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114

毗尼日用录

毗尼日用者旧有戒相流传其文虽足失于次序受持者似乎未得其伦今之所录者与宣城圭师所集苦海浮囊大约相同然而其中增补稍有差别学者贵乎持诵为美慎毋彼此疑议焉。

正受食时或跏趺坐或随宜坐展巾单于膝上左手捧钵右手扶缘念供养准常法可知念毕依供佛利生仪应念㘕字真言二十一遍更念变食真言二十一遍然后念出生偈呪云

法力不思议
大悲无障碍
七粒遍十方
普施周沙界

唵度利益莎诃(七遍此早斋出生用)

大鹏金翅鸟
旷野鬼神众
罗刹鬼子母
甘露悉充满

唵穆帝莎诃(七遍此午斋出生用然而二时所说似有差别亦可统一偈云)

法力不思议
慈悲无障碍
七粒遍十方
普施周沙界
鬼子母
旷野神
金翅鸟王
悉令皆饱满(真言同上度利益等侍者送食偈呪云)
汝等鬼神众
我今施汝供
此食遍十方
一切鬼神共

唵穆力陵莎诃

(七遍如无侍者自送亦尔出生之后应以二手十指外相义以右压左结印过顶念唵字真言二十一遍仍念唵缚日啰斛七遍更妙如上诸呪行者果能如是一一行持承斯神呪加持之力同以河沙七宝百昧饮食供养十方诸佛恒沙菩萨及诸罗汉圣僧普能周遍其功其德实不可思议者也今之学人自既不能依教奉行见人所行反轻笑之何其味之甚矣真可惜哉然后捧钵喝呪云)

执持应器
当愿众生
成就法器
受人天供

唵枳哩枳哩嚩日啰吽癹咤(七遍正受食时当存五观三匙)

一计工多少
量彼来处
一钵之饭
作夫汗流
二忖德行
全缺应供
缺则不宜
全可乃受
三防心离过
贪等为宗
离此三过
贪瞋痴也
四正事良药
为疗形枯
饥渴病故
须食为药
五为成道故
应受此食
不食成病
道业何从
  • 一愿断一切恶尽
  • 二愿修一切善满
  • 三誓度一切众生

有云三所修善果回施众生谓皆共成佛亦可。

(行者凡二时受食必须作此五观之想更作淤烂腐脓不净等想然后举三匙之愿而食之古云五观无违三匙有节如或先举三匙后作五观亦得僧跋云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襍话信施难消闻斯语宁不慎欤结斋先念准提呪后偈云)

所谓布施者
必获其义利
若为乐故施
后必得安乐
饭食
当愿众生
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

三衣瓶钵钖杖等名义

梵语安陀会或云安怛罗婆娑此云中宿衣(即五条衣)亦云下著衣亦云杂作衣一长一短凡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还当著此衣。

梵语郁多罗僧此云上著衣(即七条衣)亦云入众衣两长一短凡礼佛修忏诵经坐禅赴斋听讲布萨自恣当著此衣。

梵语僧伽黎此云合(即大衣也)亦云重亦云襍碎衣四长一短凡入王宫升座说法聚落乞食当著此衣复有三品下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中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上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下三品两长一短中三品三长一短上三品四长一短衣者梵语震越此飜衣服上曰衣衣依也隐也下曰裳障也谓隐形自障蔽也)

阿含云修四无量者并剃除须发服三衣僧祇云三衣者贤圣沙门之标帜也四分云三世如来并著如是衣智论云佛弟子住于中道故著三衣萨婆多论云欲现未曾有法故九十六种外道无此衣名为异外道故著三衣华严云为舍离三毒故戒坛经云五条断贪净身业也七条断瞋净口业也大衣断痴净意业也增辉记问云何不增四减二惟三者何答三奇数属阳阳能生万物今制三衣表生万善取益物之义也业疏云如律中说如来因诸比丘畜长不自节约是以初夜著一衣乃至后夜著第三衣明旦因制如衣法初(此明缘起竟下章袈裟总名)梵语具云迦罗沙曳此云不正色从色得名章服仪云袈裟之目因于衣色如经坏色衣也会正云准此草名可染衣故将彼目此衣号业疏云本作迦沙至葛洪撰字苑下方添衣言道服也(上明总名竟显别名)

