皆高座口授而甞曰说次第禅门一年一徧若形章疏可五十卷大庄严寺法慎私记初分得三十卷国清寺灌顶治定作十卷(慎本不存)说法华玄义圆顿止观半年各一徧若著章疏各可三十卷灌顶私记此二初分各十卷改圆顿为摩诃止观唯法华经疏顶二十七于金陵听受六十九于丹丘添削十卷成文题为文句又智者停瓦官八载讲大智度论而不云有记章疏省唐开元岑法师于智者坟前刻石柱云大智度论疏二十卷甞询诸先达未见其文复于丹丘灵石寺演涅槃百句解脱为万句不传后世为灌顶叹息自余诸杂疏论莫能悉举皆备书于后除智者笔削及法慎禅门余皆顶禅师于法轮之下其受若海其传如缾凡教观章句总一百五十九卷皆智者所说也又取灌顶禅师著述大涅槃疏等凡二十三卷湛然禅师等述释签等凡五十有七卷三师合凡二百三十有九卷尽取题目刻诸琬琰用存不朽自三师之外唐宋还宗山家者述作颇众既未辨其详略不敢輙预及日本送到目录非三师所述皆所不取

时 皇宋天圣七年 七月五日刻石

  • 法华玄义十卷
  • 法华文句十卷
  • 摩诃止观十卷
  • 禅波罗蜜十卷
  • 维摩玄义五卷
  • 金光明玄义一卷
  • 金光明文句三卷
  • 菩萨戒疏二卷
  • 法华次第三卷
  • 观音品别行玄义二卷
  • 观音品义疏二卷
  • 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
  • 金刚经疏一卷
  • 请观音经疏一卷
  • 四教义四卷
  • 小弥陀义记一卷
  • 法华三昧仪一卷
  • 四念处四卷
  • 观心论一卷
  • 方等忏仪一卷
  • 觉意三昧一卷
  • 修禅六妙门一卷
  • 禅门口诀一卷

(上七十六卷智者说圣朝新编入大藏)

  • 涅槃经玄义二卷
  • 涅槃经疏十卷(印本开十八卷)
  • 观心论疏二卷
  • 国清百录五卷
  • 智者别传一卷

(上二十卷章安顶禅师撰同入大藏内)

  • 法华玄义释签十卷
  • 法华文句记十卷
  • 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印本开十五卷)
  • 维摩略疏十卷(略大本疏文)
  • 维摩广疏记六卷
  • 止观大意一卷
  • 金刚錍一卷
  • 止观义例一卷

(上四十九卷然禅师撰同入大藏上三师共计一百四十五卷入藏)

  • 智度论疏二十卷
  • 仁王般若疏二卷(今在日本国)
  • 弥勒成佛经疏五卷
  • 弥勒上生经疏一卷
  • 释一切经玄义一卷
  • 坐禅止观一卷
  • 观心释一切经义一卷
  • 五方便门一卷
  • 七方便义一卷
  • 一二三四身义一卷
  • 七学人义一卷
  • 般舟证相行法一卷
  • 法门仪一卷
  • 禅门要略一卷
  • 禅门章一卷
  • 杂观行一卷
  • 入道大旨一卷

(上四十一卷智者说今阙本)

  • 三观义二卷
  • 四悉檀二卷
  • 四种三昧义一卷
  • 释二十五三昧一卷
  • 六即义一卷
  • 释十如是义一卷
  • 如来寿量义一卷

(上九卷智者说今参入大部)

  • 维摩玄疏二十八卷
  • 净土十疑论一卷
  • 小止观一卷
  • 观心食法一卷
  • 观心诵经法一卷
  • 观心十二部经义一卷

(上三十三卷智者说其本现存但不入大藏)

  • 八教大意一卷
  • 南岳记一卷
  • 天竺寺真观法师传一卷

(上三卷顶禅师撰阙本)

  • 始终心要一卷
  • 华严骨目一卷
  • 授菩萨戒文一卷
  • 涅槃后分疏一卷
  • 止观文句一卷
  • 观心诵经记一卷
  • 法华三昧补助义一卷
  • 方等忏补阙义一卷

(上八卷然禅师撰除补助仪始终心要止观文句其本现存余皆亡之)

天台教随函目录(并序)

