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仪门
佛制沙弥。年满二十。欲受具足戒时。若问不能具对沙弥事者。不应与具足戒。当云卿作沙弥。乃不知沙弥所施行。沙门事大难作(详载敬大沙门)。卿且去熟学。当悉闻知。乃应受具足戒。今授卿具足戒。人谓佛法易行。沙门易作。故当先问。
【笺】世间男子年满二十。在成人之列。孝弟在躳。出世间男子年满二十。伟然僧相。当为大比丘事。若沙弥年满二十。不发心进具戒者。和尚阇黎应开导发心。若三劝不发进戒之心。不应与共住。与共住者。非和尚。非阇黎。若沙弥要求进戒者。应审是沙弥戒相。及所施行事。若沙弥不知不识。且令熟学。然后许可。
征。沙弥将受比丘大戒。当学比丘大事。何必琐琐问沙弥中事。
训。上篇不云乎。律仪为比丘戒之阶梯。乃菩萨戒之根本。若根本培之不深。枝叶花菓安得茂盛。其犹掘干土而思甘泉。无有是处。故沙弥律仪。不可不深究也。
以下条则于沙弥威仪诸经。
【笺】藏中有沙弥十戒经。沙弥十戒并威仪。沙弥仪轨颂。沙弥尼戒经。沙弥尼离戒文。
及古清规(百丈禅师著也)。今沙弥成范中节出(笑岩月心老人著也)。又宣律师行护律仪(宣即南山圣师所著也)。虽诫新学比丘。有可通用者。亦节出。良以末法人情。多诸懈怠。闻繁则厌。繇是删繁取要。仍分类以便读学。间有未备。从义补入一二。其有乐广览者。自当阅律藏全书。
【笺】指月。栖贤湜。性高简律身。动不违法。暮年三终藏经。以坐阅不恭。则立诵行披。南公少年从之。故取法。甞曰。栖贤和尚。定人天中来。藏经。乃佛祖命脉。阅藏经。即能通佛祖命脉。即是佛祖应身。今之为僧。不闻藏经名字。而终身无憾者。不知何以自处。
敬大沙门第一
【笺】梵语沙门。具云沙迦懑里。华言勒息。亦云桑门。涅槃云善觉。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即弘宗演教。德行兼美。诸善知识也。
大方广宝箧经。离诸经聚。故名沙门。沙门有四。一。胜道沙门。禀佛出家。能灭贪嗔痴等烦恼。得证胜道故。二。说道沙门。已调伏贪嗔痴等烦恼。而能宣说正法。为令众生入佛道故。三。坏道沙门。谓破诸禁戒。行诸恶法。非是梵行。妄称梵行故。四活道沙门。能调伏贪嗔痴等。勤修正行。所有善法。堪能生长智慧命根故。第一者。梵网十重以杀戒为第一。此律仪亦以杀戒为第一。梵网四十八轻以不敬师友为第一。此威仪亦以敬大沙门为第一。故律仪日用。为菩萨戒之根本。不言自信矣。此下引证诸经。为发明敬字也。
方广大庄严经。佛法如海容纳百川。四流归之。皆同一味。据戒前后。不在贵贱。四大合故。假名为身。于中空寂。本无吾我。当思圣法。勿生憍慢。
普耀经。难陀出家。礼家仆优波离。大地为之震动。
梵网。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福。大富。饶财。七宝。以此憍慢。而不咨受先学法师经律。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咨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
◎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黎。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犯轻垢罪。
四分。沙弥应以生年为次第。若生年等者。应以出家为次第。注四姓舍家入道。同为释子。不得复论种姓。比丘体是僧宝。专尊戒腊。岂应更计生年。故虽百岁沙弥。亦当敬初受戒比丘。如法华父少而子老。义同。
指月。云门问曹山。如何是沙门。山曰。吃常住苗稼者是。曰便恁么去时如何。山曰。你还畜得么。曰畜得。山曰。你作么生畜。曰著衣吃饭有甚么难。山曰。何不道披毛戴角。门便拜。
敬大沙门偈 若见沙门(此句。重在见字。当作敬字观)。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
【笺】华严净行品。因智首菩萨。所问一百十问。文殊答一百四十一偈之一也。其日用所行何事。即随事以发行愿也。华严大义要于事上见理。理事双通。方得入事事无碍。毕竟止息。唯大涅槃。调柔寂静者。法华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淡薄是也。毕竟第一者。威仪寂静。为世出世间之导师。故曰第一。
不得唤大沙门字。
【笺】古人不敢称大沙门名字。以所住山头尊称之。如南岳百丈等是也。今之后生。开口撤呼尊宿名字。损福良多。不可不知。
不得盗听大沙门说戒。
【笺】佛制黑白月。诵戒羯磨。或作如法僧事。一切不得盗听。盗听者。与五逆同科。永不许受比丘戒。
征。众生堕恶道。一闻佛法。便得拔苦。云何听戒。不言生福。而曰盗者。何也。
训。未受戒者。如蒙童未定之天。宜深畜之。故不使与作如法僧事。如法者。有不如法者。向如法僧前宣罪悔过。还得清净。若未受戒。听之。如以利刀。斩其信根。即断将来佛命。故曰与五逆同科。盖不止判盗而已。
不得转行说大沙门过。
【笺】沙门有过。自有沙门举。沙弥不应说。
