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明三观四初约不次而次明三观三初空观。
言三观者以即空故破染碍情一相不立显此三千同一性故一切即一方能同居一念派之弥合故如众珠咸趣一珠毕竟清净非断无空。
△二假观。
以即假故互具互摄诸相宛然显此三千不失自体一即一切虽复同居一念即之弥分故如一珠影入众珠不可思议非赖缘假。
△三中观。
以即中故显此三千非一非一切非分非合双遮二边无有二相双照二谛空假宛然岂同但中不具诸法。
△二约次而不次明三观。
一空一切空三观皆空总空观一假一切假三观皆假总假观一中一切中三观皆中总中观。
△三约双即破立明三观。
是则终日破相诸法皆成终日立法纤尘必尽终日绝待二边炽然是为即破即立即立即破非破非立而破而立亦名即遮即照即照即遮非遮非照而遮而照说虽次第行在一时。
△四约立是拣非明三观。
若尔无理不立无情不破岂与断无之空赖缘之假出二边中同日而语耶。
△三明惟佛与佛能知。
故曰惟佛与佛乃能究尽稻麻二乘恒沙菩萨竝不能知斯义少分。
△四明此旨的在法华。
如此三千通依诸部的在法华葢由昔经一有兼带之过二有隔偏之失今经非但纯一无杂复能开麤即玅题称玅法良在兹焉。
△五约譬喻显观微玅。
△六约极谈结成心印。
△二明传佛心印之迹二初明自行之迹四初正明祖承二初明金口祖承五初传迦叶。
△二历代相承。
△三传止师子。
△四指所凭据。
师子遇难不得其传焉是为金口祖承皆见而知之者出付法传。
△五他宗加唱。
或有前加六佛后添四祖说偈付法拈华微笑唱为教外别传经论无凭人皆不许。
△二明天台祖传二初正明祖传四初大法东传。
△二北齐横宗三初明宗由。
△二明溯源。
△三结闻知。
△三列祖正传二初正明五初南岳祖承。
△二天台祖承。
天台灵岳亲承大苏玅悟持因静发证不由他故用法华玅旨结成三千绝待玅观传之于章安。
△三章安祖承。
△四三师祖承。
△五荆溪祖承。
△二结见知。
△四二祖正宗二初螺溪祖承二初宗由。
一家教观光被四海始则安史作难中因会昌废除后因五代兵火教藏灭绝几至不传。
△二访闻。
螺溪访夫旧闻网罗天下钱王遣使高丽日本教观复还再行江淛。
△二四明祖承二初明祖承。
传至于四明荆溪未记者记之四三昧难行者悉行之中兴此道如大明在天不可掩也。
△二结闻知。
△二贤者赞美。
故翰林梁敬之谓之抗折百家超过诸说员外柳子厚谓之去圣逾远异端竝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二贤者岂虗美而謟附之耶。
△二诸宗不知四初指失二初通指。
诸宗既不知性具恶法若论九界唯云性起纵有说云圆家以性具为宗者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恶故虽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鼠唧鸟空有言无旨必须翻九界修恶证佛界性善。
△二别指二初出文。
以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心是佛等乃指真心成佛非指妄心。
△二引证二初一人。
△二又人。
△二判教。
此乃独标清净法身以为教外别传之宗拣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然大功大用非无报化若解通报化即滞染污缘非护念不能顿见法身。
△三结成。
是皆不出但中之义尚未能知佛界但中性具三身岂能知九界三身耶以善恶言之偏属性善十界言之偏属佛界真妄言之偏属于真九识言之偏属真常净识四教言之偏属别教阴等十境言之属菩萨境。
△四通斥二初正斥。
△二重判。
故知诸师言即指真即真非指妄即真是则合云菩提即菩提涅槃即涅槃也既非即阴而示又无修发之相徧指佛界真心一破一立若非别教缘理断九推与何耶。
△三斥暗主谬破二初出计三初出所暗之本。
△二出所计之宗二初相宗。
△二性宗。
△三出所计之旨三初出。
△二破。
△三示。
若尔非但无情无性有情亦无何者须约真如心说唯心则成遮那有佛性真常色说唯色则成寂光有佛性何关有情烦恼心无情生死色耶具如金錍中说。
△二谬破二初引他人谬破问。
