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授菩萨大戒轨仪第十九
(凡授菩萨大戒。先于正受戒之前。和尚差阿阇黎。逐一开导。菩萨当知之事。令其坚固开扩菩提大道心已。然后隔宿引请。引领戒子。至方丈前。通侍者。启请和尚。戒子礼毕。引出。明晨行者于释迦佛左右隅。各设一高座。上首供养文殊菩萨。为羯磨师。弥勒菩萨为教授师。十方诸佛为尊证师。诸大菩萨为同学侣。下首则律师。当踞此席。以代教授之位。更于下首之下傍。设一平座。则安二阇黎位。以俟诵十重之文。其教授师侧。侍立二引请。以赞律主。诸座〔上〕皆香花罗列。殿中扣大钟。踈踈集众。摆列幡花行炉灯笼。毕具于前。二引请击磬。监寺执香。率诸戒子。至方丈三拜。监寺运香。请师。出殿中。钟止。接擂大鼓。迎至殿中。律师大展。释迦文佛三拜。至羯磨师前。展三拜。至本座前。问讯登座。监寺先备瓣香佛前。跪三上已。下数步。回身三拜。复具瓣香。羯磨师前。跪三上已。复回身三拜。再具瓣香于律师前。跪三上。回身亦三拜。至诵戒师前。问讯上香问讯毕。中央再展三拜。傍立。鼓毕。律师鸣尺云)。
众集否。(引请答云)众已集。(师云)和合否。(答云)和合。(师云)众集和合。何所作为。(答云)为好心求戒者。说菩萨大戒。(师云)善哉可尔。(复问云)未授菩萨大戒者出否(答云)已出。
引请举赞
一尘才热。藏海圆收。河沙诸佛现毛头。触著便归休。香霭初浮。心地戒光流。
香云葢菩萨摩诃萨
引请作白
诸大德等。闻磬声。各礼三拜。胡跪合掌。
白云。
夫登菩萨位。须凭戒品。以高跻开菩萨心。是仗佛口而生降。佛子既发无上志。入毗尼坛。我今为汝虔请。(上某下某)(某)处宗师为得戒教授菩萨阿阇黎。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当随我道。
引请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求受一切菩萨。学一切菩萨心地戒。愿大德为我作得戒教授。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教授抚尺云。
诸比丘等。汝既殷勤伸请。我当为汝等作得戒教授阿阇黎。所有言教。汝当谛听。
善男子。汝等现身不作七逆罪否。七逆者。出佛身血。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僧。弑圣人。汝无是罪否。(答云)无。
善男子。汝今志心求受一切菩萨上妙净戒。我当为汝虔请法身毗卢遮那如来。本身卢舍那如来。更为汝请此方娑婆化主本师释迦牟尼如来为得戒大和尚。次请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再祈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更请十方诸佛为证戒阿阇黎。并请诸大菩萨为同学圣侣。即今心香蔼蔚。智烛炜煌。宝座严敷。慈容俨降。汝当翘勤渴仰。恭肃归投。听我一心志诚奉请。
主者起立 众和香花请
南无一心奉请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惟愿不违本誓。哀愍有情。光降道场。证明主戒。
南无一心奉请娑婆世界主本师释迦牟尼如来。为得戒大和尚(同前) 亲承授戒。
南无一心奉请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龙华教主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十方诸佛为证戒阿阇黎。及十方菩萨摩诃萨为同学圣侣(同前) 证明授戒。
主者趺坐
一心奉请天龙八部护戒神。王当山土地护法正神。惟愿降临道场。精严拥护。
上来奉请诸佛菩萨。已荷光临。作大证明。授正戒法。善男子。我依璎珞经中所说。佛告诸佛子。今正说正戒。善男子善女人。当受戒时。先礼过去世尽未来际一切佛。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佛。礼现在世尽未来际一切佛。
引请云。
善男子等。各各起身。作礼三拜 师云。
礼过去世尽未来际一切法。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法。礼现在世尽未来际一切法。
引请云作礼三拜 师云。
礼过去世尽未来际一切僧。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僧。礼现在世尽未来际一切僧。
引请云作礼三拜 师云。
佛子复敬受四不坏信。依止四依法。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归依法归依贤圣僧。归依正法戒(三说戒子三答) 师云。
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已。归依法已归依贤圣僧已。归依正法戒已(三说戒子三答)。
佛子次当教汝悔三世罪 若过去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若现在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若未来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三说三答)。
善男子等。既悔过已。将授十无尽藏戒法。我当与汝直指唯心。汝合谛听。悟正法戒。
拈起如意作表指示
善男子。抬头正眼。审观审听。只这一法。是卢舍那佛心地戒也。云何为心。𫆏唤著如意。即触不唤著。如意即背。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于此参得悟得。是故强名为心也。云何为地。𫆏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乃至若凡若圣。都向这里。安身立命。尽其神力。出不得那个格子。故谓之地也。云何为戒。𫆏只这格子离之。便背即之。又触一丝毫也。伤犯他不得。故名曰戒也。若于如意上。会得心地戒。即于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心地一时会尽。故水潦和尚云。无量法门。百千玅义。只在一毛头上。识得根源去。然此一法了得故。卢舍那称为净满释迦牟尼号曰能仁。所以过去诸佛已说现在诸佛今说未来诸佛当说。而三世菩萨已受当受今受。已学今学当学也。于是舍那。将当传此心地。乃为之放光(复拈起如意云)。
