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罪忏悔第五
新戒露罪。事途差殊。称量人法。义准有四。一初始出家。即求受戒。二剃发已久。今方求戒。三出家有年。唯禀五戒。今思进修。更求具戒。四或于在家曾受五戒。及受菩萨优婆塞戒。今复出家乞求大戒。就四种中。临时作法。须分三门。勿得一概雷同。而令药病相乖。人法事三。俱成非也。
审第一种求戒者。若准南山羯磨受十戒法。应问遮难。此则惟问五逆。名为戒障。有即遮摈。律制不容。其四弃根本弑和尚阇黎等。不必通问。何以故。彼初始出家。即求受戒。而三师既未请识。四弃亦未受持。是则无师可弑。无戒可破。唯审五逆。不问七逆也。
审第二种求戒者。所问戒障。虽则不满七逆。而义有六逆。盖以离俗已久。侍师多年。准律当加弑阇黎一问。且律中五种阿阇黎。则剃发师居首。若有干犯。法所不容。理合遮摈。
审第三四两种求戒者。准诸经律。七逆重罪。四弃根本。理应严诘。以彼出家在家曾登戒品。则和尚阇黎人人皆有。四弃根本事事禀持。既不类于前二种人。应当别作一彚审之。
前来四种问法。惟遵律制。但今时非佛世。五浊交争。或间干于国禁。借脱空门。苟非细审严征。何谓法门内护。故今总述其科。别加十恶详问。凡司重任者。尤宜慎之。
其忏悔作法。或当日。或隔宿。若律堂幽静。远于市尘。求戒者少。又无余缘。即在当日。先令审忏。次受戒法。若律堂虽居隐僻。而求戒者多。或集千指。乃至更倍。并有三宝因缘等事。可于隔宿忏悔。来朝受戒。若律堂相隣村城。无论求戒者多寡。但须称量机宜。当日隔宿。随便作法可也。
若隔宿审忏者。入初夜分。于羯磨堂中敷一座。供以香花。复于正座后。侧设一案。俟书记誊录人事。必使灯烛辉煌。光明如昼。香烟馥郁。篆葢若云。藉斯胜境庄严。能令人心悚惕。自然往愆无覆。诸过露呈。于作法时。设有白衣和溷杂入。其为引礼者。当以方便却去。令生欢喜。
(至时鸣椎。集诸求戒者。其请羯磨师仪范。如常。师至堂礼佛升座已。拈香举香赞举)。
引礼云。
上香 迎请者出班。作礼三拜 复位 合掌 汝等随我音声。一齐朗诵大悲神呪。仗此呪力洁净坛场。远诸魔障。
(诵呪之时。切莫缄口偷安。须知人人各有坛场。各有魔障。若不至诚朗诵。则反增其过矣。诵呪毕。举)。
南无甘露王菩萨摩诃萨(三称)
引礼云。
善男子等。一齐向上排班 闻磬声作礼三拜 长跪 合掌 谛听言音。莫余思觉。今者和尚。差我等严净法堂。焚香敷座。恭请(某)律师。为汝众等作审罪忏悔阿阇黎。梵语阿阇黎。此云轨范。亦云正行。轨范者。谓能轨范后学。可仪可法。以修行故。正行者。谓能纠正弟子。直心直行。以趣真故。浣凡躯而成道器。芟爱草以发心华。皆繇此师如律开导。依法忏悔。若无此师净涤三业。助显正因。则佛法大海。望洋而退。幸今值遇。似病逢医。是故至诚。慇勤伸请。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众齐称名)。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等。今请大德为审罪忏悔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审罪忏悔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如法忏悔。慈愍故(如是三请已。三叩首)。
师抚尺云。
