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123-10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出龙藏兴字函录第十十一十二共三品)陈增
观心品第十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告妙德等五百长者。我为汝等。敷演心地微妙灋门。而此道场无量无边人天大众。皆生渴仰。我今为是启问如来云何为心。云何为地。惟愿世尊。无缘大慈。无碍大悲。为诸众生。分别演说。未离苦者。令得离苦。未安乐者。令得安乐。未发心者。令得发心。未证果者。令得证果。同于一道。而得涅槃。尔时薄伽梵。以无量劫中。修诸福智。所获清净决定胜法。大妙智印。印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来。在修行地。皆曾引导初发信心。以是因缘。十方国土。成正觉者。皆以文殊而为其母。然今汝身。以本愿力。现菩萨相。请问如来。不思议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普为分别解说。唯然世尊。我等乐闻。尔时薄伽梵。妙善成就一切如来最胜住持。平等性智。种种希有微妙功德。已能善获一切诸佛决定胜法。大乘智印。已善圆证一切如来金刚秘密殊胜妙智。已能安住无碍大悲。自然救摄十方有情。已善圆满妙观察智。不观而观。不说而说。是薄伽梵。告诸佛母无垢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大善男子。此法名为十方如来最胜秘密心地法门。此法名为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此法名为一切菩萨趣大菩提真实正路。此法名为三世诸佛自受法乐微妙宝宫。此法名为一切饶益有情无尽宝藏。此法能引诸菩萨众。到色究竟自在智处。此法能引诣菩提树。后身菩萨真实导师。此法能雨世出世财。如摩尼宝。满众生愿。此法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功德本源。此法能销一切众生诸恶业果。此法能与一切众生所求愿印。此法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此法能息一切众生苦海波浪。此法能救苦恼众生而作急难。此法能竭一切众生老病死海。此法善能出生诸佛因缘种子。此法能与生死长夜为大智炬。此法能破四魔兵众而作甲胄。此法即是正勇猛军战胜旌旗。此法即是一切诸佛无上法轮。此法即是最胜法幢。此法即是击大法鼓。此法即是吹大法螺。此法即是大师子王。此法即是大师子吼。此法犹如国大圣王。善能正治。若顺王化。获大安乐。若违王化。寻被诛灭。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譬如万物。皆从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作教佗。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二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元。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瞋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何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善男子。心如幻法。由徧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水流。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暂住故。心如大风。一刹那间。历方所故。心如灯焰。众缘和合。而得生故。心如电光。须臾之顷。不久住故。心如虗空。客尘烦恼。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䇿役故。心如独行。无第二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心如埃尘。坌污自身。生杂秽故。心如影像。于无常法。执为常故。心如幻梦。于我法相。执为我故。心如夜叉。能噉种种功德法故。心如青蝇。好秽恶故。心如杀者。能害身故。心如敌对。常伺过故。心如盗贼。窃功德故。心如大鼓。起鬬战故。心如飞蛾。爱灯色故。心如野鹿。逐假声故。心如群猪。乐杂秽故。心如众蜂。集蜜味故。心如醉耽。象牝触故。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于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著。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何以故。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不著二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一切贤圣。性本空寂。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大小。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何以故。是无为法。性平等故。如众河水。流入海中。尽同一味。无别相故。此无垢性。非实非虗。此无垢性。是第一义。无尽灭相。体本不生。此无垢性。常住不变。最胜涅槃。我所净故。此无垢性。远离一切平等不平等。体无异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一心。修习如是心地观法。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尔时如来。于诸众生。起大悲心。犹如父母。爱念一子。为灭世间大力邪见。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宣说观心陀罗尼曰。
唵(一)室佗(二)波罗(二合)底(三)吠惮(四)迦卢弭(五)
尔时如来。说真言已。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如是神呪。具大威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此呪时。举清净手。左右十指。更互相叉。以左压右。更相竖握。如缚著形。名金刚缚印。成此印已。习前真言。盈满一徧。胜于读习十二部经。所获功德。无有限量。乃至菩提。不复退转。
