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卷下

【记】梵语多陀阿伽度。亦名怛闼阿竭。此翻如来。智度论云。佛名如来者。如定光佛等。行六波罗蜜。得成佛道。释迦文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如定光佛等智。知诸法相。从如中来。释迦文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而有法报化三身。法身如来者。即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报身如来者。即如法自性。来成正觉也。化身如来者。即乘如实道。来度众生也。今言如来应量器者。三中应身也。谓此钵乃世尊躬为模范也。四分律云。佛在苏摩国游行。见彼国中。泥土细润。不惜兜罗绵手。取泥自作钵坯。授与陶师。烧成此钵。宝色光泽。圆满美好。佛听受持。当知此钵。为千佛授受之法器。九十五种外道。悉不知名。唯有我佛如来。示此未曾有法。是知此钵。至尊至贵。我今何缘何幸。得以敷展。为受佛戒故。此一句。具含无限难遭渴想之意。然敷展大意。非徒自利口体而。先当发愿为众。三轮空寂者。能断金刚经论云。谓布施时。体达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皆悉本空。则能摧碾执著之相。是名三轮体空。一施空。谓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是名施空。二受空。谓既达无能施之我。则亦无受施之人。是名受空。三施物空。谓资财珍宝等物。无我人二相。即达一切皆空。又岂有所施可得。是名物空。如是体会。方称三轮空寂。无住相布施。而契般若之深意也。

【记】钵者。半梵语。略去多罗二字。十诵律云。钵是恒沙诸佛之标帜。而非廊庙之器用。此皆如来谆谆诚训。凡受持者。应当珍惜保重。四分律云。如来令诸比丘以钵而受食者。有异外道故。外道缝叶为器。拱手而食。非是僧相福田之状。故佛制之。梵语梵摩。此云清净。究竟者。即研穷之意。在二乘。梵行立。方名究竟。在菩萨。极至无上菩提。方名究竟也。如持空钵。当下体会究竟之理。直见法界之量。及自之量。等于真空。又见钵空。而烦恼亦空。又空中而有不空。即是妙有真空。非是无知顽空。此中即达三观之义。天台智者大师云。若观心空。则一切法皆空。即是真谛。若观心假。则一切法皆假。即是俗谛。若观心中。则一切法皆中。即是中谛。此之三观。全由性发。实非修成。故于一心。宛有三用。所谓一心三观也。若达斯旨。即事入理。是以空钵之相。体会实际之理。且不容些子。况有清净烦恼之迹者乎。华严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虗空。故云究竟清净。从来不与染法相应。故云空无烦恼也。

集。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律中。佛不听比丘畜用杂宝。铜。镴。木。石。等钵。大要有二。一泥。二銕也。僧祗律云。钵是出家人器。少欲。知足。非俗人所宜。十诵律云。钵是诸佛标志。不得恶用。及洗手。敬之如目。五分律云。佛自作钵坯。以为后式。又发轸钞云。应法之器也。谓体色量三者。皆悉与法相应。体。有二。泥及銕也。色者。用蔴子。杏仁。捣碎涂其内外。竹烟熏治。熏作鸠鸽项色。孔雀色。所熏者为何。夏天盛物不馊。不染垢腻。有此功用。故当熏治。量者。分上中下。若准唐斗。上钵一斗。中钵七升半。下钵五升。故名应器。达观大师云。

【记】讳昙颕为群生模范。人天所师。故曰大师。

夫钵之为器。翼三宝。备六德。何以明其翼三宝。盖微此。则僧无所资。僧无所资。则慧命断。慧命断。则佛种灭矣。备六德者。彼其能清。能容。能俭。能广。能尊。能古。则六德之谓也。古。由佛授。

【记】会正记云。此是迦叶佛钵。佛入涅槃后。龙王请至宫中供养。以待释迦成道。

尊。由天献。

【记】会正记云。佛成道。龙王送至海水上。四天王皆欲取之。遂化成四钵。令各得一钵。以奉世尊。世尊受。次第相重。合为一钵。

广。则普利一切。

【记】古云。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欲穷生死路。乞化度春秋。

俭则过中不食。

【记】过中不食者。学佛而食也。如来处于五中。谓降生中国。中夜逾城。中夜悟道。日中一食。所谈中道。

容。则施受精粗。而福利平等。

【记】如阿那律陀。于饥世。以一钵稗饭。供养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天人之中。受如意乐。

清。则举世不忍以荤投之。

【记】僧祗律云。钵是出家人器。少欲知足。非俗人所宜。

如是故吾曹敢不宝重哉。盛饭时。默念此偈。

【记】观佛三昧经云。金翅鸟王。名曰正音。于众羽族。快乐自在。于阎浮提。日食一龙王。及五百小龙。于四天下更食。日日数亦如上。周而复始。经八千岁。死相既现。诸龙吐毒。不能得食。饥逼慞惶。求不得安。至金刚山。从山直下。至大水际。从水际至风轮际。为风所吹。还上金刚。如是七返。然后命终。以其毒故。令十宝山。同时火起。难陀龙王。惧烧此山。即降大雨。滴如车轴。鸟肉消尽。唯余心在。心又直下七返。如前住金刚山。难陀龙王。取为明珠。转轮圣王。得为如意珠。若人念佛。心亦如是。起世经云。龙与金翅鸟王。皆具胎卵湿化四种。楼炭经云。四生金翅鸟。还食四生龙。涅槃经云。惟不能食受三归者。华严经云。此鸟食龙所扇之风。若入人眼。人眼失明。故不来人间。恐损人眼故。起世经云。大海之北。有一大树。名曰居咤奢摩离。其树高一百由旬。枝叶徧覆。五十由旬。此鸟与龙。皆依此树四面而住。四面各有宫殿。纵广六百由旬。七重垣墙。七宝庄严。卵生鸟王。居树东面。欲啖龙时。飞上东枝。观大海水。乃即飞下。翅扇海水。自开二百由旬。取龙食之。此鸟王惟能取卵生龙也。胎生鸟王。居树南面。欲取龙时。飞上南枝。令水自开四百由旬。取龙食之。此惟能取卵胎二种龙也。湿生鸟王。居树西面。欲取龙时。飞上西枝。令水自开八百由旬。取龙食之。此惟能取卵胎湿三种龙也。化生鸟王。居树北面。欲取龙时。飞上北枝。令水自开一千六百由旬。取龙食之。此鸟卵胎湿化四种龙皆能取也。于时有化龙子。于六斋日。受斋八禁。时金翅鸟欲取食之。衔上须弥山北大銕树上。高十六万里。求覔其尾。了不可得。鸟闻亦受五戒。如来令沙门释子受食之时。先施彼一分。以养其命。故有此缘也。

