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四教集解卷上
一华严时二鹿苑时(说四阿含)三方等时(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三昧金光明胜鬘等经)四般若时(说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等诸般若经)五法华涅槃时。
所谓如来初成正觉在寂灭道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天龙八部一时围绕如云笼月尔时如来现卢舍那身说圆满修多罗故言顿教。
次为三乘根性于顿无益故不动寂场而游鹿苑脱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獘垢之衣。
示从兜率降下托摩耶胎住胎出胎纳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后木菩提树下以艸为座成劣应身初在鹿苑先为五人说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等教。
若约味则从乳出酪此从十二部经出九部修多罗(二略味)。
信解品云而以方便密遣二人(声闻缘觉)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雇汝除粪。
答次顿之后说三藏教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即破见思烦恼等义也。
四教俱说藏为半字教通别圆为满字教对半说满故言对教。
信解品云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答三藏之后次说方等已得道果心相体信闻骂不瞋内怀惭愧心渐淳淑。
约味则从生酥出熟酥此从方等之后出摩诃般若(四熟酥味)。
信解品云是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
答明方等之后次说般若般若观慧即是家业空生身子受勅转教即是领知等也。
如前四时中如来三轮不思议故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
亦由前四味中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则如来不思议力能令众生于渐说中得顿益于顿说中得渐益。
次说法华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故言开权显实又言废权立实又言会三归一。
如华严时一权一实(圆实别机)各不相即大不纳小故小虽在座如聋若痖是故所说法门虽广大圆满摄机不尽不畅如来出世本怀。
所以者何初顿部有一麤(别教)一玅(圆教)一玅则与法华无二无别若是一麤须待法华开会废了方始称玅。
次鹿苑但麤无玅(藏教)次方等三麤(藏通别)一玅(圆教)次般若二麤(通别)一玅(圆教)。
但是部内兼但带故不及法华淳一无杂独得玅名良有以也。
故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教一)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行一)但为菩萨不为小乘(人一)世间相常住(理一)。
时人未得法华玅旨但见部内有三车穷子化城等譬乃谓不及余经盖不知重举前四时权独显大车但付家业唯至宝所故致诽谤之咎也。
约味则从熟酥出醍醐此从摩诃般若出法华(五醍醐味)。
信解品云聚会亲族即自宣言此实我子我实其父吾今所有皆是子有付与家业穷子欢喜得未曾有。
答即般若之后次说法华先已领知库藏诸物临命终时直付家业而已譬前转教皆知法门说法华时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而已。
一为未熟者更说四教具谈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拾教。
二为末代钝根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慧命亡失法身设三种权扶一圆实故名扶律谈常教。
答名同义异方等中四圆则初后俱知常别则初不知后方知藏通则初后俱不知涅槃中四初后俱知。
所谓牛譬于佛五味譬教乳从牛出酪从乳生二酥醍醐次第不乱。
所谓二乘根性在华严座不信不解不变凡情故譬其乳次至鹿苑闻三藏教二乘根性依教修行转凡成圣故譬转乳成酪次至方等闻弹斥声闻慕大耻小得通教益如转酪成生酥次至般若奉勅转教心渐通泰得别教益如转生酥成熟酥次至法华闻三周说法得记作佛如转熟酥成醍醐。
天台四教集解卷上
释此四教文分为二初题目二初所录题目天等四字别也仪字通也初别题中四教是法天台约人良由从处以名人也具云天台山即智者大师所栖之处此山上应天之台星故曰天台山也亦云天梯山谓此山高险如梯可以登而升天故曰天梯山后人譌转云天台耳天者颠也显也在万物之顶显然可观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曰旻天冬曰上天元气未分混而为一两仪既判清升为天浊沈为地此乃俗说是故引之若依释教天者最胜也光明也欲色无色三界等天也台者三台也上台虗精星中台六淳星下台曲生星亦云三阶每台二星凡有六星名大阶六符也符者星之验也上阶天子也中阶诸侯公卿大夫也下阶七庶人也四教者或云化法四教也据化法有体及以观师依大本录出彼文唯化法故或云化仪四教也引文证云化仪四教文义整足任运摄得三藏等四或云四教是化法仪字是化仪或云通总或云八教(云云)今谓诸说皆是人情殊不本立题之所以也原夫题中只言四教一云化法一云化仪偏计一隅未为允当今谓此题有通有别通则通于化法化仪别则别当化法何者良由题中只云四教未分化仪化法之殊故以通别而消释也如法华经寿量品题既不显云法报应等所以文句具将通别释彼品题以彼例此岂不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