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慧地未有理水故得其名即外凡位与藏教五停心总别等三位齐。
二性地相似得法性水伏见思惑即内凡位与藏教四善根齐。
四见地此二位入无间三昧断三界八十八使见尽发真无漏见真谛理与藏教初果齐。
七已办地断三界见思惑尽但断正使不能侵习如烧木成炭与藏教四果齐声闻位齐此。
九菩萨地正使断尽与二乘同扶习润生道观双流游戏神通净佛国土。
十佛地机缘若熟以一念相应慧顿断残习坐七宝菩提树下以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成佛。
经云三兽度河谓象马兔也谕断惑不同故又经云诸法实相三乘皆得亦不名佛即此教也。
此教三乘因同果异证果虽异同断见思同出分段同证偏真。
钝则但见偏空不见不空止成当教果头佛行因虽殊果与藏教齐故言通前。
若利根菩萨非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中道分二种谓但不但若见但中别教来接若见不但中圆教来接故言通后。
答受接人三根不同若上根三地四地被接中根之人五地六地下根之人七地八地。
所接之教真似不同若似位被接别十回向圆十信位若真位受接别初地圆初住。
问此藏通二教同是三乘同断四住止出三界同证偏真同行三百由旬同入化城何故分二。
藏是界内小拙不通于大故小折色入空故拙此教三人虽当教内有上中下异望通三人则一槩钝根故须折破也。
通教则界内大巧大谓大乘初门故巧谓体色入空故虽当教中三人上中下异若望藏教则一槩为利。
答朱雀门中何妨庶民出入故人虽有小教定是大大乘兼小渐引入实岂不巧哉。
此教明界外独菩萨法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也。
诸大乘经广明菩萨历劫修行行位次第互不相摄此竝别教之相也。
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玅觉为佛璎珞明五十二位金光明但出十地佛果胜天王明十地涅槃明五行。
然位次周足莫过璎珞经故今依彼略明菩萨历位断证之相。
以五十二位束为七科谓信住行向地等玅又合七为二初凡二圣就凡又二信为外凡住行向为内凡亦名为贤约圣亦二十地等觉为因玅觉为果大分如此自下细释。
初言十信者一信二念三精进四慧五定六不退七回向八护法九戒十愿此十位伏三界见思烦恼故名伏忍位(外凡)与藏教七贤位通教干慧性地齐。
次明十住者一发心住(断三界见惑尽与藏教初果通教八人见地齐)二治地三修行四生贵五具足方便六正心七不退(已上六住断三界思惑尽得位不退与藏通二佛齐)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顶(已上三住断界内尘沙伏界外尘沙前二不知名目)亦名习种性用从假入空观见真谛理开慧眼成一切智行三百由旬。
次明十行者一欢喜二饶益三无违逆四无屈挠五无痴乱六善现七无著八难得九善法十真实(断界外尘沙惑)亦云性种性用从空入假观见俗谛开法眼成道种智。
次明十回向者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二不坏三等一切诸佛四至一切处五无尽功德藏六入一切平等善根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八真如相九无缚无著解脱十入法界无量(伏无明习中观)亦名道种性行四百由旬居方便有余士(已上三十位为三贤亦名内凡从八住至此为行不退位)。
次明十地者一欢喜(从此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乃至等觉俱名圣种性)此是见道位又无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众生行五百由旬初入实报无障阂土初入宝所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𦦨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已上九地地地各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
更断一品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亦名一生补处亦名有上士。
更破一品无明入玅觉位坐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
有经论说七地已前名有功用道八地已上名无功用道玅觉位但破一品无明者总是约教道说。
有处说初地断见从二地至六地断思与罗汉齐者此乃借别教位名名通教位耳。
有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借别教名明圆教位也。
如此流类甚众须细知当教断证之位至何位断何惑证何理往判诸教诸位无不通达。
法华中开示悟入四字对圆教住行向地此四十位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玅法身湛然应一切此明圆四十二位维摩经云薝卜林中不嗅余香入此室者唯闻诸佛功德之香又云入不二法门般若明最上乘涅槃明一心五行又经云有人入大海浴已用一切诸河之水又娑伽罗龙澍车轴雨唯大海能受余地不堪又捣万种香为丸若烧一尘具足众气。
今且依法华璎珞略明位次有八一五品弟子位(外凡出法华经)二十信位(内凡)三十住位(圣初)四十行五十回向六十地七等觉(是因位末)八玅觉(是果位)。
理忏者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即此义也。
言事忏者昼夜六时三业清净对于尊像披陈过罪无始已来至于今身凡所造作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邪淫偷盗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瞋痴等如是五逆十恶及余一切随意发露更不覆藏毕故不造新。
修圆行者亦复如是正观圆理事行相助岂不速至玅觉彼岸。
若才闻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即心是佛不动便到不加修习便成正觉者。