旷野鬼神众者。大涅槃经云。佛告诸比丘。我于往昔。分卫聚落。见树下有一鬼神。名曰旷野。纯以血肉为食。日啖一人。我于尔时。为说种种妙法。然彼愚痴。不受我教。我即化身为大力鬼。动其宫殿。使彼迷闷。令心不安。我还以慈悲手。拊摩其身。彼即坐起。生善信心。我复本相。为说法要。受不杀戒。其鬼白曰。我及眷属。惟仰血肉为食。今受戒。云何存活。佛言。今敕弟子。随修行处。食时先施一分。令汝等饱满。若不出生。非佛弟子。故有此缘也 鬼子母者。罗刹中之巨擘也。梵语罗刹。此云速疾鬼。阿含经云。此母先身是牧牛人妇。因有不如意事。起嗔恚心。发愿食王舍城中。所有诸人男女。因其恶愿。舍身随生药叉之内。而有千子。皆为鬼王。统数万鬼。五百在天上。常娆乱诸天。五百在世间。常娆乱国界人民。日日噉王舍城中诸人男女。时彼城人。皆言为贼将去。护城善神告曰。汝等男女。非贼偷去。乃欢喜药叉取而食之。诸人答曰。若取我等男女食者。乃为怨贼。何名欢喜。是故梵语呵底利母。此云怨贼。即诸天中。鬼子母天是也。王舍城人。白佛求救。佛遂藏其稚子。名曰爱儿。此母天上人间。处处求覔不得。后遇增长天王。指指佛所。佛言。汝怜爱儿乎。汝有千子。一尚见怜。况复余人。一二而。汝复食之。其苦何如。世尊说法化导。遂揭钵还之。令受三归五戒。得须陀洹。住佛精舍。无子息者。求子得子。有疾病者。祷之则安。故为鬼王母由受佛戒。亦呼千子。同依佛所。闻法化导。不恼天人。其母白佛言。既受戒。我及子众。今何食耶。佛言。苾𫇴凡受食时。先出一分。令汝等充足饱满。故西干诸刹。或于门屋处。或于食厨边。设一小桌。安一盆器。塑画母形擕一子于其膝下。大众受食之时。施其一分。令彼脱离饥渴之苦。此是西天竺国出生之轨则也。以是观之。各各出生。元非正制。但令侍者送食。众持偈呪。施心普矣。原重于法。不在食之多少。若在道行。或分卫处。及施主家。上座出生。下座送食。余持偈呪。理则如然。若独分卫。当须自出。其意明矣。上三缘。如是暴横。见佛威神。不动声色。而能降伏。然恐其暴恶习气未尽。故先以甘露妙法。涤其心胸。后以饭食。令充足饱满也。如上二偈。本于涅槃。天传。二典。故句异而义同。凡出生时。须合持诵。

集。今时每见以指印表喻须弥山。将食周绕数次。或复绕竟。翻转手印。种种做作。核考经律。不出典章。全失威仪。若论理。唯左手结印。右手出食。口中默诵偈呪。是其正也。按南海寄归传云。西域僧众赴供受食处。上设一圣僧座。边傍设一小桌。安一盆器。供鬼子母。凡行食时。先供圣僧。次供现前大众。后供鬼子母食。无有各各出生之制。今顺东土古仪。虽各各出生。但不可种种做作也。

【记】佛制者。犹奉王勅也。十诵序云。尸利仇多。疑佛有一切智。乃计毒食。舍内作大火坑。令无烟焰。以沙复上。敷不织床。自言。若佛有智。当不赴请。佛以应度。默允。乃语阿难。令诸比丘莫先行。如来领诸比丘入于彼舍。火坑中化生莲花。佛与比丘。皆行花上。其不织床。皆成完床。尸利感化。白佛。此食杂不堪供。佛言。但施。食之无病。佛告阿难宣令。未唱呪愿。不得先食。唱。食皆甘美。佛还作法。从今未唱呪愿。不得食也。食存五观。详著下文。散心杂话乃至各正念者。此述佛告阿难宣令之意。以警比丘。常修正观。乃可受食。若不修观散心杂话而食者。则信施难消也。古云。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难消二字。甚于尸利仇多毒药也。是故丛林。至今遵佛遗敕。将受食时。击磬宣偈。令诸比丘于声中各存正念。正念者。如理而念。名为正念。即念慧也。谓沉掉有无等。不动。谓不动正念也。梵网经云。宁以此口。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口。食信心檀越百味饮食。五灯云。提婆尊者得法后。至迦毗罗国。有长者名梵摩净德。一日园树生耳如菌。味甚甘美。唯长者与第二子罗睺罗多取食。取随长。余亲属皆不能见。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长者问其故。祖曰。汝曾供一比丘否。然此比丘。道眼未明。虗霑信施。故报为木菌。惟汝与子。精勤供养。故得享之。又问长者年多少。曰七十九。祖说偈曰。学道不通理。转身还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树不生耳。后如其记。

