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123-8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同上初字函)
杀戒第一(按杀戒第一四字。论文义次第。应在后文。愿乐欲闻之后。佛告诸比邱之前。而原本乃列于此。或译人偶不及检。今不敢擅改。特为注明。庶阅诵时。头绪清楚)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惟愿世尊。哀詶我志。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邱。比邱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
迦维罗卫。中天竺国之名。即世尊生处也。净饭王。即世尊之父。以父王为当机。而请五戒法相。正表此五戒法。乃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于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讵可忽哉。
佛言。善哉善哉。憍昙我本心念。久欲与优婆塞分别五戒。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涂故。
上契佛意。下契群机。故再叹善哉也。憍昙即瞿昙是王之姓。西国以称姓为敬故。受持不犯。则当成佛。犯而不悔。则堕三涂。五戒为法界。十法界皆趣五戒。皆趣不过也。问。受持不犯。当成佛道。受而犯者。亦当成佛否。犯而不悔。常在三涂。犯而悔者。亦堕三涂否。答。受而犯者。亦当成佛。惟不受戒。则永无成佛因缘。犯而悔者。不堕三涂。但犯分上中下三种差别。悔亦有作法。取相。无生。三种不同。理须各就当戒委明。未可一言尽也。
尔时佛为净饭王。种种说已。王闻法竟。前礼佛足。遶佛而去。佛以是因缘。告诸比邱。我今欲为诸优婆塞。说犯戒轻重可悔不可悔者。诸比邱佥曰。唯然。愿乐欲闻。
问。比邱律仪。是大僧法。所以不许俗闻。今五戒相。是优婆塞所学。何故不向王说。乃待王去之后。以是因缘告比邱耶。答。七众戒法。如来皆于比邱僧中结者。正以比邱为七众中尊。佛法藉僧宝而立。故云佛灭度后。诸尼应从大僧而学戒法。夫尼戒尚属比邱况五戒而不属。比邱耶。故今向比邱僧说此五戒。正欲令优婆塞。转从比邱学也。
佛告诸比邱。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者。语他人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
杀戒以五缘成不可悔。一是人(谓所杀者人。非畜生等)。二人想(谓意在杀人)。三杀心。四兴方便。五前人命断。今之自作。教人遣使。皆是以杀心而兴方便。故夺彼命时。犯不可悔罪也。不可悔者。初受优婆塞戒之时。说三归竟。即得无作戒体。今犯杀人之罪。则失无作戒体。不复成优婆塞。故不可作法忏悔也。既不可悔。则永弃佛海边外。名为边罪。不可更受五戒。亦不得受一日一夜八关斋戒。亦不得受沙弥戒。及比邱戒。亦不得受菩萨大戒。惟得依大乘法。修取相忏。见好相已。方许受菩萨戒。亦许重受具戒。十戒。八戒。及五戒等。尔时破戒之罪。虽由取相忏灭。不堕三涂。然其世间性罪仍在。故至因缘会遇之时。仍须酬偿夙债。除入涅槃。或生西方。乃能脱之不受报耳。可不戒乎。
复有三种夺人命。一者用内色。二者用非内色。三者用内非内色。内色者。优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余身分。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用非内色者。若人以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镴段。铅锡段。遥掷彼人。作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用内非内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镴段。铅锡段。木段。打他。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此三种亦皆杀法。所谓兴方便也。手足身分。是凡情之所执受。故名内色。木瓦石等。是凡情所不执受。名非内色。有处亦名外色。用彼内色。捉彼外色。故为双用内非内色也。因此方便而死。不论即死后死。总是遂其杀心。故从前人命断之时。结成不可悔罪。后不因死。则但有兴杀方便之罪。未遂彼之杀心。故戒体尚未曾失。犹可殷勤悔除。名为中可悔罪也。
