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会元卷第二(止戒体终)

明上三观境观及理

资持(下四)云。三观并云观事者。事即是境。心依境起。随境立观。谓色心阴入界。有情无情。善恶无记等(上明所观)。若论智解。须达诸法。若约时中。观心为要。随心所起。起即是事。若善若恶。三理照之。乃知颠倒。有妄计。本无所有。随心动用。一切皆空。或推相见性。谓之性空。即相知幼。谓之相空。达相是心。谓之唯识。犹如梦事。或推梦想。从何生灭。或知睡梦。当相不实。或知唯心所变。无别梦事。喻上三观。略知浅深(上明能观)。见理有二。前二性相虽殊。皆以空为理。 后一以心为理。前二是权。后一是实。然出家超世。通学三乘。今依业疏。准开会意。专指佛乘。为出家本矣(上总示三理也)。又云。以我人善恶。性本自无。缘会故生。缘散即灭。生灭灭处。名为空理。即是二乘所至之极。又云。以一切诸法。本唯一识。一识之外。更无别法。无始妄动。横计心境有彼有此。内外差别。穷此差别。皆是意思。妄起取著。由取著故。妄构名言。是故智者。欲观唯识。必以意言为所观境。皆一识故。是则不离思议。了非思议。即于差别。达无差别(上别明性空唯识二理)。济缘(二下)云。初则见相如实。观性本空。次则见相如幻。空华水月。当相即空。不待观性。后则观一切法。唯心所变。心外无法。初观生灭。灭见空。次观幻化。生处见空。后观唯心。生灭幻化。无非心变。以心生法生。心灭法灭。生灭有相。相如幻化。二乘小圣。见之为空。然不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故大菩萨。但了唯心。圆修三观。不偏性相。故名中道。

小乘三学空慧理行

(问。何以三学例为理行耶。答。此据内凡初果等人得无漏慧。凡所修行皆理行。如下戒学。令遣执违二障。义可见也。此文乃疏钞决同异之文。三乘所修。无非三学。但志有广狭。观有偏圆。故分大小也)

钞又云。今通决正。不出三学。一切圣人。无不行此。若据二乘。戒缘身口(通明制也)。犯则问心(据四分也)。执则障碍。是世善法。违则障道。不免三涂。定约名色。缘修生灭为理。二乘同观。亦无谛缘之别。故佛性论云。二乘之人。约虗妄(即前名色)观无常(即前生灭)等相。以为真如(即空理也)。慧取观照。与定义别体同(定是澄寂。慧取照用。故云义别。体空无殊。故云体同)。业疏(二下)云。故语业命是其道戒。念定方便(方便即正精进)。义约禅静(念与方便。非正禅定。故云义约)。正思及见。此为慧观。四仪缘筹(随事观察)唯在慧解。慧心一动。随念追觉。初思后见。见是道明。斯据法忍。故非凡地(上据初果。下约内凡)。然分有触亦称见也。故成实云。得世上正见。不生恶道者。即相似无漏。分断三涂。通说得也(上判三学。何位人修。下约义。重明戒定)。据其戒定。义约为言(心既缘理则摄〔剑〕。身口自然无恶。澄凝念虑。任运不散。约此二义。名为戒定也)。正敛身心。但缘慧理。无心缘罪。身口不起。故道戒三(语业命也)。从此得名。缘理观度。凝想无漏。约心不散。义名为禅。故道定三(念定方便)从此有也(上明戒定义讫。下明以无漏慧修于戒定。发无漏功德。名为道行)。本唯慧观。滞漏是障。思择障本。毕竟无依。由斯行起。发生无作(无作即无漏功德也)。即名此业。为道有也。

(前引钞文。约教约相。以分三学。后引业疏。约义约位判摄有归。问。上明道行三学。何位人修。答。如文所示。一是初果。二乃内凡。今更私议。修有利钝。见有顿渐。钝修顿见。须至初果。方能以理融行。利修渐明。虽在方便。能以慧荡。是知此文亦被初心。上明利钝并据小乘)

大乘三学唯识道行 先示戒学

(此文亦决同异文。一则约教。大戒三聚律仪。则与小同。余二则与小异。复于律仪。亦有同异。如下可见。二者约机。若智圆行妙。即于小戒而成大行。不异声闻。而是菩萨。此与小乘行位无别。位志大观圆也。若对在家。志观则同。行位乃异)

事钞(下四)云。若据大乘。戒分三品。律仪一戒。不异声闻。非无二三有异。护心之戒。更过恒式。业疏(二下)云。若据大乘。戒分三品。约义收缘。不异诸律。何以明之。如杀一戒。具兼三位。息诸杀缘。摄律仪也。常行慧命。摄善法也。护前命故。即摄众生。此一既尔。余者例然。济缘(二下)云。标示三品。即是三聚。出璎珞经。一摄律仪戒。律仪禁恶。即断恶也。二摄善法戒。即修善也。三摄众生戒。亦名饶益有情戒。即度生也。小乘则随缘别制。大教则依心总结。故以三戒。通摄一切。故名为聚。是故断恶则无恶不断。修善则无善不修。摄生则无生不度。且举杀戒。余并例作。如婬则息诸染缘(摄律仪也)。常修梵行(摄善法也)。不污前生(摄众生也)。如盗则离侵损缘。常行布施。不恼前生。如妄则离虗妄缘。常行实语。不诳前生。下至众学。条条类说。无非三聚。若准智论。声闻戒但有断恶一聚。既不度生。不习方便。无余二聚。今用大意。决于小宗。约义明同。莫不齐具。遮戒或异。如地持云。若菩萨。有檀越以金银等宝物奉施。菩萨以嗔恨心。违逆不受。即名为犯。由舍众生故。小乘则制畜捉。故开制异也。且略举之。必欲通知。须将善戒梵网。对下六聚。则同异可见也。

(上据教门。下约机器。据教则显佛制无殊。律仪不异。约机则显智圆理妙。形行无拘)

大士智圆形行无局(并对在家显于同异)

业疏(二下)云。然菩萨有二。谓在家出家。出家菩萨。形位同诸声闻。智论中。文殊弥勒。在比丘中。依夏坐也(形既同诸声闻。禀戒持奉皆遵小行。智解既圆。悉成圆行)。故涅槃中。白四所受。息世讥嫌。性重无别。浮囊多少。即譬五篇。度生死海。虽乞不与(上明大士利机。宜从急制。遮性同持。微纵即犯)。又如摄论。菩萨得无分别智。一切尘不显现。由智胜方便。具行杀生等事。有利益故。自无染过。纵有利益。有过不行。事钞(下四)云。准此初地上。方得用此无分别智。故地前不合。又涅槃云。若未住不动地。有因缘故。得破戒等(上诸文。须知二意。若出家菩萨。形同声闻。遮性等持。则凡夫地上顿发圆解者。是所机教。若作婬杀。顺行化导。斯乃智圆。理妙深住。性恶法门。初地深位。方可行之)。资持(下四)云。无分别智者。以住唯识。无外尘故。以诸外尘。皆唯识故。故云尘不显现。彼论云。无分别智自性。应知离五种相。一离非思惟故。二离非觉观地故。三离灭想受定寂静故(不住二乘空见)。四离色自性故(不住凡夫有见)。五于真实义。离异分别故(不住菩萨中道)。智胜则无分别智。方便谓诱化众生。前有利益即利他。自无染过即自利。故知十圣。方许行之。地前三贤犹制不合。况余凡愚。安可滥。济缘(二下)云。今时愚人。不量地位。不知权行。作恶无耻。妄引为例。自误误他。难可救也。业疏又云。在家菩萨。如净名说。济缘引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戒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乃至入诸婬舍。示欲过等(上诸文。并明大乘戒学竟)

唯识

外尘。谓一切境界也。言本无者。有二义。一者境即心故。察经云。一切境界。从本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体不异。为心所摄故。二者虗妄见故。经云。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又云。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即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唯识论云。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如人目有翳。见毛如月等事。实唯有识者。言唯则遮于外境。言识则表于内心。或真妄和合。名阿棃耶识。谓真能随缘。与妄俱起故。或云真识。即是常住本净真心。亦是中道一实境界。然修观有二。一者直尔总观。谓观念性。即是真识。其体清净。平等周徧。含摄诸法。出生无尽。究竟一相。寂然常住。二者历事别观。一切时中。随缘动念。衣食四仪。若善若恶。皆能了知。一识流变。若前总观。乃彼上智深位所修。末世初心。唯后别观。是所机教(上明能观)。大菩萨者。初地去也。摄论以五十二位。总为四位。论云。一切法。以识为相。真如为境(境即是体)。依此境界。随心信乐。入信乐位(此取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十位)。如理通达。得入见位(即初地也)。能对治一切障。得入修位(二地至七地)。出离障垢。得入究竟位(八地至佛地)。初位所修。名影像唯识。后三所修。名真唯识(上示位)。问。有人云。唯识观。南山判位大高。又云。深位无罪。岂须忏悔。其意云何。答。论文自云。唯识通四位。那责南山判耶。此盖特举深位。以彰理妙。当知悔法。正为下凡。故下劝令任智强弱。随事观缘。岂令果佛。而悔罪耶。前修率尔不无小疵。后进狂简。便生轻谤。寄言有识。详而慎之。又有人云。题云忏六聚法。那出事理忏乎。答。此又不晓化行二教。罪忏相须。若唯依化忏。则制罪不亡。若专据制科。则业道全在。故当化行齐用。则使业制俱除。下云。五众犯罪。理事两缘。又云。篇聚依教自灭。业道任自静思是也。举宗无滥。故以六聚标题。以类相从。何妨二谶兼述。傥怀通鉴。无事专隅(上破异说)

