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宗教观撮要论卷第四

论光明立题

自古称光明定题为教门一关余亦未敢轻有所议昔宝祐丙辰首众南湖讲斯玄记因而复熟之乃知文本明白而人自迷耳余甞曰当时吾祖若不因古以三字作譬喻释吾知其必无顺古之释也若不顺古作譬喻释吾知其亦无附文之释也何以知然葢由古师以三字为譬而譬法不周故吾祖一往顺古亦以三字为譬徧譬无量法门略言十种三法耳当知顺古作譬皆是义推非文之正意也然先顺则意在后违故次以附文一释斥彼义推疎远备举经文以生下当体之释也故曰义推譬喻无有一文等也由是言之则两科之文皆因古师而有非释题之正意也然附文一释虽说名说事犹未知此名事从法性而立也故须当体一章方是申释三字首题的从法为名也故曰法性可尊可贵名法性为金此法性寂而常照为光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为明入此法门即有金光明菩萨究竟此法门即有金𦦨光明如来等乃至云当体竝是玅宝具足光明非借世金以譬法也葢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故世间所有一切诸名皆依真理而立也故曰劫初廓然万物无字等也若然则三字首题的从法为名固何所疑哉四明记文亦无出于此故不必誊叙也虽然文云义有二途应须两存乃至云若钝根人以譬拟法若利根人即法作譬神智据此谓利钝人竝以三字为譬具如集解未知其义如何曰若得前来所说之义必不执此以为难也然神智尚暗于此则今人可知故不得更为申之文云若钝根人以譬拟法者意斥古师用譬之失也葢言钝人乃以世间金光明此拟法性金光明此得其末而失其本也言利根人即法作譬者意明今释之得也葢言利人能了即法性金光明而作世间金光明此得其本而不逐其末也虽不彰言意正如此但文中直指世金等为譬翻倒言之颇似难见耳若尔何须存譬而云义有二途耶曰如来唱题的从单法而今之释义者不能无利钝于其间所以双存法譬二释而于学者不无利益故须两存耳例如佛世既有利钝二机今岂不然所以引经利钝两文乃引例耳非证也且空品之文自约闻持称钝非谓其以譬拟法也请以今意攷彼玄记自见旨归不劳详议也。

论玄文引寿量证经体文(玄云不如三界止今取佛所见为实相正体也记释云云)

或问按本疏释此文云不如三界者不同二种三界人之所见也据此则自等觉还未离三界皆非佛所见也然此中乃云菩萨人见三界亦如亦异则似但简偏教菩萨而二文进退敢问所安答曰应知此旨不唯祖诰如是而佛经亦如是也且如方便文初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据此则等觉还皆不能测也而偈文乃简不退菩萨是则但齐别教教道而佛祖之言如是信非造次可得议之葢由经体乃是果人究显上品寂光故云简非分证还臣子之体此体非二种三界人之所见也而今文唯简偏人者以由圆教因人虽未能究显此体而初心之人便用佛智照境以上寂光而为观体有此义故置而不论尽理言之须简分证可也故光明观疏唯取君父意在于此然记言长寿祇是证体之用未是亲证实相体者应知此之二句即释伏疑意也疑云既云本门正意显寿长远今何不与长寿辨同而引非如非异者何是故释云长寿祇是证体之用等也葢由本门显于佛用长远以三身言之即当应用此用元由智与体冥方能有用故玅记云长寿之由其唯法报是也今取所冥之体即是非如非异与迹门实相体一名殊实相双遮即非如非异双照如异故云体同也或问文云今取佛所见为实相正体古人谓是废权之文其说如何曰应知此文寄眼智以明之非废权之文也如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光明云如来所游等是皆取佛所知见之理为体耳岂皆废权之文欤前文云一切不出法性正是佛所见非如非异双照如异也二文一揆何开废之异哉所以不取四眼所见者以皆有无明之膜故也。