复有不以内色。不以非内色。亦不以内非内色。为杀人故。合诸毒药。若著眼耳鼻身上疮中。若著诸食中。若被蓐中。车舆中。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此以毒药为杀方便也。既不用手足等。又不用木石刀杖等。故云不以内非内色。而前人命断是同。则不可悔罪亦同。
复有作无烟火坑杀他。核杀。𣚦杀。作穽杀。拨杀。毗陀罗杀。堕胎杀。按腹杀。推著水中火中。推著坑中杀。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于中起方便杀(𣚦者。木槛诈取也。拨者。弩石也)。
此更广标种种杀方便也。核𣚦及拨。皆是杀具。毗陀罗即起尸呪术。下文自释。余并可知。
无烟火坑杀者。若优婆塞。知是人从此道来。于中先作无烟火坑。以沙土复上。若口说。以是人从此道来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为人作无烟火坑。人死者。不可悔。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从人边得方便罪。不从非人边得杀罪也。以于非人。无杀心故)。畜生死者。下罪可悔(下字恐悮。准一切律部。亦是中罪。亦从人边得方便罪。不从畜生边得杀罪也。以于畜生。无杀心故)。为非人作坑。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非人谓诸天。修罗。鬼神。载道义弱。故杀之者。戒体未失。犹可悔除也)。人死。是下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可悔罪(亦皆从非人边得方便罪。不从人及畜生得杀罪。以于人及畜生。本无杀心故)。若为畜生作坑。畜生死者。是下罪可悔(畜生较诸天鬼神更劣。故杀之者。罪又稍轻)。若人堕死。若非人堕死。皆犯下罪可悔(还从畜生边得方便罪也)。若优婆塞。不定为一事作坑。诸有来者。皆令堕死。人死者。犯不可悔罪。非人死者。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都无死者。犯三方便可悔罪。是名无烟火坑杀也。
此广释无烟火坑杀他。以例核杀。𣚦杀。作穽杀。拨杀。无不尔也。问。一切有命。不得故杀。杀者。非佛弟子。何故今杀天龙鬼神。仅结中罪。杀畜生。仅结下罪。犹不失戒。不至堕落耶。答。凡论失戒。须破根本四重。所谓杀人。盗五钱。邪婬。大妄语。此四重中。随犯一种。决非作法之所能忏。至如杀非人畜生等。性罪虽重。而于违无作罪。犹为稍轻。今云中罪可悔。下罪可悔。乃是悔除违无作罪。免堕三涂。非谓并除性罪也。杀一命者。必偿一命。故杀者。固当故偿。误杀者。亦须误偿。纵令不受戒者。亦必有罪。故大佛顶经云。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佛制杀戒。良由于此。受持不犯。便可永断轮回。设复偶犯。至心忏悔。永不复造。亦可免堕三涂。故名中可悔。下可悔耳。设不念佛求生净土。何由永脱酬偿之苦哉。
毗陀罗者。若优婆塞。以二十九日。求全身死人。召鬼呪尸令起。水洗。著衣。令手持刀。若心念口说。我为某甲故。作此毗陀罗。即读呪术。若所欲害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诸三昧。或天神所护。或大呪师所救解。不成害。犯中可悔罪。是名毗陀罗杀也。半毗陀罗者。若优婆塞。二十九日作铁车。作铁车已。作铁人。召鬼呪铁人令起。水洒著衣。令铁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说。我为某甲读是呪。若是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诸三昧。诸天神所护。若呪师所救解。不成死者。是罪中可悔。是名半毗陀罗杀。断命者。二十九日。牛屎涂地。以酒食著中。然火已。寻便著。水中。若心念口说。读呪术言。如火水中灭。若火灭时。彼命随灭。又复二十九日。牛屎涂地酒食著中。画作所欲杀人像。作像已。寻还拨灭。心念口说。读呪术言。如此相灭。彼命亦灭。若像灭时。彼命随灭。又复二十九日。牛屎涂地。酒食著中。以针刺衣角头。寻还拔出。心念口说。读呪术言。如此针出。彼命随出。是名断命。若用种种呪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三种呪术断命。并名厌祷杀。皆毗陀罗之类也。