理事相须化制俱遣

事钞(中四)又云。若是五众犯罪。则理事两缘。事则顺教。无违唯识。理则达妄。外尘本无。故论云。唯识义不失。亦不无能取所取也(能取即心所取即境)。资持云。事则顺教者。谓依律忏。历事缘境。常照起心。知唯本识。随缘流动。趣向于理。故云无违唯识也。理则达妄者。即了此心妄缘境起。达境即心。心外无境。唯一真识。清净本然。故云外尘本无也。乃至云。今时愚者。错解佛乘。皆谓理观。寂尔无思。空然无境。取舍不得。能所俱亡。顽然寂住。便是真如。放荡任情。即为妙用。由是不礼圣像。不读真经。毁戒破斋。嗜酒噉肉。夸为大道。传化于人。恶业相投。率多承习。此乃虗妄臆度。颠倒轮回。岂知达法皆真。何妨泯净。了真即用。岂碍修行。是故悟理则万行齐修。涉事则一毫不立。自非通鉴。余复何言。业疏(四下)云。小乘极处。人法二观。对我观析。唯见是尘。对阴求之。但离名色。求人求法。了不可得。是为空也。大乘极处。空识为本。初浅滞教。谓境是空。了境本无。性唯识也。略教观门。行体如别。济缘云。小乘理中。五阴为法。计法为人。此二本无。妄计为实。遂成二执。故受轮转。意计有我。我即法尘。又计阴为实。阴即名色。缘生缘灭。推求人法。但有虗计。知计是虗。人法不立。是为二空。凡夫闻解。内凡少见。初果分证。无学尽证。是为涅槃。大乘中空识为本者。空谓了一切法。皆因缘生。生即无生。识谓即此缘生。同一识体。无有外尘。若达缘生。不知唯识是为钝根。若知唯识。达法源底。是为利器。

备明真俗以彰圆行

又云。真俗二谛。由来尚矣。不由功用。任运现前。故论云。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今时行敬。亦准圣言。不虗误也。然须达解两谛所由。故论云。知尘无所有。通达真。知唯有识。通达俗。若不达俗。无以通真。若不通真。无以遣俗。以俗无别体故也。正论成观。令人受行。良以真俗修复。空有交津。迷想见。则生途日增。悟形心。则高轨潜起。岂不以形缠桎梏。报果不可顿销。谓随俗也心可名谈。披㭊莫知其趣。谓通真也。在言易净。真理可用心求。据行难明。无始熏习故尔。

通真记(中卷)真俗云。唯识一观。真俗圆收。今随名求体。且约三性。用分真俗。谓分别性(此性妄有。即是俗谛。依彼六识执有我法)。依他性(此性假有。亦是俗谛。依彼八识。似尘显现。为自体故)。圆成性(此性真有。即第一义谛。体是真如。即真俗通相故)。若约圆修。则三性三谛。一念全收。圆证亦尔。今约进断。番彼三性。成三无性。则真俗深浅。约位不同。此行布门。莫疑隔别。且约地前。依依他性。遣分别性。即番分别为无相性。分别空故。名为真谛。依他显故。名为俗谛。其圆成性。体通真俗。名随有无。若以分别望无相。则俗浅真深。若以无相望依他。则俗深真浅。若约登地。正依圆成。遣依他性。求无性性。番彼依他。为无生性。即说此性。一分无生。名为真谛。一分假有。名为俗谛。由了无生。知识空故。即显圆成。据理圆成。真空绝待。既非所执。本不须番。然既随迷。对假显实。故立此名。今约无生空智现时。随显圆成。一分真理。妄既无生。真复何立。即双遣有空。复本无性。故番圆成。名无性性。若以无生望依他。则真深俗浅。若以圆成通望前二。则真俗皆浅。圆成独深。由第一义。通为真俗所依体故。从凡至圣。始终通观。圆修因果。无差别故。复是妙觉所证果故。

引古七礼显观有无

(初由无观慢礼得罪。二三无观事礼。但福自四以去。观智深浅。见理明昧)

(上同)云。初名我慢礼者。谓依次位。心无恭敬。高尊自德。无师仰意。耻于下问。咨受无所。心无法据。如碓上下。一形所作。无境住心。轻生薄道。徒劳无益。外覩以礼。内增慢感。犹如木人。情不殷重。首不至地。五轮不具。此是慢业。名我慢礼。二唱和礼者。虽非慢高。心无净想。粗正威仪。身心处敬。起伏相顺。片有相扶。其福薄少。非真供养。三身心恭敬礼者。闻唱佛名。便念佛身。如在目前。相好具足。庄严晃耀。心相成就。宝对三身。申手摩顶。除我罪业。是以形心恭敬。无有异念。供养恭敬。情无厌足。是名境界礼佛。心眼现前。专注无昧。此人导利人天。为上为最。功德虽大。未是智心。后多退没。四发智清净。达佛境界礼佛者。行者慧心明利。深知法界。本无有碍。由我无始。顺于凡俗。非有有想。非碍碍想。今达自心。虗通无碍。故行礼佛。随心现量。礼于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以佛法身。通同无碍。故礼一佛。通徧一切。如是种种香华供养。例同于此。法僧加敬。义亦同之。以三宝同性。理无异故。三乘名异。解脱体同。故知一礼。即一切礼。如是三宝。既能通达。一切三界六道四生同作佛想。供养礼拜。自净身心。荡荡无障。念佛境界。心相转明。一拜一起。为尊为胜。是名真实果报殊大。由心无限。故使净业无穷。五明徧入法界礼敬供养者。行者想观。自身心法。从本来。不在法界佛法身外。亦知诸佛身心法。不在我身外。发解冠达。自身一切身。徧满法界是名法界。不增不减。清静法门。如是解了。故知我今礼于一佛。一佛之身。徧于法界。法界之中。所有三界位地。无漏法身。皆有佛身。佛身既徧于一切。我身随佛亦徧一切。所以礼敬供养。一切身中。具足庄严。然此法界。性常寂然。随缘徧满。乃至行住坐卧。因缘果报。不离法界。身随于心。故解无碍。法界缘起。一切事成。如一室中。悬百千镜。有人独见。镜镜之中皆有像现。佛身清净。明逾彼镜。一切法界。悉现身中。故我供养一切凡圣。凡圣之身。皆同供养。有目者见。盲者不覩。如此行学。法界法门。大有利益。终至此解。不学不知。是故行人。常须缘观。所得功德。不可校量。既知我身。在佛身内。如何颠倒。妄造业耶。六明正观。礼自身佛。不外缘境。他佛他身。何以故。一切众生。自有佛性。平等满足。随顺法界。缘起炽然。但为迷解。有外可观。所以妄倒。常沦生死。若能返照。解脱有期。若向他境。谓有可观。邪人邪行。经教不许。故云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以见自。正法性故。又云。色声见我。名行邪道。是故行人。常行礼拜。但见身心。有礼有敬。未能通解。常厌常行。后一通达。知心无外。方识自心。清净本性此即自性住佛性也。随力修明。引出佛性也。三祇果圆十地位极。至得果佛性也。此解微妙。唯圣达之。位在下凡。不宜不解。不修习也。七明实相三宝。自他平等礼者大意同前。前犹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无自无他。佛凡一如。古今无别。见佛可礼。大邪见人。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以实相离念。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礼敬。不可不礼敬。礼不礼等。供不供等。安心寂灭。名平等礼。故文殊十礼云。不生不灭故。敬礼无所观。此后二礼。寂而能通。福而行道。故使止观双游。真俗并运。心乃虗荡。身实累缘。在凡行学。其相齐此。过此不行。下愚妄习。不足问也。

(通真记引圭峰圆觉钞云。第四空观礼真谛佛。入法之性。无能所相。故正属始教空宗中礼。第五假观礼俗谛佛。从体起用。故属终教中。从体起用礼。第六中观礼第一义谛佛。不计色空。真见本觉真性。故属终教中显实宗礼。第七三观一心礼三谛一境佛。不取真弃假。泯绝无寄。故即顿教礼也。乃至云第四礼。深入法性。则穷事见理。第五徧入法界。则心境双存。第六礼自佛。则遮无外境。莫不性起有相。则相俗性真。会俗归真。则相空性显。今言实相。则性相不分。真俗一体。即前所明法界三宝。自他凡圣。能所之相。相当寂然。不假会境归心。亦非取真弃假。事事无碍。法法皆如故。即诸法以明实相。非泯相。而见性也。自他平等。非会境以归心也)

释法四依(则见祖怀。究竟指归。唯在了义)

(引教第六)依法不依人者。人唯情有。法乃轨模。性空正理(性空通大小也)体离非妄。即用此法。为正法依。涅槃极教。盛明斯辙(涅槃云。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声闻缘觉)。若能反彼俗心。凭准圣量。隐心行务。知非性空。乘持此心。以为道路。一分知非。明顺空理。一分观厌。明违有事。如此安心。分名修趣。法性真道。

依义不依语者。语是言说。止是张筌。义为达理。化物之道(化犹变也)证解后。绝虑杜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故经有舍筏之喻。人怀目击之谈(庄子云。目击而道存)。岂不以言诠意表。得意息言。月喻妙指。无宜不晓(上明义假语。显见义舍语也)今谓得义。义乃是言。真行道者。常观常破。常观依语。常破随义。谓言随义。还是诵言(上谓得义忘言仍须遣义无有也)。依智不依识者。识谓现行。随尘分见。眼色耳声躭迷不觉。与牛羊而等度。同邪凡而共行(上明六识妄念。人畜共依。故有沦坠。下令依佛智。即唯识观。令损过渐明也)。大圣示教。境是自心。下愚氷执。尘为识外。所以化导无由舍之。是知滞归凡识。倒遣圣心。愚迷履历。常沦三倒。勇励特达。念动即知。知倒难清。名为依识。知流须返名随分智。如是加功。渐增明大。后见尘境。知非外来。境非心外。是自心相。安有愚迷。生憎生爱。思择不。解异牛羊。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此之两经。并圣言量。凡入道者。率先晓之。则无壅不通。有疑皆决。但为群生。性识深浅。利钝不同。致令大圣。随情别说。然据至道。但是自心。故经云。三界上下法。我说惟是心。此就世界依报。以明心也。又云。如如与真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佛说唯心量。此据出世法体。以明心也。终穷至实。毕到斯源随流赴感。还宗了义。