真谛杂记云袈裟是外国三衣之名名含多义或名离尘服由断六尘故或名消瘦服由割烦恼故或名莲华服离染著故或名间色服以三如法色所成故言三色者律有三种坏色青黑本兰青谓铜青黑谓杂泥木兰即树皮也又律中五种色衣著所谓思入玄微究畅幽宗著青色衣出弥沙塞部勤学众经宣讲真义以处居众著黄色衣出摩诃僧祇部通达理味开导利益表发殊胜著赤色衣出昙无德部博通敏达导以法化著黑色衣(即皂色也)出萨婆多部精勤勇猛快摄众生著紫色衣(即木兰色)出迦叶遗部梵网经云一切人天鬼神尽得受戒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业疏云听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剥故章服仪云条堤之相事等田畴之畦贮水而养嘉苗譬服此衣生功德也佛令像此义不徒然龙王经云龙王白佛如此海中无数种龙有四金翅常来食之愿佛拥护令得安隐于是世尊脱身皂衣告龙王曰汝取是衣分与诸龙皆令周徧于中有值一缕之者金翅鸟王不能触犯五分云衣下数破当倒披之在雨中行水入叶中应顺披之章服仪云比见条叶不附正仪当马齿鸟足缝之即须顺左右条开明孔不作即同缦衣南山问比见西域僧来多缝衣叶者何答此佛灭后将二百年北天竺僧与外道同住外道嫉之密以利刀内衣叶中同往王所外道告王沙门释子内藏利刀欲将害王因告检获由此普诛一国比丘时有耶舍阿罗汉令诸比丘权且缝合为绝命难此乃彼方因事权制非佛所开故义净云西国三衣并皆合唯东夏开而不缝依律大衣限五日成七条四日成五条二日成限日不成尼犯堕比丘突吉罗业疏云若有衣不受持者突吉罗威仪云行住坐卧出入袈裟亦须近身不得通肩披不得致脚后又律中应畜雨浴衣覆疮衣又世尊听畜三囊钵囊药囊鞋囊又应畜四种粪扫衣一者冢间衣二者往还衣三者无主衣四者弊垢衣如是四种将来净洗七次染皂色缝作僧伽黎大衣四层著名为衲衣佛世大迦叶尊者修头陀行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常著此衣故佛称阿练若儿也非今平常之破衲此名外道衣凖律不听用故又有五种粪扫不应畜一者火焚衣二者牛嚼衣三者鼠咬衣四者嫁女不净衣五者产衣如是五种俱不净故不应畜(上详明袈裟别名竟下明袈裟有五功德)

悲华经云佛于宝藏佛前发愿愿成佛时袈裟有五功德一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授记二天龙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二乘不退三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若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力寻生慈心五若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又藏义经云袈裟有十种利益一者菩提上首二者众处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祐十者得成佛道永明寿禅师戒序仪文云昔莲华色比丘尼曾为戏人以披袈裟作戏承此功德无有诚心而受衣法尚能值释迦牟尼佛所出家证阿罗汉果何况信敬受持者乎故经云若有众生于我法中为我出家剃除须发披著袈裟虽不受戒及受毁犯者若有护持供养是人得大果报何况供养具持戒人若未来世国王大臣及断事者于我弟子及著袈裟者骂辱打缚或驱使及夺财物资生之具是人则坏三世诸佛真正报身则挑一切天人眼目则隐一切诸佛正法令诸天人堕于地狱(由是观之一切佛弟子并之袈裟不可不敬也窃恐世俗有所不知于此反生轻毁之心而自招其过咎故特引此以为诫云)

