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识归种谓睡眠时。六识不行。摄归第八种子识中故。
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也。此五通称为盖者。谓盖覆缠绵。定慧不发故。
未受色惑谓眼根未曾受色起惑时也。
[(序-予+林)/目]音麻。缓视貌。
瞇音米。眇视也。
涅槃此云大灭度。法身。解脱。般若。如次而配。
百八愚痴自惑为愚。惑他为痴。即烦恼也。九十八使更加十缠。成一百八。
百八三昧一。首楞严三昧。乃至百八离著虗空不染三昧。大智度论详明。
四圣六凡无漏名圣。有漏名凡。即十法界。
十地谓菩萨所证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故。然地位各有浅深不同。所以始从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三乘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十二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乘。
六趣六。即六道。趣。即往趣。谓众生随所作业。趣往六道故。
入流亡所流。谓法性。所。谓音尘。谓不随声尘。顿入法流。而亡其所入也。
证入圆通性体周徧曰圆。妙用无碍曰通。乃一切众生本有之心源。诸佛菩萨所证之圣境。从耳门起圆照。随缘应化。得自在通。
正觉离邪曰正。背妄曰觉。
根随烦恼根有六。谓贪。瞋。痴。慢。疑。见。
随有二十。分三。大八。谓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中二。谓无惭。无愧。
小十。谓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
根后二智根本智。后得智。
三摩地此云等持。离沉掉名等。令心住一境名持。
获二殊胜上合圣。与诸佛同一慈力。下合凡。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妙用超越。故云殊胜。
三障烦恼。业。报曰三。覆蔽正道曰障。
三德法身。解脱。般若为三。常。乐。我。净。为德。
六度谓以施戒。忍。进。禅。慧。徧施。能度生死流。登涅槃岸故。
五欲色。声。香。味。触为五。希须名欲。止观云。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须欲之心故。
多罗叶此翻岸形。如此方椶榈相似。直而且高。叶可书经。
见道用初果见理破惑故。
阎浮提树翻为秽树。其色赤黄带紫焰。果汁点物成金。汁流入河。染石为金沙。
四恶趣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为四。因中不修善法为恶。果感异类受身为趣。
千辐相纹辐。车轮中之辐也。如来足下纹相。如千辐轮故。
豸池上声。
自然智非佛天人所作。本有之也。亦名一切种智。
无师智不从他人所闻。
他化自在天亦名大自在。即欲界顶天也。若须五欲境时。余天为化。假他所作。以成己乐故。
阿迦尼咤天即色究竟天。
无色四天谓空处。识处。无所有非非想也。
有余谓见思已断。尚余现受色身故。
分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寿有分限。身有形段故。
无余谓见思二惑。与所受五众之身。俱得灭尽故。
变易谓因移果易故。
譬喻以类比况曰譬。开晓令悟曰喻。
毗卢圆镜亦云大圆镜智。以无边佛智。照广大佛镜。到其源底故。
三毒贪嗔痴为三。伤害出世善根曰毒。
恒河即殑伽河。华言天堂来。见从高处来故。诸经多以为量者。有四义故。一。人多识之。二。入者得福。三。八河中大。四。是佛生处。
种子不净父母遗体。赤白所成。经云。此身非莲华。亦不由旃檀。粪秽所长养。但从尿道出。
我执谓执五蕴等法。有实主宰故。
法执谓执五蕴等法。心外实有故。
释迦弥多罗此云能支。
三果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
康藏康居国人。讳法藏。贤首国师也。
居士爱谭名言。守道居贞故。
华严因行如华。庄严果德。
梵网本源自性清净。故称为梵。慧命徧传尘刹。故称为网。
教化以道诲人曰教。躬行于上。风动于下曰化。
八万四千尘劳谓十使互成百。十界成一千。七支为七千。三世二万一。三毒并等分。是为八万四。