释谛缘度示轮回本

(二十七)云。四谛者。苦集灭道是名四。如实解了是名谛。苦者是果。集者是因。何故先果后因。苦有三种。苦苦坏苦。此二麤恶。众生目验。能起厌心。行苦一门。智人能解。此三苦者。徧十方界。故先说苦。苦从集生。教断集因者。根本十恶。及有漏十善。灭者。生死永尽。证解脱乐。知此灭度云何可得。故须修道。道者。戒定慧等。从五停观起。乃至三十七品。六波罗蜜。故名知苦谛集证灭修道。十二因缘者。暗心无知。如盲人夜行旷野。失于正道。故曰无明。贪染世法名为行。虗妄知见故名识。识神入胎。向受生处。与不净合。故曰名色。现阴成根。通识来去。故名六入。根尘相对。故名触。触生违顺。爱恚事成。故名为受。于顺事中。贪染心热。故名为爱。爱之不舍。故名为取。取属身。成有漏业。故名为有。有业既定。感后果报。故名为生。生命不住。故名为老死。老死复生。终而复始。千万亿劫。舍身受身。故名轮回十二因缘。前四谛。十二因缘。是名二乘。破相六波罗蜜。缘修十地。是名大乘。如是大品华严广分别说。又泯道谛。及十八空。入平等理。不思议海。离于形名。是为佛乘。如思益。维摩。信力入印。首楞严经等。住真空理。语断行灭。如江河方流。若入大海。失本色相。道谛说修。方便净法。亦复如是。

欲见佛性略说十种

(二十八)云。须知众生。同有佛性。略说十种。广在诸经。一者生死烦恼。从真性起。喻如大水。本净湛然。为因风故。遂生波动。后因大寒。乃结成氷。众生佛性。本净如水。由觉观风。波浪生死。贪爱坚固。成烦恼冰。欲显佛性者。慧火融冰。禅定息波。冰液波止。水即清净。佛性影现。二者如金在鑛。麤弊无堪。于后融销。金始显现。宝中最上。无能嫌者。众生佛性。在烦恼鑛。戒定慧火。炼出真性。法界之中。最上无比。三者如牛未产。乳血和杂。缘成始停。构取煎煗。乃生醍醐。明净随器变色。不守自性。众生佛性。为烦恼合。如杂血乳。假缘修治。渐至佛果。发起神通。随众生变。同类救苦。不守自性。四者喻如一人。行千万里。经多屋宿。虽多种屋。人是一人。屋喻五阴。人喻佛性。众生佛性。经五道阴。阴虽差别。佛性是一。人别屋别。故名不一。人常一人。故名不二。氷冻未融。水则非有。冰消即水。故名非无。佛性道理。不一不二。非有非无。五者四谛十二因缘。四等六度。三十七品。道谛所摄。名为佛性。六者四亲近法。名为佛性。一亲近善知识。二亲近正法。三亲近静思。四亲近如说修。离此四法。得成佛者。无有是处。七者佛道非边。中道是也。众生五阴。托佛性起。故名非断。生灭如幻。名为非常。人依五阴。乃得修道。阴藉神持。方能存立。八者离真妄者。名为佛性。立真辨妄。对妄表真。若灭妄法。真名不生。佛性清净。智不能知。识不能识。九者能说之法。显于无说。无说之空。亦不可取。故名佛性。十者空乎寂静。与有乱俱行。体离于形名。常显名色。是为十性。无碍之智。与痴凡一如。如真解脱。本从凡起。虽有此喻。佛性之义。唯佛能知。

又曰。初发道意走覔道。心邪曲见未正直。江南江北求菩提。菩提共行不相识。身外覔访既疲劳。一处静思顿止息。忽然醒悟觉少分。乃知菩提身中匿。解烦恼性空如幻。未死不久自穷极。涅槃生死同一如。道理不二亦不即。若能明了根尘法。长养无碍神通翼。观察五阴假缘生。自性本来包十力。

○灵芝观经疏明净土观法

详辩观心观佛

问。今十六观经。可名观心否。

答。若乃达境唯心。即彼弥陀身土。孰非心乎。但恐反求本阴。局认点灵。则尽属他经。非今正观矣。

问。或谓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唯观心为要。今经观佛。岂不相违。

答。观法被机。各有所生。若此方入道。断惑证真。则观心至要。若往生净土。修因感报。则观佛至优。彼明断证。正取观心。故有此语。非谓生佛佛法。永不通观。观佛三昧。皆被未来。义非徒设。

问。心佛无差。上乘了义。今明观法。何必强分。

答。理本虽融。行相宜别。将使造修有托。必须境智相应。古德有言。观佛有二。一者自心三昧所见佛。二者西方从因感果佛。诸经观心。即观自心。所见佛也。今十六观。正观西方。感果佛也。据此两分。永无疑滥。故天台十疑论云。凡求生者。希心起想。缘阿弥陀佛相好光明。又观彼土七宝庄严。备如无量寿十六观等。今经观佛。斯为明据。

问曰。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今观佛境。岂非色见声求耶。

答曰。三十二相。犹皎月落于百川。四辩八音。若清响发于幽谷。然有披潭捉月。入谷寻声。不了性空。故不见佛。达士不尔。了色非色。何妨端想于圣容。达声非声。岂碍侧闻于妙法。故华严云。色相不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觌兹妙论。宁复疑乎。

诸文观法门第二

诸文心境门第三(先录二宗。乃据教限。后腾祖义。是今所〔豕〕)

又示戒境

又云(钞同不录)。二约戒境。通缘三世。但有恶缘。皆作断意。不尔非戒。何以明耶。如冤家境。虽终过去。得害死尸。非非过也。彼冤之子。是现在也。当生之非。为未来也。今欲成戒。要须普缘。记云。父亡为过。子在为现。将后有孙为当(有以腹中子为当者。非即属现故)。涅槃云。如人斩截死尸。以是业缘。应堕地狱。亦如伍员鞭尸之类。疏引论云。皆于三世众生境所。得戒律仪。如人供养过去所尊。亦有福德。律仪亦尔(例过去也)。又云。慈悲布施。是亦有福。戒亦尔者。以慈悲心。缘于三世拔苦与乐。戒法缘三。例通三世。可同慈行(慈施同三世。戒亦可例同)。又云。慈悲备物。局现境起。过未谢。慈功无益。戒则不尔。必作普周。方名戒业(慈施及戒之益。有普不普。不可例同)。问。既同善行。何以异耶。答。慈等世善。随心宽狭。如经说慈。七品是也。戒是通行受者方有。要作普周。无论善恶。皆须息念。片涉怨嫌。则非缘具。故论说云。以恶心随戒增减等。由众善本。定慧因基。可同别善。得为道分。记云。如经说慈。即涅槃也。经谓亲中三品。一上亲(师僧父母)。二中亲(兄弟姉妹同学等)。三下亲(惠我财物或朋友等)。怨亦三品。一上怨(夺我父母性命等)。二中怨(夺我兄弟性命财物)。三下怨(夺我朋友性命等)。不怨不亲为一品。于此七种。等行慈心。止属现境。明非普徧。戒要周者。三世十方。无不该故。则知本体。微恶不容。纤尘莫立。比于明镜。喻若瑠璃。众圣所称。良由于此。无论善恶。好者恶者。无所择故。若不尽断。则有二过。一恶心不死。二随戒增减。后自引之。

约境明戒量

疏又引多论云。一一众生。身口七支。若不受戒。皆因起恶。由受戒约。同翻为善。三种善根。历于七支。成二十一。余则例知。若以互起。则例七门(即七毒也)。淫境士(男也)女。随分二三(男大口二道。女加小道。则有三也)。女人身九。六十三戒。男子身八。五十六戒。自余非情。地水火风。虗空草木。凡圣教理。随有一境。起过尘沙。今反从善。成尘沙戒。则无量矣。如善生云。众生无量。大海无边。虗空无际。草木无数。戒善同尔。亦无分齐。故多论云。于非众生。亦得无量。戒善功德。如十方世界。所有大地。下至金轮。伤如微尘。皆得其罪。一一尘处。今翻戒善。复无量也。如坏一草。萠芽叶花。一一得罪。反罪成福。又无量也。钞(中一)引多论云。于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上至非想。于一切众生上。可杀不可杀。乃至可欺不可欺。此一一众生。乃至如来有命之类。以三因缘。一一得戒。又以此推出家僧尼。及下三众。奉戒德瓶。行遵圣迹。位高人天。良由于此。端拱自守。福德恒流。了论云。四万二千。福河恒流。解云。谓四万二千学处。一切恒流。其犹河水。洗除破戒烦恼。言四万二千者。谓根本戒。有四百二十。所以尔者。如婆薮斗律。戒有二百。多明轻戒。优婆提舍。戒有一百二十一。多明重戒。比丘尼别。戒九十九。合成四百二十。是一一戒。有摄僧等十功德。一一功德。能生十种正行。谓信等五根。无贪等三善根。及身口二护。一戒即百。合成有四百二十。岂非四万二千。又解云。无愿毗尼者。谓第三羯磨竟时。四万二千学处。一时并起。无一戒不生。故称无愿。据斯以求。戒德恒流。

示受前䇿导意

羯磨经(上卷)引萨婆多云。凡欲受戒。先与说法引导开解。令于一切境上。起慈悲心。便得增上戒。业疏(三下)云。凡愚智浅。何能生知。自非久学。卒诲犹暗。此之戒法。出家本务。素非怀大。定难容纳。深有由矣。文令境上起慈悲者。以行慈救摄众生故。如善戒经。菩萨戒本。即七众所受者是也。问不缘慈。如何容大。意在后也。记引经云。菩萨若欲受持菩萨戒者。先当净心受七种戒。如人欲请大王。先当净治所居屋宅等。准此经意。凡为比丘。必受菩萨大戒。今受小戒。向前缘慈。为受大戒。故云意在后也。准知具足。且就小宗。若望菩萨。犹是方便。问。多论有部。而云起慈。斯即分通。何殊本律。答。施小为大。无非分通。故诸部之中。时有斯意。但四分立教。宗旨灼然。五义证成。下文具引。资持问曰。慈愍一切。全非小行。答。善戒经中。七众所受。为菩萨方便。业疏云。向不缘慈。如何容大。意在后也。

(问。依圆发心。即小受大。今云意在后也。似与圆旨相违。请为明之。答。此则且据善戒四级第登之义。释通多论慈心之文。意谓声闻离染为要。则小戒以断婬在初。菩萨慈济为先。则大戒以不杀为首。今受小戒。而云行慈。故知意在菩萨戒本也。若尔。今文发心并非圆旨耶。答。此之戒法等四句。岂非圆发受具之明文耶。附文释义。则如上明。约圆受具。祖意昭然问。下云上品心。是圆意耶。非耶。答。上品之名。在彼律论。犹属权小。若令在家。全依圆旨。妙发上心。如资持记。以上品心。对唯识观。及济缘云。如是心受。即发圆体。疏钞诸文。请详究之)