颂解金錍四十六问

问佛性之名从因从果从因非佛果不名性。

圆明究竟名为佛
直指众生性本然
若向名中思得义
十方身土有何偏

问佛性之名常无常耶无常非性常应不变。

性名不变古常然
刹刹尘尘觉照圆
强把真如分两派
定知其说落邪偏

问佛性之名共耶别耶别不名性共不可分。

依正同彰一性灵
休于两处各安名
世人多用情分别
请把斯文子细评

问佛性之名大小教耶小无性名大无无情。

大乘了义非凡说
互古从今不变迁
山色溪声常示现
莫将情见错流传

问佛性之名权耶实耶对体辨异其相何耶。

依体立名名大教
有名无实号权方
若知名实元相称
瓦砾时时尽放光

问无情之名大小教耶大教大部有权实耶。

涅槃部大兼权说
便有三非躄用殊
可惜清凉明眼老
错将鱼目认为珠

问无情无者无情为色为非色耶为二俱耶。

无情是色非无色
真显方堪号二俱
阴体既同为质碍
如何一有一偏无

问无情色等佛见尔耶为生见耶为共见耶。

众生眼见号无情
佛眼观之等性灵
生佛虽然无共见
应知一处不殊形

问无情败坏故无性者阴亦败坏性亦然耶。

世间动植同归坏
佛性何缘有去留
苟顺凡情论玅法
空教白尽少年头

问无情是色法界处色为亦无耶为复有耶。

界入科中多属色
非唯瓦石是无情
若非佛智同观察
生灭何时得暂停

问唯心之言子曾闻耶唯只是心异不名唯。

十方刹海从心现
一代雄诠似镜明
此外既无尘许法
更于何处觅无情

问唯心之言凡圣心耶若圣若凡二俱有过。

凡心取著沈生死
圣智高明等太虗
过此若言观一念
行人当自识规橅

问唯心名心造无心耶唯造心耶二俱有过。

心与无心均是物
都从吾一念中生
凡情浅识徒分别
未免偏枯异见成

问唯心唯心亦唯色耶若不唯色色非心耶。

根境法中堪入道
随人宜乐体无差
天台门户如天阔
自是时人病眼华

问唯心所造唯依与正依正能所同耶异耶。

果地融通能所一
本从凡地妄心成
自缘狭见初乖隔
到了何曾有二名

问众生量异性随异耶不尔非内尔不名性。

众生自有无穷异
个事明明岂变迁
若道遮那唯阴质
似观云雾不知天

问众生惑心性徧不徧神我四句为同异耶。

惑性徧兮无处所
山河大地全该
世人自局居身内
羸得波旬笑眼开

问众生有性唯应身性亦法性耶亦报性耶。

三身一体无前后
一念才空总见成
若计修因能趣果
可容似应隔无情

问众生本迷迷佛悟耶佛既悟悟生迷耶。

迷悟乍分凡圣异
犹如明暗不相除
若知全暗为明理
此性何缘会不俱

问众生一身几佛性耶一佛身中几生性耶。

一性圆明无有几
纷纷情识等河沙
世人错认情为佛
何啻天涯万里赊

问佛国土身为始本耶始本同耶为复异耶。

佛国土身全本起
本来身土不乖殊
请君自读华严典
岂有无情可废除

问佛土佛身为一异耶一无能所异则同凡。

三千究显亡能所
依正何妨又宛然
若向个中明得透
天台鼻孔许伊穿

问佛土界分生亦居耶为各所居佛无土耶。

普天率土皆王国
民物蚩蚩擅守疆
一佛土成周法界
满中凡圣死还生

问佛土所摄为远近耶何土与生一异共别。

横论诸土皆相摄
约竖言之下摄高
唯有寂光名理体
与生元不隔丝毫

问佛佛土体为同异耶娑婆之处为共别耶。

岂离伽耶有寂光
无边诸佛尽含藏
当知此理曾无间
瓦砾堪称大法王

问佛成道时土亦成耶成广狭耶不成有过。

佛成身土一时成
广狭皆因机见生
理土从来无广狭
终年共住不知名

问佛成见性与生见处为同异耶离二不可。

如来元是众生做
见处何时有两般
可惜纷纷迷路客
从前只被眼睛瞒

问佛成土咸与彼彼成彼彼不成为一异耶。

诸佛同成净法身
犹如天上一冰轮
自缘众水分清浊
影现何曾有不均