今虽然即佛此是理即亦是素法身无其庄严何关修证者也。
我等愚辈才闻即空便废修行不知即之所由鼠唧鸟空广在经论寻之思之。
初信断见惑显真理与藏教初果通教八人见地别教初住齐证位不退也。
次从二信至七信断思惑尽与藏通二佛别教七住齐三界苦集断尽无余。
然譬如冶铁麤垢先去非本所期意在成器器未成时自然先落虽见先去其人无一念欣心所以者何未遂所期故。
永嘉大师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劣即此位也。
解曰四住者只是见思谓见为一名见一切处住地思惑分三一欲爱住地欲界九品思二色爱住地色界四地各九品思三无色爱住地无色界四地各九品思此之四住三藏佛与六根清净人同断故言同除四住也。
言若伏无明三藏即劣者无明即界外障中道之别惑三藏教止论界内通惑无明名字尚不能知况复伏断故言三藏即劣也。
次从八信至十信断界内外尘沙惑尽假观现前见俗谛理开法眼成道种智行四百由旬与别教八九十住及行向位齐行不退也。
次入初住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谓解脱般若法身此之三德不纵不横如世伊三点若天主三目。
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玅法身湛然应一切。
解曰初发心者初住名也便成正觉者成八相佛也是分证果即此教真因。
虽有位位各摄诸位之言又云发心究竟二不别须知摄之所由细识不二之旨。
龙女便成正觉诸声闻人受当来成佛记莂皆是此位成佛之相。
慧身即般若德了因性开发玅法身即法身德正因性开发应一切即解脱德即缘因性开发如此三身发得本有故言不由他悟。
中观现前开佛眼成一切种智行五百由旬到宝所初居实报无障阂土念不退位。
次从二住至中住各断一品无明增一分中道与别教十地齐。
次入初行断一品无明与别教等觉齐次入二行与别教玅觉齐。
从三行已去别教之人尚不知名字何况伏断以别教但破十二品无明故。
次从三行已去至十地各断一品无明增一分中道即断四十品惑也。
进破一品微细无明入玅觉位永别无明父母究竟登涅槃山顶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涅槃。
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又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等言总是理即次从善知识及从经卷闻见此言为名字即依教修行为观行即(五品位)相似解发为相似即(十信)分破分见为分证即(从初住至等觉)智断圆满为究竟即(妙觉位)。
约修行位次从浅至深故名为六约所显理体位位不二故名为即。
是故深识六字不生上慢委明即字不生自屈可归可依思之择之。
然依上四教修行时各有方便正修谓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若教教各明其文稍烦义意虽异名数不别故今总明可以意知。
言二十五方便者束为五科一具五缘二诃五欲三弃五葢四调五事五行五法。
初明五缘者一持戒清净如经中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净戒有在家出家大小乘不同。
二衣食具足衣有三一者如雪山大士随所得衣弊形即足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叶等集粪扫衣及但三衣不畜余长三者多寒国土如来亦许三衣之外畜百一众具食亦有三一者上根大士深山绝世菜根艸果随得资身二常乞食三檀越送食僧中净食。
三闲居静处不作众事名闲无愦閙处名静处有三例衣食可知。
五近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二同行善知识三教授善知识。
第二诃五欲一诃色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高眉丹唇皓齿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玅色等。
五诃触谓男女身分柔輭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等。
第四调五事谓调心不沈不浮调身不缓不急调息不涩不滑调眠不节不恣调食不饥不饱。
第五行五法一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定智慧门故。
五一心念慧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禅定智慧功德可尊可贵。
此二十五法为四教前方便故应须具足若无此方便者世间禅定尚不可得岂况出世玅理乎然前明教既渐顿不同方便亦异依何教修行临时审量耳。
次明正修十乘观法亦四教名同义异今且明圆教余教例此。
一观不思议境谓观一念心具足无减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广大圆满横竖自在故法华经云其车高广(上根正观此境)。
二真正发菩提心谓依玅境发无作四弘誓愿悯己悯他上求下化故经云又于其上张设幰葢。
三善巧安心止观谓体前玅理常恒寂然名为定寂而常照名为慧故经云安置丹枕(车内枕)。
四破法徧谓以三观破三惑三观一心无惑不破故经云其疾如风。
五识通塞谓苦集十二因缘六弊尘沙无明为塞道灭灭因缘智六度一心三观为通若通须护有塞须破于通起塞能破如所破节节检校名识通塞经云安置丹枕(车外枕)。
六道品调适谓无作道品一一调停随宜而入经云有大白牛等(已上五中根)。
七对治助开谓若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助谓五停心及六度等经云又多仆从(此下为下根)。
十无法爱谓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须入初住真实之理经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游四十位)直至道场(玅觉位)。
若要委明之者请看法华玄义十卷委判十方三世诸佛说法仪式犹如明镜及净名玄义中四卷全判教相。
天台四教集解卷下(终)
二通教分三初标此教正明无生四谛化三乘人同证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