菩萨三名

一大士即大道心众生二开士开众生信心三高士高出凡夫小乘。

菩萨三大

一愿大二行大三利生大。

持戒三心

一厌有为心二求趣菩提心三悲愍有情心又有三乐一名誉二利养三死得生天上。

大比丘三义

一破恶修戒定慧破见思惑二怖魔魔王惧出三界生怖怛三乞士养色身资慧命利檀那。

三种羯摩

一对首法二心念法三众法。

三衣断三毒

五条断贪身七条断瞋口大衣断痴意。

四分律

初分说比丘戒二分说比丘尼并受戒犍度三分说安居犍度四分说房舍犍度。

比丘四法

一昼夜六时说罪忏悔二常忆念佛不诳众生三修和合敬心不恚慢四具修六念如救头然。

羯摩四法

一法二事三人四界。

四根本烦恼

一贪二嗔三痴四慢。

修行四法

一宁失身命不舍菩提心二亲近善友三不舍忍辱四依寂静处。

四分优婆塞

无分俱受三归少分或受一戒多分或受二三四戒满分具受五戒。

戒品四等生处不同

破戒三畜生饿鬼地狱下持戒人道中持戒六欲天又能兼行四禅四空定生免无色界上持戒下罗汉中支佛上佛道。

弟子四心看和尚

一亲友师二敬顺师三畏难师四尊重师。

四种重恩

一父二母生身故须报三如来大师四说法师。

佛应四处

降生迦维卫成道摩竭提说法波罗柰入灭拘尸城。

四种沙门

一威仪沙门名充像比丘二形服沙门名幢相比丘三名闻沙门名虗诳比丘四实行沙门名如法比丘前三非是沙门自言沙门后一沙门是真沙门也。

食有四时

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

四利须食

资身为道养身中虫施者福破饿外道故须食之也。

乞食四意

一福利群生二折伏憍慢三知身有苦四除去滞者。

毗尼四义

一是佛法中平地万善由之而生二一切佛子皆依戒而住一切众生依戒而有三是趣涅槃之初门四乃佛法璎珞能庄严佛法故。

谦下获四种功德

一远离恶趣不受旁生二不被轻毁三常为人天恭敬四恶友怨敌不能凌突。

菩萨修行四法

一善分别自心现二观外性非性三离生住灭见四得自觉圣智善乐。

乞食四分

一奉同梵行者二与穷乞人三与诸鬼神四分自食。

比丘五不应游

一官家二酒肆三屠儿家四淫女家五栴荼罗舍。

比丘五不赴请

一晏然而居二诸天说法三观察病人四守护卧具五戒制学处。

五法助戒

一信二惭三愧四善知识五宗敬戒。

破戒五衰

一求财不得二设得耗散三众不受敬四恶名流布五死入地狱。

跏趺五利

一最安隐二心不散三魔王怖四异外道五心易止。

苾𫇴五德喻出家人

一体性柔软喻能折伏身语粗犷二引蔓旁布喻愽法度人连绵不绝三馨香远闻喻戒德芬馥为众所闻四能疗疼痛喻能断烦恼毒害五不背日光喻常向佛日。

乞食遮五处

一唱令家三栴陀罗家三沽酒家四官家五淫女家。

入俗舍五法

一入门小语二摄身口意三卑躬四善护诸根五威仪庠序令人生善。

大比丘五事故经营

一报佛恩故二长养佛法故三灭凡劣众自贡高故四将来弟子折伏憍豪故五发启将来福业故又律中比丘许自营精舍。

忏悔五法

一偏袒右肩二右膝着地三至心合掌四头面礼足五说罪名。

五分戒律

一波罗夷法二尼波罗夷法三受戒衣药食法等四灭诤法五破僧杂法等。

五种忏悔

一不必忏悔应常想念第一义空二孝养父母恭敬师长三正法治国不狂人民四于六斋日𠡠诸境内令行不杀五深信因果知佛不灭。

比丘五德

一怖魔二乞士三净戒四净命五破恶。

五篇

四波罗夷杀盗淫妄比丘四条比丘尼八条十三僧残比丘十三条比丘尼十七条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比丘九十条比丘尼一百七十八条四提舍尼比丘四条比丘尼八条突吉罗即一百应当学比丘一百条比丘尼一百条比丘二百五十条尼三百四十八条今止四十一条者更加二不定法七灭诤俱至五十条。