正示发心

钞又引萨婆多云。若淳重心。则发无教(即无作也)。轻则不发。岂可虗滥。理当殷重。应语言。当发上品心。得上品戒。若下品心者。乃至罗汉。戒是下品。毗䟦律曰。发心我今求道。当救一切众生。众生皆惜寿命。以此事受。是下品耎心。虽得佛戒。犹非上胜。余二就义明之。云何中品。若言我今正心向道。解众生疑。我为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复利他人。受持正戒。云何上品。若言。我今发心受戒。为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脱门。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导众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记云。劝发中。唯言上品。故知中下。非是正意。为显上品。令知优劣。下品等者。毗昙所明。有一罗汉。戒是下品。年少比丘。却谓上品。皆由最初发心有异。乃至者。始从凡夫。终至无学。历诸阶位。更不增长。或云受体是定。随行有增。或约作戒永定。无作通增。并具如后。然虽救生。行有深浅。一不害彼命。二以法开导。三令得究竟度。前不得后。后必兼前。约义推之。初但护命。不令得脱。即二乘心。前云求道。正据小果。中品所修。以法开解。自他两利。度非究竟。即小菩萨。虽期佛果。行处中间。望前虽胜。比后犹劣。上品引导。令至涅槃。同归佛道。即大菩萨行。准沙弥篇。三位配之。恰然符合。学者至此。宜须明辩。三心所期。行果分齐。上品云三聚戒者。出缨络经。聚即总摄为义。小乘七聚。从教以论。菩萨三聚。摄行斯尽。一摄律仪戒(律仪禁恶。结业烦恼究竟断故。即止行也)。二摄善法戒(世出世间。大小修证究竟修故。名作行也)。三摄众生戒(一切含识究竟度故。即四摄行。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亦名饶益有情戒。此三须配。三脱四弘三身三德。如别所明)。三解脱者。虽是观慧。非定不发。即是慧二学。绝缚证真。由此得人。故号三解脱门。然名通小教。今对三聚。须属大乘。一空解脱门(即性空他)。二无相解脱门(即相空也)。三无作解脱门(即唯识也。亦名无愿)忏篇三观。别配三位。此明大行。须约圆修。泥洹果者。名亦通小。取大可知。问。今此所受。为即三聚。为非三聚。若云即者。后须更受菩萨戒否。又复大小混乱。如何分别。若云非者。戒从心发。既发此心。那非此戒。大见错解。故特提示。使自求之。

决发大心违教限之疑

钞又云。问。此教宗是何乘。而发大乘志耶。答。此四分宗。义当大乘。戒本文云。若有自为身。欲求于佛道。当尊重正戒。及回施众生。皆共成佛道。律中多有诚例。光师亦判入大乘律限。记云。言义当者。则显净宗。本非是大。有义相当。业疏分通。意亦同此。光师之判大。然彼所判。大成通漫。文虽引据。意不全取。四分是大。将何为小。即应梵网体行全同。菩萨声闻二戒无别。定知不尔。是以祖师所立。语意从容。义当分通。深符教旨。待至中卷。更为详明(今亦有人。直判为大。不识教相。妄自云云)。问。上品心者。为全是大。为分通耶。答。扶成本宗。分通义耳。(私释曰。言扶成者。能扶即圆义。所扶即分通。分通虽是佛乘。犹是小中密意。未敢直示。故须以圆而扶成之。问。既是扶成。何以钞中直引为证。既直引分通而证发心。验之发心即分通义。何云扶成。又问。前引业疏。发心依于善戒。今钞发心乃据分通。发心是一同。文据有异。未审若何。要知的义。不可笼通)问。分通之义。出自何人。答。如来立教。被此机缘。部主深知。还符佛意。别立成宗。是以前后律序。法正所安。多伸此意。岂不明乎(世有口传。南山不合立分通义。然不知分通。乃是佛意。部主承用南山。但伸明耳)

三羯磨前切要提示之语

又云(次番前云)作白。僧皆随喜。今作羯磨。动彼戒法。莫令心沉举。当用心承仰(次番前云)作初羯磨。僧皆默可。令十方法界善法。并皆动转。当起欣心。忽纵怠意。(三番前云)作二羯磨法。僧并和合。今十方法界善法。并举集空中。至第三羯磨竟时。当法界功德。入汝身心。余一羯磨在汝当发身。总虗空界。心缘救摄三有众生。并欲护持。三世佛法。记云。以前白告情。令众知委。此正量处。举发前法。初则皷令动转。次则举集在空。后则注入身心。领纳究竟。三法次第各有所主。由心业力。不思议故。随所施为。无非成遂。三番羯磨。并先䇿进受者。白告众僧。然后秉唱。寻文可见。

(问。文云注入者。前既开导。圆发妙解。色心诸法。即性本具。究竟一相。清净湛然。若有一法。从外入者。不为圆妙。今之云入。甚乖圆旨。答。无始迷背。认为外物。今日开解。顿悟唯心。法本自如。悟故言入。故祖师曰。开示不由外来悟入。诚因内起者。是也。问。初则动转。次则举集。其相如何。答。既了诸法。唯我一念。一念动而万法动。一念集而万法集。但初犹运心作念。故云动转。次渐明照凝寂。故云举集。三则能所泯亡。微妙融会。故云注入。动集即性。事理一如。皆不思议故也)

诸文心境门第三

诸文戒法门第四

四科之前叙意总列

事钞(中一)云。然戒是生死舟航。出家宗要。受者法界为量。持者麟角犹多。良由未晓本诠。故得随尘生染。此既圣贤同有钦序。何得抑忍不论。直笔舒之。略分四别。一者戒法。此即体通出离之道。二者戒体。即谓出生众行之本。三者戒行。谓方便修成。顺本受体。四者戒相。即此篇所明。亘通篇聚。

资相(中一)云。何以不但释相。而总论四戒者。答。戒是一也。轨凡从圣名法。总摄归心名体。三业造修名行。贤而可别名相。由法成体。因体起行。行必据相。当知相者。即是法相。复是体相。又是行相。无别相也。若昧余三。直示释相。既无由序。不知所来。徒自寻条。终难究本。故戒体中云。人并受戒。少有明识。故于随相之首。诸门示现。准知身。得戒成否。然后持犯。方可修离。圣意昭显。学者宜知。

(上一上)云。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有云。未受名法。受名体。今谓不然。法之为义。贯摄始终。安有受不得名法。须知下三。从初得号。是故一一皆得称戒。或可并以法字贯之。方显体及行相。非余泛善。问。所以唯四不多少者。答。摄修始终。无缺剩故。随成一行。四义整足。言有次第。行不前后。问。法之与体同异如何。答。业疏云。体者戒法。所依之本。是则法为能依。体是所依。不可云同。又云戒体者。所谓纳圣法于心𦚾。即法是所纳之戒体。据此不可云异。问。行相何异。答。三业分之。

齐缘(三下)云。问。即法是体。法体何分。答。若望未受。但名为法。体是无情。若加期誓。要缘领纳。依心成业。此法有功。乃名为体。是故言法未必是体。言体其必是法。如药丸喻。药味各别。如戒法也。和合成丸。如丸体也。九非他物。即药成丸。虽异而同。虽同而别。如是知之。依体起用。即随行也。

又列示诸义

(中一钞云。就初法者。受缘明。今略标举。显知由径。且分七门。一圣道本基。二戒有大用。三略知名趣。四具缘不同。五优劣有异。六重受通塞。七震岭受缘。时代不同。第一与前原教中叙教宗同。第三亦与原教翻名略同。第四亦与原教出家意同。同者不录。异者略引。又上七科并明戒法功力轨成之义也)

又钞(中一)云。戒有大用。诸佛立教。并有胜能(立教者。通语三藏。经论〔即〕断证功高。毗尼则住持最胜者。兼通者。经论亦列流通住持。毗尼亦彰绝缚元始。故云并有也)。明义各别(通示三藏)。理须略举(独标律也)。夫三宝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师训(除佛道外三圣六凡。并师于戒。若据戒本。三世尊敬。则佛亦师奉也)。诸行之归凭。贤圣之依止者。必宗于戒。故律云。如是诸佛子。修行禁戒本。终不回邪流。没溺生死海。又戒经云。若有自为身。欲求于佛道。当尊重正法。此是诸佛教。故结集三藏。此教最先。善见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有情色心。存亡依命。佛法兴废宍在毗尼)。毗尼藏住。佛法方住。故先结之。所以尔者。余经泛明化迹(化迹即往昔因缘也)。通显因果(因果即三世报应也)。事随理通(融事归理)。言无所寄(忘言遗滞)。意寔深远。昏迷未达。虽欲进修。尠得其要。多滞答相。由迷教旨。今戒律大藏。住持功强。凡所施造。并皆麤现。以人则形服异世。法则轨用有仪。住既与俗不同。杂行条然自别。由世随相有。法逐相成。便能纲维。不坠于地。又以法能资人。亲成众行。使人能弘法。故律云。以众和合故。佛法得久住。记云。世随相有者。此明世谛依相成立。由诸众生。不知空寂。但随虗妄。有为之相。乃有世间。故云尔也。法逐相成者。如来顺世立法也。如来说法。常依二谛。一依真谛。泯绝诸法。二依俗谛。建立诸法。今此律藏。建立持犯。灭恶生善。随情附相。引接初心。是以凡所制戒。并托缘生。随有开遮。皆防讥毁。故云法逐相也。

