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婬。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前四戒。此方世法及转轮王法亦皆不许。后一戒。惟佛独遮。以酒能乱心。增长放逸。前之四戒亦因而破。故独遮也。此戒条相。虽约境。量实宽。依之受持。功德难量。上品持者。得圣道。中品持者。得天道。下品持者。得人道。又五戒虽局在家。实通出家。以此戒能为沙弥戒.比丘戒之根本。亦为菩萨戒之根本。若人精而持之。广而推之。靡所不摄。靡所不至也。受者切莫轻视。
若人受三皈已。受一戒者。名一分优婆塞.优婆夷。受二戒者。名少分。受三戒.四戒者。名多分。受五戒者。名满分。随其意乐受之。皆得胜福。终成菩提。若不受皈戒者。堕落三途。人天路绝。
五戒若难遍持。但发勇猛誓愿。终身坚持一戒。亦可以一善成功。如一举子家。三代受不杀戒。不畜猫狸。临场屋。卷不中式。有鼠三衔至案前。遂得第。又一少年。单持不妄语戒。夜半从盗路遇叔问。何往。少年不敢对。遂还。后盗发。得免死。
弥勒问经云。五戒名五大施。谓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众生乐故.以增长种种功德故。受五戒者。可得但受五日.十日.一年.二年。随意多少受之。受五戒后不能遍持者。随所重。可得分还。但向本师。或清净比丘前言。我(某甲)从今日不复持(某)戒。如是三说。名还戒法。
欲受五戒。必须先断食肉。佛于诸经说无量因缘。呵止食肉。葢以食众生肉。伤损慈心。即为魔鬼所摄。况食彼身分。非彼所愿。即成盗业。亦成债负。理必酬还。是畜生因也。
凡受三皈.五戒者。必当发愿。如律所示。白云。愿以此皈戒功德。不堕恶趣.八难.边地。持此功德。摄取一切众生之恶。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无上正真之道。亦使将来弥勒佛世三会。得度生.老.病.死。
若单发愿回向西方亦可。
优婆塞戒经云。若人受皈戒。后为护宅舍及身命。祀鬼神者。不失。若志心礼拜外道鬼神者。名失。若祠祀。不得杀生命。
五戒对摄十善。杀.盗.婬三戒对摄身中救生业.布施业.梵行业。不妄语一戒对摄口中诚实语.质直语.和诤语.常软语。不饮酒一戒对摄意中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
愚谓意三。摄于饮酒一戒固是。但五戒虽制身口。其实身口所犯。悉意三所发。若徒制身口。非善持五戒也。持五戒者。知之。
五戒配五常。不杀配仁。不盗配义。不婬配礼。不妄语配信。不饮酒配智。
生善经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
智度论云。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与禽兽何异。若人虽处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持戒者。得生好处及得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