成范。设有说者。当善遮护。永嘉云。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固不可以小智窥其大用也。
师法颂。常慕于师德。不应窥小过。
善恭敬经。师实有过。尚不得说。况当无也。若有比丘。于其师边。不恭敬者。我说别有一小地狱。名为椎扑。当堕是中。堕彼处已。一身四头。身体俱然。皆繇往昔骂辱于师。舌根过故。恒食屎尿。舍身已。常生边地。具足恶法。毁谤沙门者。请看是经。
不得坐见大沙门过不起。
【笺】寻常见尊长过。必先起作礼。谦下问讯。况见大沙门到。肆坐不起也。大沙门者。佛祖后裔。轻慢沙门。即轻慢佛祖也。
除读经时。病时。剃发时。饭时。作众事时。
【笺】读经时。如对佛语。坐时。如宝塔相似。故不须起。病时。应以调摄为事。不以起立为礼。剃发时。受持偈呪。兼之利刀在手。故不须起。饭时。三匙五观。正命受食。若起立。不成斋法。故不须起。作众事时。若起立。妨常住事。故不须起。
行护云。五夏以上。即阇黎位。
【笺】五夏。即五年也。阿遮利耶。略云阇黎。唐言轨范。
菩提资粮论。阿遮利夜。随言正行。
南山钞。能纠正弟子故。
四分律。五种阿阇黎。一。出家阿阇黎。即剃度之师也。谓出家必依师剃度。所以得出家是也。二。受戒阿阇黎。谓既得出家。必依师求受戒法。于受戒时。得作羯磨是也。三。教授阿阇黎。谓既得戒法。必得师教授威仪。从教授得威仪是也。四。授经阿阇黎。谓出家必须依师受习经文。解说义理。从所授经。得读修妬路。若说义。乃至一四句偈等是也。五依止阿阇黎。谓比丘度夏。当依师住。或依止作宿。乃依止住一宿者是也。
十夏以上。即和尚位。
【笺】十。满数。言得戒已经寒暑十易。而此戒无损。如美玉无瑕。正堪接物利生。即和尚之位。和尚。或云和阇。
羯磨疏。翻译多杂。番胡二传。天语不得声实。故讹传。梵本正名乌波遮迦。传至于阗。翻为和尚。传至此土。什师翻为力生。后汉言。知有罪。知无罪。
律摄。满足十夏。方住师位。复须成就五法。一。知有犯。二知无犯。三。知轻。四。知重。五。于别解脱经。广能开解。于诸学处。创结随开。若遇随缘。善知通塞。常诵戒本。能决他疑。益见多闻。自他俱利。威仪行法。无有亏犯。具足是德。名亲教师。繇其亲能教出离法。故虽近圆。于诸学处。不识轻重。设六十夏。仍须仗托明德。依止而住。
虽比丘事。沙弥当预知之。
【笺】比丘事。云何沙弥当预知也。谓将来不久登坛为比丘。故当预知比丘事。所以滋培初志。使其精进不退。舍小见大也。
征。前云不得听大沙门说戒。听则判。五逆同科。此云当预知之。二说若有所阻也。
训。诵戒羯磨。发露罪相。故下座不得听上座羯磨。当预知者。正所以䇿进向上入大乘戒法。毋住迹沙弥。得少为足也。
【笺】威仪门者。正显上篇戒律门之文也。威者。威以德见。非匹夫匹妇卤莽之威。及作威做势之威也。仪者。仪以行见。非消沮闭藏之仪。及脇肩谄笑之仪也。门者。自藏中沙弥十戒。并威仪一卷内。载四十二事之门。今云栖列二十四条。不啻威仪三十礼仪八百。约而言之。惟一心行。何则。心为功曹。诸体皆从使。功曹若正。从使亦正。是故心不妄想。心威仪也。身不妄动。身威仪也。口不妄言。口威仪也。其余诸根不妄。而威仪亦复如是。当知六根门头一动一静。何处不是威仪。如香严声色外威仪是也。
菩萨善戒经。四威仪。谓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住。调摄其心。成就道业。虽久于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坐。非时不卧。设或住卧之时。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于此四法。动合规矩。不失律仪。是谓四威仪。一。行。谓举趾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存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二。住。谓非时不住。若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三。坐。谓跏趺宴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虗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四。卧。谓非时不卧。调摄身心。或时暂卧。则右胁宴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
波罗蜜多经。如来行步。进止仪雅。其犹鵞王。如来行步。威容齐肃。如狮子王。
晁文元公七审。第一。一切妄念能消否。第二。一切外缘稍简省否。第三。一切触境能不动否。第四。一切语言能慎密否。第五。一切黑白灭分别否。第六。梦想之间不颠倒否。第七。方寸之间得恬愉否。常书座右。四威仪中。时自考校。以警惛愦。以代曾子三省之仪。道力浅深。以自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