大智度论卷十三 持戒之人。单游独行。无所畏难。持戒之人。命欲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人在中。常得长寿。是为得道因缘。乃至得佛。住寿无量。
心地观经卷一序品。集声闻菩萨天龙八部。为证信序。世尊入心璎珞宝庄严王定。天雨宝华。地六震动。一切众生。念报佛恩。来供养佛。佛放金色光。名菩萨游戏神通。普现三世依正。及现如来行六度种种相貌。会中有菩萨。名师子吼。白众。谓如来放光。出定当演说心地观门。及广重颂。卷二报恩品上。佛为五百长者等。广说四恩。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卷三报恩品下。佛为智光长者。重颂四恩。卷四厌舍品。佛为智光长者。广赞出家菩萨。胜于在家。不可为比。何以故。出家菩萨。以正慧力。观察在家所有种种过失。所谓世间一切舍宅等。然舍宅有二种。一。依报。即屋宇田产等。二。正报。即自他五蕴身。其宅主者。即汝本识。谁有智者。乐有为宅。唯有菩提安乐宝宫。离老病死忧悲苦恼。若有利根。净信深厚。善男子等。欲度父母妻子眷属。令入无为甘露宅者。须归三宝出家。共十二翻长行重颂。广说舍宅过失。不染世间诸五欲乐。厌离三界生死苦难。得入清凉安乐大城。卷五无垢性品。智光长者。出家已。请问出家菩萨。应云何住。云何修习无垢之业。云何调伏有漏之心。佛答大意。观苦。空。无常。忏罪。持戒。知足。忍辱。不贪衣服卧具饮食汤药。赞叹袈裟。有十胜利。乞食有十胜利。恒服弃药。有十胜利。住阿兰若。有十胜德。次阿兰若品。梵语阿兰若。此云寂静处。此品广赞住寂静处。能圆满万行。卷六离世间品。有菩萨名乐远离行。承佛威力。普告大众。分别种种住阿兰若事。次厌身品。佛为弥勒等。广说观身不净等事。卷七波罗蜜多品。广说十度。次功德庄严品。说种种功德庄严法。卷八共四品。前三品。即今所录。末嘱累品。广赞持经胜妙功德。终也。
No. 1123-12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出龙藏定字函)
先。启求听许
若人欲受优婆塞戒。增长财命。先当咨启所生父母。父母若听。次报妻子奴婢僮使。此辈若听。次白国主。国主听已。谁有出家发菩提心者。便往其所。头面作礼。輭言问讯。作如是言。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欲受菩萨优婆塞戒。唯愿大德。怜愍故听。
六。说犯戒过(分二)
次释(又分六)
一。杀生过
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贤圣诃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罹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五谷。黍菽麻麦稻也。果。木实。蓏。草实 问。一人恶业。与天下何干。若是同业相感。何为归罪一人。若一人恶业如是力强。今作恶者。不可胜数。世界云何安立。答。然旃檀而香味远闻。动粪厕而臭气四达。善恶业力。亦复如是。今作恶者虽多。而修善者亦自不少。所以世界苦乐相参。若无恶人因缘力故。应成净土。若无善人因缘力故。恶道充满矣。
二十一。分列轻戒
第一不杀生
善男子。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㬉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虽为身命。举重以况轻也。为身命尚不应杀。况余事耶。乃至蚁子。举轻以况重也。蚁子至微。尚不应为身命杀。况他物乎。若准五戒相经。则杀人犯不可悔。即失优婆塞戒。杀非人犯中可悔。杀畜生犯下可悔。不名失戒。悔则犯戒罪灭。性罪不灭。不悔则虽犯小罪。亦堕三涂。细玩今文。似杀蚁子。亦即失戒。应更分别。若但受三归。或受盗等一分二分戒者。宜依五戒相经。结判轻重。若正受此一分杀戒。或兼余分。或受满分者。则依此经结判也。㬉法者。内凡四善根之初位。从四念处观。发得相似智慧。得善有漏五阴。伏见思惑。如钻火先觉煖相。故名㬉位。依于净戒。而修念处。由四正勤。修如意足。方得暖法。乃至世第一法。而阶无漏。若破净戒。一切念处慧等。悉不成就。如树无根。不发芽茎。如屋无基。不立堂构也。所受无作戒品清净道器。今已毁坏。故名破戒。譬如死尸。无复香气。故名为臭。堕在下贱种姓。故名为旃陀罗。远清净道。故名为垢。难得解脱。故名为结 问。倘能无覆藏心。诚恳发露。通忏悔否。若通忏悔。法式云何。答。本经无忏悔法。设欲忏悔。须依梵网。或依方等。及观虗空藏。占察经等。诸大乘法。随用一法。毕志行持。心极殷重。事极恳到。乃克有济。殊非可草率也。下五例知。
二十三。分列轻戒
第一不能供养父母师长
善男子。如佛说言。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此下二十八种失意之罪。亦名违无作罪。亦名不净有作。倘一犯之。即应忏悔。若不忏悔。皆能堕落三涂。不论但三归菩萨优婆塞。一分乃至满分。无不尔也。世人虽不归依三宝为优婆塞。亦须供养父母师长。若不供养。亦必有罪。况为菩萨优婆塞耶。言失意者。谓失菩提正意念。亦失世间善意念也。言不起者。改过自新。名之为起。起则不致堕落。不起则当堕落也。言不净有作者。善恶皆论无作有作。今是有作恶。故名不净有作也。未受戒前。未得无作戒体。则善名有作。已受戒后。已得无作戒体。虽犯失意之罪。仅名有作不净。以例未受恶戒。未发无作恶律仪时。则恶名有作。已受恶戒。已发无作。虽或有时遇生不杀。遇物不盗等。仅名有作善也。夫初受戒时。即发无作妙戒。所有功德。念念无量。故于二十八种失意之罪。虽或偶犯。但违无作。名为有作。如人偶病。服药则痊。惟不服药。则能致重。或复致死。倘不受戒。纵发菩提。如中阴未曾受身。依何行菩提道。绍佛种姓也哉。
No. 1123-13 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出龙藏言字函)
归赞三宝分第一(此经西土圣贤所集。故先皈赞三宝。以求加被)
轻重开遮分第三(内有四十)
此下有礼三宝。并发心立愿。礼四方佛仪则。及受绳床法。受锡杖法。结座移行受食等法。以系戒外余文。未录。阅藏自悉。
按此经。佛为善生长者而说。故亦名善生经。凡七卷。二十八品。一。集会品。二。发菩提心品。三。悲品。四。解脱品。五。三种菩提品。六。修三十二相业品。七。发愿品。八。名义菩萨品。九。义菩萨心坚固品。十。自利利他品。十一。自他庄严品。十二。二庄严品。十三。摄取品。十四。受戒品。十五。净戒品。十六。息恶品。十七。供养三宝品。十八。六波罗蜜品。十九。杂品。二十。净三归品。二十一。八戒斋品。二十二。五戒品。二十三。尸波罗蜜品。二十四。业品。二十五。羼提品。二十六。毗梨耶品。二十七。禅品。二十八。般若品。今即第十四品。文也。本因善生请问外道礼六方法。佛以六波罗蜜答之。于此品初。复明东方即是父母。南方即是师长。西方即是妻子。北方即善知识。下方即是奴婢。上方即是沙门婆罗门等。若有供养是六方者。是人则得增长财命。能得受持优婆塞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