钞以喻明记约法合

记云。初合竖深。远古诸佛。三乘圣贤。由戒资成。至于现未。展转无穷。故戒疏云。前圣果圆。后贤因满。引生来业。展转住持。众生无尽。戒亦无竭。即戒本云。如过去诸佛。及以未来者。现在诸世尊。皆共尊敬戒是也。二合横广。三义释之。初明徧境者。十方法界。依正二报。情非情类。无非戒故。二约禁业者。三业四仪。施为举动。三千八万。皆圣制故。三约资行者。万行由生。众善所住。三圣道成。率由戒捡故。合第三中。戒法弘通。九道师训。人收七众。趣该非畜(本宗通受五八)。摄济不遗。故云无外。然则或违重禁。教所不容。五众则坌污清流。必加摈罚。其余则入道无益。永障出家。若论治摈。实通诸篇。然对死尸。须约四重。即律序云。譬如有死尸。大海不容受。为疾风所漂。弃之于岸上。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尸。众所不容受。以是当持戒。合第四者。谓止作持犯。随缘兴制。诠相浩博。喻若波涛。然篇聚重轻。犯缘具缺。定犯不犯。纤毫不差。众别行相。施造有仪。如非成败。无容滥托。如潮有信。法喻弥彰。律云。海有八奇特法。一一切众流。皆往投之。二常不失潮限。三五大河皆投于海。而失本名。四五大河。及天雨。尽归于海。无有增减。五海水尽醎。同为一味。六不受死尸。七多出珍宝。八大形者所居。此中略举。未必全同。

示戒法优劣

又钞(中一)云。由立此门。知戒是胜缘。入道之要。便能护持。无矢于相也。记云。前后六门。并单论别脱。此兼道定。还欲对显别脱功胜。欲释此门。先须略知。道定名相。初别脱对境彰名。定道从心为目。与定慧二心同时。故并言共。亦名为俱。其定戒者。成论离禅定为二戒。色无色别故。多宗合为一。俱不动业故。道戒或名道俱。道共无漏等异。此辨名也。二别定并有漏。道共唯无漏。别脱欲界业。定共上二界业。道共非三界业。此论体也。三别定通凡圣。道共唯局圣。此位分也。四别脱假缘受。定道随心发。此明因也。五别脱但随身。要期尽形故。定道名随心。生死不绝故。此示功也。略知如此。余如后解。

钞引婆论云。木叉戒。佛在世有。希现故胜。禅无漏戒。一切时有。二有漏木叉。通情非情。宽故言胜。余二局情。狭故不如。三有漏木叉。从慈心发故胜。能为佛道作因。四木叉戒者。被及七众。绍续三乘。三宝三道。住持功彊。余二无能故劣。五木叉戒者。唯佛弟子有。余禅戒者。外道亦有。记云。多论五种。初时。二境。三心。四功。五人。如次释之。初时希常者。以木叉。须佛出世。制方有故。余二纵非佛出。亦有得定证道之者。故常有也。犹如世物。希少则贵。常者不如故。二境中。木叉遮性通禁。余二但止性恶。故境通局也。三约□者。慈即大心。故是佛因。论云。禅无漏戒。不以慈心得。谓从智得。此专自利。即二乘心劣可知也。四明功有二。一摄生广。被七众故。二住持胜。绍续等故。五约人中。外道无无漏戒。故但举禅戒耳。以彼亦得色无色定故。

钞又引善见云。具足木叉者。诸光诸山诸学(即三学也)之中。日光须弥学中。木叉最以为胜。若非佛出。则无有人。竖此法。

○论重受(记云此章所明。意令行者审所受。更求增胜故也)

空宗许重受

故成论云。有人言。波罗提木叉有重发否。答云。一日之中。受七善律仪。随得道处。更得律仪。而本得不失。胜者受名。其七善者。谓五戒。八戒。十戒。具戒。禅戒。定戒。道共戒也。记云。重发出彼第九七善律仪品。具云。有人受一日戒。是初律仪。即日受优婆塞戒。是第二律仪。即日出家作沙弥。是第三律仪。即日受具足。是第四律仪。即日得禅定。是第五律仪。即日得无色定。是第六律仪。即日得无漏。是第七律仪(上云无漏。且据初果。下复统收二三四果。故云随得道处)。本得不失者。从前体增。为后体故。胜者受名。从后彰名。前名没故。问。重发重受。如何分别。答。重发据多戒。重受约一戒。若尔。论明重发。那见重受。答。由体重发。即得重受。以彼重受。一体发故。

又萨婆多师资传云。重受增为上品。本夏不失(记云。此即多宗。余师之义。虽违宗。乃顺今部。故特引之)。又引僧传(即梁高僧传。乃惠皈撰。今引求那跋摩传。钞中文略。令依坛经引之)云。元嘉十一年。有僧伽䟦摩(此云众铠)。时号三藏法师。与前三藏(即求那也)同至杨都。为诸僧尼等。于南林寺坛。重受具戒。于时祇桓寺(祇桓即此土杨都寺名也)僧慧照等五十人。影福寺尼慧果等。三百二十三人。同从重受。有慧义法师。禀性刚烈。不耐谊黩。谓三藏曰。大法东流。传道非一。先贤胜哲。共有常规。岂独改异。何穆众望(资持引传云。有惠义法师。擅步京邑。见跋摩行重受事。谓为矫异。执志不同。与跋摩拒论等。大意是同。但坛经作之以文也)。答。五部之异。自此常理。相与弃俗。本为弘法。法必可传。何忤众情。又问曰。夫戒非可见之色也。顷见重受戒者。或依旧腊次。或从后受为始。进退之间。足致深疑。答曰。人有二种。故不一类。若年岁不满。胎月未充。则依今受为初。若先年满。便入得戒之位。但疑先受。有中下心。理须更求增胜而重受戒。即依本腊。而永定也。又问。自誓不杀。身口满。有何不尽。更重受耶。答曰。戒有九品。下为上因。至于求者。心有优劣。所托缘起。亦自不同。别受重发。有何障碍。五戒十戒。生亦各异。乃至道定律仪。并防身口。不同心业。有一无二也。如是云云(上乃跋摩行重受事迹)。坛经又云。余以干封二年。二月八日。及以夏初。既立戒坛。仍依法载。受具足戒。于时前后预受者。二十七人。并多是诸方。谓雍州洛州。号州蒲州。晋州贝州。丹州坊州。陇州澧州。荆州台州并州。如是等州。依坛受具。故引大略。非谬缘等(上是南山行重受事迹。既有依承。今欲重受者。无足致疑也)

此土受戒元始 大僧受缘

钞又云。七震岭受缘(记云。意明此土得戒元缘。令知所从。不妄承奉故也)。余闻有人言。此土受戒。先无从始。至今受者。少乖缘具。理得何碍。但作奉戒之心。莫非得戒之限。忽闻斯语。不觉喟然。岂以雷霆震地。聋者不闻。七曜丽天。盲者不见。既同管识。岂妄措言。故引用圣教(圣教指前第四门。今在原教门中引)。明白灼然。具缘成受。不具不得。此土受具。僧传显彰。纵缘境有滥。依法亦有明诀。如前卷中(前卷见受戒篇)。所言汉境受缘者。自汉明夜梦之始。迦竺传法(迦竺即迦叶摩腾及竺法兰也)。迄至曹魏之初(自汉明至曹魏一百九十余年)。僧徒极盛。未禀归戒。止以翦落殊俗。设复斋忏。事同祠祀。后有中天竺僧。昙摩迦罗。此云法时。诵诸部毗尼。以魏嘉平年至雒阳。立羯磨受法。中夏戒律始也。准用十僧。大行佛法。改先妄习。出僧祇戒心。又有安息国沙门昙谛。亦善律学。出昙无德羯磨。即大僧受法之初也(记引云。后汉明帝永平三年。夜梦金人飞空而至。旦集群臣占之。傅毅奏曰。臣按周书异记云。西域有神。其名曰佛。昭王时生。穆王时灭。灭时此方午时天阴。大地震动。白虹一十二道贯于太微。竟夕至晓。穆王问于群臣。时扈多秦曰。西国圣人入灭之兆。千年之后。教法合流此土。王敕刊石。埋南郊天祠之前。臣筭至今。正千年矣。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以为然。遣蔡愔等十八人。往西国求佛教。至月氏国。见腾兰。迎至洛阳。此土三宝之始也)

诸文戒法门第四

诸文戒体门第五

约能领心明体(显心妙体妙。乃南山圆旨)

事钞(上一)云。明戒体者。若依通论(论有二种。别解文相为释论。通明行相为宗论。今云通论即宗论也)。明其所发之业体。今就正显。直陈能领之心相(心相之言。有事有理。以等语。即事心相。则思等语。乃理心相。以理融事。初后一如。微妙甚深。唯一不思议心相也)。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斯乃戒法体量是。今所受之法)。以要期(尽一形寿)施造才便(决志立誓礼敬陈词)善净心器必不为恶(息绝妄念)测思明慧(测即深广玄微之㒵。思即行心也。发观缘境。皆。由此心明慧。即唯识妙观)冥会前法(心与戒法。由明慧故。微妙玄合。故云冥会。尘沙戒法。以心对望。故云前法)以此要期之心(重举前语。是纳体正要故)与彼妙法相应(要期之心。缘生无性。念念真如。无边戒法。无非实相。真如实相。究无差。故云相应。非二物相合。乃心法一如。故即经云。心纯是法与法相应。是也。问。测等四句语义似同。如何分异。答。初二句用观照。法文二句。智圆观妙。心法一如。此为异也)于彼法上。有缘起之义(法即妙法。缘即方便。妙法融通。随缘转变。故云起也。心明理显羯磨要缘正起纳究意之处也)领纳在心。名为戒体(领纳乃六识。在心即八识。领乃能受。体即所受。心乃所依。体乃能依。济缘云。造虽在六。起必因八。造以成种。还依于八等是也)

先依本宗假名出体 作戒体(初示名义。并总举诸师。次或言下列示二师。各计出体)

疏云。言作戒者。谓始坛场。终白四法。缘搆成者。诸师约文有多解释(诸师即弘成论之师。并遵论文。所见有异。如下二师可见)。或言色心为体。故论说云。口业者。非直音声。要以心力助成身业亦尔。论其身口。乃造业具。非善恶体如无心杀人。不得杀罪。故论云。是三种业。皆但是心。离心无思无身口业。记释云。色心即总三业。拜跪登降是身。陈乞对答是口。此二并色。色不自发。要由心助。故两兼之。又云。皆但是心谓心王也。心王起意思。意思起身口。若离心王。三业无托。故三并无也(上并初师约论。正立色心为体。下文遮妨)。若解色为业体。十四种色。悉是无记。非罪福性何得名业。记释云。多宗所明。身口二业。悉判为色。故此攻之。五根五尘四大。为十四色。业取有记。无记非业(若据小教。不谈心业。如上初师。约成论义。善恶等业皆是心造。即本宗通大之义也)