问佛成三身与彼彼果及彼彼生为一异耶。

佛有三身生亦具
偶因迷悟乍分途
更于一异生分别
天性从兹转见疎

问佛成身土成何眼智见自他境初后如何。

佛眼周观境不殊
大圆镜智绝名橅
寄言学者能如此
那个无情佛性无

问真如所造互相摄耶不相摄耶二俱如何。

万法尽从真变造
犹如灯镜互交辉
若言依正成乖异
知是渠侬正眼亏

问真如之体通于修性修性身土等不等耶。

事理互成无欠阙
若身若土尽周圆
非关造作能如此
自是天真性本然

问真如随缘变为无情为永无耶何当有耶。

不变随缘依与正
随缘不变岂终殊
他家幸识真如理
何事甘心适异途

问真如随缘随与真为同异耶为永随耶。

黄金打作瓶盆用
镕炼瓶盆又作金
金体本来无二相
纷纷工作苦劳心

问真如本有为本无耶与惑共住同异如何。

真金顽鑛同时有
顽鑛应销不动金
此理虽然同惑住
定知烦惑不能侵

问波水同异前后得失真妄同异法譬如何。

全波是水无同异
全水为波没后先
明得此兮方不失
乃知真妄法皆然

问病眼见花花处空处同异存没法譬如何。

眼因带病华存没
空体何甞暂动摇
世谓无情如病见
邪无之责谅难逃

问镜像明体本始同异前后存没法譬如何。

镜明如性像如修
体相圆成翳不留
前后本无存与没
如斯至理莫他求

问帝网之譬唯譬果耶亦譬因耶果无因耶。

影现珠珠帝网全
惟因与果理皆然
刚言瓦石犹非佛
以喻方之定落偏

问如意珠身身有土耶唯在果耶通因如何。

珠名如意曾无间
果用全彰应所求
请就此心明此理
纤尘不现理非周

问行者观心心即境耶能所得名同异如何。

谛观乍分能所别
一心融泯岂应殊
若知心外元无境
依正何因有异途

问行者观心一耶多耶一多心境同异如何。

一即多兮称曰假
多还即一号为空
非多非一名中道
心境如斯绝异同

问行者观心为唯观心亦观身耶亦观土耶。

观分内外随机用
性体圆融是处彰
于此若还生拣别
定知孤负法中王

问行者观心在惑业苦内耶同耶异耶。

天台正统超诸说
玅道何须向外求
三障本非元即是
临崖观虎使人愁

问行者观心心内佛性为本净耶为始净耶。

人人有个天真佛
不假修持照用全
若道本无今始有
山家宗旨隔天渊

问行者观心心佛众生因果身土法相融摄一切同耶。

龙猛宗传九世孙金錍决膜导迷津一家所本文诚委三法无差理最亲末上观明自行问余重示验他人从兹野客心开解一答皆通不在频。

No. 967-B 先师顽空和尚三千说附

昔人有云三千立法合于假谛上说之以空彰亡泯中彰绝待不当建立故克体言之须于假上立三千也然后即此假法即空即中却广引诸文为证今谓直就假上说三千其文虽多要而言之无出辅行观具一文足以统贯诸说如云具即是假假即空中又云尚不识具岂识空中岂非的就假上示具(具之一字即三千也)然后假即空中耶后人因此于假上建立三千推原此说出于净觉复宗次之指南又次之弊源一泄势不可遏今人往往承用者众殊不知广智传法智之道凡此等文竝是寄事而辨为示三观之相令易见故且以三千而为假耳是故先示三千辨其玅假然后即空即中三谛显矣辅行释止观玅境三千前后诸文竝直明三千即三谛只此一文寄事而辨是总例之文须究寄之一字非是正意正意有二一者三千即三谛二者三千即中谛言三千即三谛者约体德而示也葢才言三千玅境(体也)任运具三不须先于假上立三千然后方即空中也波水之喻其义最亲水之湿(中)水之明(空)水之动(假)水体一也曰湿曰明曰动者德也故才言于水任运具三不须先于动上立此一水然后方即湿与明也帝惠王喻帝网珠金师子等例此可知举一人一网一师子任运具三思之可见然寄事而辨辅行只此一文以为总例则诸文中有于假上说三千然后即空中者皆是寄事而辨非文之正意也二者三千即中谛者乃从胜而示祖师作此显示厥有深旨良