夫性体圆明。本无生灭。情尘覆蔽。乃有圣凡。是故急须早觉。得以乘时进修。但入道初门。在乎翻染成净。若染心未断。恶业从生。净念现前。梵行乃立。我今临堂。为尔等忏悔三业。正是翻染成净之法。盖四洲六道。惟南阎浮提人道最胜。质近佛阶。易于修进。幸今得预胜伦。庶几高超有地。窃恐汝等从生以来。于诸有中。或作不善深厚业因。既障出世大道。复乖受戒胜缘。必须净涤瑠璃瓶。方堪盛贮狮子乳。此时忏悔堂前。如杲日丽天。形影莫匿。明镜当台。目眉全彰。汝等各各刳心沥胆。改往从新。可于我前。一一倾诚吐露。若知罪含羞。缄口隐覆者。纵受亦不得戒。何也。繇染净相参。罪福襍糅。于道无益。趣证何从。所言忏悔者。务要具大信力。生大惭愧。故涅槃经云。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襍阿含经云。世间若无惭愧二法。违越清净道。向生老病死。是故应生惭愧。深信业果。汝等今则初入律门。不知戒障名相。名相不知。与不问等。故我先遵经律。为汝等分别指陈。汝等一一谛听谛思。觉察有无。少顷。次第出班。如实发露(鸣尺一下)。所言戒障者。即汝众人。从昔以来意根忆持。
- 五逆。十恶。极重罪业是(此审第一种人之总标。于下释义文中。取有图号数。合此总标文用)。
- 六逆。十恶。极重罪业是(此审第二种人之总标。于下释义文中。取有尖号数。合此总标文用)。
- 七逆。十恶。及四种根本重罪是(此审三四两种人之总标。于下释义之中顺文总用。不合号数)。
若有一一犯者。名曰戒障。此乃律制禁遮。不允受戒。纵有因缘许其拔济。仍分机教以应忏门。若是利根上智者。必要深修禅定发本慧照。观身心如幻。能所俱空。了自性真常。诸法不实。一念相应。契如如理。证入无生。此摄慧门为理忏也。非谓尘劳暂歇。便云登解脱场。业性未空。即号入寂灭海。必须理观精莹。实证无生。方得罪花凋谢。若中下机者。必遵大乘方等。熏修忏法。观三轮体空。息六尘缘影。尅期进道。一七二七。乃至月年。求见好相。若不见好相。更加苦到。倍增恳诚。或尽其形寿。必以见相为期。此摄定门为事理忏也。非谓身礼心散。应事彰名。岂以数日微善。而免极恶重业。所言(五六七)逆者。逆谓不顺于理。背恩忘德。反加违害。世出世间。法皆难逭。
(下文乃顺列七逆。若审五逆六逆。别取圆尖号数合用之)。
第一出佛身血(○五逆中此居第五△六逆中此居第一)。佛者。乃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万德庄严。十号具足。无量劫来为众生故。修行所证无上妙法。慈悲喜舍普济含情。而令三界九有同成觉道。四生六趣永绝轮回。是则须弥可倾。大海可竭。法王恩重。穷劫难酬。若不知恩报德顶戴供养。而反加逆害出佛身血。则罪莫可救。是故佛言。出佛身血名为戒障。此逆准诸经律。通云提婆达多以恶心故。掷石害佛。迸其小片伤佛足指。今相好久已潜辉。忏悔仍存旧问。设有瞋恶心生。毁坏一切佛像。及佛舍利宝塔。并诸大乘经典。罪则同科。亦名极恶。
第二弑父 第三弑母(○五逆中此居第一第二△六逆中此居第二第三)