有人言。以色声为身口业体。故论云。身口业依正四大。意业依心。若身业非四大为性者。意业依心。亦不应以心为体(若下反质。彼分三业。所依各异。身口既依四大。不应以心为体。下文正出体相)。故知身业以四大动。故名动为业。业即四大。更无别体。若论口业。四大相击。于中出声。声成音曲。有所表彰。以为名字句。还即此名句。为口作业。业无别体。用声作体(次师立色声为体。下问答。遮妨)。问。此宗(此宗即指成论)五尘。非罪福性。何得以色声为体。答。非外五尘及报色。不妨内方便色也。又云。一念色声。眼耳所得。非罪福性。相续色声。法入所摄。意识所得。是罪福性。故论云。名字句者。是法名声性。法入所摄(上约五尘难)。记释云。瞥尔一念。见闻非业。即属色声二入。缘虑相续。则有成业。即落法尘。故云法入所摄。谓拜跪俯仰。为目所缘。陈词乞戒。为耳所属。故云意识所得(有云。三师匕证意识得者。谬矣。即受者相应缘虑也)。既为意得。关乎内心。即成记业。故云是罪福性。下仍引论。且证口业。是法名声性。谓是法之名句。声为体性。判归法入。明非心业(私难云。既为目缘耳。属则属二根明矣。何云意得。既关内心。成有记业。何非心业。请细详文为答明之)。问。若色为业体者。何故论云。口业者。非直音声。要以心力助成。答。声为业体。以心助成。名字句也。用此名句。即为口业。心是助业之因。非正业体(上明违前心助难答中意。谓心可助成。而非正业也)。问。前言离心无思。无身口业。而心即思体。身口业起。亦不离心。应同用心为体。答。破外人义。思心同时而体别。故言心即是思。然心未必是思。思必是心故。又破外道。身口二业。不假心助。故说离心无身口业(上违前心体难答中。约破外释通论文。谓论中离心无思等文。乃是破外。非正明体也)。问。第三羯磨竟时。身业相续。为眼意缘。可说身作戒体。依声名句业。不可相续现。非耳意所缘。应无口作体。答。身业依色现。青等眼所得。亦为意缘知。是身作戒体。语业依声发。无记是方便。非常为耳得。故至羯磨竟。远从要期生。说有二业体。又云。世相义断续。皆为成一受。前乞告情。后加是众故。不容相续现。又解。身口得互造。前跪表言故。

无作体(初正示体相。后引诸文证)

疏云。无作者。谓白四所发。形期业体。一成续现(三羯磨竟。一刹那顷。即成业体。故云一成。从此后。相续发现。故云续现也)经流四心(识受想行)。不藉缘办。任运起故。记云。谓此业性。任运增长。牵生感果。不由于作。自然而作。故名无作。疏云。三聚之中。非色心摄。记云。彼论立四聚。摄一切法。一色聚(摄一切色法)。二心聚(摄一切心法)。三非色非心聚(摄十七种法。名不相应行。无作当十七也)。四无为聚(摄三无为。虗空择灭非择灭也)。疏云。言非色者。既为心起。岂尘大成(五尘四大)。故言非色。五义来证。一色有形相方所。二色有十四二十种异。三色可恼坏。四色是质碍。五色为五识心所得。无作俱无此义。故不名色(谓此业体既假缘成。实有体状。但离上五义。故云非色也)。言非心者。体非缘知。记云。谓无作业。体非觉知。不能缘虑与心体异。故号非心(古云。不可缘虑而知者。非也)。疏云。五义来证一心是虑知二心有明暗。三心通三性。四心有广略。五心是报法。记云。心具五义。无作反之。初非虑知。即是上义。二谓顽善。无有愚智。迷悟之异。故无明暗。三唯是善非恶无记。四唯一定。故无广略。谓意根为略。四心六识。乃至心数。则为广也。五是三业造起。故非报法(谓此业体。既从心起。实是心业。但无上五义。故云非心也)

以作戒立色难

又问云。色等是无记。无作善恶性。不用色为体。作戒善恶性。应非色为体。答。无作在后生。作戒依色灭。若是同时者。则是色无记。故灭方续生。不用色为体。作戒与依色。同时体用生。不即不离故。还用色为体。记云。无作不与色俱。故不兼色。作戒与色同时。故须兼色。色为作戒所依。故云依色。色即是体。作戒为用。记无记别故不即。即体成用故不离。问。如上二师。论作戒体。并云心力助成。如何分异。答。前立色心。心能成业。身口是具。故心为正。后取色声。即色为体。假心兼助。故心为旁。问。二师并云。依宗立体。何以不同。答。二并据论。所见有殊。前谈心造。正取分通。后明色造。欲存小教。问。钞疏前后。并取初师。今出次解为取不取。答。初师深穷业本。于理为长。次解曲顺宗途。在教为当。今家从理。多用初师。欲辨教宗。仍通后解。问。一念相续。如何分异。答。瞥尔眼见。名一念色。重缘筹虑名相续色。一念属前眼根。相续属后意根。故云意识所得(声香味触亦然)。即知意根。通缘五尘。通归法入也。问。有犯则体羸。四舍则戒失。那云无恼坏耶。答。缺行故羸。本得无损。教权故失。业性不亡。此即成宗通深之意。问。无色天为有(色否。)答。小教但说大种麤色。彼天既无。故云无色。大教既谈识种细色。不妨彼有定果之色。余如别说。

次依实法假宗出作无作体

(初标章叙起下分六位。正辨作无作之体)

疏云。二依实法宗中分别二戒者。计非四分所通。然律中明五阴五相远近内外。亦有兼故。又重出也。俱是佛教。机执不同。五百身因无非正说。今为六位。亦有兼者。记云。以浅不通深。深得兼浅。所以假宗亦谈实法。受戒犍度。佛为五比丘。广说五阴。乃至一切色。过去未来现在色等。俱是佛教者。记云。方便之教。理非一定。机执虽异。佛意常融。故此明之。不妨两是五百身因者。如涅槃说。五百比丘。问。舍利弗。佛说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汝等各正解脱。自应识之何缘问耶。有比丘言。我未得正解脱时。意谓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复有言无明行识。乃至五欲即是身因。如是各各自说所解。共往佛所。舍利弗白佛。如是诸比丘。谁为正说。谁不正说。佛言善哉。一一比丘。无非正说。

疏云。初有为无为分别者(色心等法皆名有为)。二戒俱有为。非三无为也(三无为如前说)。由假缘成。得彼业体。四相所为。有失坏也(四相即生住异灭。或可。即指能造四大)

二就有为三聚分别(彼宗亦立三聚。但无作收色聚。与成实异)二戒俱是色聚所收。以身口七业。皆色损益。若以心为业者。心念杀盗。亦应犯故。其实不尔。但以小机力劣。不约心论。且就身口。发无作体。还防身口。麤见业非。故涅槃云。从于身口。获无作色。以是无作色因缘故。其心虽在恶无记中。本所受戒不名漏失。又心论云。无作假色。牟尼所说等。记云。问。前引涅槃。虽无形色。以证非色。何以相违。答。经收众计。前后不定。但执则俱非。了则皆是。不足疑也。问。心论假色。从何得名。答。即如下云。如法入中。无作假色。此谓对前五尘实碍之色。故名假耳。问。天台菩萨戒疏。出戒体云。不起而已。起则性无作假色。与此何殊。答。彼明直性随缘变起全性成色。对真名假。名滥体别。不可混同。问。假色与下细色何别。答。若比心论。则名体俱别。若对戒疏。则名别体同。由心所造。善恶业种。微细难知故名细色。

三就色聚三色分别。此十一色。义束为三。如身色等。为眼所属。名可见有对。如五根四尘。名不可见有对。如法入中。无作假色。是不可见无对(六尘五根名十一色。色尘一种见对两具。五根四尘九色无形。故不可见。根尘相偶。故云有对。法尘中色见对俱无)今此二戒三色所收(身作戒初。色收口作戒。次色收身口无作。后色所收)身口色声。二法业性。俱作戒体。非余八色(谓作戒体。乃属色声。非五根及香味触之八也)。二无作者(身口无作)。同用第三。无对为体。故心伽二论云。身作可见有对。口作不可见有对。身口无作。俱不可见无对。所以名无对者。有对有三。如五尘五根。障碍有对。二五根七心。境界有对。三能缘心。所缘有对。出过此三故曰无对也(障碍约十色体质各局。境界约根识取境不滥。缘对取心识。缘虑筹度。欲显无作假色之体。一非障碍实质。二无取境功能。三非缘虑筹度。但为戒体假色。微隐难知。所以此三表而出之。广义如别。兹略引示)

四就色声本报方便分别。身口作戒。以方便色声为体。就前身作是方便。而非报者。故心论云。身动身方便故。由报色鼓动方便。方便感二戒也(本报即四大。方便即四大动用。此但简二作。若无作色。如下自见也)。问。如何分别。答。亦一异也。鼓动报身成方便色如屈伸跪拜。何有异也。又解。不一有三别。任运酬因是报义。长矩高下是方便。报色唯无记。方便通三性。报由往业生。方便由现起。如水波喻湿动之相。可以明也。问。方便以报为体。现色是无记。何得说记业。答。色无善恶。从方便缘。故说善恶。若尔。经云何言。善恶二心起时。则善恶二色相现者。心论又云。以清净心。动身口色。答。从缘两现。不妨彼报。体是无记。由心善恶。方便转现。如刀照面。长广不同。像转纵缘。而本面不改。体虽无记。不无相善。顺上文也。言口作戒。唯是方便。以声非报法故也。二种无作。非报非方便者。以从作戒起故。作戒既非报是方便。明知无作非二色。故涅槃云。非异色因。谓非报也。以报是方便色因。方便非报。故说为异。言不作异色因果者。谓非方便色也。以方便是报色之果报非方便。故说为异。是以解者。云非二□。又人解云。如涅槃说。菩提王子。意疑比丘。余□□□。何不失戒。佛答非异色因等者。其心虽在恶无记中。本受不失。唯就方便色中辨之。非异色因者。非受中作也。以作但一念故。不作异色因果者。又非随行作无作也。以俱短故。既非此二。明是受体。无作形俱。纵入余心。不名失戒。即心论解无作云。如善受戒。秽污无记。心现在前。故法随生。不名漏失。