八万四千法门谓如来成道。有三百五十。度无极法门。度无极者。谓事理行满。度生死流。登涅槃岸。此之功德。无有穷极故。偈曰。第一光耀起。乃至分舍利。有三百五十。度无极法门。门门有六度。共成二十一。以四大六衰。合二万一千。加三毒等分。是为八万四。
三贤谓十行。十住。十回向。即三十心也。梵网云。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贤者。未入圣位故。
真穷惑尽无学位也。
初果耕地虫离四寸是道共力。
持戒比丘谨守不失日持。防非止恶曰戒。比丘。翻为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故。
法力以法为力故。
九十五种外道西域记云。九十五种是邪。惟一是正。附佛法一种也。
五分法身分。即分齐。限量也。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种为法。聚集不散曰身。
金翅鸟梵语迦楼罗。此云金翅鸟。其翅金色故。
大僊僊者上古修行人之通称。惟如来称为大觉金仙。戒经云。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
结使结。谓结缚。使。谓驱使。谓五钝。五利。结缚心神。驱使流转三界故。
佛法秋晚无三乘法。故云佛法。秋晚者。末运之际。法道凋零也。
十种衣财一。憍賖耶衣。此云蚕衣。二。却贝衣。此云木棉花。三。钦婆罗衣。是毛织成。如绒褐类。四。刍摩衣。此云麻衣。五。谶摩衣。此云粗布衣。六。扇那衣。此是树名。取皮纺织。七。麻衣。麻有青黄赤色。多种。八。翅夷罗衣。此云细布。九。鸠夷罗衣。此云细毡。十。谶摩罗半尼衣。未见翻译。
菩提种子种子者。能生一切诸佛法故。体有二种。一。当体。悲心。智心。愿心。二。所依体。自性圆明妙心。
楼至此翻爱乐。
合掌表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也。
初度五人陈如。十力迦叶。是母党。頞鞞。䟦提。俱利太子。是父党。
迦叶兄弟谓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昔于毗婆尸佛时。共竖刹柱。报为瓶沙王师。有五百弟子。两弟共有五百。自恃多能。不肯归佛。佛现神变。师徒感伏。投佛出家。
达摩多此云能救。
寺嗣也。弟子居之。承嗣佛道。
僧伽蓝此云众园。乃生植之所。佛弟子居处。则能生植道芽圣果。福利群生故。
精舍乃行人精修梵行之处。非为房舍精妙也。
金刚净刹金刚体最坚利。能破万物。表此处精修善法。能破烦恼恶业也。西域凡沙门得道处。建旛以告四方。
寂灭道场寂五住烦恼。灭二种生死。得道之场。故曰道场。
本觉谓众生心体。灵明虗廓。等虗空界。无处不徧。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始觉谓众生本觉心源。由无明熏动。觉不成觉。多劫在迷。今始觉悟。是名始觉。始本不二。名究竟觉。即成佛也。
阿那律陀此云如意。佛之从弟。
庵没罗果此云难分别。似桃非桃。似柰非柰故。
常寂光土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般若。光。即解脱。土者。从佛所居故。
尸弃亦名式弃。此云火。火有二义。一。照诸恶不起。二。烧烦恼不生。
然灯梵名提洹竭。大论云。太子生时。身光如灯故。
毗婆尸亦云维卫。此翻胜观。
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故。
等觉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超前诸位。得称为觉。
底沙此云明。谓光明徧照也。亦云说度。说法度人也。亦名弗沙。此云增盛。明达胜义也。
授记圣言说与曰授。果与心期曰记。
转轮圣王慈恩云。四种轮王。威定诸方。亦有差别。铁轮独治南洲。奋威始定。铜轮治东南二洲。震威乃伏。银轮治东西南三洲。遣使方降。金转轮王德振四洲。望风顺化。故名圣王也。
不舍精进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
四种辩才展转无滞曰辩。义。法。词。乐说。四法曰才。
阿耨菩提阿者言无。无诸垢染故。耨者言上。三界无比故。菩提言知。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
转无上法轮凡圣之所轨持曰法。度入他心。令彼得悟曰转。摧碾惑业曰轮。下地所不能测。故曰无上。
著乐所盲贪于胜妙欲故。
