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领纳曰受。即取咽之义。食者。实也。以食实其腹也。能疗一切饥虗之总名。而为助道之正缘。所以经教中说云。身依食住。命托食存。得此饮食。流入五脏。充浃四肢。补气益肌。身心适悦。堪以进道故。但不可贪著。
集。比丘受食。跏趺而坐。展食巾于膝上。恐饭汤菜羮堕于袈裟。请钵时。默念此偈。
【记】誓度一切众生者。谓无一众生不度。如阿难发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也。次下匙时。当作是愿。此生所修善根。回施一切众生。共成佛道。前二匙是自利。此正当利他。即四弘誓愿也。
集。如是行者。承此呪愿力。胜河沙七宝。百味饮食。供养诸佛菩萨。贤圣僧也。
【记】此三愿心本起信论。文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二者深心。乐集诸善行。三者悲心。欲拔众生苦。亦即三方便。一。能止方便。止一切恶法。二。发起方便。发一切善根。三。大愿方便。愿度一切众生。语云三心未尽。滴水难消。夫是之谓欤。
【记】瞻视曰看。疾苦曰病。身为苦本。有形难免。出家人割爱辞亲。十方云聚。应当痛痒相关。互为瞻视。所以八福田中。悲田第一。若见病者。当起慈心。始终照看。毋违佛意。
集。律制具五德者。方听看病。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应与。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涕吐。三。有慈愍心。不为衣食。四。能经理汤药。乃至差。若死。五。能为病者说法。己身于善法增益。虽不久看病苦。但一见时。即谓此偈呪。以八福田中。看病是第一福田。
【记】八福田者。谓佛。圣人。僧。三种。名敬田。和尚。阿阇黎。生我法身。父。母。生我色身。此四名恩田。救济病人名病田。亦名悲田。此八种皆堪种福。故名田也。若人能尽力从事此八种者。亦犹农之力田。则获秋成之利也。一。佛田。谓觉道俱圆。位登极果。恭敬供养。罪灭福生。故名佛田。二。圣人田。谓菩萨。缘觉声闻。者登觉岸。果证无生。恭敬供养。即获胜福。故名圣人田。三。僧田。谓处众和同。敬顺无诤。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名僧田。四。和尚田。此云力生。谓力能生长法身。养智慧命。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名和尚田。五阇黎田。此云轨范亦云正行。谓羯磨。教授等。五种。轨范后学。紏正修行。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名阇黎田。六。父田。谓资形抚教。养育劬劳。恭敬供养。虽无求福之念。竭力尽心。自然获福。故名父田。七。母田。谓怀躭乳哺。恩重山丘。固当竭力奉养。岂有求福之心。而尽心孝敬。自然获福。故名母田。八。病田。谓见人有病。即当念其苦楚。用心救疗给与汤药。则能获福。故名病田。如上七种。皆不及病田胜者。如来怜愍病苦故。
【记】削除须发曰剃。发者。从耳以上之通称。亦云薙发。亦云落𩭄。在石头度丹霞。则云刬佛殿前草。
集。文殊菩萨所集剃发日。初四。初六。初七。初八。初九。初十。十一。十四。十五。十六。十九。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九。默诵此偈呪。
集。梵语式叉摩那。此云学戒女。佛听十岁曾嫁。及十八童女。与二岁学戒。以净身。与六法。以净心。于尼僧中集众。白四羯磨。与满十二。及满二十。方受具戒。若学年未满。六法不净不与受比丘尼具足戒。
【记】学戒女者。谓从师秉受戒法。一一依行也。女者未嫁之称。母者。有子之号。僧祇律云。不得自己阅律。师应告言。某应作。某不应作。不得向说篇聚罪名。佛言。此学法女。具学三法。一学根本。即四重是。二学六法。谓染心。相触。盗减五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三学行法。谓大尼诸戒。及威仪。并制学之。若犯根本戒者。应灭摈。若缺学法者。更与二年羯磨。若违行法。直犯佛教。即须忏悔。不坏本所学六法。如法行已。年限满足。二部受具也。十岁曾嫁者。或云如此方养媳。或云西域风土不同。有十年即长成如十五六岁者。即十岁嫁。此亦不过偶有。非谓一槩而言。十岁既成大人相状。故佛制二岁学戒。十二受具。一遵佛制。二除众疑。余者不得。末法时中。定须年满。
【记】不饮酒者。增长智慧也。式叉摩那。自不饮酒。亦不饮人。不止酒舍。不触祸泉。色香美味。皆不贪饮。离愚痴垢。清净戒体。乃至丧身失命。皆不违犯。故曰不饮酒。
集。律制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此下三众应持上下二衣。一当安陀会。一当郁多罗僧。乃是缦衣。非割截田相衣也。所持钵盂。是铜器。非应量钵多罗也。今本山凡是十八岁已下至七岁。欲受沙弥戒者。如律令造二顶缦衣行持。若是年满二十。来乞受具足戒者。其所办三衣。皆是割截田相。及应量器。虽无缦衣。亦方便许受沙弥十戒。著用行持。一。则受具不远。莫过以沙弥戒。为比丘戒之基本故。二。则衣具难得。欲令求觅缦衣。及成戒障因缘故。又则旧本中。将比丘五篇戒相。开列沙弥戒相后。今则削去不存。附两乘布萨正范后。佛制不听沙弥。及白衣。知五篇戒相。恐受具成遮。犯贼住之咎故。
【记】展者。开巾揩钵也。谓钵恐有尘。先当开巾揩过。安置几上。以俟食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