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坛传授沙弥戒正范
初令净人。洒扫法堂。正敷一座。左右设二辅弼座。列供香花然烛。至时鸣椎集众。诸引礼统新求戒者。各持五七二衣挂钵执具诣堂。以所持之衣置于旁案。向引礼师三拜。二引礼各将二人往请二师。到已齐礼三拜。次同二师迎请和尚。但以九人。一人执香。礼仪如常。迎至法堂。维那作梵举集众偈。若求戒者尠。或遇余缘。则不必局于偈。单举云来集菩萨三声亦可。和尚升座拈香。复举香赞。二师向和尚具仪三礼。起已归本位而立。待众三请已毕。方就位坐。
引礼云。
上香 复位 诸善男子。一齐向上排班。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拜已)。长跪 合掌。
第一明请师
引礼合掌白云。
夫炼金铸物而像生。元因范正。为人行已而有礼。皆为师严。若不令起殷重心。安能感发增上戒。必须明匠以决愚情。今为汝恭请(某)堂上(某)律师。为汝等作沙弥十戒和尚。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自己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第五忏悔
和尚抚尺云。
善男子等。适来为汝。恭请三宝。降临道场。证盟受戒。今则三宝光明赫奕在此座筵。汝等现身一往所作之业。各人已知已忆者。于昨夜羯磨堂中曾经忏悔。尚有无始至于今生。所造微细过愆。识情昏迷不自觉知。惟有诸佛菩萨尽知尽见。汝等应当翘勤五体。端秉一心。求哀忏悔。忏悔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所有言词。随我所道。
下偈和尚举二句。引礼教彼说二句。每二句一叩首。必须言音明了。三伸求悔。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三称)
此乃广陈忏悔。若时促。仍用大经四句。惭愧则四句消愆。无惭则纵广无益。
往昔所造诸恶业 | 皆由无始贪瞋痴 |
一切罪障皆 | |
从身语意之所生 | 今对佛前求忏悔 |
一切罪根皆 |
普贤菩萨如上三称 和尚抚尺云。
诸善男子。我今为汝等忏悔已竟。阿阇黎当为彼等问其遮难。秉归羯磨。
二坛传受比丘戒正范
登坛受具者。须知两土发起之端。建坛同异之义。按要览云。世尊在祇园。时比丘楼至。请佛立坛为比丘受戒。佛勅诸比丘于园外院东南。置一戒坛为僧受具公所。法敕既颁。十六大国。诸精蓝中咸遵建立。自后登坛受具。僧界法三。一一如制。若片乖违。则受者不得戒。临坛僧犯罪。其言出金口。法载龙藏。凡圣同轨更无异辙。此土肇始南山宣祖。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在净业寺。建石戒坛。依律授受。时诸律司莫不景仰芳规。崇尚而行。南山律宗于是大震。历代绍继。盖有由也。今临安昭庆仙林。姑苏开元等寺。古迹犹存。又唐宝历元年及大中二年。曾亦广建方等戒坛。宋祥符二年建甘露戒坛七十二处。方等者。谓广大平等周徧之称。甘露者。取喻涅槃。谓戒为入涅槃故。从果彰名。然戒坛之坛似同比丘。所授之戒唯是大乘。故坛上正中供佛菩萨五位圣师。绕坛之时。秉戒和尚并二阿阇黎自下而中。自中而上。彼三师礼佛菩萨竟。从西入佛后。复从佛南出敷座于侧。秉戒和尚坐。二阿阇黎左右立。其仪迥殊比丘受具。十僧数满。难遮重轻。大乘不拘根缺缘差。但发大心领纳即得戒。所以坛名方等。或云甘露也。嗟夫。律学废坛绝登已久。今金陵华山如制建坛垂范。作持宗绍南山。非若仿佛大乘撰仪空谈罔实者。是故先明戒坛同异冠之于首。俾知僧界受具。不可无坛有据也。
其戒坛所在。不与大界同体。以别是一界故。律云时诸比丘。有须四比丘众羯磨事起。五比丘众。十人众二十人众羯磨事起。是中集会疲极。佛制听结戒场。毗尼母论云。外更不结大界直结小界。亦不得受具。五分等律亦尔。是故凡有比丘如教持戒所在。必先结戒场。次结大界。于戒场内建一戒坛。上设十师座。无事则以栅栏之。作法则乘时而开。然此坛乃非师不与之地也。正受具日洒扫洁丽。于坛周匝悬挂旛葢璎珞。坛下正中设一香案然烛供花未受具者。无容襍听。复于屏处。设一问难座。
第一明僧中请师法
律云。弟子无师教授。故造非法。佛言。当立和尚。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母想。敬重瞻视。又病比丘无人看顾。便不善终。佛言。当立弟子。应共相敬重瞻视。便得正法久住增益广大。和尚看弟子当如儿想。善见律云。以初不请故。后便违教。佛制令请也。十诵及僧祇律云。令受戒人先入僧中。教使次第一一头面礼僧足已。然后请之。毗尼母论云。佛言。一者和尚如法。二者二师如法。三者七僧清净。四者羯磨成就。五者众僧和合与欲。是名满足受具也。今准诸律。会义立仪。当于正受具时先鸣楗椎。集同界共住比丘僧。众引礼师令求具沙弥各各挂钵。披五七二衣。执具捧僧伽黎。鱼贯而行。至法堂已。诸引赞大德将彼等手捧之大衣。收置左右案上。先礼所集。界内现前大僧三拜。起立分班已。次一引礼统二求具者。往请七师至堂。诸求具者作礼三拜。起分两立。次二引礼各率二求具者。往请二师至已。待九师相会礼毕。彼求具等作礼二师三拜。起立分班。二引礼双鸣引磬前行。领八新求具者。诣方丈迎请第一位律师至堂。先所请九律师转下向上。作礼三拜(十师若是等辈当平拜。若九师是第一位之下座。或是弟子。第一位当纳礼。毋得紊乱腊次尊𢍉。而废圣制)。十师作礼竟。各就座跏趺已。求具沙弥。方礼第一位律师。