五戒生天

一不杀生四王天二不偷盗生忉利天三不淫生夜摩天四不妄语生兜率天五不饮酒生化乐他化天。

五种阇黎

一出家师所依得出家二羯摩师授戒作羯摩三教授师教典威仪四受经师受经四句等五依止和尚学戒十夏与人为师。

五不应答

试故问无疑故问不为悔所犯故问不受故问诘难故问。

出家五法

一发心出家怀佩圣道二毁其形好应披法服三委弃身命遵崇法道四永割亲爱毋适毋莫五志求大乘为度众生。

杨枝五利

口不臭又滋味口不苦又除热能除风又袪风亦除热又消食除痰癊又明目。

持戒律五功德

戒品牢固善胜语怨于众中决断无畏疑悔有能开解善持戒令正法久住。

五夏依止法

过五夏知五事知犯轻重知羯摩知阇黎。

袈裟五种功德

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受记天龙鬼神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若人鬼神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若有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力寻生慈心若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乃至龙披一缕皆免金翅鸟难出佛身血。

五种三归

番邪五戒八戒十戒具戒。

五篇罪配五刑五行

波罗夷死土僧残流水波逸提徒金提舍尼杖火突吉罗笞木。

五戒二十五护戒神不杀生

一茶刍毗愈陀泥二轮陀利输陀尼三毗楼遮那世波四陀龙摩坻五娑罗桓尼和婆○不偷盗 一坻摩阿毗婆䭾二阿须轮婆罗尼三婆罗摩亶雄雌四婆罗门地鞞多五那摩呼多耶舍○不邪淫 一佛陀仙陀楼哆二鞞阇耶薮多婆三涅坻醘陀多耶四阿罗多赖都耶五波罗那佛昙○不妄语 一阿提梵者珊即二因台罗因台罗三阿伽风陀罗多四佛昙弥摩多哆五多赖叉三蜜陀○不饮酒 一阿摩罗斯兜嘻二那罗门阇兜帝三萨鞞尼干那波四阇鞞鬪毗舍罗五迦摩毗那阇尼佉此五戒若犯一戒本五戒神随即远离更招罪罹勉受戒之人慎毋毁损。

僧具六和

一身和同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悦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六度华梵

梵语檀那此云布施治悭贪蔽梵语尸罗此云持戒治破戒蔽梵语羼提此云忍辱治瞋恚蔽梵语毗梨耶此云精进治懈怠蔽梵语禅那此云静虑治散乱蔽梵语般若此云智慧治愚痴蔽。

七遮罪

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阇黎破羯摩转法轮僧弑圣人。

七灭诤法应与

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忆念毗尼当与忆念毗尼不痴毗尼当与不痴毗尼自言治当与自言治多覔罪相当与多覔罪相覔罪相当与覔罪相如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诸大德是七灭诤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若比丘有诤起即应除灭。

七众

比丘比丘尼尼者女也佛姨母求出家不许令行八敬乃许式叉摩那此云学戒女十八童女二岁学戒练身知有胎无胎即三法根本六行法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义翻信士男又云清净士又名近事男乃近事比丘之男子也优婆夷翻信士女在家能持五戒男女各处。

菩萨八法

一乃至失命因缘不说他过二化人令归依三宝三安置一切于菩提心四梵行不染五造佛像安花座上六能除众生忧恼七于贡高人常自谦下八不恼他人大宝积云菩萨成就八法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优婆塞具八支

信戒施听法受持解义如说修行。

尼戒八弃

杀盗淫大妄语与男身相触于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处共立共语共行自相倚相期覆他重罪随学大僧供给衣食比丘四弃同。

尼行八敬

事钞尼众篇云善见佛初度女人出家为灭正法五百年后为说八敬听出家依教行故还得千年今时不行随处法灭会正记云佛成道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许度阿难为陈三请佛令庆喜传八敬向说若能行者听汝出家彼云顶戴持言八敬者一者百岁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当起迎送礼拜问讯请令坐二者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三者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四者式叉摩那学于戒应从众僧求受大戒五者尼犯僧残应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六者尼半月内当于僧中求教授人七者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八者夏讫当诣僧中求自恣人如此八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不应违。

九等大衣

下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中三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上三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