五就方便色声。三性分别身口色声。局善非余。如论文。以善净心。动身口故。名善作等。然初色中。有二十种。谓青黄赤白。光影明暗。烟云尘雾。此十二色。俱无记故。高下长短。方圆□□□之八色。通三性也。身作戒者。唯取后八。来往跪□□収善性。就三声中。简不受声。如风铃等。体唯无□□□业性。取余二声。谓因受声。如言令等。及因俱□□击鼓等俱通三性。今取善声。为口作体。言无作者。通于二性。无记非业。局论禁警。唯局善性。

六始终分别。此善作中。义通始终。核论成业。据终非始。以从请师。至二羯磨。□□未畅。善而非戒。第三唱刹那思满。即善是□□□切善作。尽是戒不。答。律仪所摄善作名戒。自□□□但单称善。不名为戒。又解云。始终通収。并作戒□□一念。前缘不如。亦应感戒。然既不尔。故知通□□□口色体。为发戒缘。身作色者。始终相续。为眼所□□止之业。非耳所闻。若唯第三。当时无声。应无口作。故知通缘。至三说满。论家克取。成就为言。有人云。唯第三法。一念而得。不妨身相。表口业故。今解戒是有为缘成之法。不请不乞。后戒无从。理须如前。通始终也。故光律师。因立三喻。如麝如轮。如独乐也。桑榆报色也。匠治方便也。与绳俱转作戒也。废绳独转无作戒也。善生经中。亦同斯喻。上通为言。作无作戒。俱□□体。故涅槃云。戒有七种。从于身口。有无作色□□□云。是十种法。或有作色。及无作色。谓有庄严。□□□者。或有作色。无无作色。谓无方便。及成者。□□□多云。初念戒色。第二念知色等。故知俱也。问。无□□对复非可见。云何名色。答。不以见对。用解于色□□名为色。无作虽非见对。然为四大造。更相障碍□□可分。故名色也。记云由能造是碍。故所造业。身□□声。善恶无记。体性各异故云更相障碍。历然不□□云据所可分。问云。无作是色。色即是碍。复对□□□是障对如何上言。出三有对。答。障对有二义。□□□所俱对色故。二者能所两缘俱障碍故。如眼□□□不闻声。故名障碍有对。无作不尔。虽对意根□□□碍。色非色别。故非障对(上依二宗出体欲显空有不滥故也)

次列当世异执

疏云。三列异执。自金河后。名教互张。五部十八。随机而举。各谓指南皆通经论。年代绵远。余执渐离。唯婆多正量。上座大众。斯之四宗。今盛西域。此方所传。四部乃翻。今时弘者。昙无德部。萨婆多部。最为段矣。(殷乃盛也)然诸讲士。偏𥪰不□各尚学宗尠怀通量。自晋南迁。迄于陈世。释门义□□师成实。彼土传律(祖师居京兆。故指江南为彼也)偏弘十诵□□□□。出有部体。中原扰攘。声教奔飞。元魏高齐。□□□论。便依多杂。出四分体。后有硕学。通观两宗。□□□体。各用开律。略叙其说。须得本致。故法正部□□□作是色。何故杂心界品云。无作虽非碍。以作是□□彼亦说为碍。如影随树动。又业品云。形质名为□□作亦非色。彼部通曰。言无作非碍非色者。不同□□□见有对色碍。故言非色非碍。非不是无对色碍□□□无作。虽非色碍。谓是非色碍者。即界品云。过□□□非碍。曾碍故。未来色当碍故。现在微尘虽非碍□□□则碍。岂以微尘不可触。而得名非色。然则微□□微色。即是微碍。故知非者。谓非麤现之色碍□□□法执。次明迷执。如戒一受。愿行须同。焉有受依□□随行实教。故神洲一统。约受并诵四分之文。及论随行。皆依有部行学非唯体相乖各。亦乃缓急随情。至于戒体。理事不同。如昔光师依理明体。谓此圣法。能为道务。如钞所显齐末立体。即受五缘。由此体具。便感前法。此则说缘为体。河北魏部。虽依法数。正解四分。偏广多宗。江南晋师。崇尚成实。依论出体。用□□诵。斯并宗骨颠倒。理味差僻。摘揣过滥。何可胜□(□法执者。乃以空为有以□为空。不晓空有宗旨。浅深乃殊故也。言迷执□□□见强生搆立。非但出体或理或缘。亦且行□□□受体故也。问。江南晋师依成实出体。通于十□。□□前云。以假名宗出有部体是同。则二执何异□□□于教法执空为有。后于受随迷昧不达。前后□□□殊则二执立义乃别请□□□)

记云。唐朝怀素还依□□色为体。近世霅川岳师。融会假实以为一见。乃□□论。非色非心。还即是色。钞文既云。非尘大之色□□。是细色耳。且空有两宗。竖义立体。迭互斥夺。□□□反。如何和会。以为一见。若体不异。何用分宗。又□□云细色。不知细色是何等物。问。彼据天台妙□□□论人云。色是无教法。不至无色界。岂非成宗。□□□色。答。此乃成论诸师。牒难有宗之语。谓若以□□□教。则应不至无色界。无教既至彼天。则显非□□□不究本文。妄引为据聋瞽来学。为害甚极。

假宗

疏云。二依成实当宗分作□□□□□□□□□□中。分通大乘(小中说大。乃□□□□□□□□□□机获益之者□□□□□□□□□□无德智与教合。揽为宗□□□□□小中以教局故不敢直□□□□□)□□□□□□故胜前计。分心成色。色□□□□□□□□□□□色心为体。是则兼缘显□□□□□□□□□□□色心。无作后发。异于□□□□□□□□□□□□言分通者。四分部中。□□□□□□□□□□□□况明心造。超过有部。□□□□□□□□□□□□则内外色报。率由心□□□□□□□□□□□□是心。色是依报等者。若□□□□□□□□□□□为正。若因果相望。则色□□□□□□□□□□□报之色。显正即正因之□□□□□□□□□□□相从。次辨无作。反作为□□□□□□□□□□□法体虽有而非色心。□□□□□□□□□□□□故云强也。□□□□□□□□□□□□□□□□□□□□□约义考□□□□□□□□□□□□(□□□□□□□能□□□□□□□□□□□□□□□□□□□离□□□□□□□□□□□□□□□□□□□回则□□□□□□□□□□□□□□□□□知且□□□□□□□□□□□□□□□□□□非二□□□□□□□□□□□□□□□□□义为□□□□□□□□□)

疏云。考其业体。本由心□□□□□□□□□□□冥昧止可名通。故约色□□□□□□□□□□□不得。不知何目。强号非□□□□□□□□□□□是种子能为后习。何得□□□□□□□□□□□要期是愿。愿约尽形。形□□□□□□□□□□□功由心生。随心无绝故□□□□□□□□□□□来招乐果。记云。此问□□□□□□□□□□□□识种。识既常存。种则□□□□□□□□□□□□思即缘境之心。愿谓□□□□□□□□□□□□谢。思无限齐。故种子□□□□□□□□□□□□超前。问。两云。强目是何□□□□□□□□□□□今取通意识达体貌。即□□□□□□□□□□□问。此中后习。与前实法□□何异。答。彼明业为集因此示种能重习。委如下□□□传律。皆以戒体为难。虽祖训坦然。奈后贤□□□□则和会二非还同细色如前破。增辉谓□□□□乃是聚名毕竟其体是何法耶。答。种子。义□□□□祖师谈种。乃渐入大乘。后又有人立为思□□□□录。谓非色非心名下即体。仍破增辉。名外别□□为骑牛讨牛。今详诸说。俱违祖教霅溪则全迷□□余师则不辨大小。且识藏种子非小教所谈故□□圆教。始可言之。诸师乃以四分二非。即是种子。□□大小相乱耶。若可直示。四分宗师。皆是四依。岂□□知心种之义何用别立二非号耶。又若此宗便□□子。后立圆教何为。又使假宗有空名。而无实□□慧虽不能究出体相。而斥诸家骑牛讨牛。深有□□□谓若在假宗。定以二非为体。约后圆教。可□□□□资持云。二明本宗成论过分小乘。教虽是□□□□道虽通大乘。非全大乘。比前为胜望后还□□□□体。两楹之间。初明作戒。色心能造。色是本教□□过分。及论所发。非色非心。非色过分。非心本教□□所谓。昙无德师。覆隐法藏戒疏亦云。包括权实□□在兹。若论作戒。犹可循文。独兹无作。历代沉丧□□□□□□□□□□□别。一对作释。如上成宗□□□□□□□□□□□假色心。无作后发。异□□□□□□□□□□□□简教释。非色简小。非□□□□□□□□□□□□是具。无作名非色。即对□□□□□□□□□□□本宗作戒。五遣疑释。□□□□□□□□□□□□非色。及解无作。乃云心□□□□□□□□□□□其体。既是心成。体岂他□□□□□□□□□□□是权。体宁从实。且如成□□□□□□□□□□□六识妄心。是以非色。则□□□□□□□□□□□缘虑。良由善性记业比□□□□□□□□□□□究论体貌。实唯心业。但□□□□□□□□□□□耶故言非心。(问自入正□□□□□□□□□□□皆知实□□□□□□□□□□□显虽皆克实但且顺计□□□□□□□□□□□□但决体教行末融故□□□□□□□□□□□□□教决空有之律乘即□□□□□□□□□诸行即是妙行使机□□□□□□□□□)□□□□圆教□□以大决□□□□□。

疏云。后约圆教。明戒体□□□□□□□□□□□始随妄兴业动与妄□□□□□□□□□□□□心。不得随妄。还沦生死□□□□□□□□□□□者。便命召之入圣戒数□□□□□□□□□□□本。乃就傍缘。广开衢路□□□□□□□□□□□明一切诸戒。皆我心业□□□□□□□□□□□别有戒众生业无量故□□□□□□□□□□□尽。当知二百五十。三千□□□□□□□□□□□始等者。叙教本也心为□□□□□□□□□□□业习妄既久。动便随□□□□□□□□□□□□本。若非佛教。何由思反□□□□□□□□□□□业息。苦果亦倾不沦□□□□□□□□□□□至云。初唯三语。后加白□□□□□□□□□□□境制。受从境发虽云缘□□□□□□□□□□□(故律等者。并叙小机。小□□□□□□□□□□□□须假傍缘制乃唯心受□□□□□□□□□□□□□□□□)□□□以智决愚□□□□□□□□□□□□□□(□□尘沙万境□□□□□□□□□□段开教文□□□□□□□)

