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多罗藏(四阿含等经)二阿毗昙藏(俱舍婆沙等论)三毗尼藏(五部律)。
大智度论云迦旃延子自以聪明利根于婆沙中明三藏义不读衍经非大菩萨又法华云贪著小乘三藏学者。
言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五那含(四洲四趣成八六欲天并梵王天成十五四禅四空处成二十三无想天及那含天成二十五)。
一地狱道梵语捺落迦又语泥梨此飜苦具而言地狱者此处在地之下故言地狱谓八寒八热等大狱各有眷属其类无数其中受苦者随其作业各有轻重经劫数等其最重处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经刧无量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身。
二畜生道亦云傍生此道徧在诸处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互相吞啖受苦无穷愚痴贪欲作中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身。
三饿鬼道梵语阇利哆此道亦徧诸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冢庙神无福德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鞭打填河塞海受苦无量谄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
四阿修罗道此飜无酒又无端正又无天或在海岸海底宫殿严饰常好鬬战怕怖无极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
五人道四洲不同谓东弗婆提(〔寿〕五百岁)南阎浮提(寿一百岁)西瞿耶尼(寿二百五十岁)北郁单越(寿一千岁命无中央圣人不出其中即八难之)一皆苦乐相间在因之时行五常五戒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行中品十善感此道身。
六天道二十八天不同(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初欲界六天者一四天王天(居须弥山腹)二忉利天(居须弥山顶自有三十三天已上二天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三夜摩天四兜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已上四天空居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其中)次色界十八天分为四禅初禅三天(梵众梵辅大梵)二禅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三禅三天(少净无量净徧净)四禅九天(无云福生广果已上三天凡夫住处修上品十善坐禅者得生其中无想天外道所居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已上五天第三果居处上〔之〕九天离欲麤散未出色笼故名色界坐得禅定故得禅名)三无色界四天(空处议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已上四天只有四阴而无色蕴故得名也)。
上来所释从地狱至非非想天虽然苦乐不同未免生而复死死已还生故名生死。
又云见修又云四住又云染污无知又云取相惑又云枝末无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内惑。
所谓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已上利使)六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已上钝使)。
谓欲界苦十使具足集灭各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八使除身见边见四谛下合为三十二。
上二界四谛下余皆如欲界只于每谛下除瞋使故一界各有二十八。
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定为八共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贪瞋痴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一四念处一观身不净(色蕴)二观受是苦(受蕴)三观心无常(识蕴)四观法无我(想行蕴)二四正勤一未生恶令不生二已生恶令灭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长三四如意足(欲念进慧)四五根(信进定慧)五五力(同上根名)六七觉支(念择进喜轻安定舍)七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
然如前所列四谛名数通下三教但是随教广狭胜劣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不同耳故向下名数更不再列。
然四谛之中分世出世前二谛为世间因果(苦果集因)后二谛为出世间因果(灭果道因)。
初明声闻位分二初凡二圣凡又二外凡内凡释外凡中自分三。
初五停心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瞋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
三总相念处一观身不净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身受心亦无我中间例知(已上三科名外凡亦名资粮位)。
二明内凡者有四谓煗顶忍世第一(此四位为内凡亦名加行位又名四善根位)。
次明圣位亦分三一见道(初果)二修道(二三果)三无学道(四果)。
一须陀洹此飜预流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见真谛故名为见道又名圣位。
二斯陀含此云一来此位断欲界九品思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故更一来。
四阿罗汉此云无学又云无生又云杀贼又云应供此位断见思俱尽子缚已断果缚犹在名有余涅槃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又名孤调解脱。
所谓一无明(烦恼障烦恼道)二行(业障业道此二支属过去)三识(托胎一分气息)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质)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六触(出胎)七受(领纳前境好恶等事从识至受名现在五果)八爱(爱色男女金银钱物等事)九取(凡见一切境皆生取着心此二未来因皆属烦恼如过去无明)十有(业已成就是未来因属业道如过去行)十一生(未来受生〔事〕)十二老死此是所灭之境。
云何开合谓无明行爱取有此之五支合为集谛余七支为苦谛也。
言独觉者出无佛世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无生故名独觉。
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缘苦谛境二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尽誓愿断此缘集谛境三未安者令安即法门无量誓愿学此缘道谛境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此缘灭谛境。
言三阿僧(无)祇(数)劫(时)者且约释迦修菩萨道时论分限者。
从古释迦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祇从此常离女身及四恶趣常修六度然自不知当作佛若望声闻位即五停心总别念处(外凡)。
次从尸弃佛至然灯佛值七万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此时用七茎莲华供养布发掩泥得受记莂号释迦文尔时自知作佛口未能说若望声闻位即煗位。
次从然灯佛至毗婆尸佛值七万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满此时自知亦向人说必当作佛自他不疑若望声闻位即顶位。
如尸毗王代鸽檀满普明王舍国尸满羼提仙人为歌利王割截无恨忍满大施太子杼海并七日翘足赞弗沙佛进满尚阇棃鹊巢顶上禅满劬嫔大臣分阎浮提七分息诤智满望初声闻位是下忍位。
次入补处生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动为中忍位次一刹那入上忍位次一刹那入世第一位。
发真无漏三十四心顿断见思习气坐木菩提树下生艸为座成劣应丈六身佛。
住世八十年现老比丘相薪尽火灭入无余涅槃者即三藏佛果也。
上来所释三人修行证果虽则不同然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真只行三百由旬入化城耳。
天台四教集解卷中
二自下明化法四教文分二初总标自者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