问有人云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玅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高僧所修四禅八定诸禅行相唯达摩所传顿同佛体今此所明何相反耶。
△二以今宗正旨答五初斥彼谬破。
答良由他人见今家立第六识为所观阴境乃谓权教所诠观第九识方同佛体如斯指斥谬之甚矣。
△二示今正义。
前虽已辨今更评之若论境者唯尚近要即以第六识心以为所观之境知玅三识未甞暂离一见一思虽唯一识未甞不以三识为观未甞不以三识为境。
△三反破他说二初破他。
若直以此心缘于佛界实相理者如用藕丝悬山徒增分别绝念无由。
△二显今。
何者此第六识既是见思熏起能起忻厌分别作善恶因即是修恶体此修恶即是性恶是为能观观法复是所显法门。
△四引祖诰证二初引。
△二释。
以由修恶即性恶故三观十乘无惑可破无理可显方名无作玅行乃至果上普现色身垂形九界游戏六道全性恶起得名无谋而应。
△五复斥于彼。
若也翻恶为善断恶证善因中行成有作果上作意神通何异外道如此称为顿同佛体三认鱼目作明珠指山鸡为鸾凤虽三尺童子亦知其谬。
△四以圆更示四初约善恶极论。
若以性恶对乎性善约十界次第迭论者六界为恶二乘为善八界为恶菩萨为善九界为恶佛界为善此之九一乃是恶之际善之极故今所辨益就极论。
△二以圆别对明。
圆人性具善恶故如君子不器善恶俱能体用不二别人不具性恶故如淳善人不能造恶为无明所牵方能造恶也。
△三引经论证成二初释论二初正引论文。
△二释修即性。
△二法华二初正引经文。
又经曰弹指散华低头合掌皆成佛。
△二释修即性。
△四以力用结归二初正明力用。
△二用之传心。
故得山林之下艸泽之士精究佛乘弘宣圣化或于师门耳提面命见而知之或于经疏研几索隐闻而知之见闻之间两心相照玄领默契名之为传我心本具不从他得名为不传心虽本具点示方知是为传此不传之玅如印印心是名心印知此者名玅解行此者名玅行证此者名玅果如此则能事毕矣。
△二明化他三初重明自行二初承上转下。
△二释成自行四初初祖。
何者迦叶于譬说中一闻即悟不假修持具领五时施化故曰说法据此故施开自在遂蒙如来述成授记故知迦叶传此心印的在法华闻譬者玅解也悟入者玅果也故曰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
△二余人。
△三金口。
△四今师。
今师亦尔北齐一披其文朗然大悟南岳九旬乃证天台二七方克故知从闻而思思修而证根性不同证有迟速。
△二正明化他二初标通别。
若论化他名为付托亦名嘱累仍有通别通该四众别在迦叶。
△二释通别二初通该四众。
如欢持读诵嘱累流通乃至余深法中示教利喜声闻则具有八千菩萨则无量无数。
△二释别在初祖二初总标。
△二别明二初明两处付嘱二初涅槃经。
故涅槃中虽不在会欲令四众咸知敬信有在乃曰我今所有无上正法以付摩诃迦叶。
△二付法传。
又付法传云化缘将毕垂当灭度告大弟子摩诃迦叶如我今者将般涅槃以此深法用嘱累汝汝当于后敬顺我意广宣流布无令断绝若尔经必有文不尽度耳。
△三明佛有三意三初标。
△二释。
一者如来缘谢迦叶缘兴二者迦叶苦行能令佛法久住三者付于小果化导易行例如净明德佛付嘱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广令流布是也。
△三结。
葢由缘不在彼是以付托于斯岂传佛心印独在迦叶余皆不了耶。
△三斥他不知。
世人昧此诬罔圣贤妄生戏论未能知此自行化他的传之旨也。
△三总结心印之玅四初正赞其玅二初法。
△二喻。
△二谦光自鄙。
△三效古流通。
△四为下强毒二初法。
△二喻。
是书刻于天台高明寺久而蠧蚀矣(耀)应住楞严经房之明年因缁白慕乐记注之慇乃细加较阅白之护法少抽藏经之资刻于经房永远流通。
庚申端日比丘 灵耀 谨识
天台传佛心印记注卷下(终)
上之所论圆融三谛约三因言性中有修修中有性则知修性本自圆成但此心印未传一切众生终日在性亦终日起修以其迷故不觉不知今佛如来出兴于世开而示之使之悟入既悟之后即称性而观绝待而照于无能所中不妨立乎能观所观葢就一性之中所具正因三千即中本有所观玅境者立乎三谛所具了因三千即空名为能观玅观者立乎三观观成惑破之后三千即假者名为果上解脱大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