弑者。谓以下杀上故。父母者乃子之所天。理当竭力孝顺不违其意。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奉养无方。服劳靡间。聊尽人子之道。少酬生育之恩。岂宜反用恶心瞋心妄加弑害。地藏经云。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弑害。当堕无间地狱。是故佛言。弑父弑母名为戒障。第四弑和尚(五逆六逆中皆无此问)。和尚者。此云力生。谓三乘道力。五分法身。皆借此师威德而生。即得戒之本师也。且于世间父母。惟生色身。恩尚无穷。况乎出世父母。令生戒体。其恩何极。所以佛制弟子侍和尚法。律甚严详。盖繇和尚之恩。至深至广。应当如律承事。而反加瞋心恶心弑害者。是故佛言。弑和尚名为戒障。第五弑阿阇黎。梵语阿阇黎。此云轨范。准律所制。具有五种。皆能轨范后学。纠正修行故。一剃发阿阇黎能令脱俗离尘。厌苦趣于净乐故。二羯磨阿阇黎。能令清净道器。感发戒体故。三教授阿阇黎。能令变化粗浮。威仪整肃故。四依止阿阇黎。能令毗尼通达。善于开遮故(乃至依止一宿者是)。五授经阿阇黎。能令闻熏般若。思修悟入故(乃受受一句经)。此五种阿阇黎。皆有如上恩德。诚出世之良导。真慧命之知识。纵使身心竭力以奉余年。法乳之恩犹未寸报。况反加瞋心恶心而行弑害者。是故佛言。弑阿阇黎名为戒障。
(于七逆中用此文 若明六逆中第四者。可用向下之文。以事义不同。故别列一科)。
第四弑阿阇黎。梵语阿阇黎。此云轨范。今所问者。非谓受戒之羯磨教授二阿阇黎。亦非受戒后之依止阿阇黎也。谓是汝等初始剃发。及授经二种阿阇黎也。然此二种阿阇黎。能令汝等出情爱之深坑。亲近三宝。闻离欲之妙法。了悟一真。如此恩德。不怀上报。反以瞋心恶心而加弑害者。是故佛言。弑阿阇黎名为戒障。
第六破羯磨转法轮僧(○五逆中此居第五△六逆中此居第五)
羯磨者。谓诸清净比丘。一界依栖。六和水乳。同一布萨。同一羯磨。名转净戒法轮。若随方摄化应缘接物。宣演教观如说修行。名转定慧法轮。斯皆出尘道侣。济世智人。司持三学。为法门之梁栋。化利群生。作苦海之舟航。世间若无僧宝。佛法何以弘通。慧命其谁克绍。繇斯毗尼住而正法久住。故令人天增盛。恶趣消除。设使不知归敬请益。反以恶心瞋心而破坏者。是故佛言。破羯磨转法轮僧。名为戒障。
第七弑阿罗汉(○五逆中此居第三△六逆中此居第六)
阿罗汉者。善超诸有。果证无生。说法开万有迷痴。赴缘植众生福慧。能令现前护益。报享当来。不起敬仰难遭之心。反加瞋恶弑害之毒。是故佛言。弑阿罗汉名为戒障。此乃(五六七)逆之名义也(鸣尺一下)。
所言十恶者。恶即不善。繇众生迷真逐妄。计度识情。触境乖违。动止缠缚。于三业中造十恶罪。集因深厚能招当来苦报故。
第一杀恶
杀者。谓自杀。亦教他杀。一切众生。皆以识息煖三为其命根。此三不散。谓之命存。此三若离。谓之命断。若于同类众生中。或因怨讐结恨以行杀。若于异类众生中。或因贪味颐养以行杀。如此伤慈兴害。而故断众生物命者。则非合上圣济生之德。有损自己同体之仁。是故名为第一杀恶。
第二盗恶
盗者。谓窃取他人财物。盖人世资生之缘。名为外命。然此财物有居家出家之不同。居家物者。或是父母宗亲。或是檀护相知。及以非亲非识等。凡是他物。属于有主者。俱不得盗取。出家物者。或是佛法物。或是众僧物。佛法物者。谓雕刻香像。绘塑金容。印造藏典。书写经文。其中一切庄严等物是。众僧物者。准南山事钞。类分四种。一常住常住物。谓众僧厨库寺舍。一切花果树木。园林仆畜等。不通余界。但得受用。不听分卖。故重言常住常住。二十方常住物。如供僧常食。体通十方。随时受用。唯局木处。三现前僧物。谓僧得施之物。唯施此处现前。不通十方僧故。四十方现前僧物。如亡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轻物。虽十方现前。各有其分。若羯磨分毕。后来绝望。须知三宝财物。皆出信施。彼求当来乐报。故植今世福田。因果一错。业果归身。况复窃取以为己有。是故名为第二盗恶。