又复堕胎者。与有胎女人吐下药。及灌一切处药。若针血脉。乃至出眼泪药。作是念以是因缘。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若为杀母故堕胎。若母死者。犯不可悔罪。若胎死者。是罪可悔(仍于母边得方便罪。不于胎边得罪。以无杀胎心故)。若俱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俱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为杀胎故。作堕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母死者。是中罪可悔(仍于胎得方便罪也)。俱死者。是犯不可悔。是名堕胎杀法。按腹者。使怀姙女人重作。或担重物。教使车前走。若令上峻岸。作是念。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因是死。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为胎者如上说。是名按腹杀也。遣令道中死者。知是道中有恶兽饥饿。遣令往至恶道中。作如是念。令彼恶道中死者。犯不可悔。余者亦犯。同如上说。是名恶道中杀。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加罗逻时。以杀心起方便。欲令死者。犯不可悔罪。余犯。同如上说。
加罗逻。或云歌罗逻。或云羯逻蓝。此翻凝滑。又翻杂秽。状如凝酥。乃胎中初七日位也。
赞叹杀有三种。一者恶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恶戒人者。杀牛羊。养鸡猪。放鹰捕鱼。猎师。围兔射麞鹿等。偷贼。魁侩。呪龙。守狱。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恶戒人。何以久作罪。不如早死。是人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恶人作如是言。我不用是人语。不因是死。犯中可悔罪。若赞叹是人令死。便心悔。作是念。何以教是人死。还到语言。汝等恶人。或以善知识因缘故。亲近善人。得听善法。能正思惟。得离恶罪。汝勿自杀。若是人受其语。不死者。是中罪可悔。善戒人者。如来四众是也。若到诸善人所。如是言。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何不自夺命。是人因是自杀者。犯不可悔罪。若不自杀者。中罪可悔。若善戒人作是念。我何以受他语自杀。若不死者。是罪可悔。若教他死已。心生悔言。我不是。何以教此善人死。还往语言。汝善人。随寿命住。福德益多故。受福益多。莫自夺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老病者。四大增减。受诸苦恼。往语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夺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缘受是人语。自夺命。若语病人已。心生悔。我不是。何以语此病人自杀。还往语言。汝等病人。或得良药。善看病人。随药饮食。病可得瘥。莫自夺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此三种赞叹杀。皆广标中所无。然并如文可知。
余上七种杀。说犯与不犯。同如上火坑。
七种。指广标中核。𣚦。穽。拨。及推著水中。火中。坑中也。
若人作人想杀。是罪不可悔。人作非人想杀。人中生疑杀。皆犯不可悔。非人人想杀。非人中生疑杀。是中罪可悔。
按他部。或但人想一句结重。或人想人疑二句结重。今三句皆结重也。以理酌之。祇应二句结重耳。谓人。人想不可悔。人。人疑亦不可悔。余四句结可悔。谓人作非人想。中可悔。非人作人想。中可悔。非人非人疑。中可悔。非人非人想。亦中可悔。
又一人被截手足。置著城壍中。又众女人。来入城中。闻是啼哭声。便往就观。共相谓言。若有能与是人药浆饮。使得时死。则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与药浆。即死。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佛。佛言。汝与药浆时死者。犯戒不可悔。
此结集家。引事明判罪法。而文太略。准余律部。若作此议论时。便犯小可悔罪。若同心令彼觅药者。同犯不可悔罪。若知而不遮者。亦犯中可悔罪。