集。律中佛制。众僧受食。唱僧䟦者。因外道请佛及僧。密下毒药于食中。故令诸比丘。一齐唱云。三䟦罗伽多。所有毒药。皆变为上妙美味。众食安乐。免其毒害。言僧䟦者。僧。即受食之僧众。䟦。即所唱之秘呪也。梵语三䟦罗伽多。此云等供。谓众僧食皆平等故。又云善至。谓供具善成。食时复至故。今此方唱五观。令众一心受食。而为僧䟦者。一则无有外道毒害故。二则令人惭愧受食故。是以虽非正制。东夏通行。

【记】执持者。手捧也。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谓体色量三。与法相应。名为应器。体。虽许泥铁。惟重于瓦。善见律云。三乘圣人。皆执持瓦钵。乞食资生。以四海为家。故名比丘。色。惟听熏作鸠鸽项色。不许青黄绿白。及彩画杂色故。量。则虽有上中下三等。佛制令随身分量故。三者之中。有不如法。便非应器也。执持应器。必诵呪偈。回向众生。即体是法。本来成就故。成就法器一句。而空假中备矣。乃至制度之法。三匙五观之意。皆出于应量。则诸法无不具足也。四分受戒犍度云。世尊昔日于菩提树下。初成佛时。有二贾客。将蜜[麸-夫+少]奉佛。世尊作是念。过去诸佛。以钵受食。是时四大天王。各以石钵。疾献世尊。如来复作念云。若于一人边受者。余则有恨。我今四钵总受。次第相重。安左掌中。以右手按下。佛神力故。合成一钵。故云成就法器。受天人供也。故律中不听比丘畜石钵。若畜犯偷兰遮。若不知如是应量之法。即滴水难消。况天人供耶。一正受食时。应具威仪。僧祗律云。比丘受食。当如雪山象王食法。食入口。以鼻作后口分齐。前食咽。续内后团。不得大。不得小。当可口食。上座当徐徐食。不得速食竟住看。令年少比丘。狼狈食不饱。若[麸-夫+少]团大。当手中分令可口。饼亦如是。受食时。不得令一粒落地。若食薄粥羮饮。不得噏使作声。当徐徐咽。根本律云。不弹舌食。不㗘㗱食。不诃气食。不吹气食。不得振手食。广如律中。

【记】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者。谓出家人。无为无欲。清净自守。随缘饮啄。以资形命。为修三乘道业故。不食。则形羸色变。道业难成。今因成就道业。故受此食。苟不修道。则粒米消。慈恩云。为成道故施将来。道业未成争消得。可见饮食是助道正缘。所以受之。若自知道业未成。切须深生惭愧。故行护云。所食须生惭愧。当作观法。摩得勒伽论云。若得食时。口口作念。若不如是用心。便名虗消信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集。一计功多少。智度论云。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煑。及成功用甚多。量彼来处。僧祇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二忖德行。全缺应供。毗尼母律云。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为财所堕。则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明了论疏云。出家先须防心三过。谓于上味食起贪。下味食起嗔。中味食起痴。以此不知惭愧。堕三恶道。凡受食时。当作此观。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谓饥渴为主病。四百四病。为客病。故须以食为医药。用资其身。凡受食时。当作此观。四百四病者。人身假地水火风四大所成。一大不调。则生百一种病。四大共成四百四病。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谓不食则饥渴病生。道业何成。增一阿含经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记】此五观道。本遗教经。文云。受诸饮食。当如服药。四观义也。次云。于好于恶。勿生增减。三观义也。三云。趣得支身。以除饥渴。五观义也。四云。受人供养趍自除恼。二观义也。五云。无得多求。坏其善心。一观义也。古德云。五观若存。千金易化。所以和尚广引经论。以发明也。

【记】正身端坐者。形端表正也。此是身仪。谓闭目澄心。两手相交而重沓也。仪容挺特。形若孤松。故云正身。身正则心正。禅波罗蜜。具出坐法。若半跏。以左压右。牵来近身。与左右䏶齐。若全跏。更䟤右以压左。如龙蟠结。周正其身。手。以右压左。置右脚上。亦令近身。当心安置。古往诸佛。及弟子众。尽行此法。非世受用法。不与外道共。能破魔军。及烦恼故。内以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也。菩提者。华言觉道。座者。自悟本有空王之座也。此座人人本具。故曰当愿。如莲华不染。故曰无著。华严经云。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其下有一百十八种喻。无由出此一偈也。又菩提者。谓外修观行。内明理智。万缘俱寂。一心向道也。而云为座者。以菩提乃所证之理。故经云。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又心无所著者。即是心行处灭。心不著。故诸法不生。必离言说故。法华云。诸法空为座是也。又云。转烦恼而为菩提。谓修诸功德。顿超诸有。识情垢净。则无明断尽。真理自现。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从禅定生。是知超凡入圣。必假净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一生取办。尚恐蹉跎。况乃迁延。将何敌业。智度论云。见画跏趺坐。魔王尚惊怖。何况入道人。端身不倾动。又为正观五种因缘。故结跏趺坐。一。由此晏坐。身心摄敛。速发轻安。最为胜故。二。由此晏坐。能生时久。不令身心。速疲极故。三。由此晏坐。是不共法。他道他论。皆无有故。四。由此晏坐。形相严净。令他见。极敬信故。五。由此晏坐。佛佛弟子共所闻喜。一切贤圣。所称赞故。