西域传佛教者凡有二宗一曰法相二曰法性法性者远承文殊龙树近禀青目清辨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而为祖述也法相者远嗣弥勒无著近踵法护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以为宪章也所以经论翼张性相角立者由乎时机不同法药有异耳傥因言以契理识月以忘指复何性相分其宗乎然而法性之义宏远深诣非肤受速成者所能知也故西域记云唐三藏奘法师初遇龙树宗师欲从其学彼令服药求长生方能穷究奘念本欲求经恐仙术不成辜我宿愿遂不学此宗乃学法相矣元魏高齐间有慧文禅师因探大藏得龙树智论一心三智之文于是依论立观口授南岳慧思禅师思授天台智者智者因法华三昧发旋陀罗尼凡所说法初无章疏皆悬节经文直谈佛旨柔音一震群听咸服立五时八教判释西来一切经籍罄无不尽大抵法华为极谈诸经为兼畅又说三种止观为依教起行之门修心复性之道有门人灌顶法慎者多闻强识随讲载笔记诸善言为一家之陈迹矣唯净名经疏炀帝请撰殆入灭法付灌顶顶撰涅槃经疏观心论疏等盛行于世法付缙云智威威付东阳慧威威付左谿禅师(法讳同圣祖)左谿传荆谿湛然当二威之时但以止观缄授而逮左谿权与说释至于荆谿乃广制章记辅翼教观是则一家若以龙树为高祖至荆谿则九世矣以智者为始祖至荆谿即六世矣遵式叨生台岭滥预桑门刳心甞习于斯宗白首敢言于精业志愿此教编入大藏俾率土咸益天禧三年会 相国太原王公(钦若)出镇钱唐因以宿志闻于黄合遂许陈奏事未果行翛焉薨逝至天圣纪号干当玉宸殿高班黄(元吉)以兹法利上闻天听 皇帝 皇太后体尧仁以覆物奉 佛嘱以护法爰择梵侣精校于真筌旋系竺坟广颁于秘藏切虑此教各有部帙相扶者有卷轴别伸者若编之非次则读者难明今总而录之各从其类仍于题目之下粗述其意俾发函展卷与记文对看如法华玄义须对释签他皆放此然此教文虽部逾于数十而卷不满二百三世佛法一家义宗总括要举亦备矣览之者适足以解疑释结贯道达微又何俟服药长生然后为学者哉。

  • 法华玄义十卷
  • 释签十卷
  • 法华文句十卷
  • 法华文句记十卷

玄义者唯解首题统明五时广辨八教出世大意蕴乎其中若晓斯义则七轴之文思过半矣至于经疏题云文句者盖以疏句分节经文也故荆谿云以由释题大义委悉故至经文但粗分章段题云文句良由于此随部各有荆谿之记犹五经之有正义也。

  • 摩诃止观十卷
  • 辅行传弘诀十五卷(释上本文)
  • 止观大意
  • 止观义例(示看读者大节)

止观者乃定慧之异名即法华之行门也前玄义文句皆明佛世当机得益之事纵有托事附法观心之文非部正意今止观正是智者说心中所行法道自行因果化他能所无不具焉荆谿以辅行释之元本十卷后人开为十五卷耳荆谿又因员外李华欲知止观纲要故述大意又为初学于大部难解及破邪师异谈故作义例唐翰林学士梁肃甞师荆谿删止观为六卷文虽简要而修习之相多有疎阙如览者知之。

  • 禅波罗蜜十卷(亦名次第禅门)
  • 修禅六门一卷

今家有三种止观一曰渐次二曰不定三曰圆顿渐次则解顿行渐不定则解顿行或顿或渐圆顿则解行俱顿此三止观对根不同行相虽殊俱依圆理而为宗本前摩诃止观即圆顿也今禅波罗蜜即渐次也修禅六妙门即不定也据别传云大庄严寺法慎私记禅门初分得三十卷尚未删定而法慎终章安灌顶治定为十卷。

  • 维摩经玄义五卷
  • 维摩经略疏十卷
  • 维摩经广疏记六卷
  • 四教义四卷

准法华文句记云净名前玄义总有十卷因为晋王著净名疏别制略玄义(今五卷是)乃离前本为三部别立题目谓四教义六卷(今见行四卷恐后人合六为四)四悉檀两卷三观义两卷(四悉三观参入大部今无别行)维摩经疏先有广本二十八卷后人患其文多故荆谿略为十卷言繁则剪带义则存故广本罕传略本盛行矣疏记六卷犹对广疏未暇治定然师云亡虽指文少殊亦释义宛合。

  • 金光明玄义一卷
  • 金光明文句三卷
  • 金光明天王护国道场仪一卷

玄义文句此释北凉三藏昙无谶译四卷经文藏中合部虽有此文由品目隔杂其四卷别行未曾入藏护国道场仪者即遵式纂集本经并国清百录义净新译行用之法以备人王祈福之仪也事出圣教文非臆说故编附之。

  • 别行玄义二卷
  • 别行义疏二卷

此释法华普门一品昔昙无谶游化䓗岭来至河西王沮渠蒙逊有疾以告于谶谶云观音与此土有缘乃令诵持所患即愈于是此品别行部外智者特释岂无意乎然法华文句虽亦解之但彼为知章此为知微耳。