若居士。作方便欲杀母。而杀非母。是中罪可悔(仍于母边得方便罪。不于非母边得罪。以是误杀。本无杀心故也)。若居士。欲杀非母。而自杀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亦于非母得方便罪。不于母边得杀罪也)。若居士。方便欲杀人。而杀非人。是中罪可悔(但于人边得方便罪)。若居士。作方使欲杀非人。而杀人者。犯小可悔罪(但于非人得方便罪)。若人怀畜生胎。堕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怀人胎者。堕此胎死者。犯不可悔。若居士。作杀人方便。居士先死。后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当未死前。仅犯方便罪。当其死时。戒体随尽。故后有死者。彼则不犯破戒重罪也)。若居士。欲杀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杀者是逆。罪不可悔。
此亦须六句分别。父母。父母想。父母疑。三句是逆父母非父母想。及非父母。三句。皆犯不可悔。非逆。
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杀者犯不可悔罪(亦应六句分别。二不可悔。四可悔。如前所明)。若人捉贼欲将杀。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寻是贼。若居士逆道来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居士先于贼有恶心瞋恨。语言。我见在是处。以是因缘。令贼失命者。犯不可悔。若人将众多贼欲杀。是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来。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贼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言我见在是处。若杀非所瞋者。是罪可悔(仍于所瞋者得方便罪)。余如上说(若杀所瞋者。是罪不可悔也)。若居士。母想杀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六句分别。二逆。四非逆。上已明。今重出耳)。若戏笑打他。若死者。是罪可悔(本无杀心故也。但犯戏笑打他之罪)。若狂。不自忆念。杀者。无罪(见粪而捉如旃檀无异。见火而捉。如金无异。乃名为狂。更有心乱。痛恼所缠。二病亦尔)。若优婆塞。用有虫水。及草木中杀虫。皆犯罪。若有虫。无虫想。用亦犯。若无虫。有虫想。用者亦犯。
此亦应六句分别。一。有虫有虫想。二。有虫。有虫疑。二句结根本小可悔罪。三。无虫。有虫想。四。无虫。无虫疑。二句结方便小可悔罪。五。有虫。无虫想。六。无虫。无虫想。二句无犯。今言有虫无虫想亦犯者。欲人谛审观察。不可辄尔轻用水及草木故也。
有居士起新舍。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堕木师头上。即死。居士生疑。是罪为可悔不。问佛。佛言无罪(本无有杀心故)。屋上梁。人力少。不禁故。梁堕木师头上。杀木师。居士即生疑。佛言。无罪。从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杀人。又一居士。屋上作。见埿中有蝎。怖畏跳下。堕木师上。即死居士生疑。佛言。无罪。从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杀人。又一居士。日暮。入险道。值贼。贼欲取之。舍贼而走。堕岸下织衣人上。织师即死。居士生疑。佛言。无罪。又一居士。山上推石。石下杀人。生疑。佛言。无罪。若欲推石时。当先唱石下。令人知。又一人病痈疮未熟。居士为破而死。即生疑。佛言。痈疮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虽无杀心。而有致死之理。故犯罪也)。若破熟痈疮死者。无罪(痈疮既熟。理应被故)。又一小儿喜笑。居士捉击攊。令大笑故。便死。居士生疑。佛言。戏笑故。不犯杀罪。从今不应复击攊人令笑(不应便是小可悔罪)。又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唤言。起。是人言。勿唤。我起。便死。复唤言。起。起。便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犯中罪可悔(初唤无罪。第二唤犯中罪也)。
No. 1123-9 佛说斋经(出明藏缘字函即中阿含持斋经)