【记】经律通制出家弟子。初夜后夜。精勤佛道。中夜歇息。免致过劳之患。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也。若宰予昼寝。非时也。释子大事未明。所作未办。驰求心未歇。非时也。亦有身安而心未安。亦曰非时。寝息者。眠卧也。若大事明。所作办。驰求歇。身心俱安。故曰安隐。乃相应以时也。今世人但知昼以日为恩。而不知夜以月为德。月为德者。如华严婆珊婆演底主夜神云。一切众生临于昏夜。若无主夜神卫护。则为野干魑魅扰乱。不得安隐眠息。以得夜神卫护之恩。能令众生。至于安隐不动之地。安息无梦之乡。可见菩萨行住坐卧。皆度脱众生。故吾人眠卧之时。即当发愿度生也。身得安隐。心无乱动者。心定。则身定。思多。则梦多。故曰乱动。谓仗此法力。而得远离颠倒梦想。寤寐一如也。当观自心。如月轮圆满清净。于月轮中。观想梵书阿字。光明朗耀。此乃是西域字种。阿者。无生义。想诸行无常。终归磨灭。能作所作。一切皆空。犹如梦幻。空无有生。便是安隐身心之大义也。善见律云。临欲睡时。应先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无常。于六念中。一一念之。

集。观想[丮-(举-与)+廾]字论。一气持二十一遍。然后卧。卧须右脇。名吉祥睡。不得仰卧。覆卧。及左脇卧。不得脱里衣。小衣卧。当须忆念本参。

【记】眼根发识曰见。源头活水曰流。然其性相不二。动静一源。若无源之水不流。即是死水。流得其源。则澄之不清。扰之不浊。而能旋香海。载须弥。恩沛三有。泽及万灵。而不自伐为功。僧得法源。则在尘不染。烦恼不侵。而能回戒海。载涅槃。量同法界。等济四生。亦无自强为善。故三贤十圣。赞之不及。凡夫肉眼。谁能窥其大用哉。今此偈文。全在发明见字。若见不彻。云何为彼当愿。云何为彼涤惑耶。若见者。谓所见之水。情状不一故。如人见之。清凉可悦。饿鬼见之。流变为血。鱼龙见之。谓是宫殿。溺者见之。谓是死窟。究竟水尚强名。何况有如上等见。皆是众生业力所感。故华严经云。阿修罗宫雨刀杖。三十三天雨摩尼。而阎浮提中雨清水是也。得善意欲者。谓愿所求如我意也。非为情欲之欲。若是情欲。即是惑垢。便从烦恼堆中。擘不开也。欲者。是乐欲。即从心所欲也。成实论云。心有所须。是名为欲。欲为法本。以欲求故。得一切法。毗尼母论云。如佛翘勤不倦。故名求法根本。又当作愿字看。谓心中愿乐洗除无始以来情欲之惑垢也。然惑垢。即烦恼之别名。谓惑乱心田。生诸染垢。上文是菩萨当愿。意欲是众生当愿。其犹啐啄同时。若菩萨发愿度众生。而众生不发愿出离者。菩萨虽有愿亦无如之何也。

【记】瞻视曰看。疾苦曰病。身为苦本。有形难免。出家人割爱辞亲。十方云聚。应当痛痒相关。互为瞻视。所以八福田中。悲田第一。若见病者。当起慈心。始终照看。毋违佛意。

集。律制具五德者。方听看病。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应与。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涕吐。三。有慈愍心。不为衣食。四。能经理汤药。乃至差。若死。五。能为病者说法。身于善法增益。虽不久看病苦。但一见时。即谓此偈呪。以八福田中。看病是第一福田。

【记】八福田者。谓佛。圣人。僧。三种。名敬田。和尚。阿阇黎。生我法身。父。母。生我色身。此四名恩田。救济病人名病田。亦名悲田。此八种皆堪种福。故名田也。若人能尽力从事此八种者。亦犹农之力田。则获秋成之利也。一。佛田。谓觉道俱圆。位登极果。恭敬供养。罪灭福生。故名佛田。二。圣人田。谓菩萨。缘觉声闻。者登觉岸。果证无生。恭敬供养。即获胜福。故名圣人田。三。僧田。谓处众和同。敬顺无诤。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名僧田。四。和尚田。此云力生。谓力能生长法身。养智慧命。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名和尚田。五阇黎田。此云轨范亦云正行。谓羯磨。教授等。五种。轨范后学。紏正修行。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名阇黎田。六。父田。谓资形抚教。养育劬劳。恭敬供养。虽无求福之念。竭力尽心。自然获福。故名父田。七。母田。谓怀躭乳哺。恩重山丘。固当竭力奉养。岂有求福之心。而尽心孝敬。自然获福。故名母田。八。病田。谓见人有病。即当念其苦楚。用心救疗给与汤药。则能获福。故名病田。如上七种。皆不及病田胜者。如来怜愍病苦故。

【记】洗濯曰沐浴。谓濯身洗垢也。半月一浴。濯其色身。堪以载道。半月布萨。沐其戒身。定慧发生。故譬喻经云。佛以臈月八日。神通说法。降伏六师。度诸外道。外道感恩。白佛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请僧洗浴。以除其身垢。臈月八日。浴僧准此。

集。律制比丘。半月一浴。不得过。除病时。热时。作时。风时。雨时。道行时。不论。又则沐浴。当择其日。所忌者六斋日。斯日诸天下界。察其善恶。宜修善作好事。所谓六斋日者。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

【记】六斋日者。毗婆沙论云。每月初八日。二十三日。帝释勅四天王各治一方。四王遣辅臣观察世间人民善恶。每月十四日。二十九日。四王遣太子按行天下。伺察人民善恶。每月十五日。三十日。四天王亲自按行天下。有慈孝父母。恭敬三宝。及尊长者。有修行六度。持八戒斋者。便上忉利。以启帝释。诸天相庆。而言减损阿修罗。增广诸天众。则降善福。注禄增算。如不修善。持斋。唯造恶业者。诸天忧患。而言阿修罗种多。诸天种减少。降以不祥。减禄除算。故此六日。宜作诸善业。不应洗浴也。