  • 涅槃玄义二卷
  • 涅槃经疏十八卷

此释北凉昙无谶译宋本谢康乐将慧观慧严二法师治定加品成三十六卷皇朝新入大藏章安顶师用智者义意释此治本其疏文亦曾荆谿再治。

  • 观心论一卷(亦名煎乳论)
  • 观心论疏二卷

智者造论凡有二意一者为诸学徒随逐累载空无所获者令绝言置文观心入道二者为外诸四众脱能信受亦可传之论约观自生心起三十六问而云若于观心答此无滞者当知此人即是五品弟子中初随喜品人疏文一一申释以验章安观行明矣。

  • 菩萨戒疏二卷
  • 观经疏一卷
  • 弥陀义记一卷
  • 请观音经疏一卷
  • 四念处四卷
  • 法界次第三卷
  • 法华三昧仪一卷
  • 方等忏法一卷
  • 觉意三昧一卷
  • 禅门口诀一卷

此皆智者所说其中法界次第及法华方等二忏仪觉意三昧亲自撰集余并章安所记既各可披究故兹总列。

  • 金刚錍一卷
  • 智者别传一卷
  • 国清百录五卷

金刚錍者乃荆谿申涅槃佛性之义以救世人无情无性之弊也别传之与百录盖是大师始终化迹故故章安集而纪之庶几后昆知先祖之德善也据别传云大师甞于金陵瓦官寺八年讲大智度论又因陈少主请于太极殿讲仁王般若此等并有记录今皆亡之唐时有日本国僧最澄多取教卷往于彼国惜乎诸说今无得而闻焉。

上玉宸供奉黄(元吉)进天台教部随函目录手状

沙门(遵式)祇肃致讯玉宸供奉(执事)近令小师(了净可久)斋书上达不审迩日体候何似想符多福(遵式)以教门事多干尊抱卒言谢不及兹者撰得天台教部随函目录一卷此有二缘故须制此文一为教文入藏恐铨排失次疏记不相附近后人看读不知其类二为后人看读不循部类全成无益止如辅行一记全释摩诃止观若异处各看殊不知旨今若得此文发函启卷文义相须如指诸掌如覧儒经正义安可异处他皆放此欲上告供奉闻 圣听奏呈此文乞随凾各著一卷如此则教文入藏不徒设也然遵式虽怀此意其如裁量进否一计供奉愿利益天下远及万古遵式十有余载经理天竺山寺只为传持大教更无一念他图其如外护檀越不可一日无之此际遭逢供奉如得父母之莫异也遵式年老能得几何只为岁寒与后次传教者作外护良图意在正教宣行令佛种不断故雪山童子为半偈捐躯宣扬利深信矣今供奉宿植善根身近至尊深信佛法焉知不是诸佛付嘱而来耶又岂非宿发大愿而来耶护法之功出大般涅槃经不可卒具此者(了净可久)恐伊不熟庶事望供奉以骨肉见待每事指南不以形迹为碍幸甚也其如山门所求好事乞供奉深挂融抱栖依栖依遵式近采拾寺之左右古今灵迹各赋一咏以纪名目虽词无可取谨此写呈所贵供奉览之熟于天竺景物如旧游之莫异矣遵式为阙人写公状起居直染手削眼昏书字不谨伏惟仁慈宽恕为幸不宣天竺寺沙门遵式手状上 玉宸供奉。

指要钞序

大教隆夷存乎其人诸祖既往玄化几息时不可以久替必有间世者出焉四明传教导师礼公实教门之伟人也童子受经便能思义天机特发不曰生知之上性者乎及进具禀学于宝云通师初预法席厥父梦其跪于师前师执瓶水注于口中其引若泉其受若谷于是乎天台大教圆顿之旨一受即了不俟再闻师谓之曰子于吾言无所不达非助我也逮师殆灭公复梦贯师之首擐于左臂而行嘻得非初表受习若阿难泻水分缾之莫二也后表传持操师种智之首而行化也淳化初郡之干符寺请开讲席诸子悦随若众流会海繇是堂舍侧陋门徒渐繁未几遂迁于保恩院焉法华止观金光明诸部连环讲贯岁无虗日甞勗其徒曰吾之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未始不以教观权实之旨为服味焉为杖几焉汝无怠也大哉若夫被寂忍之衣举大慈之室循循善诱不可得而称矣释签十不二门者今昔讲流以为一难文也或多注释各陈异端孰不自谓握灵虵之珠挥弥天之笔岂思夫一家教观殊不知其启发之所公览之再叹岂但释文未允奈何委乱大纲山隤角崩良用悲痛将欲正举舍我而谁遂而正折斯文旁援显据绰有余刃兼整大途教门权实今时同昧者于兹判矣别理随缘其类也观道所托连代共迷者于兹见矣指要所以其立也至若法华止观纲格之文隐括错综略无不在后之学者足以视近见远染指知味易不云乎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实此一二万言得矣式同学也观者无谓吾之亦有党乎取长其理无取长其情文理明白谁能隐乎云也。

天竺别集卷上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