无明障蔽谓烦恼覆心。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
天中天诸天归仰故。
圣中圣三乘尊敬故。
三际先。中。后也。波斯匿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无中际。无后际。
庄严戒身清净。定慧庄严。万德俱备。
稽首稽。留也。首。头也。以头至地。停留少顷方起。以表行人有所祷故。
思第一义真谛非有。俗谛非无。不有不无。名中道第一义谛。
金刚际际。边也。有坚执世界之力。故名金刚。经云。地。水。火。风。轮下。有金刚轮。过去诸佛舍利。咸在其中。
那由他千万亿。
佛子以真慈悲。绍隆佛种。
五轮手。膝。与额。
五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也。天。仙。神。咸具。
五道天人属善。三涂属恶。轮转相通。故名为道。
金刚座难断能断。故名金刚。谓菩萨处此座。断结成佛故。然三世诸佛。坐斯成道。无少变坏。即实相心地也。
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无见顶相谓一切人天二乘。及与菩萨。皆不能见如来顶故。
【记】毗尼日用切要者。乃此集之总题也。对偈呪。有能所制化之别。题为能诠。依制教得名。属律藏也。偈呪为所诠。依化教成文。属经藏也。然经家七种立题。此但约法为目。如人六根。以目为首。展其目。而诸根俱现。见此题。则知有如是偈呪也。又毗尼。是通名。日用切要。是别名。取止恶作善为宗。教化众生同入佛道为趣。防护诸恶。故名为止。䇿修众善。故名为作。毗尼。止义。是恶应止也。日用切要。作义。是善应行也(上略释。下广笺)。梵语毗尼。华言善治。谓能自治一切恶。亦能治众生一切恶也。此从功能得名。又翻为调伏。谓调练三业。制伏过非。调练。通乎二持。制伏。惟明止恶。此从功用得名。正翻为律。律者。法令也。从法得名。谓断割轻重。开遮持犯。非法不能定故。譬如国家。赏罚号令。必从王出。诸侯僭越。士庶失信。则败亡无日矣。佛法亦尔。大千世界。佛为法王。律是佛勅。菩萨二乘。不敢增减一字。若容他说。则群生不奉。法不久住矣。此二字显教也。日用者。即从旦至暮。从暮至晓。二六时中。用此偈呪。束缚身心。令初学受戒人。于五尘境上。四威仪间。或早觉。或洗足。涉历事缘。皆即发弘誓愿。离诸过恶。持秘密呪。调伏三业。普令一切众生。均霑法利。同成觉道。良以入道初门。发心为首。欲登戒品。立愿为先。心发。则众生可度。愿立。则佛道可成。是故初学戒时。须当读此偈呪。日用行持。证入有日矣。譬如国王。与怨敌共战。必得猛将。统众向前。始能取胜。初发心人。亦复如是。欲与生死怨贼共战。先须用此偈呪。勇往直前。统摄身心。精修善法。方能降伏烦恼魔军也。故远公曰。心为一身之主。万法之本。心王若正。则六贼不侵。正念现前。易得入道。今日用偈呪。正其身心。所谓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如是用心。日新其道。故名日用。此二字彰行也。
合上释之。毗尼。是约教。日用。是约行。教非行而教为虗设。行非教而行为邪谬。教行相兼。始成胜用。五祖演禅师云。衲子守心城。奉戒律。日夜思之。朝夕行之。此之谓也。
切要者。谓亲切简要。拣非疎漫冗杂也。谓此偈呪。是切近身心。如切物器具。乃道德要务。如要行径路。俾学戒者。于穿衣吃饭。礼佛坐禅。乃至出入行来。大小便利等。时时刻刻。捡束根识。不使一毫放逸。喻如调象施钩。御猴用锁。今以偈呪。制心一处。昼夜无间。则无事不辨也。但不得轻此偈呪。惟是持诵边事。当知皆是大乘菩萨所发上求下化之弘愿。及诸佛心印秘密之妙法。受戒之人。果能如是起慈悲心。具真实念。依事显理。发愿行持者。即同究竟觉。无二无别也。此二字。切。约理。与身心最亲切故。要。约果。是道德之紧要故。合此四门。总名为毗尼日用切要也。净行品。智首问云。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岂非此中毗尼义耶。文殊答云。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岂非此中日用义耶。又智首问云。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炬为导。岂非此中切要义耶。准此文义。教属圆顿。时涉华严。后之学者。不可忽也。笺释法题已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