集。凡入浴。当将净衣。挂净竿上。触衣。挂触竿上不得浴堂小遗。不得共人语笑不得洗僻处。凡有疮癣。宜在后浴。或有可畏疮。犹宜回避。免人眼。默念此偈呪。

【记】四大共成曰身。形相所现曰体。身者。我也。谓以水濯我身也。欲以水洗者。以其身有垢故。温室洗浴众僧经云。有耆域医王。愿请佛。及菩萨。僧。入温室洗浴。佛赞善哉。佛言。耆域洗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报。何谓七物。一。燃火。二。净水。三。澡豆。四。酥膏。五。淳灰。六。杨枝。七。内衣。何谓除七病。一。四大安隐。二。除风。三。除湿痺。四。除寒。五。除热。六。除垢。七。身轻明目。何谓七福。一。所生无病。二。相貌端严。三。身香离垢。四。肌泽光鲜。五。多诸侍从。六。口齿香洁。七。衣服自然。是为七福。有此利益。是故如来。听僧洗浴也。身心无垢者。谓入浴之时。了知身心本无尘垢。忽悟触因。谓水因为所触之因。尘体乃能触之缘。心本无生。垢从何有。尘本无染。体亦常净。能所如幻。二边俱空。中间觉解之性。安然光洁矣。故楞严会上。䟦陀尊者。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果能如是体会。则内外光洁矣。福田经云。有比丘名阿难。白佛。我念宿命。生罗阅祗国。为庶民。时生恶疮。治之不瘥。有曰当浴众僧。其水洗疮可愈。我即到寺。设浴供僧。如法洗疮。乃愈。从此所生端正。金光晃昱。九十一劫。常得净福。贤愚经云。首陀会天。下阎浮提。请佛及僧洗浴。设甘美之食。阿难白佛。此天往昔作何功德。相好奇特。佛言。昔毗婆尸佛时。彼为贫家子。恒佣作自给。闻佛说洗僧之德。乃勤施少钱。办洗具。并设食请佛僧。由此生首陀会天。此光相七佛以来。千佛出世。亦皆如是。故号净身。十号具足也。

【记】如律所明。沙弥者。出家之小众。比丘称为大僧。对大而言。故名曰小。未剃发时。名为净人。舍离恩爱。投师出家。名为沙弥。剃度之法。如剃度正范中明。须发既除。故受称也。十戒者。始从不杀。乃至不持宝物是也。以此十法。能止形上诸恶。故名曰戒。触境逢缘。守持不犯。故名曰相。萨婆多论云。受持禁戒为其性。搭衣持钵表其相相从性发。性依相修。性相交成。故名为体。是沙弥本所受持。为比丘戒之阶梯。菩萨戒之根本。故曰沙弥十戒相也。

集。沙弥有二种。一。形同沙弥。二。法同沙弥。若但剃度。未沾戒品。名曰形同沙弥(谓衣钵不具。律仪不知。其形相虽同。由无戒摄。非五众数故)。若受十支净戒。名曰法同沙弥(谓衣钵具足。同学律仪。精持净戒故。律云。沙弥有四应知。一知佛。二知法。三知僧。四知戒相。沙弥知和尚有五。一知名字。二知相貌。三知世寿。四知法腊。五知种族也)。法同中。又分三种。自七岁至十三岁。号驱乌沙弥(增注云。谓其年幼未堪别务。惟令为僧守护榖麦。及于食厨坐禅等处。驱遣乌鸟。以代片劳。兼生福善。无致坐消信施。虚度光阴也。从行彰名。故云驱乌也。律云。有长老携儿出家。同入村中乞食。世人讥言。沙门有儿。何知正法。佛制以后。非年十二者。不得出家。复次阿难。有檀越合家疫病。儿皆尽死。惟有一子。恒在市上拾粒自活。阿难行过。儿随后唤公公。阿难不闻遂去。居士讥言。沙门释子。他有足时。强亲如父。如子。今见衰丧。而不顾录。小儿追呼不。阿难顾视识之。呼言子来。随入祇桓。向礼佛足。佛问阿难。如何不度。答言。佛制不得度年减十二者。是以不度。佛言。此小儿能驱食上乌否。能持戒否。能一食否。若能如是。听度出家。凡欲剃度者不可说出家乐。当告其苦。五分云。若度人时应先问为何等出家。若言为衣食故不得度。若言为求善法。厌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故应度。驱乌沙弥。准病比丘残食。众鸟啄食。沙弥能驱乌。得少分利。以消信施故。阿难言。此小儿者。能驱乌。能持戒。能一食。佛告阿难。若小儿尽能尔者。听令出家。如度罗睺罗法。故有驱乌一种也)。十四。至十九。号应法沙弥(谓受佛戒。其年正与二法相应。一能事师。执劳服役。二能修习禅诵故。此与前法是一。不者。即入下名字类中矣)。二十上。号名字沙弥(谓年满二十。应受具戒。或根性暗钝。或出家年晚。不能顿持诸戒。如是因缘未至。位是沙弥。故云名字沙弥。品类虽三而俱禀十戒。总名为法同沙弥也二十以上。七十以下。有所堪能。是丈夫位。得与出家受具。若过若减。纵有所堪。及是应法。而无堪者并不得与出家受具。若果能畏生死苦。爱涅槃乐愿为佛子。坐卧不须人者听。若能诵经坐禅。进修善业。堪任劳役并听出家。故僧祇律云。若年七岁解知好恶。得与出家。若过七十。卧起须人。不得度也。若先与出家。不应驱出)

【记】律云。此戒外摄身口。内防意地。则三业道净。故大论中。喻如猛将也。增一阿含经云。不杀者。无有害心。不盗者。无有邪念。不婬者。不念妻。不念他女。不妄语者。至诚不欺。不饮酒者。心意不乱。离华香等者。二根清净。离高胜床。及观听者。三尘不生。离非时食者。口不犯过。如佛行持。故名净行也。