第三婬恶
婬者。谓婬泆。乃世间最猥媟事。然一切众生轮回生死。此为根本。或于六亲男女。及非亲男女边而行不净。或破他梵行。乃至污僧伽蓝。或侵凌贞洁。玷彼清名。繇斯自堕无间。备婴诸苦。是故名为第三婬恶。
第四妄语恶
妄语者。谓搆造虗言。欲人取信。然妄语有大小之别。大妄语者。谓未得言得。未证言证。以贪图名利。显异惑众。故成大妄语也。小妄语者。谓不见言见。见言不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以慢习矫诈。轻侮前人。则成小妄语也。如此自欺欺他。谄曲不直。是故名为第四妄语恶。
第五两舌恶
两舌者。谓宣传彼此。鬬搆是非。或因怀隙报私。或因障他胜己。则与两处挑唆。明誉暗害。使其上下乖诤。离间亲缘。怨无控诉。自德全亏。是故名为第五两舌恶。
第六恶口恶
恶口者。谓出言麤犷。取辱于人。或因贪欲不遂。或因戏谑生瞋。晦昧纲常。丧失伦理。尊卑不逊。任意毁呰。触他不乐。快畅自心。是故名为第六恶口恶。
第七绮语恶
绮语者。谓乖真背理。巧饰言辞。或因矜己才能。随情衒惑。或因坏他名德。逞口鼓簧。令人视听。增其情识。荡其心志。是故名为第七绮语恶。
第八贪欲恶
贪欲者。谓适意爱染。念无休息。居家者则以功名富贵。巧计恣求。出家者。则以利养名闻。自甘邪命。于顺情境上取足无期。闻惠济则悋于秋毫。见乐著则黏于胶漆。种种追求。不畏业苦。是故名为第八贪欲恶。
第九瞋恚恶
瞋恚者。谓事与心乖。纵恣恶性。或因居家名利财产。求而不遂。起诸恚恨。或于出家四事资缘。难从希望。便发瞋心。经云。菩萨起一瞋心。即开百万种障门。是故名为第九瞋恚恶。
第十邪见恶
邪见者。谓愚痴无正慧。知见多偏僻。繇不了苦集灭道四谛之法。而妄计有无常断之见。拨无染净因果。毁灭出世善根。正信灰然。邪心炽盛。如此方天主白莲。无为观指闻香等教。自盲盲人。皆堕坑堑。生则华报王刑。死则果婴地狱。千佛出世不通忏悔。是故名为第十邪见恶。此乃十恶之名义也。
(若审第一二两种求戒者。不必问下四种根本。直接后文云。善男子等。今既普听我语云云。若审第三四两种求戒者。当问四根本。 鸣尺云)。
所言四种根本者。汝等或于居家时。曾受优婆塞之五戒。及菩萨六重二十八轻戒。或于剃发后。曾受五支净戒。但其中前之杀盗婬及大妄语四种禁戒者。乃是沙弥十戒。比丘具足戒。菩萨三聚大戒之根本。若授受之后。不固守持。随犯一戒。更不得再受十戒具足戒。并菩萨大戒。然此杀盗婬妄之罪。较前十恶中之杀盗婬妄。苦报倍更增剧。以破佛净戒故。(鸣尺云)。
善男子等。今既普听我语。各各了知。如上诸恶业中随有所犯。向我倾心吐露。纤毫不得覆隐。若少有瑕疵。仍是戒障。譬如洗浣故衣。必要本体洁白。垢腻尽净。方堪受新染色。我今逐一问汝。汝等次第出班。一一实答(鸣尺一下)。
引礼云。
诸善男子。一齐起立。闻磬声作礼三拜 分班两立。
(若众多者。令三人一齐发露。少则一人次第发露其为师者勿以久坐生疲。应事忽略。必也诲人不倦。慈教谆谆。其为引礼者。既辅法门。为人加已。亦勿辞劳。众分立竟。先从首班。三人向师一行立定)。
引礼云。
善男子。闻磬声作礼三拜(若众多一拜亦可)长跪 合掌汝等三业至诚。随我音声。称。
南无十方常住三宝(三称)各称自己法名(称已)。