引礼云。
诸沙弥等。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长跪 合掌。
左班引礼云。
夫明镜当台。遇形则鉴。洪钟在架。有叩则鸣。圆成三聚。须假于三师。举检七非。全凭于七证。今在此大僧之中。为汝等恭请十师。登坛受具。汝等各各记取和尚及现前诸师相貌名字。不得忘失。
第一位(上)某(下)某律师为汝等作具足戒和尚。
右班引礼云。
第二位(某某)律师。为汝等作羯磨阿阇黎。
左班引礼云。
第三位(某某)律师。为汝等作教授阿阇黎。
右班引礼云。
第四位(某某)律师。为汝等作尊证阿阇黎。
乃至第十位。左右引礼亦如是举名示相。令诸求具者。一一记识分明。
诸沙弥。一齐起立。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长跪 合掌。
三坛传授菩萨戒正范
梵网经。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云。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时。应三七乃至一年要见好相。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现前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要见好相。菩萨璎珞本业经。大众受学品云。佛子受戒有三种受。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是下品戒。其梵网大部。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全文未传此方。唯第十心地品。流通奉持。故缺师前授法。菩萨璎珞本业经。及弥勒菩萨所说。菩萨戒羯磨文中俱明。故今会合加仪。遵行有据。
第一明敷座结坛法
若受戒日。先于佛殿(若众多于佛殿前丹墀中亦可)。悬以旛葢。正中敷一高座。供得戒本师释迦牟尼佛位。左上敷一高座。供尊证师十方诸佛。羯磨师文殊菩萨。教授师弥勒菩萨。同学等侣十方菩萨位。右上敷一高座。候所请菩萨戒法师。一一座筵。皆设香花。时至鸣楗椎。诸引礼令受戒者。各各挂钵执具。身著三衣。将诣殿内(或徃丹墀)。彼受戒者。向引礼师三拜。分班而立。
引礼白云。
诸佛子。今为汝等严净道场。敷设法座。秉受菩萨妙善戒法。汝等先当随我诵呪结坛。次方入室请师。
引礼白已。于正中向座。合掌问讯已。转身顺右举大悲呪。彼受戒等一齐朗诵。各各依次贯珠随后而行。旋绕三匝。三诵呪毕。引礼先归本位。随者亦各照班次立定。举。
南无甘露王菩萨摩诃萨(三声)
若授在家菩萨优婆塞。六重二十八轻戒者。科仪同此。唯异戒相。故附之。
先六重戒相
- 第一不杀生。是优婆塞菩萨戒。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杀生戒能持否。(答)能持。
- 第二不偷盗(如前)
- 第三虗说(如前)
- 第四邪婬(如前)
- 第五宣说四众过罪(如前)
- 第六酤酒(如前)
二十八轻戒相
- 第一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菩萨戒。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供养父母师长戒能持否。(答)能持。
- 第二躭乐饮酒(如前)
- 第三恶心不能瞻视病苦(如前)
- 第四有乞者不能多少分与遣空还(如前)
- 第五见四众不能承迎礼拜问讯(如前)
- 第六见四众毁所受戒心生憍慢(如前)
- 第七月六斋日不受八戒供三宝(如前)
- 第八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如前)
- 第九受招提僧卧具床坐(如前)
- 第十疑水有虫故便饮之(如前)
- 十一险难之处无伴独行(如前)
- 十二独宿尼寺(如前)
- 十三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如前)
- 十四以飧食施四众(如前)
- 十五畜猫狸(如前)
- 十六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类(如前)
- 十七不储畜僧伽黎衣钵锡杖(如前)
- 十八若须田作不求净水及陆种处(如前)
- 十九物说价已舍贱趋贵斗秤量物不令平用(如前)
- 二十于非处非时行欲(如前)
- 二十一隐瞒官税(如前)
- 二十二犯国制(如前)
- 二十三得新谷菓蓏菜茹不先供奉三宝先自受(如前)
- 二十四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如前)
- 二十五道路若在比丘沙弥前行(如前)
- 二十六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如前)
- 二十七养蚕(如前)
- 二十八路遇病者不能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如前)