集。毗婆沙论云。夫斋者。以过中不食为体。以八事而助成斋。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亦名八关斋。成实论云。何故但说离八事。然此八事是门。由此八戒。离一切恶。是中前四。是实恶。饮酒。是众恶之门余三。能起障道因缘。故以八戒。成就。五乘。关者。是闭塞诸恶也。此八戒受一日一夜。或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名六斋日。准前沐浴偈中所明。

【记】智度论中问云。何故于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耶。答。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令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不过中食。以是功德。将人至涅槃故。

集。或诸佛菩萨诞日。或自生日。皆可受持。论云。若受八戒。应一日一夜。莫使与终身戒相乱。此八戒不论受五戒。及受在家菩萨戒者。皆可受之。迩来剃发出家者。多有受持八戒。为师者。亦云授与五八戒。而不精究律教。好为人师。自盲盲人。作办皆非。今本山凡是出家者。但来乞受八戒。欲披五衣。七衣。槩不听允 又则在家优婆塞戒。优婆夷戒。佛制不许披割截福田衣。令著礼忏衣。礼佛。诵经。即缦衣也。葢在家二众。佛令自。随力供养三宝。不听受他人四事。既非众生福田。故不许著割截福田衣。又纵是受在家菩萨戒。令储畜三衣。钵盂。锡杖。奉供佛前。遇有出家僧尼。缺其衣具者。及有年满欲受具者。乏其衣钵。随乞施彼。更造奉供。不得不储畜。自身听著缦衣一顶。礼拜。持诵。不听城邑聚落。披著往来。若入寺礼三宝。当囊盛随身。入寺中方著。所以在家听离衣。若恒披则犯制。出家不听离衣。若离。则犯制。今本山凡有在家。信心男女二众。乞求五戒。及菩萨戒者。令造缦衣。礼敬三宝。不听披条相田衣。

【记】终身戒者分段戒也。谓但尽今生形寿故。供养三宝者。庄严论云。谓因成就檀度。故兴供养也。若不长时供养三宝。则檀度不得圆满故。防非御敌称之为城。宰治为邑。聚落者。人所聚居之处也。不听居家二众在彼搭衣者。正显袈裟尊重也。入寺许著礼敬三宝者以见佛法无偏也。虽是缦衣。实系法服。凡披搭之时。当生难遭之想。怀恭敬心。而诵此偈。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卷下(终)

No. 1116-D 缘起

粤自鸡园初唱。教被二乘。同净三业。涅槃会上。谈常扶律。严饰来机。原始至终。无不以毗尼为重也。如来灭后摩诃迦叶与五百应真。结集三藏。唯一毗尼藏师资授受。而无增减。是以迦叶授阿难。难授啇诺迦。迦授毱多尊者。多。有五弟子。皆得道果。各执所见。遂分一毗尼藏为五部焉。第一昙无德部。而为宗主。法名四分。后昙摩迦罗。遥承其宗。北台法聪律师。远禀迦罗而授云中道覆。覆律师授大觉惠光。光律师授高齐道云。云律师授。河北道洪。洪律师授弘福智首。首律师授南山道宣。唯宣律师。悬受佛记。大弘律教盛述条章。深明持犯。所以世人称为南山宗也。后昭庆允堪律师。撰会正记。续南山宗。而授灵芝元照。照律师后。虽代不乏人。律法渐晦。述作无闻。元明以来。典型尽失。吾王祖古心律师。乘大愿轮。步礼台山。亲从文殊授受。而戒法中兴。长干塔顶以为证。三昧师祖剔毗尼灯。照耀寰宇。而尸罗大振。东林白莲预谶之当是时也。然以久废初兴。多从方便耳。迨我 先师见老和尚继之。三十余年。戒戒考实。事事举行。由此渐还佛制矣。于是为沙弥者。毕令习十戒律仪。为比丘。为菩萨者。竟令精五篇三聚。复于未秉之前。重研毗尼偈呪。先令熟读行持。此实先老和尚。开物成务之心真切也。比来人多怠慢。忽略斯文。狂者目之太易。谓此偈呪。一览便知。何用琐琐。愚者驾言。受后自有本律。不必多端。执定狂愚。安坐不进。皆由不知菩萨之行愿无边。而法门无量也(王)。道惭先哲。德愧时贤。惟是一点赤心。不敢负本。古云。举一足。不敢忘父母。出一言。不敢忘父母。今读此毗尼又奚敢忘 和尚耶。甲子夏安居。依文消义。随录成帙。约有陆万余言。因住持事繁。一纪未展。今夏初复讲一遍。分为上下两卷。其理虽不谙。事义无差。愿诸览者。以佛祖之心为心。菩萨之愿为愿。至于知我。罪我。予何敢辞。因诸子请梓。故叙颠末于此。

旹康熈三十六年岁次丁丑秋分第三褒洒陀日古兰佛庵道者书玉识于昭庆之法乳堂

音释

苏摩国

此云月。

兜罗绵手

此云白净。亦云细香。又翻杨华。佛手柔软。似此绵故。

陶师

造瓦人名。

五脏

心。肝。脾。肺。肾。

四肢

手足。

缝叶为器

如此方以叶褁物也。

妙有

空不异色。

真空

色即是空。

干陀国

隋云香行国。

无生际

寂灭理也。

幻人心数灭

即心所法也。大乘有五十一种。谓徧行五。别境五。善十一。烦恼六。随二十。不定四也。

三观

观。照也。谓空。假。中。三种。随举一法。即能照了诸法故。

破五住

谓三界见惑为一。思惑分三。谓欲爱住。色爱住。有爱住。根本无明为一。共成五住。住。著也。由此五惑。能令众生住著生死故。五住若破。即证圣果。

娑婆

此云堪忍。谓众生能忍此土苦故。

两足

福慧圆满。

十号

无虗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徧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名佛。具上九号。为物钦重。故曰世尊。天上人间。所共尊故。