师抚尺云。
善男子。我今先问汝。
- 五逆戒障。次问汝十恶重业(审第一种问此)。
- 六逆戒障。次问汝十恶重业(审第二种问此)。
- 七逆戒障。次问汝十恶重业。及四种根本(审第三四两种问此)。
(下文总列七逆。若审五逆六逆者。照上圆尖号用之)。
(○五逆中出佛身血居第五△六逆中出佛身血居第一) 鸣尺云。
第一汝曾出佛身血否。
(有则言有。无则言无。傍人不得教答有无。由恐临问不知是以前来一一详细指示。今当自言。不须教答。下皆同此)。
善男子。当知释迦如来。正法千年已过。像法千年亦过。此乃末法万年时。又过六百余年矣。虽无出佛身血者。然有雕绘铸塑之圣容。及佛舍利之塔庙。大乘实相般若。了义圆顿经文。曾以瞋心恶心而毁坏者。则与此罪同科。汝曾有否(有无如实再答)。
(○五逆中弑父居第一。弑母居第二△六逆中弑父居第二。弑母居第三)。
第二汝曾弑父否(如前实答)。
第三汝曾弑母否(如前实答)。
(人有三父八母。必是生身者。方名逆罪。余虽非逆。亦并摄在杀恶中问)。
第四汝曾弑和尚否(如前实答 此问惟七逆所摄。五逆六逆中无)。
(△六逆中弑阿阇黎居第四)。
第五汝曾弑阿阇黎否(如前实答)。
(此中如上所明五种阿阇黎。更有五戒阿阇黎。如于在家时曾受八关斋戒者。则有八戒阿阇黎。随彼曾受何戒。则问何等阿阇黎)。
(○五逆中破羯磨转法轮僧居第四△六逆中破羯磨转法轮僧居第五)。
第六汝曾破羯磨转法轮僧否(如前实答)。
(此一问中。有二种。一谓破僧伦。二谓破羯磨僧。有处云破和合僧。其云和合僧者。乃总摄斯二种。以破则不和。和则不破。今言破者。谓乖背六和之道也。佛言。破和合僧有二。一妄语。二相似语。或羯磨。或行筹。若破僧伦下至九人。一人自称作佛。必要男子方能。界内界外尽可破坏。其所破者。是俗谛僧。局在南阎浮提。犯逆罪偷兰遮不可忏 若破羯磨僧。下至八人。不自称作佛。女人亦能。要在界内别作羯磨布萨。其所破者。亦破第一义谛僧。通三天下。犯非逆罪偷兰遮可忏。然云破僧伦。亦提婆达多事。今无此罪。其破羯磨僧者。容或有之)。
(○五逆中弑阿罗汉居第三△六逆中弑阿罗汉居第六)。
第七汝曾弑阿罗汉否(如前实答)。
此(六五七)逆既无。更有十恶今当问汝(鸣尺一下云)。
第一汝曾杀害同类中男女等命否(如前实答)。
汝曾杀害异类中一切畜生物命否(如前实答)。
(此中审者。若在家时。曾断人命。有干国禁。关系法门等重事者。应须遮之。然此问中必须详究其致。勿忽草草。下盗恶重者以类此。若断畜生命等。但须殷重悔过。不类遮障 若出家已。虽未受戒。然于行杀。必不可为。若断人命。定当遮摈。若断畜生命。令作忏悔 若在家出家。于受戒后有犯此条。则摄四根本中分别轻重。问。杀之轻重。既摄四根本中。此处何繁别审。答。为足成十恶故。为不乱法数故。若总摄四根本中问。则十恶法数既缺。而未受戒者。更置之何问)。
第二汝曾盗取世俗一切有主物否(有无实答)。
汝曾盗佛法僧三宝财物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若未出家。同党劫盗官民等重物者。此则国法难容。佛律不收。若盗取三宝物者。准善生经七种戒障中。盗现前僧物。亦当遮之 若出家来未受戒时。盗取世俗有主重物。及三宝一切等物者。是不畏王法。不信因果。不怖地狱。非真道器。亦应当遮。 若在家出家。受戒后有此事者。摄后四根本中)。
第三汝曾于六亲男女。及非亲男女边行婬否(有无实答)。
