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曰。因心本具。毫无亏欠。既领旨矣。果地圆证。一无所改。其义云何。余对曰。前门约众生心法。在因本具。明毫无亏欠。虽与真如之体。对论无亏。正欲与如来果位。对论无差。今此门中。亦虽与真如不变。对论不改。正欲与心生对论无差。盖众生心法。根尘念起。既具百界千如三千性相。即真俗中。是故圆修行人之所修者。照此不思议境也。至于果位圆证者。证此不思议境也。故荆谿大师云。三千未显。同名无明。三千既显。同称常乐。四明尊者云。又复应知。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乘人天。下至蛣𧏙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辨其初后。所谓理蛣𧏙。名字乃至究竟蛣𧏙。以论十界。皆理性故。无非法界。一不可改。故名字去不惟显佛。九亦同彰。至于果成。十皆究竟。正以十界真如不变之体。而能随缘。故使随缘造成十界。其体不变。今论佛果。则随净缘造成佛法界。而真如性中所具十种法界。与夫三谛。悉皆不变。但佛界现起。九界冥伏。谓之为佛。其实所具九界冥伏者。毫无所改。今为广引经文。明证非虗。凡为五意。一证成果地圆证十界之性。二证成果地圆证三谛之体。三证成果地圆起一多之用。四证成果地圆起十界之用。五证成果地妙用之事。
五证成果地妙用之事者
如上所引之文。证成果上起用。具足十界。而有性善性恶两种法门。谓之法门者。法以轨则为称。门以出入为义。谓此性善性恶。皆果人度生轨则。果人则从此二门出而利生。众生则之此二门入而作佛。故称性善性恶法门。然此二门。性善则常。性恶则变。如释迦如来一代施化。无非行善顺理之道。即以四种佛身。说半满之教。皆性善也。常道也。若夫善不足以化。则不得不施乎恶。乃如来不得已而然。特千常之一变尔。性善法门。人所共晓。事涉多门。不能繁引。今但以理越常情。骇目惊心者。略引一二。以验性恶法门之不虗。
略为四科。一究竟性恶法门。二分真性恶法门。三相似性恶法门。四观行性恶法门。
一究竟者
即释迦如来。五时施化之迹。有涉此门者。具在大藏。未能具检。
今略引六缘。
第一最初成道降魔缘
因果经云。释迦如来。将成正觉。魔王宫殿。自然动摇。魔王念言。瞿昙当成正觉。及未成道。往坏乱之。于是手执弓箭。与诸眷属。俱往树下。语菩萨言。汝应修转轮王业。舍出家法。今若不起。我试射汝。菩萨怡然。不惊不动。魔王挽弓放箭。停于空中。其镞向下变成莲华。魔王复遣三女。白菩萨言。仁者至德。愿侍左右。答言。汝植小善。得为天身。不合无常。而作妖媚。今便可去。吾不相须。时三天女变成老姥。头白面皱。魔王即以软语诱言。汝若不乐人间。我舍天位与五欲乐。悉将与汝。菩萨答言。汝先小修施。今得为自在天王。此福有期。要还沉溺。非我所须。魔曰。我之果报是汝所知。汝之果报谁复知者。菩萨答言。惟此地知。于是大地六种震动。地神涌出。而语魔言。菩萨昔以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象马珍宝。而用布施不可称计。为求无上正真之道。是故汝今不应恼乱。魔闻怖惧。即自思惟。我今当更设方便。广集军众。以力迫脇。时诸军众忽然来至。充满虗空。执戈操剑。多头多目。诸恶类形。围遶菩萨。四面烟起。四海涌沸。是诸魔众。各尽威力。角目切齿。横飞竖掷。菩萨观之。如童子戏。空中有神。隐身而言。菩萨历劫修习善果。欲导众生。云何汝今恼乱导师。今日决定。树下成无上道。此地乃是过去诸佛金刚之座。堪受妙定。非汝所摧。汝今冥应息憍慢意而奉事之。是时魔王。闻空中声。即还本宫。又杂宝藏经云。恶魔波旬。将八十亿众。欲来坏佛。语云。汝不急去。我掷汝海水。佛语波旬。汝今先能动此澡瓶。然后可能掷我海水。波旬不能令动。军众坏散。佛本行经云。波旬长子商主。即顶礼菩萨。求乞忏悔。白言。我父无智触忤。大圣愿得恕亮。
客问曰。魔王以恶意加佛。佛未甞以毫恶向之。何足以为性恶。余对曰。即世尊以恶向之。无非慈善根力。令彼自然溃散。虽谓之恶。实非恶也。况性之善恶。体本融通。于彼因善得益。谓之性善。于恶得益。谓之性恶。夫恶以不顺为义。如今之降魔。令其箭镞成花。变魔逆境以为顺境。化诸天女老獘。变魔顺境以为逆境。恼乱其心。皆性恶边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