十种瑞

光明满室。甘露盈庭。池涌七珍。地开伏藏。鸡生凤子。猪娩龙豚。马产麒麟。牛生白泽。仓变金粟。象具六牙。

音弼。

四恩

国王。父母。师长。檀越。

舍卫国

此云闻物。又翻丰德。

难陀

此云善欢喜。从初慕道为名。其母笃信三宝。

荜茇

味辛甚于椒。状如车前子。而短。

音汪。弱也。

音雷。瘦也。

音刎。

内上声。饥也。

音麋。粥也。

旃檀

义翻与药。能除病故。慈恩传云。树类白杨。其质凉冷蛇多附之。

沉水

梵名恶揭噜。其体坚黑。置水即沉。震旦琼州出。

八功德水

谓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患。增益。

音黡。黑色。

时上声。舌出舚面也。

金刚山

梵语䟦拆罗。亦云斫迦罗。

十宝山

谓须弥山。雪山目真隣陀山。大目真隣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

由旬

此翻限量天竺里数也大论云大者八十中者六十。小者四十。

王舍城

即罗阅祗也。是摩竭国城名。萨婆多论云此国本有恶龙作种种灾害。破坏人民舍宅惟王宫舍不坏故。

袈裟

此云坏色衣。

须陀洹

华言入流。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

音劾。考实也。

苾𫇴

雪山香草名。谓有五德。以喻比丘。一。体性柔软。以喻比丘折伏三业之麤犷故。二。引蔓旁布。以喻比丘传法度人延绵不断故。三。馨香远彻。以喻比丘戒德馨香为众所闻故。四。能止疼痛。以喻比丘能断烦恼毒害故。五。不背日光。以喻比丘常向佛日而居故。

分卫

此云乞食。僧祗律云。乞食分施僧尼。卫护以修道业故。

维那

谓纲维僧众。调摄内外故。

尸利仇多

或云尸利毱多。此云胜密。是外道弟子。

提婆尊者

此云天。西域第十五祖。

迦毗罗国

此云黄色。或名迦夷罗国。此云赤泽。

梵摩净德

此云清信士。

狼狈

进退不得之义。

㗘㗱

上音愽。下音集。急迫之声。

界内恶

恶者。谓见思惑业。牵缠不能出离三界故。

界外恶

恶者。谓无明复蔽真如。不成无上妙道故。尘沙。通内外。

三十七品助道法

品。类也。助。资也。心通曰道。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也。

音斛。刈禾也。

悄平声。

音攸。覆种也。

优波笈多

或名毱多。此云大护。佛灭度后。百年出。得无学果。

菩提树

即毕钵罗树。此翻高耸。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名菩提。又名道树。

不共法

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也。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相。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失。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五行

金。木。水。火。土。

三有

欲。色。无色。

十圣

圣者。以正为义。即十地也。

啐啄

上音翠。下音捉。如鸡抱卵。小鸡欲出。以嘴吮声曰啐。母鸡忆出。以啮啮之曰啄。作家机缘相投。见机而解。亦由是也。

三十三天

梵名忉利居须弥山顶。离人间八万由旬。四方名有八大。帝释居中。共为三十三也。

音蟹。河名。

谄曲

希其意而道其言曰謟。是故其言謟者。其心必曲。

三十二相

谓如来应化之身。具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人天中尊。众圣之王也。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妙相。腨如鹿王相。立手摩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等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向右旋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𥇒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亦名无见顶相。

八十种好

无见顶相好。鼻高孔不现好。眉如初月好。耳轮辐相好。身坚实好。骨际如钩锁好。身廻如象王好。行时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现好。爪如赤铜色好。膝骨坚著圆好。身清洁好。身柔輭好。身不曲好。指纤圆好。指文藏覆好。脉深不现好。踝不现好。身润泽好。身自持不逶迤好。身满足好。容仪备足好。容仪满足好。住处安无能动好。威振一切好。一切乐观好。面不长大好。正容貌不挠色好。面具满足好。唇色红润如频婆果好。言音深远好。脐深右旋圆妙好。身毛绀青光泽好。手足圆满好。手足如意好。手文明直好。手纹深长好。手文不断好。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好。面广殊妙好。面如满月好。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好。毛孔常出妙香好。口出无上香气好。容仪如师子王好。进止如象王好。行法如鹅王好。头如摩陀那果好。一切身分具足好。四牙白利好。舌相长广赤色好。舌薄微妙好。身毛红色好。身毛輭净好。眼秀广长好。孔门相具好。手足赤白如莲华色好。脐厚不出好。腹形不现好。细腹方正好。身不倾动好。身持厚重好。其身长大好。身长殊妙好。手足软滑好。四边圆光一丈好。光明照身而行好。等视众生好。不轻众生好。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好。说法不著好。随众生语言说法好。发音报众好。次第有因缘说法好。一切众生不能尽观德相好。观无厌足好。首发修长好。首发齐整不乱好。发旋坚固永无断落好。发色青珠光滑好。手足有德相好。如上相好。皆是多生清净持戒所感也。

神通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

外道六师

一。富兰那迦叶。二。末伽梨。俱舍梨。三。删阇耶毗罗胝。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五。迦罗鸠陀迦旃延。六。尼犍陀阇提子。

䟦陀尊者

秦言善教。

行解

泯解而修曰行。心明朗照曰解。

修不净观

亦名九想观。一。肨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漫想。五。脓烂想。六。虫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禅门云。观想他身。治外贪故。