汝曾破他梵行。污清净僧伽蓝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若未出家时。于父六亲谓伯叔兄弟子孙。母六亲谓姑姨姊妹女孙等边行婬。或破净行比丘尼戒。此二准善生经七种戒障中。于六亲所行婬。污比丘尼。应当遮之 若出家已。虽未受戒。然于此事必不可为。或从亲与非亲边。一切男女行此不净。乃至污僧伽蓝者。亦当遮之 若在家出家。受戒后有此不净事者。摄后四根本中)。
第四汝曾妄言自称得禅。得定得通否(有无实答)。
汝剃发后共僧住止。自未受戒。诈称比丘。与众僧一处同布萨。同羯磨。同利养。受人恭敬礼拜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若未出家时。妄言悟道。欺诳贤圣。轻视沙门。今虽出家。非真实法器。亦难受戒。理应遮之 若已出家。未沾戒品。诈称比丘。同众布萨羯磨。均享利养。未曾悟道。妄言悟道。若但一次。或可开除。若恒常欺诳一切者。亦遮摈之 若在家出家。受戒后。犯此事者。摄后四根本中)。
第五汝曾传送是非。挑唆彼此。离间恩爱损他产业。令人愁苦不得安乐否(有无实答)。
汝剃发后。与众同居。曾鬬搆两头。令上下不和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若在家时。曾作离间鬬搆等语。有干人命。令彼抱怨终身。负屈无伸者。宜当遮之。若能改徃知非。生大惭愧。苦切哀恳。亦可容受 若出家已。无论向彼道俗。作此两舌语。令他不和。有系人命身家者。亦当遮之。必须至诚恳责。去其恶习。更不复作者。方可许受)。
第六汝曾忤慢一切。毁呰上下。出言麤犷。令人受辱怀恼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无论在家出家时。凡作此恶口语者。当以方便开导。苦切劝勉。令彼知非改过。能恒起慈忍心。更不作恶口业者。方许受戒)。
第七汝曾虗架言辞。巧用文字。背真逆理。以无德者。庄饰有德。于有德者。贬斥无德。诳惑他人。令彼失于正智。增长邪见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无论在家出家。受戒与未受戒。曾作此等丧德败伦。干系国政。有碍法门者。不得受戒。以护世谛讥诃。保全僧伦尊德故。若能誓不更作。苦心进道者。似可容之受戒)。
第八汝曾于顺情境上。种种乐著。心无厌舍。但欲己得。不顾损他。毫无惠济。丧失仁慈。乃至不供父母师长上下眷属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凡出家人。必先空诸所有。息灭攀缘。苟或贪得无厌。难满难养。则尘累羁縻。于道悬绝。但今法末。僧多同俗。己业不办。溺于世缘。故先令其惭愧知足。然后持戒可保。且戒乃正顺解脱之本。倘于诸境不能解脱者。而于白业何从。故不可易与之受戒。令洗前心。庶植道种)。
第九汝曾于违情境上多起忿恚。瞋恼自他。诅呪神明。怨黩天地。骂詈父母师长否(有无实答)。
(比中审者。凡出家人。必须摄护自心。多修忍度。纵有违情境界。当自折伏。一有逆境现前。便鼓荡瞋火。或诅呪神明。或怨黩天地。乃至骂詈父母师长。俗谛中人。尚犯刑禁出家修道。岂得容此无知瞋恼之事乎。故须鞫问)。