十夏依止和尚位

不知律仪尽形依止精通戒藏与人为师受人戒法若不然者获罪无量○无解作师五百问云应求忏悔若不忏悔者罪日增加受戒之人不得戒也。

沙弥十二有犯

一不分别衣二离衣宿三触火四触食五害生种六青草上弃不净七輙上高树八触宝九食宿残食十坏地十一不受食十二损生苗。

十二种恶律仪

屠儿魁脍养猪捕鱼猎师网鸟捕蛇养鸡呪龙作贼捕贼狱吏○淫女家沽酒家压油家染家如上四种即名十六种恶律仪智者所诃。

受戒法十二科

一开导二请五师得戒释迦羯摩师文殊教授师弥勒尊证师诸佛同学侣诸大士三归依三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四发十大愿常念佛亲近善知识否舍一切恶知识否失命因缘不舍戒否诵大乘问甚深义否于无上菩提生信心否见众生能救护否随力供养三宝否孝顺父母事善知识否舍懈怠求佛道否五尘上烦恼制伏否五问难六请三宝七忏悔八发四弘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九羯摩不出佛身血否不杀父否不杀母否不杀和尚否不杀罗汉否不破和合僧否不杀圣人否○第一羯摩妙善戒法注于身心第二羯磨戒法遍空集于顶上第三羯摩戒法入心内外明洁堪受戒法十受戒十一赞戒十二回向。

菩萨随身十八种物

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绳床镊子经律佛相菩萨相。

佛住世八十年颂曰。

十九逾年六苦行
五岁游历三十成
说法度生五十年
是则共当八十寿

优婆塞戒经云在家菩萨若不储畜锡杖钵盂僧伽黎供养者犯失意罪。

昔罗汉比丘于山岩入定时有猕猴将坐具偏袒右肩合掌右遶三匝跪地比丘出定叹曰畜生尚有佛性比丘即与受三归五戒猕猴欢喜舞跳失足坠岩而死即生兜率天宫又大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又出家功德经云为出家作留碍破坏抑制此人即断佛种故诸病集身犹如大海现得癞病死入黑暗地狱无有出期尔时大王太子闻出家功德甚深普皆发心出家弟子问世尊四天下中无一众生在家者俱出家衣食从何而得佛言不须种植其地自然生诸秔米诸树自然生诸衣服三品衣袈裟钵具一切诸人天供侍给使若劝一人持律胜造八万四千浮屠宝塔何以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又阿输迦王为小儿以土施佛后得转轮王王阎浮提起八万塔最后得道施物至贱小儿心薄但佛田妙故得大果报当知大福从良田生又福田经云有比丘名阿难白世尊曰我宿命生罗阅祗国为庶民子身生恶疮治之不瘥有亲友道人来语我言当浴众僧取其浴水以用洗疮便可得愈又可得福田我即欢喜往到寺中加敬至心更作新井香油涂浴具洗浴众僧以汁洗疮寻蒙除愈从此因缘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不受尘垢九十一劫常得清净福佑广远今复值佛心垢消灭逮得应真。

比丘凡入空门当准律仪若老若少若贵若贱五夏依止精通戒律入阇梨位十夏依止一切经律尽解入和尚位当与四众传衣受戒不依止者获罪甚重速求忏悔可尔。

比丘白衣沐浴当忌六斋日乃诸神下降察人善恶宜修善作好事所谓六斋日者。

初八 十四 十五 二十三 二十九 三十日是也小月初一补是也。

如上名相自始至此略取切要数条令易持诵更有多种具如净行威仪等处繁不尽述愿同志者于此切意遵行略无违忤莫非与戒相应也果能如是操守不失自然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定慧圆明乃至直成无上菩提不越于斯矣。

毗尼日用录(终)

No. 1114-B (附)千嵓长禅师示众

参禅为第一持戒为第二作福为第三礼诵为第四既作出家儿须行四种事不可纵汝心不可恣汝意不可懒汝身不可昏汝智谛观苦与乐痛念生与死莫忧衣与食莫贪名与利时中惺惺著胸中荡荡地行坐合清规动静依先制常近善知识常远恶明辈若能信我言成佛极容易若不信我言出家徒劳耳是百姓光头是修罗聚会是地狱抽芽是畜生群队快脱袈裟来快出山门去且自做俗人莫与我同住。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