爱见为本

心之缠绵不曰爱爱为思惑本。见为见惑本。

生相无明

谓等觉后。一品生相无明惑也。

修食不净观

如笈多曰。当观一切法。犹如涕吐也。

三解脱门

谓空。无相。无愿。

摩诃衍

此云大乘。

五逆

逆则不善。谓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破羯磨转法轮僧。

音朕。鸩毒酒也。

音批。砒霜。石药。

怕平声。花也。

缘起

鸡园

西域有鸡头摩寺。去鹿苑不远。故大佛顶经云。我在鹿苑。及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

谈常扶律

释签云。以彼经部。前后诸文。扶事说常。若末代中诸恶比丘破戒。说于如来无常。及读诵外典。则竝无乘戒。失常住命。赖由此经。扶律说常。则乘戒具足。故号此经为赎常住命之重宝也。

师资

师有匠成之能。学者具资禀之德。

弟子

南山云。学在我后曰弟。解从师生曰子。

摩诃迦叶

此云大龟氏。姓也。先代学道。灵龟负僊图而应。从德命族。名毕钵罗。父母祷树神而生故。或翻饮光。身光亦能暎物故。

阿难

此云庆喜。

末田地

此云中阿难。

商诺迦

此云自然服。西域圣人出。九枝秀草生。师生草出。自然成衣故。

昙无德

此云法正。是毱多弟子。四分律主也。

昙摩迦罗

此云法时。天竺沙门。始依四分。十人受具。遥依法正。

法聪

四分标释云。元魏孝文时。本学僧祗。因考受戒体。始阐四分。遥承法时。

道覆

聪之弟子。最初撰疏科六卷。以释四分。

惠光

初从佛陀禅师出家。陀曰。此子宜先听律。律是慧基。非智不奉。若初从经论。必轻戒网。由是依覆通四分律。撰疏十卷。

道云

从光受学。撰疏钞九卷。判释广文。

道洪

从云受学。亦撰疏文。

智首

禀戒之先。于古佛墖前。预祈显验。蒙佛摩顶。身心泰然。方知感戒。及寻律部。多会其文。从洪受学。撰疏二十卷。

南山道宣

南山。即终南山名。距长安八十里。在扶风武功县。其山北来。势终南故。或名中南。关中记云。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律祖讳道宣。字实相。京兆钱氏子。父吏部尚书。母梦梵僧语之曰。所孕者。粱时僧祐律师也。及长。依日严𫖳公出家。年二十。依首师进具。亲从学律。居中南纻麻兰若。宗承首法。撰行事钞。建南山宗。烧戒定香。行般舟行。前后总二十会。常感天人送馔。侍卫修行。唐高宗干封二年丁卯。十月三日入灭。众闻天人同声请师归弥勒内院。穆宗赞曰。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鬼归降。天人奉侍。声飞五天。辞惊万里。金乌西坠。佛日东举。稽首归依。肇律宗主。懿宗朝号澄照大师。诏天下寺院。图形供奉。

允堪

号真悟大师。撰会正记。续南山宗。韦天示现。地涌戒坛。

圆照

字湛然。余杭唐氏子。撰资持记。嗣堪律师。

述作

述者之谓贤。作者之谓圣。

典型

孟子曰。太甲颠覆。汤之典型。乃谓圣人正暴除乱。征恶除非。劝善之法度。

王祖

名。称。义。出礼记。

古心

讳如馨。溧阳杨氏子。依摄山素安大师出家。因慨律学荒芜。步礼五台。求见文殊受戒。至半山中。见一婆子。捧僧伽黎问曰。汝求何事。曰。求见文殊菩萨。亲受大戒。婆曰。持衣来否。曰。未。婆曰。此衣与汝。师手接衣。婆标指曰。那不是文殊么。师才一回顾。婆子不见。菩萨于云中垂手。摩师顶曰。古心比丘。文殊为汝授戒竟。师于言下。顿悟五篇三聚。心地法门。视大小乘律。如自𦚾中流出。遂还金陵。中兴戒法。时雪浪法师奉 勅修长干宝墖。工将告竣。墖顶艰举。其心勿悦。少隐几而卧。有神人梦中慰曰。异日优波离尊者振锡绕墖。顶窍自投。尔何疑虑。明旦师率弟子。执杖绕时。顶果自上。世人咸信为波离再转也。时 神宗皇帝御赞曰。瞻其貌。知其人入三昧。绝六尘。昔波离。今古心。号慧云和尚。

中兴

废而复兴曰中兴。如周宣王。汉光武。中兴帝王之业。律祖则中兴法王之戒也。

长干

江宁报恩寺旧额。

三昧

讳寂光。瓜洲钱氏子。初从雪浪法师习贤首教观。次求古心律师受具足戒于润州甘露寺。亲炙有年。惟律仪是任。师嘉其行解。传授毗尼。弘扬戒法。行道豫章。缁素敦请开戒于东林寺。陆地忽透千叶白莲一十八朵。按庐山纪事云。远公临灭度时示众曰。若有白莲重开吾。当再来教化矣。自晋迄明。枯而不荣。池久为地。师到此山。白莲花开。时人忆昔符谶。皆称师为远公再来也。及住华山。十方贤圣结赞曰。白莲预谶振千华。其斯之谓欤。余多神异。详在铭传。

尸罗

此云清凉。谓离热恼得清凉故。大论云。秦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行放逸。是名尸罗。以义而翻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古翻为戒。戒者。制也。谓能制一切不善之法也。

开物成务

句出易经。

琐琐

繁碎也。

狂愚

狂无德性。愚无慧性。

安坐不进

文句出楞严。

举足等句

出孝经。

安居

南山云。形心摄静为之安。要期住此为之居。静处思微。道之正轨。理须假日追功。䇿进心行故。佛制安居有三种。谓前。中。后也。初四月十六日是前安居。从十七日去。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五月十六日。名后安居。故律云。前安居者。住前三月。后安居者。住后三月也。

住持

谓安住道德。执持教化。令法久住故。又云。住于真理。持而不失故。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