第十汝曾亲近邪师。从习邪教。宣卷唱偈。观指闻香。谬解谛理。盲引诸人为师为弟。自陷陷人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凡是出家之人。先须明识四谛四果。后依八正道中修行。方能远离邪僻虚伪之法。若邪见不除。净戒难受。设受戒已。恐作破内外道。故于未受戒前。更加审察。若有其人。必用恶辢钳锤。拔断邪根。令坚正信。然后与之授受。如犹豫两楹。信力不定者。仍须遮之。以保重法门。选释正信。迩来愚邪炽盛。尤宜严审)。
善男子。七逆十恶既无。四种根本应问。
(若审第三四两种。方问四根本。如下文所言 若审第一二两种。不必用此。及下文杀盗婬妄四戒。即结云)。
善男子。上来所问戒障十恶。既无犯者名为净器。作礼而起(引礼令一拜起已出坛。又呼第二班进)。
第一杀戒有犯否(有无实答)。
(此中若断同类命者。名破根本。不容再受。若杀而命不断者。准律治之。不名破根本。若故断异类命者。令作应忏突吉罗悔过。若断而未死。亦突吉罗罪。若心无杀机。倐尔误伤者。作责心突吉罗悔过。后莫更作 若在家时。受菩萨优婆塞六重二十八轻戒者。不论同类非同类。凡起瞋恶之心断彼命者。皆名破根本。广如大乘十二门分别玄义说)。
第二盗戒有犯否(有无实答)。
(此中若盗五钱。名破根本。不容再受。若减五钱。乃至一钱者。令作应忏突吉罗悔过。若盗过五钱。按钱定罪。俱难容忏。广如大乘十二门分别玄义中详明)。
第三婬戒有犯否(有无实答)。
(此中出家五众。全断婬欲。在家二众。惟断邪婬。于己妻妾。复制非时非处。非时者。或在日中。或六斋八王。年三月斋。或自妻娠姙产后等。非处者除大小便道及口中。若见机许开。唯是在家菩萨。出家决无听允。凡七众受戒者。作此不净行。俱名破根本。若无乐心。作不成者。准律治之。不名破根本。广如大乘十二门分别玄义中说)。
第四妄语戒有犯否(有无实答)。
(此中若自称言我得上人法。得禅。得定。得果。天龙鬼神俱来供养等。向前人说时。语言了了。名破根本。若说而不了了。容有开除。广如大乘十二门分别玄义中说)。
善男子。上来所问戒障十恶。及四种根本既无犯者。名为净器。起立而退。
引礼云。
一齐起立。闻磬声作礼三拜(若众多一拜亦可)。出堂上殿礼佛。候鸣楗椎。同众入堂忏悔回向(彼等作礼去已。复呼云)。
第二班出众发露忏悔。
(如是班数若干。次第审毕。鸣楗椎三下。诸求戒者。徐徐入堂。如前分列)。
引礼云。
一齐向上排班 闻磬声作礼三拜 长跪 合掌。
师抚尺云。
善男子。汝等时间。已于我所各各陈说往愆。当思忏悔堂中。伽蓝地上三宝光临。万神镇护。五眼圆见。六通共知。倘有余愆未泻。不妨披心露胆向我更说。如浣故衣。虽去垢迹。必须洗而再洗。方堪易受染色。是故我今再问。汝等再答。果无则是真净法器。有则戒品难登(鸣尺一下)汝等各各说罪已竟否(有无实答)。
(于中或有先忘后忆者。答云未说竟 师鸣尺问云 汝有何事未曾说竟。今当向我直言 准前五逆六逆七逆三科中。应机详审。以定轻重可知 书记所录人名罪事之册。离位至师座前。一问讯呈上。若轻者即座称量开除。若重者呈上和尚。或者应机巧济。遵依大乘方等作法未知)。
善男子。汝等发露虽竟。但是现生所作所为者。然从无始以来。未识佛时。未闻法时。未遇僧时。受无量之身形。造无量之罪业。识情昏惑不觉不知。唯有诸佛菩萨。彻知彻见。罪恶多少。若轻若重。今向十方三宝。渴仰翘勤。至心作观。随我音声。重伸忏悔。各称法名(众称名已)。
师举偈云(众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