疏云。愚人谓异。就之起□□□□□□□□□□□境缘。本是心作。不妄缘□□□□□□□□□□□有此。记云。言愚人者谓□□□□□□□□□□□亦随之。假名字说。通论□□□□□□□□□□□二僧祇计为心。三成宗□□□□□□□□□□□(据第六能造以明所造□□□□□□□所明心种此依章安涅□□□□□□□)□□□□致使灭后分宗各计。故□□□□□□□□□□□诸比丘便说为色。或说□□□□□□□□□□□不解我意。(谓不知佛方便说故)智□□□□□□□□□□□情与非情。二谛等境□□□□□□□□□□□□心作。则一切唯心。既达□□□□□□□□□□□摄心反照。但见一识。识□□□□□□□□□□□造黑白业成善恶报。故□□□□□□□□□□□有彼此也。无始不了徧□□□□□□□□□□□是故如来如法界境。制无□□□□□□□□□□如婬盗等。岂别有戒。纵妄□□□□□□□□□□未受前。恶徧法界。今欲□□□□□□□□□□故戒发所因。还徧法界。又□□□□□□□□□□水虗空五并无边。戒亦同□□□□□□□□□□□□□□□解既圆明纳□□□□□□□□□□(□□□□□□机教俱□□□□□□□□□□□□全修即□□□□□□)

疏云。欲了妄情。须知妄□□□□□□□□□□□藏识。成善种子此戒体□□□□□□□□□□□发大解。此明修证。先□□□□□□□□□□□积恶时深。虽达唯心。卒□□□□□□□□□□□故云佛所制戒。如猿著□□□□□□□□□□□死流发定慧力菩提基□□□□□□□□□□□并由斯迹。舍此修道。枉□□□□□□□□□□□矣作法之言。通収始终□□□□□□□□□□□境。发动胜心。此心反妄□□□□□□□□□□□起。即如钞云。以要期□□□□□□□□□□□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熏。犹如烧香。熏业秽气□□□□□□□□□□□成业。业圆成种。种有□□□□□□□□□□□□冥伏。妄念不起。此无作重□□□□□□□□□□识是所依处。亦是所熏□□□□□□□□□□□也。善即简恶。种子是喻。如□□□□□□□□□□义。一从众缘生三体性各□□□□□□□□□□长。五含畜根条。华叶等物□□□□□□□□□□遇时开绽。八子果不差。□□□□□□□□□□□作具此。故以比焉。然种□□□□□□□□□□□四趣为恶。余六是善。次□□□□□□□□□□□三就圣中。三乘是偏是□□□□□□□□□□□文唯简恶。若望人天。是□□□□□□□□□□□行者当知。本所受体。即□□□□□□□□□□□揵云。如来功德庄严之□□□□□□□□□□□法华云。佛种从缘起。即□□□□□□□□□□□否。答。名通体别。由彼不□□□□□□□□□□□非色。故杂心云。调达造□□□□□□□□□□□种名。不专大教。问。大□□□□□□□□□□□□变造。则大小皆同。但□□□□□□□□□□□□不示所依之处。是故□□□□□□□□□□□□今明唯识。则发起有□□□□□□□□□□□□俞。浪从海起。还没海□□□□□□□□□□□□者。不起而。起则性无□□□□□□□□□□□经生不灭。良由于此。问□□□□□□□□□□□必有同异。当自寻之。问□□□□□□□□□□□若不须受。即应纳大判□□□□□□□□□□□为重发否。问。性无作假□□□□□□□□□□□可相滥。

资持云。三圆教者。即□□□□□□□□□□□□以祖师。深取大乘圆□□□□□□□□□□□□场受体。意使修持。投□□□□□□□□□□□□明梨耶。随缘变造。含□□□□□□□□□□□□依八起。即异小乘。纵□□□□□□□□□□□□色体别。二明所发。即心□□□□□□□□□□□心无绝。如楞伽中。识海□□□□□□□□□□□无别浪还即海水。能造□□□□□□□□□□□(戒体。即是心识。何则圆□□□法法唯心。岂有戒体。而□□□)□□□□□□□□故说为色(上召戒体。即□□□□□□□□□□□□色真如。到色□□□□□□□□□□□□得色实释论受所引□□□□无作假色与今种色□□□□)□□□□□□□□故说非二(今云非二。与□□种。故云非色□□)□□□□□□□□□便。悟入为先。(前列诸□□□□二各局□□□□)□□□□□□□(□□非二。究竟一实。随召无在。不妨悟入)大小□□□□□□□□(□□□□□□圆意见下二门)

八种无作(□□□□□□□□□□□□□□□□□□□□)

业疏云。通叙诸业。依□□□□□□□□□□□□作。随作善恶。起身口。□□□□□□□□□□□□止。能牵于后。不由心□□□□□□□□□□□□作。余七例尔(虽与作□□□缘搆。故云□□)□□□□□□□□□作。如今所受。善恶律仪。□□□□□□□□□□□量。随心任运。三者要期□□□□□□□□□□□心所期。如誓而起。亦名□□□□□□□□□□□从愿生。如人发愿。设会□□□□□□□□□□□者异缘无作。如身造口□□□□□□□□□□□作。如无作品云。教人杀□□□□□□□□□□□事也。六者事在无作。论□□□□□□□□□□□若作僧坊。及以塔像□□□□□□□□□□□□一前事毁坏。二造者□□□□□□□□□□□□善例恶。可以相明。如□□□□□□□□□□□□业恒续。七从用无作。□□□□□□□□□□□□施主。得无量福。如是随□□□□□□□□□□□业。与前作俱。有可等异□□□□□□□□□□□同时。随义而别。且如持□□□□□□□□□□□律仪为形俱业要誓常□□□□□□□□□□□异缘前受行之。又是□□□□□□□□□□□□不亡。即名事在。随作。

心俱。故举一缘便通□□□□□□□□□□□□随心无作。入定慧心无□□□□□□□□□□□定入道。有禅无漏律仪□□□□□□□□□□□入常有。常不为恶。善心转□□□□□□□□□□入本(戒禁身口为支定□□□□□□□□□□□□为本入禅时不住□□□□□□□□□□□□乃至四禅四空迭论麤细)得发无作。□□□□□□□□□□□然。出入常有。虽在事乱。□□□□□□□□□□□定慧。随生死心。恒有无□□□□□□□□□□□不尔随形非心。故经云。□□□□□□□□□□□矣。

僧体

(僧儿□□□□□□诸□□□□□□□)

业疏(一上)云。有人言。依诸□□□□□□□□□□□成人。人为别用。四人□□□□□□□□□□□□合以不隐没无记为性。□□□□□□□□(□□□□□□报法。是僧之体。上论实法为体)(同上)又□□□□□□□□□□□揽指成举揽阴成人。人□□□□□□□□□□□为僧之体。而用无别体□□□□□□□□□□□业。无别有体。还以色声□□□□□□□□□□□律本文。不就义理明□□□□□□□□□□□□由彼成实。正宗四分。□□□□□□□□□□□□未全宗途。揽指成拳□□□□□□□□□□□□体。阴聚为人。望阴是实□□□□□□□□□□□人。实法自体。无记非用□□□□□□□□□□□指成拳。拳能挥举。五行□□□□□□□□□□□为同为异。答。实法成人□□□□□□□□□□□既别。何名是体。答文云。□□□□□□□□□□□乎。上云。人假为体。且偏□□□□□□□□□□□依律本。约数明体。谓一人□□□□□□□□□□清净无非法相。便成僧体□□□□□□□□□□足数。虽举不成。故僧祇□□□□□□□□□□□诵云。清净同见。是名为□□□□□□□□□□□辨体。则五人十人等。□□□□□□□□□□□□列。如心念口言。即以□□□□□□□□□□□□以前证者为体。或能所□□□□□□□□□□□羯磨。能所不定。若前有□□□□□□□□□□□法。同界成僧。便无所为□□□□□□□□□□□四人为体。以三人下□□□□□□□□□□□人若过。杂心云。四人名□□□□□□□□□□□三人下。辨法未尽。四□□□□□□□□□□□故独名僧(上局约四人□□体。下明今□□□)□□□□□□□□□通塞。俱非尽办。应不名□□□□□□□□□□□法者。何得不名。秉法之□□□□□□□□□□□为众。止是数収。四人□□□□□□□□□□□僧体。核论附法。弘在三缘□□□□□□□□□□界尽集。心念众法。辨与□□□□□□□□□□□用为体。(心念说恣筹花□□□□□僧一同大众。故□□□□)□□□□□□上虽约义从用。就相随□□□□□□□□□□□假法成。乖法则百千非用□□□□□□□□□□耶。修六和敬。令僧不断。故□□□□□□□□□□法为众德之基。同受故□□□□□□□□□□□虽复同戒。必同见慧。□□□□□□□□□□□□法。两各得成。故见异法□□□□□□□□□□□须同。邪命利乖。财法□□□□□□□□□□□□至于时务成济。要以三□□□□□□□□□□□和也。应与欲者。谓心和□□□□□□□□□□□三体能顺。三和。随务成□□□□□□□□□□□德用。以辨僧体。(上约德用明体)□□□□□□□□□□□云。僧和以非色心为体。□□□□□□□□□□□故。如律云。僧者四人□□□□□□□□□□□□事辨破体。论云非色□□□□□□□□□□□□揽四以成僧。四外无□□□□□□(□□□□□□□□□□□□者。即目人假。是非二□□□□□□□□□□□□□如何。答。彼乃对前实□□□□□□□□□□□□□体。又复用即德用人□□□□□□□□□□□□□谈假必兼能方济前事□□□□□□□□□□□□者。如济缘云。且偏举耳)

诸文戒体门(终)

律宗会元卷中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