按近事第七轻戒。每月六斋日。在家二众。俱应受斋。凡受斋法。或至僧伽蓝中。或请一师至自家中。今即家中受也。又优婆塞受斋。就寺为便。优婆夷受斋。就家为便。又西域。不拘近事白衣。凡修念诵功德。皆持八关斋戒。
萨婆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欲令救护。不得侵凌故也。归依佛者。归于法身。谓一切智无学功德。五分所成。归依法者。归于自他尽处。谓断欲无欲。灭谛涅槃。归依僧者。归于第一义僧。谓良祐福田。声闻学无学功德也(投心正教。翻破邪归。故有结云。从今以徃。称佛为师。更不归依天魔外道等。此则反邪归正之初门。尚未受行戒法。名为但三归优婆塞。然既归依三宝。必须断恶修善。岂容淫杀盗妄。一任旧习者也)。按此乃翻前邪归而归正。故名翻邪三归。律无受法。诸论具出。今准取之。又龙畜鬼神。不能受五戒者。惟得受三归依。及八关戒斋一日夜耳。然此三归。即是一切戒之本源。五戒。八戒。十戒。皆于说三归竟之时。便得无作戒体。比邱菩萨律仪。亦缘三宝而发无作。故虽初门。实通奥义。该罗四教。收括六即。须略明之。言四教者。谓藏。通。别。圆。此之四教。各论三归。初藏教者(破前邪执。归心三宝。即藏教三归)。佛在世时。树王得道为佛宝。说四谛法为法宝。度五比邱等为僧宝。佛灭度后。范金合土。纸素丹青为佛宝。黄卷赤牍为法宝。剃发染衣为僧宝。由金土等像。表示一切智五分功德。由黄卷赤牍。诠显灭谛涅槃。由剃染缁流。修证声闻功德。能表。能诠。能修者。名为住持三宝。所表。所诠。所证者。名为胜义三宝。事不即理。故须双归事理二种三宝。皆令救护。不被邪外所侵凌也。二通教者(了邪非实。体会三宝。即通教三归)。一切形像。同于真空。一切经卷文字。无非解脱。一切缁流。即学无学。幻化无生。无二性故。归事即是归理。理事不二。所以不得侵凌也。三别教者(翻破无量邪惑。承事无量三宝。即别教三归)。莲华台藏。圆满报身。名佛宝。十二部经。诠三谛理。名法宝。三贤十圣。自利利他。为僧宝。归此三宝。则能翻破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不被界内界外八魔八倒所侵凌也。四圆教者(观邪惑即妙境。悟三宝本一体。即圆教三归)。现前一念能觉之心。名佛宝。现前一念所觉之境。名法宝。心境本来无二。名僧宝。究竟悟此一念三宝者。名为佛。种种诠此一念三宝者。名为法。秉佛所说之法。研此一念三宝者。名为僧。全理成事。全事即理。举一即三。言三即一。归此一体事理三宝。则能圆翻三惑。圆摄界内界外魔倒而作佛事。不被侵凌也。略明四教竟。言六即者。四教皆得义论六即。前三是权。姑置不论。今但约圆。谓一切众生。惑业苦三。体是不可思议三德秘藏。苦即法身。五阴色心。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如冰即水故。惑即般若。见思无明。本无内外中间诸相。如劳即目故。业即解脱。有漏缚著。本无能缚。及所缚者。如拳即手故。法身是法宝。般若是佛宝。解脱是僧宝。蠢动含灵。无不具足惑业苦三。则是无不具足三宝德相。但由迷隔。日用不知。虽复不知。终不能越此理之外。故为理即三归(一切众生。具足三宝体性。在迷不觉。亦不相离。理即三归)。若闻名生解。知此果地三德。全证众生三障理体。实无生灭垢净增减。则为名字三归(剏闻妙理。毕志栖心。名字三归)。以此圆解。而修圆观。圆伏五住。则为观行三归(念念体会三德秘藏。观行三归)。由此圆观而净六根。则为相似三归(法性理现。六根清净。相似三归)。由此圆观。而发无漏。三因开显。则为分证三归(破无明。显三德。分证三归)。由此圆观。而圆三德。称本理性。无欠无余。则为究竟三归也(圆满菩提。觉法自性。始本不二。理智一如。究竟三归。是以法无深浅。深浅在人。莫离初步。而谈千里也 下诸戒品。皆含此意)。三归既有四教六即。当知五戒八戒等。无不例然。可准思之 问。但三归法(尚未受戒。名为但三归)。可止归一二否。又此法为复全収六道。为复止许人伦。于人伦中。亦有不应受者否。若受后有犯。云何忏悔。答。佛初成道。为龙王及二商人说法。教令尽未来比邱僧。即唱三归。今若止归一二。不名归也。三归之法。惟地狱剧苦。不能秉受。设或知归。便应离苦。其余五道。总无遮难。若更归依邪魔外道。名失三归。后能返邪。亦所听许。非如受具。复入外道。为重难也 问。受但三归。得无作戒否。倘或杀盗婬妄。为破戒否。答。受五戒八戒十戒者。说三归时。即云尽寿为优婆塞。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随如来出家等。故发无作也。今受但三归者。本不受戒。自无所发。既未发戒。亦无破戒之罪。然有世间性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