以中者不偏为义绝待为功若于诸法有所偏倚有所对待何能诸法互融互入耶所以别教谓十定十但成十界不谈百界三千世间圆知中道当体不偏当体绝待故立玅名学者应知三千是绝待之法合于中谛示之斯乃从胜而示中必双照三谛具足故不妨诸文三千即三谛也今更以帝网之喻申明斯义其犹帝网百千万珠举一宝网全体任运具三曰含容(中)曰明净(空)曰光影(假)然究了所以珠珠交映重重无尽正由珠有含容之德故从义而示就宝网之上举一含容则珠之明净光影二义皆显应知举一宝网者三千之全体也曰含容明净光影者三谛之德也中以示其含容也空以示其明净也假以示其光影也点一中道绝待则空之虗通假之建立二义皆显也推原此道实见于如来金口亲宣非天台大师自为之说经不云乎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岂非三千实相乃的示中道天台大师灵岳亲承说圆顿止观则曰初缘实相(提起诸法实相)造境即中(点此三千玅境是中道也)无不真实故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此是大师略说心所行法门至第五卷广说造境即中之观不出一念三千名为玅观也须究玅字即是今经题云玅法是也此之玅法世尊自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当究是之一字乃指法之辞不指三千更指何法世尊既说唯佛能知又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则知实相者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无相之相即中道也中故玅玅故不可思议天台大师准此立不思议境名荆溪则曰故止观中不思议境一念三千非思量分别之所解(文见释签第二)是故定此不思议名因推佛祖相承弥显即中之道不出三千玅境而荆溪深领此旨点示野客一言以断之曰而此三千性是中理可谓尽其玅也辅行正示玅境文云大师于觉意三昧及诵经法小止观等诸心观文但以自他等观推于三假竝未云一念三千乃至观心论中亦只以三十六问责于四心亦不涉于一念三千唯四念处中略明观心十界而(信知三千诸法不易得闻其犹世尊四十余年久默斯要)故至止观正明观法竝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指要云一念三千为开显大纲又云即中是法身究竟义故岂非的指中道耶)故序中云说心中所行法门(一句验大师心中所行行于中道即同十方三世诸佛常居中道常行中道若不然者何名初心即用佛智照境耶何名上品寂光为观体耶初缘实相造境即中盖见于此)荆溪断云性是中理不亦宜乎净觉到此自当结舌然犹曲为之辞曰不观三千照境不徧必须徧揽因果自他依正观于心指南之意正在兹耳今试问之若如此说则是止观正明观法乃以俗谛为指南也果然者应改大师造境即中为造境即俗可也荆溪点野客亦合云性是俗理可也又指南二字始与其曲说其如终穷究竟极说说心中所行法门莫不以俗谛为极说耶以俗谛为所行法门耶岳师纵有天辩其莫能救矣学斯宗者当具宗眼讵得不究其本而滥用承袭之说乎今更于祖师语中指出二字以证其说所谓是字寄字言是字者如云性是中理又云三千即中等葢即者是义也言寄字者如云可寄事辨请评是之与寄相去几何寄名为客即一往之辞非尽理之论是者即须当体全是方名为即故道性是中理三千即中方为尽理之论一定而不可易也今既云可寄事辨岂非一往之义乎或曰二字与夺敢不闻命其如辅行具即是假假即空中之文何以通之曰。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