𫆏此岂不是光。即此一光心地。非口可宣。故令光告。千华上佛。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令彼如此受。如此持。如此读诵。如此一心而行。所以千佛非心所测。故亦放此光。而光中化佛。仍为散花供养。此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而灯灯相续者也。即从此光此华之背触。不得处入。此体性虗空。花光三昧。于此入。于此出。而千百亿释迦无二无别。正如天下老和尚。临没稍头。倒卓立化。坐脱立亡。托胎出生。参禅悟道。拈槌竖拂。接物利生。莫不于此三昧游戏神通净佛国土者也。故我释迦如来降天宫。生阎浮。八相成道。不离华光王座。扩充这一点心地法门。喻如大梵天王网罗幢。而因一网孔。以见无量网孔。所以佛教门只在此如意间。便尽得法法头头。无不同此者也。佛为阎浮提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净满心地中常所诵习此一戒光明金刚不坏之宝戒。故曰。此是一切诸佛之本源。佛性种子。乃至一切众生所同证同具者也。若向如意上了得。便不管你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此戒。故当当有因因此而已。当当常住法身住此而已。诸佛菩萨顶戴受持。不出这个格子。汝等大众亦当顶戴受持也。勿出这个格子。正是汝等本源自性清净者。名曰波罗提木叉。令人向此中背之。不得触之。不得于此悟得透得。便从此处。安身立命。若于此未悟未了。便于此法法头上。横不得。竖不得。如向大火聚中下手不得。自然不触不犯。如此力参。故曰孝顺。孝顺者。孝顺此心地戒也。因此而制止。因此而发用。故佛复为放口光。以广谈此事。从凡至圣。咸诵此戒言。戒光从口出。必有事焉。故曰有缘。非无因有因有缘。又成触犯也。故曰光。非青黄。非色心。非有无。非因果。夫非因非果又成违背也。背不得触。不得于中悟得参得。只此一点根本。正是凡圣同源。故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而但解法师语者。尽受得此戒矣(又拈起如意云)。
善男子。看看解我语否。解得即在里许。著衣持钵。去解不得。即在里许。横参竖参去解也。不出此戒。不解也。不出此戒。故曰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此即是戒。更莫别求。上来与汝说戒已竟。汝今便与诸佛不异。若于此处。一毫头许触犯。一毫头违背。便落十重四十八轻等波罗提木叉相貌中收摄矣。慎之哉。慎之哉。
上来既示菩萨心地戒。已受竟。然心地虽明。若不发弘誓愿。犹属小果。必须发广大心。立四弘誓。方能扩菩萨道。普利有情。我今唱道。汝当发愿。
三唱三答
三番羯磨
上来开导汝等。发大誓愿。广利不穷。正堪得戒。更令汝等秉心殷重。乞法完成。虔请文殊师利菩萨。作正羯磨师。我今复当代为汝等三番羯磨。珍重了办。敬谨受持(作梵)。
现前菩萨善男子。汝等今于我所。为请现坐道场。本师释迦大和尚前。求受一切菩萨心地法。一切菩萨心地戒。所谓摄律仪戒 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三德圆明如世伊字)此是过去一切菩萨已受已学已解已行已成。未来一切菩萨当受当学当解当行当成。现在一切菩萨今受今学今解今行今成当来作佛 (直白) 汝等从今受戒。直至成佛。于其中间。不得触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上来为汝(初一)番羯磨。十方诸佛放大宝光。(初用此)妙善戒法。灌汝身心。(二用此)戒法徧空。集汝顶上。(三用此)戒法入心。内外明洁。堪受戒法。令此戒心。孝顺奉持。世世生生。坚固不退。此是(初二)番羯磨。已成至再。叮咛理取。第(二三)番羯磨。
上来三番羯磨已竟。十方如来默然许可。汝等现在心即是佛。当来决定作佛。向去真参实悟。得法相应。恒住性戒。究竟不动。更当摄相护持。我今准璎珞经所说十无尽戒相法。汝等善听。佛告。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杀。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盗。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婬。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妄语。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酤酒。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说四众过。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自赞毁他。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悭惜加毁。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嗔心不受悔。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谤三宝。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上来十重戒法。略为宣举。向下另结坛仪。当请阿阇黎教。汝至心细诵梵网经中十重四十八轻戒相。于此心地。圆融行布。性相并行。母令渗漏。汝等各宜依教奉行。(答云)依教奉行(三说三答)。
下二阇黎即先诵十重完下坛。其四十八轻在次日诵。或时久不堪。即依教奉行处下座。明日通诵全本梵网心地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